登陆注册
6345800000008

第8章 胜日寻芳翰墨中——悦读悦写(7)

同学点评:本文写苏轼黄州期间的心路历程,层次清晰,从被贬的原因到他最后的释然,作者用最精炼的文字写了出来。不难看出作者的文学功底和积累。最后的“了悟释然”写出了苏轼从心里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价值观。整篇文章叙事清楚,文字清新,不失为一篇佳作。

(安荻)

三个小标题,概括了苏轼的心路历程。简洁明了的语句,却将他的经历和情感描述了出来,可谓字字精妙。

(刘晓晓)

论苏轼黄州时期的心态变化

汪晓宇

苏轼的一生坎坷波折,有得意也有失意,有无上的辉煌也有抹不尽的辛酸泪,而黄州时期正是他人生第一个巨大的低谷。

从苏轼在黄州不同时期的诗作里可以窥见他的心态变化: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此时的苏轼还无法彻底接受如此的人生落差,对大起大落的人生境遇只能发出“人生如梦”的感叹。他不住地拿中年被贬的自己与年轻有为的周瑜作比较,心中满是怀才不遇的愤懑,但也只能发出“笑我”的悲痛。

前《赤壁赋》中,则是他内心不住的挣扎: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他在理与情之间徘徊,他放不下仕途但只能屈于当下。“不知东方之既白”是他的挣扎、茫然。苏轼在用理来安慰自己,排遣心中的抑郁;但这恰恰证明,他无法真正释怀。理,是指点他方向的明灯。

经过不断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放下了: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后《赤壁赋》)

这首赋里,景象恐怕添了些凄怖,但当仙鹤飞来,所有的阴郁恐怖都没了,仿佛豁然开朗起来。而这只鹤是道家的象征,表现了苏轼心中避世的心态:化作一只仙鹤,翩跹飞去,高蹈于世外。但梦过,“不知其处”的迷茫,表现了儒与道的双重影响,他渐渐放开了,但思想还在不断左右他。

直到元丰七年,也是苏轼在黄州的最后一年,他回望过去,留下了无比释然的千古一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人生的沉浮在他心中已毫无忧乐可言,醉醒全无,胜败两忘。这已达到了哲学的最高境界。他的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在情感的凌乱、挣扎、矛盾中寻找最终的平静。

黄州是苏轼真正成长的地方,黄州让他饱尝了人世的辛酸,让他对人生有了大彻大悟,也让他的诗文得到了一次升华。因为黄州,苏轼与他的诗,跨越了千年!

同学点评:同样是论苏轼的心理变化,同样是解读诗句然后作分析,但晓宇眼中的又是另一个苏轼,她仿佛与苏轼一同经历了一切,现在只是把这一切写下来而已,非常具体可感,让我们跟着苏轼和晓宇一起来体会黄州生活的酸甜苦辣,让我们找到心理矛盾的焦点最后又释然。非常精彩。

(安荻)

对四句有代表性的诗句进行深度解析,在理解了诗意的情况下,又加入了自己独特的见解。“人生就是一场修行”这句话我很认同,而且这句话也很能代表苏轼的经历,他所经历的每一场磨难都是一次修行,而苏轼最终超然物外,回归平静。

(刘晓晓)

《念奴娇·赤壁怀古》与前《赤壁赋》中苏轼感情上的变化

原玺

通过学习和了解苏轼在黄州时期所创作的诗文后,我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个天才,文学天才。

但是我们只能够赞叹,感叹他的才华。

身为一个旷世奇才却有如此凄苦的命运,或许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一身的才华无法施展还被贬到了黄州。他孤独,于是他以书信的方式与他以前的朋友沟通,却无人理解他。或许那时他真的只有诗词了。

黄州时期,他的人生、他的思想因此得到了改变。

我喜欢他的那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词的开头就颇为豪迈:“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词中还写了周瑜的年轻有为,以衬托自己命运的坎坷与无奈,为自己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而愤懑不已。尤其是那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的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在我看来,不为朝廷所重用的苏轼希望这只是一场梦。他或许是带着希望醒来之后一切都恢复到被贬以前的心情而“一尊还酹江月”,但他深知现在的一切都不是梦,他无法改变。

时间总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慢慢地,他放下了他远大的抱负。什么功名利禄,他仿佛都已看得淡然如水。或许,他就是在这样的心情下写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前《赤壁赋》。

写作的风格与以往相比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尽管都是借景抒情,但此文中的景色描写非常优美、婉转,就像是随风飘舞的丝带一样,又轻松又自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从此句看来,苏轼好像很享受这一美景,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前《赤壁赋》中作者由喜到悲再到喜,思想感情在不断地变化,从简单到复杂,由疑惑到超脱。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这种豁达超然的胸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可见,从事物易变的一面来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对于我来说是无穷无尽的,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何况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风,以及山间的明月,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取得这些不会有人阻止,感受这些也不会有无尽的忧虑。这是大自然没有穷尽的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苏轼从两方面上看清了自己人生的价值——从事物易变的一面以及从事物不变的一面,人应该享受大自然所珍藏的一切,何必为了功名利禄而劳累呢?

