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24800000008

第8章 精神哲学之准备——古希腊自然哲学(3)

(一)塞诺芬尼

爱利亚学派也有三个代表性的人物,第一个是塞诺芬尼,生活于公元前565年到公元前473年。塞诺芬尼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一”的概念,一和二是对立的,一是真理,二是意见,意见就不是真理了。塞诺芬尼提出这个一,不是从数学的角度,而是从神学的角度提出来的。他认为以往的那些神话,所崇拜的那些神五花八门。我们知道古希腊的那些神,赫西俄德的《神谱》,荷马的史诗里面讲的那些神都是形态各异,神人同形同性,每个神都有一个模样,一个标准相。(我们今天还在揣测孔子的“标准相”,孔子当年究竟是长什么样子,各有说法。)在古希腊的时候他们已经把这些都定了,爱神是长什么样子,海神是长什么样子,雅典娜是长什么样子,他们都有它的模式。但是塞诺芬尼对这些东西就很瞧不起,这些东西都不能算是智慧,不能算是真正的信仰。他有个著名的比喻:如果狮子和马能够说话的话,它们也会创造出马形和狮形的神来,所以人创造出人形的神来这是很可笑的。我们觉得狮子很可笑,觉得马很可笑,其实人也很可笑,把神想像成那样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差不多的形象,同样是可笑的。所以他否定了这样一些有形的神,而提出真正的神应该就是一。

这个一有一点儿跟传统作对的意思,就是传统的那些神五花八门,那是多,那都是意见。我们对神的这种意见,我们现在要把它撇开,要找到真正的神,那就是一,那就是统一性。所以他就提出一。但是他这里的一不代表始基,不是用来解释自然界的。不是说万物产生于它,万物又复归于它,那倒不是的,也不是数量上的一,不是毕达哥拉斯讲的一。毕达哥拉斯讲的一当然也具有神圣性,但是那是数量意义上的一。塞诺芬尼的一有点儿类似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意义上的一,但是他也不像赫拉克利特那样用一来解释万物,万物不用解释,万物自有它的解释,那都是意见而已。他提出这个一是为了信仰,神是一,那么就可以信仰一个真神了。一是神所特有的,与任何自然事物都不一样。但是对于神,他又将其看作整体的宇宙,宇宙之中的万事万物都不是神,但是整体就是神,这个整体是和具体的万事万物截然分离的。

那么,这个神是无所不能的,他是一嘛,所有东西都在他之下,他全知、全视、全听,无所不能,他毫不费力地以他的心灵和思想力来左右一切。神可以左右一切,改变一切。他跟我们所讲的自然界的感性万物不是一个层次,但是他可以左右这些。他不是创造这一切的,但是他可以凭他的思想力和心灵来凌驾于它们之上。我们不能用任何人所设想的东西来规定他,比如说他是无定形的还是有定形的,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这都是神人同形同性,把我们所设想的东西附会于神的身上。那么,在塞诺芬尼看来,这都是不合法的。我只承认这个一,对于神,只能承认他是一。一也不是一个具体的机械的规定,对于一,我们不能用任何机械的规定来规定他。对于神来说,这样的规定无疑是否定性的,他本来是不能被我们所规定的。对神的这种思想,在任何宗教里面,在任何高级宗教里面都是有的。佛教里面也有,最高的是不可说的,“第一义不可说”,禅宗认为,“才说一物便不是”。随便你讲佛是什么东西,你一说,就不是了;只有你不说,他才在那里。基督教里面也有“否定神学”,就是对于神,你是不能用任何东西来说他的,你只能说他不是什么,而不能说他是什么。很多人把基督教的这种思想追溯到塞诺芬尼,神是一,也是一种否定。但神又是永恒不变的,你用来规定他的任何东西都是变化的,都是运动的,都是时间不长的,只有神本身永恒的意义是不变的,这些都是真理。

