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青春》
《男孩》和《青春》是约翰·马克斯韦尔·库切的两部自传体小说。《男孩》我是在去伦敦的飞机上用了差不多10个小时读完的,《青春》却足足用了20天。
不是《青春》写得古奥难读,而是近日俗事缠身,每天下班回到家中忙完家事都不能安下心来读书,被一些杂事扰乱得无法定下心来翻开书页。
尽管不难读,库切的小说又是自传体小说,搁置数日后重新捡起,仍需要重新开始,于是,“他”与女护士杰奎琳锱铢必较的同居生活,我读了三五遍,印象深刻,也就理所当然。对待爱情,库切有多纠结吧,你可以感慨库切的勇气,明明白白地告诉你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竟然还不伪饰,可是,作为女人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里得以安谧生存的天然屏障男人,库切多么靠不住!
随着阅读越过了“他”与杰奎琳的感情纠葛进入到“他”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沉浮时,库切用文字搭建出来的气场牢牢地吸附了我,让我心甘情愿地放弃原本安排的娱乐活动,整个周末一头栽进库切的纠结中不愿离场。将近200页的《青春》,铺排得几乎全是库切将进退得失放在左右手里来回倒腾的黏黏糊糊的过程,是什么样的现实和什么样的理想让20岁的库切这么难以取舍?现实是IBM的工作可以担保“他”获得伦敦的居留权,理想是盘踞在“他”脑海里的詹姆斯·乔伊斯、D.H.劳伦斯以及艾滋拉·庞德这些作家的名字以及他们享誉世界的作品。现实还是,IBM琐碎得没有意义的职业几乎耗尽了“他”全部时间让“他”无以接近理想。沉郁的气氛简直让读者喘不过气来的时候,令我惊讶的情节出现了,哪怕伦敦将不允许“他”客居,“他”还是在诸位同事特别是顶头上司不解甚至气愤的眼神下,辞去了IBM足以让其衣食无忧更足以让其长留伦敦的职位,专心致志当作家去了。
后来,库切以一系列作品如《耻》《等待野蛮人》《昏暗的国度》等享誉世界,并在200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读过库切赖以成名的《等待野蛮人》,回头再来读他的自传体小说《男孩》和《青春》,不由人不去作这样的猜想:如果年轻的库切久久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等到消解了青春期纠结后的选择是IBM而非文学梦,会怎样?世间将无作家库切,IBM也许多了一位聪明的程序员。事实上,后一种假设非常勉强,因为,用于糊口的职业无法唤醒库切的全部热情,不能让库切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职业,又怎能送其到达职业最高峰?对库切,只有文学,让他的理想与现实高度重合。在这种重合之下,库切的能量高度激发,从而创造了自己人生的辉煌,并奉献给这个世界这么多令读者阅后难以忘怀的文学名著。
每个人都会遇到理想和现实的青春期纠结,不是吗?初中升高中的当口,你想进哪一所学校?高中还是职校?选择大学的时候你是听从心声去心仪已久的学校和专业还是流俗地在志愿表里填上能占据就业高位的学校和专业?人生没有重来的可能,也就注定了任何一种选择都没有参照可让我们比出高下。可是,库切在取得世界文名后用一部《青春》告诉我们,当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时候,我们应该倾听谁的召唤。
当然,此话说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前文说到叫我不得安宁的俗事,某种程度上也是理想与现实冲突后带给我的不知所措。一个职业生涯时间所剩无几的人都在选择面前彷徨犹豫,何况年轻人!
这是一个有很多选择的时代,这又是一个没有选择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