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46100000006

第6章 形而下之理与普遍性想象(3)

刘志伟:谈到这点,也许又要回到我们一开始谈的那个问题上,如果我们的历史是以人为主体,那么在方法上,解释逻辑也一定是从人的行为出发,结构只有在人的行动中才有意义。人在历史中总是一个能动者,人的行为必须在既定的结构中进行,同时又改变着结构。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总是从人的活动去把握和解释规范其行为的结构,同时我们也要研究人的行为如何改变和创造新的结构。因此,只要把人作为你要研究的历史过程的主体,在流动状态中去把握普遍性就成为不言而喻的了。我们就不会整天纠结在结构应该是怎么样才是一个正确的表述之类的问题上了。我自己是做制度史研究的,一个做制度史的人也许不应该说我不要普遍性和确定性的,如果这么说,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但如果我们研究制度史只是满足或停留在描述某种制度是怎样怎样的,以为那样就了解了制度,那是自欺欺人。的确,很多制度史的研究,都以为能够说清楚某个制度是怎么样的就够了,我以为那不是我们研究制度史应该抱持的态度和目的。很多时候,人们都会明白制度与现实有很大的距离,但我的意思不是从这个层面上说的。我认为,如果我们不是从在制度之下人的行为,不是从当时流动的社会现实中去认识制度,就不可避免地要用今天的知识和处境去理解过去的制度。制度的历史情境和实践形态,也只有通过人的行为才能够得到解释,制度史也需要追求形而下之理。

孙歌:即使是今天的制度,我认为也是说不明白的,因为制度在它仅仅是条文的情况下它可以说清楚,但是当制度进入社会被贯彻的时候,它活动起来,条文就不那么可靠了。中国制度最大的特点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个制度在活动的历史过程当中,它一定要变形,它一定要变化,即使是同时代的我们生活在里面,也是很难非常准确地把这个制度的原型和这个制度的效果看成同一个东西,何况这个效果还在变。

刘志伟:可能还不限于在这个意义上。所谓“下有对策”我们现在常常会理解为对制度的一个抵制或者是一个偏离。其实“下有对策”也是一种制度适用的方式,在很多情况下,是一种制度的实践机制。研究这个“下有对策”,对于认识和理解这个制度来说,比起解读制度条文更为重要。我们现在从事研究时所说的“制度”,常常是从英文institution这个词的意义来理解和使用的,这就意味着可以有两层意义,一是用文字写下的条例、规则,二是惯性化的运作机制和规范化的行为方式。后一层意义可以同前面我们讨论的普遍性联系起来。所谓“对策”,一旦呈现为一种结构性和规范化的方式或运作机制,本身就是一种制度化的东西,或者可以直接视之为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可能同文字书写下来的条文规定不同,甚至对立,但对于我们认识历史来说,可能是更重要的“制度”。以我研究的明代户籍赋役制度为例,我们都知道《大明会典》、《大明律》中的条文规定,与明代历史现实有很大距离,但这是无须花多少气力就可以明白的事实,我不觉得那是我们从事研究的主要内容。但我绝对不同意把那些条文规定都视为一纸空文,不屑一顾。那些用文字写下来的规定在整个明代社会运作过程中都是有意义的,但意义不在于这些条文是否被直接套用到现实之中,而在于现实中一再从这些规定出发衍生出种种变通的做法,长久下来,成了“制度”。也许可以这么说,明代的制度,是在实践中由法律条文和应付这些规定的对策之间的互动形成的结构。以我研究的明代户籍制度为例,户籍制度是明王朝国家制度最重要的部分,各种形式的法规条文都有很细致的规定,但这套制度在现实社会中实行的方式呈现出非常复杂的状况,从一开始就不是真正按照条文规定来实行的,后来的实际状况,更是与条文规定有非常大的区别。这里我不能详细解释,只想指出,到明朝后期,“户”的形式和内涵都与法规条文规定相距甚远,实际上是一种“户头”(account)。共同拥有并利用的一个“户”的社会单位,更是多种多样,可以是个家庭,或是宗族,或是其他形式的社会组织,甚至可以是互相没有关系的一群人。然而,在国家法规的条文上,户籍制度的条文基本上没有,也不需要做什么修改,甚至清朝都还保留同样的文本规定。要说这些规定成为一纸空文,也是可以的,但实际上运作的制度,虽然与条文相比已经相距不啻万里,但仍然是以文本的规定作为法定依据的。有明一代,社会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祖宗之制不可变”仍然是一个大家都认同和遵守的原则,这中间复杂的关系和在社会现实中变化万千的形态,非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我想说的仅仅是,明代户籍,如果不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从实际的运作状况去把握,是无法真正理解的。这里面当然有普遍性存在,但企图用一套清晰的定义去描述这种普遍性,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提出一种普遍性的观察角度和理解方式,从而达致对明代户籍制度的变动与社会转型关系的认识。过去对明代户籍制度的认识,一般都认为这套制度在明代末年就崩溃了或者解体了,其实没有,它由于不断调整的实际运作的机制,还很有效地在运作着。所以,问题就不在于制度的条文规定如何清晰,这只是一个形式上规范的东西;而在于这个规范是可以以很多不同的方式存在并发挥作用的。这样也许我们还是又回到所谓普遍性的话题上,所谓普遍性我觉得也是这么一个道理。如果不能够明白所谓普遍性必须是在因时因地的变化中去找到它的确定性的话,那么这个普遍性就是一个虚假的东西。