但在另一方面,他也承认意见也有其一定的价值。关于自然界,我们也可能获得一些意见,比如他就提出万物的本原或者万物的始基是土,古希腊公认的四大元素是水、火、土和气,土也被塞诺芬尼称作一个始基。但是这里已经失去了它最高哲学的含义了,只是一种意见,因此被排除出了哲学的对象。真正的爱智慧是不探讨这个意见的,是不探讨自然的学问的,所以他的哲学的真正对象就是这个一,就是这个概念。

可是我们来看,如果在哲学上仅仅提出一个范畴,比如一,它还不能形成一个哲学的命题。神是一,这不是一个哲学命题,这是用哲学的范畴来规定一个神学的命题。那么要形成一个哲学的命题,就必须要有两个哲学范畴,要把神学的东西排除出去,这就是爱利亚派的第二个代表人物巴门尼德所做的工作。

(二)巴门尼德

巴门尼德生活于公元前500年左右,是塞诺芬尼的学生,他的功绩在于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他首次正式提出了存在的概念。赫拉克利特已经提出了存在的概念,但是他却把这个概念放过去了,他没有意识到“存在与非存在是同一的”这个命题的意义有多么重大,而只是在谈到“我们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条河”这个形象的例子时顺便提到“我们存在而又不存在”。巴门尼德则抓住这样一个存在的概念大做文章,但是巴门尼德做的这个文章还是以逻各斯为线索,也就意味着按照逻各斯提供的线索去探讨存在的真理。这是巴门尼德的一个推理。

当然,他的逻各斯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已经有所不同了,逻各斯的内容已经不同了,它不再仅仅是一种尺度,用来衡量感性世界自然万物的尺度,而是本身就成为一个本体。通过逻各斯作为一个线索,抓住存在,并且他强调的是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在他看来,存在与非存在其实是一个最高的对立。按照逻各斯的这样一种思想,我们很容易发现,存在不是非存在,存在是有定形的,而非存在是不定形的,有定形和无定形怎么能混淆呢?而且,这种对立是最高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赫拉克利特虽然已经讲到了存在与非存在,但是没有把最高命题提出来,巴门尼德把存在与非存在的对立视为最高的对立。

沿着逻各斯提供的线索,用他诗意的语言来讲就是,女神凭借着逻各斯告诉他一条真理之路——存在是存在的,不可能不存在,这就是通往真理的可靠途径。存在是存在的,非存在则不存在,非存在是没有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存在的。有些人把它翻译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当然也可以,也有这个意思在里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是一条逻辑原理,也是一条逻各斯的原理。为什么说有逻各斯这条线索呢?因为“存在”这个词,本来就是语法方面的系词,是逻辑中一个有着重要意义的词,就是“是”。我们把它翻译成“存在”,其实在希腊原文里面是“ον”,“ontology”就是存在论。任何一个命题里面,“A是B”,中间这个“是”,你总可以找到。有些命题不是以“是”命题出现的,但是你可以把它还原为“是”命题。所以,“是”在逻辑上很重要,你离不开这个东西,这也是语言中、说话中一个核心的词语。这个就是我们讲的,他以逻各斯为线索,以语言为线索,抓住了存在与非存在的最高对立。

存在就是存在的,或者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在我们中国人听起来好像是句废话,什么也没说。是就是,谁不知道?但是实际上是很难的,在那个时候要提出“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要严格按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和不矛盾律来说话,那是很难的。中国人往往把这个东西打破,不说这个东西。在中国人这里,是与不是中间,有很多很多非逻辑的因素在起作用。因此,我们中国人的习惯反而是:“说你是,你就是,不是也是;说你不是,你就不是,是也不是”,把权力的因素、政治的因素加进来了,“是不是”要看是谁在“说”。巴门尼德的命题是一个哲学命题,不管是谁说,是就是,不是就不是,这是很了不起的,在中国是要杀头的。皇帝要你“指鹿为马”,你说不是,那还行?在希腊,当时巴门尼德提出这个命题没有杀头的危险,但是也很了不起。他能把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固定在这样一个命题上面,作为以后一切论证、一切论辩、一切讨论问题的基本原则,奠定了基础。西方形而上学就是这样发展出来的,这是一条真理的道路。

