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91300000006

第6章 杂食者的两难(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廉价玉米如潮水般涌现,这使得在农场用玉米养牛比在草地上放牧利润更高,而大型养鸡场也比在自家后院养鸡更好赚钱。艾奥瓦州的畜牧农民敌不过靠便宜玉米养鸡养牛的工厂(这些玉米还是那些农民种出来的呢),所以鸡和牛从农场上消失了,而放牧所需的草地与干草地也跟着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收成量超越其他作物的物种:玉米。而当玉米价格滑落,农民就得种更多玉米才能保持收支平衡。到了20世纪80年代,艾奥瓦州原本具有多样生物景观的农家已经成为历史,玉米独霸称王。

在同一片土地上年复一年地种植玉米,果真带来了病虫害,因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艾奥瓦州的农民便轮种玉米、大豆与豆科植物。然而,由于近来大豆的价格滑落且病害增加,有些农民便冒险回头,只种玉米。)在人类与其植物盟友(农业政策与大豆)的帮助之下,玉米已将动物及其饲料作物从这片土地排挤出去,同时逐步把领土扩张到动物活动的牧场、草地与田野。现在,玉米还要驱逐人类。和过往作物多样的农场相比,这种极度简化的玉米与大豆农场,所需的人力少很多,尤其现在还有16行播种机以及化学除草剂的鼎力相助。在这种单一作物的情况下,一个人可以单独耕种的面积更大,而且无须照料牲畜,周末便能休息,冬天甚至还可以到佛罗里达州度假。

奈勒告诉我:“种植玉米,不过是开着拖拉机,然后做做农药喷洒工作。”但栽种200公顷的工业化玉米地要用在开车和喷洒的时日,一年加起来也不过几星期而已。所以农场越来越大,但是人口却越来越少,因为玉米的价格持续下滑,已经养不起那么多人,只好把土地割让给这种怪物般的禾草。

彻丹镇现在几乎就像座鬼城,主街上的商店很多都关门大吉了,理发店、食品商店和当地的电影院,近几年也陆续停业,剩下一家小餐馆和货品稀少的小商店还在苦撑。大部分人都开车到16公里外的杰弗逊市购买日常用品,然后在连锁加油站Kum&Go购买牛奶和鸡蛋。这里的中学由于学生太少,连棒球队和乐团都组建不起来,还得联合四所学校才组建起一支足球队:杰弗逊—斯克兰顿—佩顿–彻丹公羊队。目前彻丹镇上唯一持续运营的,几乎就只剩下那座远远耸立在镇上一角的大谷仓。谷仓还装着一架升降机,像是一栋没有窗户的摩天大楼。这座谷仓之所以还能屹立不倒,是因为玉米被持续不断地运送进来,而且产量年年增加,不管这里还有没有人居住。

四、太阳也走了

我有点儿过度简化这个故事;玉米快速崛起,并不是如我叙述得那般“靠自己发展”,这看起来太完美合理了。就如同许多美国人“自立自强”的成功故事,如果你看得越仔细,就越能发现背后有美国政府的影子:政府运用专利、垄断和优惠税率政策,在关键时刻推了主角一把。在玉米的故事中,我所描述的植物英雄虽然勇敢又胸怀大志,但事实上在经济以及生物学的几个关键之处,都受到了大力帮助。由于这个原因,我在艾奥瓦州遇到的农民,对于玉米可谓毫不敬重,他们会以厌恶的口吻告诉你,这种植物已经成了“福利女王”。

当代玉米历史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美国食品工业化的转折点),可以确切追溯到1947年的某一天。那天,亚拉巴马州马斯尔肖尔斯(Muscle Shoals)的军火工厂,开始转而制造化学肥料。“二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发现自己囤积了过量的硝酸铵。硝酸铵是炸药的主要原料,但刚好也是绝佳的植物氮的来源,因此他们认真考虑要将这些过剩的化合物喷洒到森林中,以帮助林业。但美国农业部的农业专家有更好的主意:把这些硝酸铵洒到田地里当肥料。化肥工业以及由战时毒气工厂转型而来的农药工业,其实是美国倾国家之力,将战争机器在和平时期另作他用的结果。一如印度农业激进主义者纨妲娜·希瓦(Vandana Shiva)在演讲中所说:“我们仍吃着‘二战’的厨余。”