诚然,我知道在历史研究的实践中,也许思想史更明显,大家都很在意去追寻或建构这个普遍性,努力把普遍性变成一个很确定、边界很清楚的东西。但在我看来,学者们把普遍性制造出来的同时,普遍性实际上就成了一种话语,一种实现或证明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行事方式的合理性的话语,一种工具性的东西。思想家、知识分子或社会行动者制造了这套话语,这套话语的确需要以普遍性的方式呈现,也一定需要非常强的确定性。不过,做学术研究的人应该清楚,这套话语虽然以学术思想的方式存在,但它本身不是一个学术命题,我们应该把它摆到学术研究对象的位置上。中国历史研究中很多误区,都是因为把这套话语视为一个学术命题的表述,把研究者自己与研究对象置于同一位置了。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很多很伟大的思想家,其中一些也扮演学者的角色,例如梁启超,有很多著作,讲了很多振聋发聩的道理,毛泽东也一样。今天大家都会评论说他们哪些说对了,哪些说得不对。其实,对于他们自己来说,他们提出的观点都是对的,因为他们是要通过这些以学术面貌呈现的论述去表达一种政治意识。今天的学术研究去争辩他们哪些说错了哪些说对了,最多只有在作为研究的分析与思维过程中的一种设定才有意义,这些判断不应该作为学术研究的目标。毛泽东对中国社会有一整套是“怎么样”的论述,其中包括地主经济、阶级分析、资本主义萌芽,等等,现在有学者要质疑这些论述是不是不正确。我以为,如果你要从这个判断出发去讨论毛泽东的革命理论和实践,把这套论述作为革命话语去研究,不能说这种质疑没有必要;但如果要把这种质疑作为我们现在研究中国社会的学术目标,那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所以,我不觉得我们今天研究中国社会,有必要把焦点放到争论前人是不是错了这样的问题之上,要将这些话语放在它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中去分析。

孙歌:而是去看这套话语在转化为一个社会动员机制的时候,它有什么样的后果,这是我们要去面对的。

刘志伟:对于我们从事的中国传统社会研究而言,很典型的例子是毛泽东《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那个概括。如果你把这套论述看成是一个学术研究的结论,作为我们今天研究中需要对话的理论,那中国传统社会研究就免不了老是在原地转圈,围绕这个结论做修正、补充、诘难、提出相反的结论,看起来很有新意,但实际上仍然是同一个出发点和同一套研究范式下的老路。

这套理论从一开始建立起来,就不是学术研究的结论,而是一种政治行动的话语系统。我们今天研究它是要找到这套政治话语如何建立,其合理性如何被接受,如何在政治行动中被运用,在这套话语下的政治行动创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这套话语系统如何发生改变,等等。现在有些人热衷于证明这套论述如何不符合中国社会实际,我不认为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学术问题。

同类推荐
  • 史记一日一得

    史记一日一得

    翻开历史,你会发现,我们的许多故事其实古人早已演绎过!甚至同样的故事我们依然在演绎,依然那么投入,那么有激情。路是人走出来的,开始的时候无疑布满荆棘坎坷,也正因此,我们从没嘲笑过前车之覆,我们鄙夷的是重蹈覆辙!人生不能彩排,你想让你的人生少走一些弯路吗?你想让你的人生演绎得更加精彩吗?亲爱的朋友们,面对着喧嚣的世界,你不妨暂停脚步,倾听一下来自历史的声音;汲取一下司马迁在《史记》中所给予我们的人生智慧!也许,你的人生从此就别有了一番洞天!
  •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唐非唐:中晚唐的风流与阴谋

    喧嚣过后、浮华散尽,盛极一时的大唐王朝也终未逃脱王朝兴替的历史铁律。大臣权争、家奴作乱。煌煌大唐由一个无赖瘪三划下了休止符。百年的明丽华美之间,有着怎样难以破解的隐秘与奇诡?中晚唐的团团迷雾之中究竟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真相?深度解读中晚唐的绝密隐私揭秘唐朝灭亡的历史真相。让我们拨开中晚唐的神秘面纱,重新阅视阴谋与背叛,一究大唐沦亡的细节。
  •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穿蓝色长袍的国度

    记述了十九世纪末中国城乡的各种民俗,宣传革除陋俗,还有跟李鸿章等清末官僚见面的情节等。是一种纪实性的题材,记录了一些在今人看来很古怪的民风,带有猎奇性质。
  • 拿破仑不是矮子