从情感上来说,《念奴娇·赤壁怀古》又与前《赤壁赋》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从愤懑到豁达,这中间一定还有很多复杂的感情变化不为人们所知。

同学点评:这篇文章,只对比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两篇文章,却分析得很到位,对于苏轼的感情变化深有见解。但是引用诗词时,不能仅仅只是作简单的翻译,还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刘晓晓)

苏东坡前后《赤壁赋》对比

赵小寒

两篇《赤壁赋》均为苏轼写于被贬黄州后,其中前赋写于七月而后赋写于十月。短短三月间,苏轼两次游于赤壁,其心路、思想的变换,从两赋对比中便可见一斑。

两赋中最明显的不同,在前赋中,苏轼其实是用了大篇的笔墨来讲述佛、道、儒的境界,而后赋多是表达对江边无与伦比的景色的感受。

前后《赤壁赋》在景色的描写上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写山、写水、写月。前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描绘了赤壁秋夜清静幽然的优美景色及夜月泛舟的雅然兴致。后赋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渲染出了冬夜江岸寂寥幽静的气氛。前者是与客游湖泛舟而后者则是在岸边对酒当歌。不同的行为,也体现出了不同的情感。但是,两篇赋都是在游玩时所作,出发点都在于借感受如画江山来排解心情的忧苦。

苏轼为一代文豪,却因自己的才华而遭嫉恨。对于古代的文人墨客,尤其是希望可以报效国家的人来说,下狱贬官罢职是最让人感到愤慨的,从前赋所表达出来的对比古时哪怕如曹孟德之类的英雄人物如今也尽归尘土的少许凄凉与一点“贬”,和后赋所展现的得人明示化解心中郁结与一点“扬”中便可见一斑。两次游景虽只隔三月,但所抒发的感情却有所不同,前者愁苦中带有少许解脱,后者寂寥中放下心结。前赋与后赋相比,仍有一点对被贬官陷害的悲恨与对自己命运的唏嘘,并且感叹着人生短暂、壮志难酬,表现出想要纵情山水、及时行乐的态度。而后赋与前赋相比,却多出了一份想要超脱世俗的“出世”情怀。

苏轼遭遇贬官后,虽然与大部分的友人断了来往,但他仍在少许的知心朋友的影响下,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

在我个人看来,苏轼受到的道家影响算是颇深的。

前赋里,苏轼用“变与不变”来劝慰客人,指出一切应顺其自然而不可强求,也是从侧面表现出了他自己的“看破”。后赋中,苏轼末尾写到见“一道人幻化仙鹤”后的因果使自己心绪开阔,表现自己已经能够旷然豁达地面对这些是是非非,做到了所谓的“出世”。但有志者,哪个不想着为国效力、为百姓谋福祉?也更可以看出苏轼急于有机会“出世”的心情。

两赋虽均为仕途中受打击后所写,但却无一不体现出苏轼心里的那份旷达与乐观之情。

同学点评:作者从景、情、理三个角度对比前后《赤壁赋》,多方面探究,且探究得较为深刻,也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新的思路,尤其是“理”的这一部分,常常被人们所忽视,作者能够探究到这一点很不容易。

(刘晓晓)

洗尽铅华也从容——看苏轼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

刘晓晓

提起苏轼,便不由想到他的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而这“苏东坡”之名便是他在黄州时所得。

苏东坡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经历了长达四年多的艰苦生活,而在这四年里,他的心路不可谓不复杂。

元丰三年二月,苏东坡到达黄州。初到黄州的这一年,苏东坡过得十分艰难。他的壮志被现实击得粉碎,他的心被狱中生活折磨得十分疲惫。这一年,他贫病交加,思想极其苦闷。

就如他在《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中写到的那株名贵的海棠,在杂花中,世人不知道它的价值,即便它是多么的高雅、娇艳,也只得孤芳自赏。其实这又何曾不是在说东坡自己呢?他就正如那株高贵的海棠花,被贬黄州,怀才不遇,满腹经纶无人问津。写花,亦是在写他自己。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缺月、疏桐、漏断、初静、幽人、独往来、孤鸿影,真是“听者伤心,闻者落泪”。短短二十二个字,确是处处透着悲凉与孤独。一首凄美的词,令人潸然泪下。