那么另外一条道路就是意见之路。意见之路是什么呢?“存在是不存在的,非存在必然存在”。这就是赫拉克利特的说法,存在和非存在是同一的嘛。但是在巴门尼德看来,这是“什么也学不到的”,这只是意见。为什么是意见?他有他的说明。他说,“因为你既不能认识非存在,也不能够将它说出来”。非存在的东西,你怎么能够去认识它?它本来就没有,你如何去认识它?或者说,即便你认识它,你怎么把它说出来?巴门尼德很强调这个“说”出来,这是古希腊人的特点。你认识到它你也不能把它说出来,不能说出来就是没意义的。这个恰恰和我们中国人截然相反,中国人讲究“言不尽意”,“意在言外”,没有说出来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中国人认为,凡是说出来都是假的,都是不可信的,听其言要观其行,言语这个东西都是不可靠的,名实关系,实是最重要的,名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但是巴门尼德认为,如果有一个东西,你能够认识到,而你又不能把它说出来,那就没有理由和意义。后来还有人强调这一点,后面我们还会讲到高尔吉亚的三个命题:无物存在;即使有物存在,你也不能认识;即使能够认识,你也不能够把它说出来。我还可以加上一句:即使你将它说出来,别人也不理解。这是西方人的特点,他们重视怎么说。

巴门尼德说,“能够被表述、被思想的必定存在”。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命题。能够被表述的,就是能够被思想的,如果不能说,你就不能去思想它。能够被表述的,能够被思想的,必然存在。所以,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这也是巴门尼德的一个重要命题。我们经常把它等同于现在经常说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这样一个问题,其实在当时还没有这样的含义,在当时只是一个朴素的含义。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同一于什么呢?同一于说,同一于逻各斯。思维和存在同一于逻各斯,因为有逻各斯,思维和存在才是同一的。思维就是能够说出来的嘛!存在也是能够说出来的,而能够说出来的,就是能够思维的。所以,能够被思维的,就是合乎逻各斯的,就是存在的,是在这个地方同一的。

那么这个“存在”,他把它抽出来作为一个最高的范畴,它有什么特点呢?在这方面,他吸收了塞诺芬尼的很多思想,他是塞诺芬尼的弟子嘛。也就是说,存在的一个特点是不变的、永恒的、单一的,存在是一,那么这个一是完整的,最高的一当然是完整的。但是,他也有和塞诺芬尼不同的地方,他有新创见,他的新创见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存在是“不可分”的。存在是“充实的”,充实也就是不可分的,因为充实就意味着中间没有间隙嘛,没有空档,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那就是不可分的。存在是“连续的”,也是这个意思,中间没有断裂,你不能把它断开。当然,在巴门尼德看来,存在还有其他的一些特点,比如说是圆形的,是一个球体。这只能说是一种形象的说法,比如中心和边缘是等距离的;再一个特点是,存在是有限的,既然是球体,那球体总要有其边界。整个宇宙就是个球体,是有限的。这个有限已经不只是有定形的意思,里面还多了有边界这个意思。不光是有规定的意思,而且是有边界的。存在是有限的,对于非存在,你可以说它是无限的,无定形的,但那就不能认识,而不能认识,也就不是真理,只是意见。