    拿破仑不是矮子

    自历史被记录以来,越来越多的历史事实走入了课堂之中,渗透进了整个社会,影响到了整个世界。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这些我们众所周知的“事实”其实是错的,你会怎样?就像土豆和烟草都不是沃尔特·雷利爵士从新世界带回欧洲的;亚伯拉罕·林肯没有在信封背面写下自己有名的《葛底斯堡演讲》;温斯顿·丘吉尔不是在女厕出生的;卡纽特国王也没有为证明自己的王权而试图阻挡过潮水……
  •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中国历代帝王陵墓之谜

    历经了世事的沧桑变幻,一座座曾经辉煌壮观而又神秘无比的帝王陵墓如今是什么样子?大硕大的陵寝里面埋有什么奇珍异宝?地宫里面暗藏着怎样的玄机?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和秘密?它们都被盗了吗?如果被盗,那些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都流向了何方……
热门推荐
  •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地球:在月亮上看地球

    人类已经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很多年了,我们都知道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它的外貌我们可以看得见,有陆地、海洋、高山、平原……然而,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呢?是热的,还是冷的?是空的,还是实的?是固体的,还是液体的?非常有趣的是,1818年有一位美国人说地球里面是空的,那里非常适合人类居住。他还说在地球的南极和北极附近开着两扇大门,人们可以从那儿走到地球的里面。
  • 魔界僧侣缘

    魔界僧侣缘

    随着门锁“哗”地一声落下,门被打开了,一缕淡淡的月光照进了漆黑的大厅,照在一个披头散发的少女身上。她的容貌可谓国色天香,但却面无血色,且浑身赤裸,被铁链捆绑在柱子上。她整个人一动不动,保持着一副垂死的姿势,就像一朵极其美丽却没有生气的花儿,只有眼珠间或一转,才表明她还是个活物。一个近五旬的老者斯斯然走了进来,脸上挂着一丝诡异的笑容。他走到那少女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抬起了她的头:“还好吗?我的宝贝。”少女睁大了眼睛,久久地看着他,眼中的神情颇为复杂:恐惧,痛苦,哀求,憎恨,愤怒——总之,一言难尽。
  • 混乱之塔

    混乱之塔

    有一物,名混乱,型似塔状,体内自成万千世界,好吞物,困其体内,以观之。
  • 图解拉伸保健操

    图解拉伸保健操

    本书针对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常见身体问题,并结合实际教学经验,介绍了全身各部位拉伸方法,释放身体能量,起到减压、舒缓的作用。同时详述了常见病的对症拉伸法,达到防病保健、祛病养生的目的,使拉伸更实用、更有效。另外,根据生活实际需要,特别设计了随时随地可进行的3分钟拉伸操,科学、全面、周到,力求让读者时时刻刻享受到拉伸带来的活力和乐趣。随书附赠精美演示光盘,实景演示动作,方便读者精准把握动作要点、轻松学习。
  • 南太太的隐婚日常

    南太太的隐婚日常

    推荐飞絮超宠新书《小娇包被偏执大佬诱婚了》求宠爱~ 他傲世天下,偏偏宠她一人入骨。却在她深陷其中的时候,弃她而去。一年后,他挽着其他女人出现,将她忘得一干二净。她心灰意冷,携女大婚,和其他男人共赴礼堂。他却携一众保镖,直闯礼堂,双目喷火,“你若敢答应,这里所有的人都跟着你陪葬。”他说:“我南风啸要的,别人连看一眼的资格都没有!”冷漠如他,却也管不住自己的心。南总宠妻三原则:爱她,爱她,狠狠爱她!
  • 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

    《随心所欲》是作者对荒蛮生活与都市文明大冲撞的思考结晶,丰富多彩的人物,悲怆荒凉的环境,愚昧的历史,骚动的心灵,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求在追求中的失望与无奈,熔铸在一个个霓虹灯似的闪烁不定的情节中,给人一种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从变幻中求统一,写情节而不拘泥于情节,写人物而不困扰于人物,以簇新的小说观念,对作品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了富有探索性的开拓,其有限的篇幅中所涵盖的历史和所拥有的生活密度十分惊人。在我国目前的长篇小说创作中,像这样以内容带动技巧进行探索的作品还是不多见的。
  • 诗与思的交响

    诗与思的交响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鲜有人将笔触及几十万戎马半生的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被一道军令骤然就定格在边疆垦荒种地的历史。这闻名中外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经历即便在韩天航的中篇小说《母亲和我们》中也只是通过一群女性侧面表现出它的历史背景。
  • 独异志

    独异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渔庄邂逅录

    渔庄邂逅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快穿系统:boss,有点甜

    快穿系统:boss,有点甜

    “我叶云殇,从来没有对您撒过谎,所以阿姨您相信我吧!我们的产品绝对放心。”打了无数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