杂交改良玉米成为这个转变之下最大的受惠者,这种玉米是最贪婪的植物,消耗的肥料比其他作物要多。杂交改良植株所具备的基因,让它们能在拥挤的玉米城市中生存,不过即使是艾奥瓦州最肥沃的田地,也无法在数万株饥饿玉米的吞食之下依然保持肥沃。为了避免农地罹患“玉米病”,奈勒父亲那一辈的农民开始谨慎地轮种玉米与豆类(以增加土壤中的氮元素含量),而且5年内不会在同一块地上重复种植玉米,并把牲畜的粪便撒到玉米田中以回收养分。在化学肥料出现之前,土壤中的氮含量严格限制了单位面积的土地上玉米的生长量。因此虽然杂交改良玉米在20世纪30年代就问世了,但它们要到50年代化学肥料问世之后,产量才得以暴增。

人工合成氮肥的发明改变了一切,受影响的不只有玉蜀黍和农村,食物系统以及地球上生物的生活方式也受到波及。所有生物都需要氮,以便合成氨基酸、蛋白质和核酸;至于组成遗传指令并且让生命延续的遗传信息,也是以氮书写而成(所以科学家说氮提供了生命的“质”,而碳提供了生命的“量”)。但在地球上,可利用的氮数量却很有限。虽然大气中将近80%是氮元素,但这些氮原子两两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会发生反应,所以没有用处。19世纪的化学家贾斯特斯·冯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曾说,大气中的氮“对其他物质都毫无反应”。这些紧密结合的氮原子得先分开,各自与氢原子结合之后,对动物和植物才有价值可言。从大气中分解出氮原子再结合成对生物有用的分子,科学家称这个过程为“固氮作用”。过去,地球上生物可用的氮元素只能由土壤中与豆科植物(例如豌豆、苜蓿与洋槐)共生的细菌来固定,偶尔也会通过闪电来进行固氮:闪电将空气中氮分子中的化学键打开,而下一场小小的肥料雨。至于人为的固氮方法,则要到1909年由德国犹太裔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发明出来。

地质学家瓦茨拉夫·斯米尔(Vaclav Smil)写过一本关于哈伯的精彩著作《滋养大地》(Enriching the Earth),他指出:“如果没有氮,作物和人体就无法生长。”在哈伯的发明出现之前,地球所能承载的生命总数(作物数量及其连带的人类数量)受限于细菌与闪电所能固定的氮的数量。1900年,欧洲的科学家便了解到,除非找到办法来增加自然界所固定的氮,否则人口增长很快就会陷入停滞状态。数十年后,中国科学家也产生同样的想法,中国因此实行改革开放。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之后,中国政府首要的订单就是建立13座巨大的肥料工厂。如果没有这些肥料工厂,中国可能已经陷入饥荒。

所以斯米尔才会说,“哈伯—博施”(博施让哈伯的方法能够商业化生产)的固氮法是20世纪最重要的发明,而这种说法可是一点儿也不夸张。他预估,如果哈伯没有发明这个方法,地球上有五分之二的人无法存活。斯米尔指出,这个世界倘若没有计算机或电力还容易想象,但如果没有化肥,地球上就有数十亿人口根本不会诞生。不过这个数字也意味着,当哈伯赐予我们固氮的力量时,人类就像是在和大自然进行魔鬼般的交易了。