但这里也面临一个问题,就是后人提出的一个问题,也是巴门尼德的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存在,而不是不存在?你提出存在是第一义的,但是为什么?你为什么就不能设想,一个世界是根本不存在的?我们所看到的这个宇宙、这个世界根本不存在,这在逻辑上是完全不矛盾的。我也可以按照形式逻辑的同一律来说它,就是没有这个世界,什么都没有,一直没有。但是居然就有了,这是为什么?当然这话可能听起来很愚蠢,有了就有了,还要问为什么吗?但是问题实际上很深。就是你要说到最后,就要说到这个问题,就是这个事情为什么存在。基督教将其解释为是上帝的善意,存在比不存在要好,于是上帝就创造了这个世界。这个观点最初是莱布尼茨提出来的,莱布尼茨的乐观主义认为,上帝是全知、全善,上帝运用他的自由意志,认为存在比不存在要好,所以他就创造了存在。但是莱布尼茨也提出这个问题,他用这个问题来引出他的论证,就是说,为什么居然就存在了,而不是一无所有?本来这个世界完全可能一无所有,我们今天说话都不存在,但是我们今天确实在这里说话,为什么?海德格尔后来提出这个问题,认为是“形而上学的最高问题”,他在《形而上学导论》里面特别提出这个问题。当然海德格尔也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他只是认为这个问题最高。

同类推荐
  •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是尼采的一部巨著,是尼采智慧的结晶,是晚期尼采思想的起点,几乎将尼采所有的思想囊括其中。全书借助“超人”查拉图斯特拉之口,宣讲世界。不管是在哲学史上,还是诗歌史上,其地位都是不可撼动的。
  • 道中的道

    道中的道

    人生即是道场。心中有“道”,所以气度非凡,凭借强大的正能量震慑场面、影响他人,左右事态的发展。与人相处,从道家思想中修习“道法自然”、“不争”、“无为”等智慧,都可以取得良好的预期,获得非凡的成功。本书通解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万物变化的玄机,提供为人处世的进退方略。每一个故事都能给予你一个顿悟,在不断感悟中内心的能量不断增大,从现实起步,从小处着手,在点滴中改变自己,你会发现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 原本大学微言(上)

    原本大学微言(上)

    我们现在通常看到的《大学》是二程及朱熹对原本《大学》改编、注解而成的。南先生认为《大学》原文本来就是儒家追求“内圣外王”之道的集中表述,逻辑严密,文气通顺,粲然可观,不必加以篡改。为了向大众揭示原本《大学》短短千余字中所包含的微言大义,先生特依据西汉小戴所传曾子《大学》原经,对其本旨重新加以阐释,内容包括《大学》的价值,七证(知、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工夫,“格物”至“正心”的内圣(明)之学,“修身”至“治国”的外王(用)之学,内外兼修之道,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教训,王朝更替与儒学的演化,中外文化的反思与前景,等等,旁征博引,融会古今,取精用宏,妙语连珠。
  •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心量越大,好事越多

    宽广的心量除了跟与生俱来的气质有关系外,还需要靠后天的觉悟和修行来逐步拓宽。星云大师在本书中具体而微地刻划出人间万象与众生实相,深入浅出的探讨世间的问题与人生的哲理,从生活、工作、艺术等各个层面,分享了修身养性方面的智慧。以宽己之心容人,心量越大,福报越大。我们的心量有多大,就能够完成多大的事业;如果我们能够包容一家,就能够做一家之主;能够包容一市,就可以做一市之长;能够包容一国,就可以做一国之君;能泯除一切对待,包容整个法界,就可以随缘应现,逍遥自在,成为法界之王。
  •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国粹解人生:传统文化中的生命智慧

    本书精选我们所熟知的国粹经典,比如古代图书典籍、种类不同的戏曲、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武术、中医、民间艺术以及传统的建筑、服饰和烹饪等,根据与之相关的故事和它本身的特点,发掘国粹中所蕴藏的传统智慧,探寻个中滋味,让读者领悟立身处世的道理。
热门推荐
  •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纯阳帝君神化妙通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七零甜如蜜

