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阳(河南地名,今属周口)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不顺),困于名场(求取功名的科举考场)。
会(恰好)关东(东北地区)丁乘鹤来令(做县长)是邑,见其文,奇之;召与语,大悦。使即官署(留住县衙),受灯火(照明费用);时赐钱谷恤(救济)其家。
值科试(县里预考),公(丁乘鹤)游扬(游说)于学使(省教育厅厅长),遂领冠军。
公期望綦切(迫切)。闱(乡试)后,索文读之,击节称叹。
不意(想不到)时数(读“煞羽”,命运)限人,文章憎命,榜既放(公布成绩)时,[叶生]依然铩羽(落榜)。
生(叶生)嗒丧(读“踏丧”,沮丧)而归,愧负知己,形销骨立,痴若木偶。
公闻,召之来而慰之。
生零涕(哭泣)不已。
公怜之,相期(约定)考满(官员政绩考核合格)入都,携与俱北。
生甚感佩。辞而归,杜门(闭门)不出。
无何,[叶生]寝疾(病倒在床)。
公遗问不绝;而服药百裹(包),殊罔所效(全无效果)。
公适以忤(读“午”,触犯)上官免(被撤职),将解任(卸任)去。函致生,其略云:“仆(我)东归有日;所以迟迟者,待足下(您)耳。足下朝至,则仆夕发矣。”传之卧榻。
生持书啜泣。寄语来使:“疾革(读‘及及’,病重)难遽瘥(痊愈),请先发。”使人返白(禀报),公不忍去,徐(慢慢)待之。
逾数日,门者忽通(通报)叶生至。
公喜,逆(迎)而问之。
生曰:“以犬马(小人物)病,劳夫子(老师)久待,万虑不宁。今幸可从杖履(跟随您老人家)。”
公乃束装(装好行李)戒旦(嘱咐早起)。
抵里(回到故乡),[丁乘鹤]命子(命令儿子)师事生(拜叶生为师),夙夜与俱。
公子名再昌,时年十六,尚不能文(作文)。然绝慧(极聪明),凡文艺(八股文)三两过,辄无遗忘。
居之期岁(满一年),[公子]便能落笔成文。益之(加上)公力,遂入邑庠(读“义祥”,县学,即成为秀才)。
生以生平所拟举子业(八股文习作),悉录授读。闱中(举人考试)七题,并无脱漏,[公子]中亚魁(第二名)。
公一日谓生曰:“君出(你只拿出)馀绪(本人才学的微末部分),遂使孺子(后生)成名。然黄钟(真正的贤才)长弃奈何!”
生曰:“是殆(读‘代’,注定)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愿亦足矣。且士得一人知己,可无憾,何必抛却白纻(布衣),乃谓之利市(发迹)哉。”
公以其久客(久居外省),恐误岁试(年度考试),劝令归省(回故乡)。
生惨然不乐。
公不忍强(强迫),嘱公子至都(北京),为之纳粟(花钱买功名)。
公子又捷南宫(考上进士),授(被任命为)部中主政(部里的官员)。携生赴监,与共晨夕。
逾岁,生入北闱(在北京举行的乡试),竟领乡荐(考中举人)。
会公子差(奉命办理)南河(江苏、安徽的河道)典务,因谓生曰:“此去离贵乡不远。先生奋迹云霄(一举成名),锦还(衣锦还乡)为快。”
生亦喜,择吉就道。
抵淮阳界,[丁公子]命仆马送生归。
[叶生]归见门户萧条,意甚悲恻。
[叶生]逡巡(小心翼翼)至庭中,妻携簸具以出,见生,掷具骇走。
生凄然曰:“今我贵矣。三四年不觌(读‘敌’,见),何遂顿不相识?”