哈伯是谁?我从没听说过,尽管他曾因“提升农业标准与人类福祉”而在1920年获得诺贝尔奖。不过他的默默无名并不是因为他的重大贡献,而是他一生中扭曲而丑陋的事迹,而这也让我们再度想起现代战争与产业化农业之间的可疑联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哈伯为德军效力,他的化学发明让德国对胜利一直抱有希望。当时英国切断了德国从智利矿区的硝酸来源(此乃制作炸药的主要成分),是哈伯的技术让德国能自行合成硝酸以持续制造炸药。后来,当德军与法军陷入壕沟战中僵持不下时,哈伯又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来研制毒气,首先是氨气,然后是氯气(他随后还发明了希特勒在集中营使用的毒气齐克隆B[14])。斯米尔写道,1915年4月22日,哈伯“在前线指挥了军事史上第一次的毒气攻击”,他的捷报传回柏林,但是几天之后这项胜利就蒙上了阴影:同为化学家的妻子因厌恶丈夫把所长贡献在战争上,便用丈夫的军用手枪自尽了。此后,虽然哈伯改信了基督教,但依然因其犹太人身份而在20世纪30年代被迫离开**德国,并于1934年穷困潦倒地死于瑞士巴赛尔的旅馆房间。或许因为科学史都由胜利者所写,因此20世纪的历史都未提及哈伯的故事,甚至哈伯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University of Karlsruhe)做出伟大发现的地点,连一块纪念牌匾也没有。

哈伯的故事具体呈现了科学上的矛盾:人类对于自然的操控犹如一把双刃剑,不仅是同一人,甚至是同一项发明,都可以同时带来好处和坏处。哈伯的发明为生命带来了极重要的养分来源,但也为世界带来了极可怕的新武器。正如他的传记作者所写:“不论好坏,都来自同一个人的同项科学发明。”不管是将他视为农业的贡献者或是化学武器制造者,这种二分法是极不恰当的,何况哈伯的贡献的确是有利有弊。

土壤要肥沃,原本是完全仰赖太阳的能量,但是当人类得到固氮的力量之后,能量来源就改由化石燃料提供了。哈伯—博施法需要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再经由催化剂的帮助,才能使氮气与氢气化合。高温高压都得耗费庞大电力,至于氢气则来自石油、煤或目前最普遍的天然气,而这些都是化石燃料。没错,这些化石燃料也是数十亿年前由太阳的能量所产生,但化石燃料无法再生,受阳光滋养的豆科植物肥料却可以再生。(豆科植物中的氮其实是由寄居在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所固定,这些根瘤菌提供植物所需的氮,而植物则以一些糖类作为回报。)

20世纪50年代的某一天,奈勒的父亲首次喷洒了硝酸铵肥料,他的农场生态自此开始了一场宁静革命。在当地由阳光驱动的肥料循环模式(以豆类固氮增加玉米种植土壤的养分,玉米喂养牲畜,牲畜的粪便为玉米提供养分)就此打破。由于不需要豆类和动物粪便的滋养,奈勒现在每年都可以种玉米,而且想种多少就种多少。他可以购买一袋袋肥料,而这些肥料的半成品(化石燃料),早在10亿年前就分布在世界各地了。

从旧世界的生物限制中解放出来之后,农场现在可以套用工业化生产模式,将原料转换成产品:化肥是原料,产品就是玉米。有了合成肥料,农场就不再需要养育各种生物以保持土地肥沃,农民自此可以大量种植单一作物,把工厂经济的规模与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引入大自然。就如同有人曾说的,倘若农业代表人类首次从自然的状态中堕落,那么发明合成肥料就是第二次的急速堕落了。人为固氮作用让食物链脱离了生物学逻辑,转而拥抱工业逻辑。人类本来只靠着太阳的能量生存,现在开始啜饮石油了。