    重生七零甜如蜜

    新书《穿越后朕每天都在翻牌子》正在火热连载中~ 前世,因为杜心茹的胆小懦弱,被自己最相信的亲人设计,还骗走了自己的婚姻!直到死她才知道,原来他心里也是有她的,可是一切都回不去了.......却没有想到一觉醒来,她又回到了从前!杜心茹表示:这一次,小白莲,我让你继续装!欠我的,都要给我吐出来!某男:媳妇儿,我帮你!本书非女强文,简单温馨,带着小虐,女主不是吊炸天,入坑需谨慎!
  • 格里莎三部曲Ⅲ:毁灭新生

    格里莎三部曲Ⅲ:毁灭新生

    王都已被攻陷,暗主统治了拉夫卡,整个国家的命运系于一个受伤的太阳召唤者、一个被不名誉解职的追踪手,以及曾经强大但现在破碎四散的超能者军队。在由隧道及洞穴组成的地下上古网络深处,瘦弱的阿丽娜受到狂热但可疑的大教长及追随者们保护。她必须设法结合其他力量,寻找传说中的火鸟,以及生死未卜的王子。阿丽娜要抛开旧怨建立新的联盟,找到最后的莫洛佐瓦加乘器;她也开始了解暗主的秘密,以及她与暗主共有的力量。火鸟是阻止拉夫卡毁灭的最后希望,但同时也将摧毁阿丽娜的未来?
  • 民间婚俗

    民间婚俗

    婚姻礼俗是男女建立婚姻关系的必要途径。由于结婚是人生最大喜事,关涉到家庭幸福、家族香火的延续和社会的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哭嫁仅仅是婚俗中的一个插曲。以上简单梳理了哭嫁习俗流变的轨迹,从中可以看出,婚俗的历史非常悠久,并且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婚俗还包含丰富的文化意蕴,充溢着美好的情感以及人们对幸福家庭生活的向往。本书将依照婚礼的程序,展示婚礼中重要环节的风俗画面。
  • 逆天魔后:废材四小姐

    逆天魔后:废材四小姐

    她是现代的豪门千金,却有着不为人知的逆天身份,她是丞相府的废物四小姐,被强行挂上不祥之人的命运被迫搬离相府。他是闻名大陆的紫宸国七王爷,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却独独对她情有独钟。在次睁眼,她变成了她呆在郊外的宅院。在次归来,凤眸凝励,带着一股藐视天下苍生的气势,华丽转身…面对众人的挑衅,她唇角微勾:游戏要慢慢玩才有意思,一下死了岂不是失了游戏本该有的乐趣。
  • 大学生必知的场景语言技巧

    大学生必知的场景语言技巧

    本书主要是考虑大学生掌握场景语言技巧已成了提升语言艺术和综合素养提高的必需。
  • 贤行润身

    贤行润身

    本书收录了季羡林关于人生、治学、生活等方面的文章,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位学术大家的生活态度,以及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寻过程,是其结合自己九十多年的生活体验,对于人生和世事的感悟的集大成之作。
  • 冷傲世子糟糠妻

    冷傲世子糟糠妻

    一个是王爷世子,一个是皇帝儿子。却为着一个布衣村姑,两人开始互相暗自较劲。这是一段世子与皇子的争风吃醋史,这也是一个村姑荡气回肠的爱情记。......................
  • 逃爱太子妃

    逃爱太子妃

    --每个人都在守候着自己的那份幸福----但是太多的人----只猜到了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 恋爱这件小事

    恋爱这件小事

    读书时,丁檬是成绩优异的学习委员,乔以辰是拉低均分的问题儿童,每逢考试,丁檬总会把乔以辰骂成狗。结婚后,丁檬是刚入行的新人小歌手,乔以辰是金招牌的音乐制作人,每逢录音,丁檬总会被乔以辰骂成狗。时光荏苒,白云苍狗穿透了年华的透白羽翼,在留下的岁月里,捉住了那种温暖又美妙的颜色,你知道的,就算身份互换,就算岁月变迁,但从校服到婚纱,我始终陪在你身边。一如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