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祥
米兰·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的开篇就引用了尼采永恒轮回的观点,他是这么开始的:
尼采常常与哲学家们纠缠一个神秘的“众劫回归”观:想想我们经历过的事情吧,想想它们重演如昨,甚至重演本身无休无止地重演下去!这癫狂的幻念意味着什么?
从反面说“永劫回归”的幻念表明,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它像14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某次战争,某次未能改变世界命运的战争,哪怕有10万黑人在残酷的磨难中灭绝,我们也无须对此过分在意。
但真的不在意吗?昆德拉接着说:
然而,如果14世纪的两个非洲部落的战争一次又一次重演,战争本身会有所改变吗?会的,它将变成一个永远隆起的硬块,再也无法归复自己原有的虚空。
如果法国大革命永无休止地重演,法国历史学家们就不会对罗伯斯庇尔感到那么自豪了。正因为他们涉及的那些事不复回归,于是革命那血的年代只不过变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而已,变得比鸿毛还轻,吓不了谁。这个在历史上只出现一次的罗伯斯庇尔与那个永劫回归的罗伯斯庇尔绝不相同,后者还会砍下法兰西万颗头颅。
青年作家宁以安遭遇到了与昆德拉同样的困惑,这一困惑构成了她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内在秘密。因此,“秘密”对这部小说来说,构成了多重意义,它首先是故事意义上的,小说男主角宋天泽一直在寻求恋人楚忆城死亡的秘密,而另外一位女主角美琪则一直保存着这个秘密,并直接导致了她最后的精神迷乱。其次,秘密又是情节意义上的,是这部小说发生和持续推进的动力,正是在对秘密的追踪和发现的过程中,小说的情节才得以展开,一种侦探类型小说的因素也因此得以呈现。最后,秘密作为一种主题意义上的隐喻,它超越了修辞学的含义,而指向了普遍的人性的黑洞。秘密究竟是什么?仅仅是楚忆城最后惨遭日军的毒手吗?这个情节固然将小说推向了一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高潮,但是,这绝非作者最后要表达的东西,她最终把我们引向的,是一个更普遍却被我们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正是因为人类的善忘,才使得罪恶反复上演,而罪恶的反复上演,又不停地迫使着我们遗忘。这或许就是秘密的最高寓意。
从整体上来看,这是一部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小说。记忆作为现代小说的重要主题在普鲁斯特和乔伊斯那里得到了最极致的演绎。通过对无意识和潜意识的发掘,记忆不仅仅是一种心理学层面的心理机制,它更是现代人形塑自我的凭据,具有本体论的意义。小说中宋天泽对于楚忆城的记忆构成了其人生的核心。凄美纯真的爱情,历史的颠沛流离,个人内心的隐秘纹路,都在记忆中被反复酝酿。在某种意义上,宋天泽是一个已经死亡的人,他的生命在得知楚忆城死亡消息的时候,就已经终止了,而剩下的漫长的人生,不过是记忆的反复回放,并在这回放之中,咀嚼人生的悲凉。最有意味的是,记忆具有某种私密性、个人性和不可通约性。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楚忆城的死亡可能只是庞大的历史死亡中的微不足道的一部分,那么,为什么我们要记住,而不是遗忘?
这是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矛盾,也是道德和生活之间的冲突。宋天泽更像是一个执拗的堂吉诃德,即使在目睹了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他依然坚信自己的记忆是有价值的,他用一生来呵护这种价值,但很显然,在大历史的叙述中,他必将被删除并进入永久的忘川。对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涉及历史叙述的复杂层面,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是就这部长篇小说来说,对这一矛盾的处理颇具匠心,安排了一个叫苏昔的女孩登场,她以采访的形式帮助宋天泽完成了记忆的公开化和语言化。对这部小说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时刻,苏昔——她身上明显有作者的自我投射——用行动和文字去记录一个极其私密的历史记忆,并最终通过自我实践,让这一记忆落实到了具体的历史刻度之中。最重要的是,在小说的最后,苏昔的生命与楚忆城的生命之间产生了某种神秘的呼应,生命被传递了,而在生命传递的过程中,记忆、历史——最终是人类不灭的同情、理解和爱意得到了传递。由此,这部小说在故事、历史和人物的层面都得到了很好的完成。就故事来说,这部小说构思巧妙,故事张弛适度;就历史来说,以对爱情的记忆和书写进入抗战史,是近年来的普遍趋势;就人物的层面来说,宋天泽、楚忆城、苏昔这些人物虽然有脸谱化的倾向,但也都活灵活现,他们在小说中基本上完成了自我。
那作为作家的宁以安完成自我了吗?很显然,这部书是她的心愿之作,她用这种形式完成了对自我一个阶段的总结和扬弃。作为极富才华的80后青年作家,宁以安以其一贯的敏感、细腻,不断地发现和创造着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和作品,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
突然想起来大概是2010年的一个夏日傍晚,她对站在讲台上的我说:杨老师,我还是选择跟您读研究生吧。我说:你确定?她说:确定。于是她成为了我的第一个研究生。
愿她的努力和勤奋得到应有的肯定和回报。
是为序!
2017年2月16日于北京
(杨庆祥,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