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从不是凭空来的,它也不会一直都在。”
《水浒传》中,作者借王婆之口说了这样一段话:“但凡捱光的两个字最难,要五件事俱全,方才行得……唤做潘、驴、邓、小、闲。五件俱全,此事便获着。”[1]
对于王婆口中的“条件”,千百年来一直被将之当成“邪术”,认为其是不光彩的。但仔细想想,似乎未必就是如此。
我们之所以觉得它坏,不过是因为提出这一“术”的王婆坏,用来实施这一“术”的西门庆也坏。
可抛开这些外在干扰条件来想想,王婆似乎并未说错。
不管是爱情,还是择偶,哪一个不想找那貌美多姿的,哪一个不想找那没有经济压力的,又有哪一个不想有大把的时间与爱人亲密相处,以及另一半儿可以忍耐自己又能生活和谐呢?
这些是人们的渴望,其实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人们衡量、选择另一半儿的隐性条件。
很多人以为自己根本不在乎这些,其实不过是一种自我欺骗罢了。因为自己达不到那条件,又没有一颗勇于努力进取的心,只好说那条件其实无用,甚至将之斥为“邪术”。
就这样,我们告诉自己,也不得不告诉自己,爱情就是爱情,它是完全独立的存在,不需要掺杂任何其他。
然而仔细想想,真的不需要吗?
如果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往往说经济不重要的,多半儿口袋里并不充裕;说外表不重要的,多半儿本身长相并不出众,也不怎么会打扮;说忍耐不重要的,也多半儿是些脾气秉性怪异的家伙……
不是那条件不重要,而是他达不到。所以,他大声告诉别人,那不重要。为的不过是掩饰自己的不足而已。
王婆口中的那几条,从来都是重要的。
但我们也要认清另一个事实:这世上大多数人都达不到那要求。
冲突出现了。
让人欣慰的是,这冲突并不需要我们独自去解决,古人早给我们提供了方案。
从爱情诞生以来,它就有两副面孔,一副贴近完美,一副趋于现实。
从古至今,让人们歌颂的爱情确实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浪漫温馨、真挚感人的爱,另一类是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的爱。前者虚幻,后者真实。前者满足了人们对爱的一切幻想,后者提供了爱的最佳典范。最聪明者,是那懂得偶尔营造前者的浪漫瞬间,用后者去指导生活的。
想要获取这份聪明,需要“术”,需要“谋”,也就是说需要一定的见识与眼光。
比如,首先要会分辨。我们可以不重视财富,但不能不去追求财富;我们可以不以形象判定人,但绝不能不看重形象……
如果一个人没钱的人,拼命告诉你钱不重要,目的是为了掩饰他不思进取的心,那么这个人便不可靠;如果一个人告诉你仅仅看重外表是一种虚荣,目的是掩饰他的邋遢与随意,那么这个人便不可靠……
我们当然不会用财富衡量一切,但这并不能作为不去追求财富的理由;我们当然不会以外表衡量一切,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便可以不去追求美……
这是辨识他人的法门,却也是激励自我的信条。
想要获得一份满意的人生,要懂得类似这些的“术”与“谋”。懂得了它们,可以帮自己辨别出最佳的另一半儿,也可以帮自己成长为别人眼中的最佳。
当对方优秀了,我们的生活便会更加优越;当我们自己优秀了,便可以遇见更优秀的人。
懒惰,不仅是爱情的大敌,更是人生的大敌。
好在我们繁复而博大的文化与传承中,充满了成功的范例,当然也不乏失败的典型。
本书以流传最广,人们认同度最高的古典四大名著为母题。选择了其中典型的成功者和典型的失败者,展现美人的人生,分析她们的得失与成败。
我们对这些美人的爱情做了梳理与总结,意在呈现一种人生,也是提供一种借鉴。
人与人从来不相同,人与人又从来无差别。她们的人生我们无法经历,她们的人生却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折射。读懂了那些人,那些情,也就读懂了爱,读懂了自己。
“爱从不是凭空来的,它也不会一直都在。”
臧一民
注释:
[1]引自《水浒传》(人民文学出版社)31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