除了苦闷,更多的还有无奈吧。他不止一次感叹“人生如梦”“笑劳生一梦”“万事到头都是梦”“世事一场大梦”。他将人生当作一场梦。梦,有好有坏,但无法自己去掌控,正如命运一般,也无法自己掌握。“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神游三国,一朝梦醒,忽觉人生如梦、往事如烟,用酒祭奠江上明月,感谢大自然的馈赠,这是无奈于世事的变化还是终究大彻大悟?也许都有吧。

尽管苏东坡经历了如此的变故,但他依旧没有改变那乐观豁达的性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正是苏东坡在大自然的雨晴变化中得到的感悟。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而官场上的风云变化、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呢?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当时的苏东坡正值壮年,这句诗也正是他对自己的激励,充分体现了他热爱生活、乐观阔达的生活态度。

前《赤壁赋》中“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是何等的智慧与旷达?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悟变不变之妙理,超然于万物,淡然于人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东坡寄情于高山流水,纵情于清风明月,感悟自然之博大壮丽,品味人生之安逸悠然。这种在困境中依旧能保持淡然旷达的胸襟的乐观态度,着实令人钦佩。

正所谓“洗尽铅华也从容”,说的正是苏轼吧。失去了功名利禄,失去了锦服华衣,他真正的性格得以显露,在困境之下,他显露出来的这种性格才真正难能可贵,也正是他的这份乐观豁达,让世人记住了他。

洗尽铅华,始见真性。落尽繁花,遗世独立。

同学点评:“人生不在初相逢,洗尽铅华也从容,年少都有凌云志,平凡一生也英雄!”好题目!好一个“年少都有凌云志,平凡一生也英雄!”好一个苏大才子啊!我印象最深的便是写“花”写“梦”的片段,是啊,他笔下的花何尝不是现实中的自己啊!还有他的梦,纵观古今,有很多文人便是活在梦中,活在酒里的。无酒不成诗,无梦不成文啊!文章的最后一句对仗工整,简洁又不失意蕴。美哉,妙哉!

(安荻)

苏轼的佛家思想

许奕璋

苏轼一生被贬多次,坎坷不顺,可他却还能乐观旷达地饮酒作诗,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呢?

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从他给李端叔写的信中可以看出他的生活状态:“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同类推荐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1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中华美德3

    中华美德3

    在故事中吸取营养,让中华美德薪火相传,让孩子成为体现时代进步要求的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给儿童最好的教育让他们知道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精髓。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新解鬼谷子

    新解鬼谷子

    鬼谷子是中国历史上的谋略家,其门下既有外交枭雄苏秦、张仪,又有军事大家孙膑、庞涓,他们的军事、外交活动影响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走向。《鬼谷子》是智谋之书,通篇都是钳制对手、破解乱局的奇谋妙计。在《新解鬼谷子》中,作者以《周易》的深广智慧解读《鬼谷子》,智慧与智谋相映生辉,引人入胜。方今之世,国家、企业、个人之间竞争激烈,如何摸清对手底牌、操纵对手心理、化解危局、克敌制胜?本书堪比一个强大的智库,生动丰富,易学易用。
  •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

    《知海泛舟——文化常识珍闻录》汇集中外古今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知识,内容涵盖地理、地名、天文、历法、礼仪、风俗、民族、宗教、科学、文学、学科、教育、音乐、舞蹈、影视、戏剧、美术、工艺、交通、邮政、政治、军事、新闻、出版、经济贸易、著名品牌等方方面面,好玩、有趣、实用,堪称中外文化的普及本,人人爱读的百科全书。
热门推荐
  • 血羽簪(全三册)

    血羽簪(全三册)

    初见时,凤羽是不学无术的将门犬女,阆邪轩是纸醉金迷的纨绔皇胄。她不屑他的狂妄,他鄙夷她的浅薄。因缘际会,他与她因为一场精心预谋的血腥联姻,命运相连。 大婚之夜,她被养姐算计家破人亡,贞洁尽失,他落井下石。 殊不知,这一切,原本便是他为她谋命而精心设计的谋略。再相见,她清冷高雅仿若脱胎换骨,他兀自孤独演绎双面人生。他亲手送她入宫,自此深宫之中,步步为营。她却不知,她每走一步的胆战心惊,都有他的默默守护。 几番波折之后,他与她各自换了身份,却无可奈何地身不由己,眼睁睁看着深爱的彼此,在命运的转折中,一次次痛心擦肩。
  • 嫡女重生宝典

    嫡女重生宝典

    新书《权门贵嫁》已开,欢迎入坑啦~~坑品有保证。顶着穿越者的光环无所不能,庶女扶摇直上成为堂堂侯府的话事人,凡是跟她作对的绊脚石没一个有好下场!----可惜这样彪悍的人生不是顾满的,她只是白花庶妹上青云的一块垫脚石。重生一世,她发誓要让害她的人得到应有的结果。穿越的无所不能的白花庶妹,生性凉薄无能又自私的亲爹,居心不良要人财两得的渣男,还有一大堆麻烦的兄弟姐妹姨娘婶婶,不用一个个来了,一起上吧!重生一世,纵然路途艰难,我也要披荆斩棘!
  • 洪荒吞天鼠