玉米出色地适应了新的工业化体制,消耗了庞大的化石燃料能源,然后转变成更加庞大的食物能源。目前全球一半的合成氮肥都用在玉米上,而且比起其他植物,杂交改良玉米更能利用合成氮肥。就生物学的观点来看,所谓种植玉米一直都是把阳光的能量转化成食物,但目前这个程序已经有很大部分是将化石燃料转化成食物。这样的转变同时也说明了大地颜色的转变,格林县每年有一半的时间不再翠绿,因为购买合成肥料的农民,无须一直种植农作物以便全年吸收阳光的能量,他们已经接上了新的能量来源。当你可以用天然气来制作肥料,然后以化石燃料来制作农药、驱动拖拉机,甚至收割、烘干和运送玉米,你会发现,每生产25千克的产业化玉米,就得消耗约1~1.3升的石油,也就是说每公顷地要消耗约470升的石油(有些估值甚至更高)。换句话说,生产单位热量的食物,需消耗高于单位热量的化石燃料。但在化学肥料出现之前,奈勒农场投入一单位的能量,就能得到两单位能量的食物。就工业效率的观点而言,人类不能直接喝石油,真是可惜啊。

然而从生态上而言,这种制造食物的方式简直是浪费,不过“生态”已不再是农场运作的准则了。只要化石燃料够用又够便宜,这种生产玉米的方式就有利可图。从阳光滋养玉米的老方法,就生物学来说,可能是一顿免费的午餐,但是这顿午餐上得太慢、分量又不足。在工厂中,时间就是金钱,产量就是一切。

和生物系统相较,工厂的问题在于会产生污染。杂交改良玉米虽然贪吃,但农民所施予的肥料量仍远超过玉米所能吸收的容量。农民所买的肥料大部分都浪费掉了,原因可能是在错误的时间施肥,也可能是被雨水冲走,也可能是农民觉得多施点肥比较保险。奈勒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解释道:“他们说每公顷地只需110千克肥料,但我也不知为什么,会施放到200千克。我不希望因为施肥不足而出问题,这就像是给产量买个保险吧。”

同类推荐
  • 将保健进行到底

    将保健进行到底

    健康就掩藏在生活的细节之中,每个懂得保健的人,都会懂得维持自己的好心情,以心神来促进养生,正是我们所倡导的好方法。但是,具体的操作方法是什么呢?不要着急,下面小编就会跟你一起去发掘,那些我们可以轻松达成的,对身体有所注意的小事情,包括吃糖果、吃你喜欢的巧克力哦。
  • 冠心病防治指南

    冠心病防治指南

    《冠心病防治指南》系统地介绍了常见慢性病冠心病的基本知识、预防知识、治疗知识和护理知识。它打破了传统的教科书的书写模式,将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广大读者提供了一套全面、系统的学习疾病知识的普及读物。此外,该书对于从事慢性病预防和临床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也将具有较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 5分钟远离痛风

    5分钟远离痛风

    该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有关痛风的常识、痛风对健康的威胁等知识,重点介绍了适合读者自我调养和自我治疗痛风的简便方法,并对常见的痛风误区进行了科学的纠正。为了提高对此病的防治能力,本书提供了数种菜谱、汤谱、粥谱、药酒、药膳等食疗佳肴,助您在享受美食的同时,治疗并预防痛风。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方法简便易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读性,是一本非物治疗、预防痛风的理想科普通俗读物,对痛风患者大有裨益,适用于痛风患者及其家庭使用,同时也有益于广大群众了解痛风和预防痛风。
  • 女性必吃的28种食物

    女性必吃的28种食物

    20岁的热情洋溢,40岁的恬淡心安,50岁的智慧沉淀……每个阶段的健康和美丽,都需要最合适的食物保驾护航,给妈妈,给自己,给女儿,选择让她们绽放美丽的食物吧!
  •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扫光

    很老很老的老偏方,小病一扫光

    偏方来源:传统经典医药典籍,经过民间千年验证和作者多年医疗实践。撰写原则:既见效,又安全,既管用,又省钱。
热门推荐
  • 稚川真人校证术

    稚川真人校证术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漠北莽苍客

    漠北莽苍客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弯眉。一个从漠北过来的流浪刀客,为爱去寻求这片大漠里最至高无上的秘籍和神机兵器谱里的上乘兵器,练成可达神力。殊不知他却卷进了南疆的腥风血雨之中......
  • 丑颜倾天下之妃本倾心