妻遥谓曰:“君死已久,何复言贵?所以久淹(久留)君柩(读‘旧’,装有尸体的棺材)者,以家贫子幼耳。今阿大(大儿子)亦已成立(成人),将卜窀穸(读‘谆夕’,墓穴)。勿作怪异吓生人(活人)。”
生闻之,怃然惆怅。逡巡入室,见灵柩俨然,扑地而灭。
妻惊视之,衣冠履舄(读“吕细”,鞋子)如脱委(读“退委”,蝉、蛇脱皮)焉。大恸,抱衣悲哭。
子(叶生的儿子)自塾中归,见结驷(拴马)于门,审(问明)所自来,骇奔告母。
母挥涕告诉。又细询从者,始得颠末(原委)。
从者(仆人)返,公子闻之,涕堕垂膺。
[公子]即命驾哭诸其室;出橐(读“陀”,钱袋子)营丧,葬以孝廉(举人)礼。又厚遗(读“卫”,馈赠)其子,为延师(聘请老师)教读。言于学使,逾年游泮(读“由盼”,进学,成为秀才)。
异史氏曰:“魂从知己,竟忘死耶?闻者疑之,余深信焉。同心倩女(张倩女,唐代《离魂记》中的人物),至离枕上之魂;千里良朋,犹识梦中之路。而况茧丝(文章写法)蝇迹(蝇头小字),呕学士之心肝;流水高山(高雅文章),通(关系到)我曹之性命者哉!嗟乎!遇合难期,遭逢不偶。行踪落落,对影长愁;傲骨嶙嶙,搔头自爱。叹面目之酸涩,来鬼物之揶揄。频居康了(落榜)之中,则须发之条条可丑;一落孙山(榜上最末一名)之外,则文章之处处皆疵。古今痛哭之人,卞和(春秋楚国人,献美玉却无人赏识)惟尔;颠倒逸群(超群)之物,伯乐(春秋秦国人,擅长相马)伊谁?抱刺(带着名片)于怀,三年灭字(字被磨光);侧身以望,四海无家。人生世上,只须合眼(闭目)放步(走自己的路),以听造物(上帝)之低昂(摆布)而已。天下之昂藏(气概不凡)沦落如叶生其人者,亦复不少,顾(但)安得(哪里有)令威(丁令威,东晋《搜神后记》中的人物,汉代辽东人,曾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辽)复来,而生死从之也哉?噫!”
老王感言:只因得到丁乘鹤县长的厚爱,叶秀才就忘了自己已死,跟着丁县长从河南来到东北,一住三四年,把丁县长的儿子从白丁培养成秀才,又培养成举人、进士。这是什么精神?是“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是“做鬼也要报答你”的精神。
叶秀才自己也很努力,最终考上了举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真有本事,只是生前不受赏识,死后才得到承认。
或许是叶生的行为感动了阎王,他才得到阎王的特殊照顾。否则,其鬼魂哪能如此逍遥自在,想去哪儿去哪儿,三四年时间没有小鬼来捉呢?
“异史氏”暗示,丁乘鹤是丁令威的后代。丁令威是谁?他是中国神话传说和古典文学中的名人,陶渊明写的《搜神后记》第一篇就专门记述他的故事。据《辞海》解释:丁令威,神话人物,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后化鹤归故乡,止于城门华表上。有少年举弓欲射,遂在空中盘旋而歌:“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里今始回。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垒垒。”歌毕,飞入高空。李白有诗:“君平帘下谁家子?云是辽东丁令威。”“丁令辞世人,拂衣向仙路。伏炼九丹成,方随五人去。松萝蔽幽洞,桃杏深隐处。不知曾化鹤,辽海几归度。”苏东坡有诗:“古观久已废,白鹤归何时?我岂丁令威,千岁复还兹。”
本篇中的丁县长也是辽东人,名乘鹤,暗含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他在官场上敢于顶撞上司,被撤职也不后悔,颇有仙人遗风。说他是丁令威的后人,蒲松龄信了,老王也信了。辽东出了个丁令威,又出了个丁乘鹤,他们都是辽宁人的光荣!
丁乘鹤对叶秀才的才华很赏识,资助他读书、考举人。叶秀才落榜后,又提出带他一同北上。正是这种亲如父子的情感,让叶秀才死后也相随。接下来,人鬼相处多年,双方都无异样感觉,这印证了《聊斋》的一个逻辑:只要心相偎,人鬼无所谓;若是情相违,处处活见鬼。
关于本篇,另有一说。清朝评论家冯镇峦指出:“余谓此篇即聊斋(指蒲松龄)自作小传,故言之痛心。”老王认为,此说有一定道理,蒲松龄确实与叶秀才同病相怜,暗示自己会像叶秀才那样,只有死后才能考上举人。他借“异史氏”之口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闷,字字带血,句句锥心。他呼唤:“安得令威复来,而生死从之也”,表达了他对伯乐的热切期待。
只可惜,在蒲松龄生前,“伯乐”“令威”都未出现。在他身后,却凭借着《聊斋》的光华,名垂久远!蒲松龄这一辈子,活得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