    洪荒吞天鼠

    当一只吞天鼠觉醒时,这个洪荒将天崩地裂。当三千大道结合,鸿蒙又将如何异变?吞噬血脉,吞噬法则大道,成就万古不朽的逍遥至道!某日圣人大战,黄小妖道:“鸿钧,让他们打吧,洪荒破了,不是还有我的宇宙嘛!”
  • 尘缘好了

    尘缘好了

    泉州,南门万寿路。不远处,穿越在16世纪的晋江水不停地流淌着,哗哗的拍岸声由远而近。李贽那三开间二进深的院落,今日显得格外古肃,其妻黄宜人已病入膏肓。病榻前,女儿李恭懿和女婿庄纯夫愁容满面,焦虑万分。他们望着面容憔悴、瘦骨嶙峋的母亲,她那一双透露着神韵的美目,如今已蒙上一层黯淡之光,晦暗的肤色,散漫着黑色的光气,灰褐色的指尖,仿佛探寻在死亡的边缘。庄纯夫向李恭懿使了个眼神,她会意地走出门外。他对妻子说道:“老母的病日见沉重,泉州城的名医都请过了,还不见她老人家好转,要是父亲知道了……唉,怎不让人心急如焚?!”
  • 你在高原10:无边的游荡

    你在高原10:无边的游荡

    《你在高原(共10册)》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全集”系列之一。《你在高原(共10册)》是一批五十年代生人的故事,这一代人经历的是一段极为特殊的生命历程。无论是这之前还是这之后,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这些人都将是具有非凡意义的枢纽式人物。整个汴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景致尽收眼底,气韵宏阔;而就局部细节上,哪怕是一个人物的眉眼表情,又都纤毫毕现。这特点在这部小说中也有鲜明的体现,错综复杂的历史、宏大的故事背景和众多的人物,展现了近百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某一地域的面貌,而在具体的细节刻画和人物摹写上,又细致入微、生动感人。
  • 欢乐颂

    欢乐颂

    吃过早饭,倪万德就往乡上赶,他要去完成一项特殊的使命。从乌地吉木到乡上二十多里地,出了寨子一直上坡,紧赶慢赶得三个小时。说下来,倪万德用不着跑这么远的路,电话里就能把事情说清楚。可是,倪万德觉得这事非同小可,他必须亲自跑这一趟。昨天晚上,倪万德在床上翻来覆去想了一夜。这么大的事,倪万德没有对三桃说出实情,他怕三桃担心。倪万德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明天他要到乡上去一趟。三桃没有多想,说这么远的路,得请人用摩托送一下。倪万德知道三桃心疼自己,嘴巴上答应,事实上并没有去落实。这些年来,倪万德不会轻易开口,哪怕给别人添芝麻大的麻烦。
  • 恶魔贩卖机

    恶魔贩卖机

    心之魔眼的心灵感知……苍骱(jie)骨魔的骨殖魔铠……炽焰炎魔的不竭红莲……赵宏手握恶魔贩卖机,无数恶魔融于己身……我才是最终的魔!
  • 九龙逆空

    九龙逆空

    他是神王九子琉光,因为私下凡人界,擅自修改凡人命格,而被变下凡人界重修金身。离去时,他说,“我说过,当我琉光归来之时,八荒六合,唯我独尊!你们容不下我。没关系!容不下我的人,杀!《法典》容不下我。没关系!我要重造《法典》!”
  • 我的寻宝生涯

    我的寻宝生涯

    一本残破的古书,引人无意中踏入盗墓寻宝之路,几经周折,埋藏千年的秘密破土而出,千古奇墓惊世骇俗,华阳道长铸下晋代竹林七贤的思君镜,俞伯牙钟子期永久的高山流水,青楼女子李思思的琵琶,跌宕起伏的故事悬疑重重,爱恨情仇缠绵交杂,九大谜案精彩呈现,无数奇珍异宝尽展眼前,热辣美女相伴,揭开千古之谜!一切尽在本书中……
  • 英雄故事(爱我中华好故事)

    英雄故事(爱我中华好故事)

    历史在离我们远去,但英雄的故事不会离我们远去。他们会停留在时空中,焕发出最耀眼的光彩。读文天祥的故事,你会折服于文弱书生的赤子之心;读成吉思汗的故事,你会领略一代天骄的千古霸气;读郑和的故事,你会惊叹航海巨人的智慧与勇气;读左宗棠的故事,你会敬佩老当益壮者的千秋功业……有多长的历史就有多少的英雄,他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的英雄群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