    丑颜倾天下之妃本倾心

    岁岁年年月月日日,红尘嚣浮华一世转瞬空。流年浮屠岁月蹉跎,我却能记住你的每一句话。看那天地日月恒静无言,青山长河世代绵延,就像在我心中,你从未离去也从未改变。十年前,她只是个卑微的私生女兼贱婢,一次偶然的机会遇到一位,让她决定许下终身的男子。
  • 深入北方的小路

    深入北方的小路

    澳大利亚医生多里戈·埃文斯在二战中成了日军的俘虏。他每天在战俘营的工作除了治疗生病、残疾的战俘,还要负责从他们中挑选出日军规定的人数,去修建泰缅铁路。在修建这条“死亡铁路”的过程中,每天都有人因为殴、饥饿、热带疾病和繁重的工作而死去。白天,多里戈·埃文斯要想办法营救那些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战友。晚上独自一人的时候,他会想起人生中经历过的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日复一日地等待着艾米的来信。终于有一天,他收到一封信,而这封信却改变了他的一生……
  • 封魔者

    封魔者

    一个诡异的传承,一个上古奇术的秘法,一种诡异的甲骨文字,一个普普通通的大学生。一个黑夜守护者。
  • 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

    从斯密到马克思:经济哲学方法的历史性诠释

    本书致力于从经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对从亚当·斯密到马克思的思想史作个详尽的梳理,以期通过这种研究,一方面从方法论的角度深化对经济哲学思想史的研究,为在我国学界刚刚兴起的经济哲学研究贡献力量;另一方面通过致力于经济学视域与哲学视域的辩证统一,来深化对哲学思想史,尤其是马克思哲学发展史的研究。
  • 最闺蜜:再天最黑的时候,陪你等天亮

    最闺蜜:再天最黑的时候,陪你等天亮

    男人与女人,爱情与婚姻,自我和生活,这些牵动一代代年轻人的永恒话题,每个时代都有迥然不同的解读。韩寒在《后会无期》中说,“你连世界都没有观过,你哪来的世界观?”而善于倾听、思考的人,哪怕没有观过世界,也会有自己最贴近当下的领悟与沉淀。本书作者GuiGui走过世界几十个国家,阅人无数,也与更多的人“后会无期”。她用心倾听,热爱思考,乐于分享,是个会生活的人;她不会站在制高点告诉你该怎么怎么做;她就是一个好闺蜜,和你轻松地聊聊我们关心的话题,比如男人女人,还有爱情……“两个人可以只谈恋爱不谈物质吗?”最闺蜜,就是聊聊我们这个时代的爱情观,谈谈我们当下的生活,给你做出选择的勇气。
  • 养心禅:激发心灵能量的生活禅修

    养心禅:激发心灵能量的生活禅修

    本书用极具智慧的语言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如何创造禅意生活,如何修身养性,如何为自己营造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境界,让疲惫的身心得到真正的释放,以平常心去面对纷繁复杂,让我们在职场中更加游刃有余,以人格修炼的完善来促进事功的建立,也使我们对人生旅途的温馨驿站有更深刻的感悟。
  • 透过你我看到了全世界

    透过你我看到了全世界

    新书《婷立天下》已开。首先感激看这一部书的读者,因为书数经验不足,所以导致更新不稳定,但是孤鸟在已有的能力下已经是用心,去写,因此还是要感觉大家的包容。
  • 国民校草:电竞大神撩教练

    国民校草:电竞大神撩教练

    如果说Emperor的教练是人间理想,那队长就是人间妄想。女粉:“老公!我喜欢你!”左瑾辰:“对不起,我不是,打扰了!女粉:“……”男粉:“少壮不努力!长大娶九月!”洛九:“努力才能娶我呀~”男粉:“好的呢!”左瑾辰:“?!!!”我的刀呢?Emperor众队友:“莫名觉得……背后一凉!”骚话连篇的天才型教练VS腹黑心机的撩妻大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