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天象中,一颗流星的滑过,总有其自然物理的作用,涉及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条件。
当越往勾践被吴王夫差围困在会稽山上,走投无路时,文种得以脱颖而出。
此前文种一直被勾践豢养着,虽为大夫,但并未受器重,难以施展才华。灾难和战乱对有些人是痛苦和不幸,对另一些人,则是命运转折的绝佳机会,文种即如此。
文种原是楚国人,文韬武略具备,无奈楚国能人太多,怀才不遇的他将就着做了个小小的县官。此时他的同乡范蠡在越国已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文种久闻其名,羡慕他的成就,“特意驾车而往”,投奔范蠡。经范蠡引荐,越王勾践封文种作大夫,多一个少一个人吃俸禄,在君王这里不是什么大事情。
此次勾践的会稽山之难,某种程度上他是自找的。吴王夫差接替君位,要替爷爷报仇,举兵伐越。范蠡极力劝阻,建议“宜敛兵为坚守计”,不要主动迎敌,坚守以待时机。文种在一旁也插话,不妨先行求和,等他们退兵了再做计较。勾践不听,带领越军三万人,迎敌于椒山之下,结果越军大败。勾践仓皇逃到固城,又连夜跑到会稽山上。吴军穷追不舍,团团将会稽山围住。望着山下黑压压的吴军,勾践几近绝望,“吾终于此乎?”难道我勾践就这么完蛋了吗?
文种在这个节骨眼上勇敢地站了出来。他走到越王跟前说:“汤系夏台,文王囚羑里,晋重耳奔翟,齐小白奔莒,其卒王霸。由是观之,何遽不为福乎?”他先给勾践宽心,稳定其紧张的情绪,当年商汤被夏桀关押在夏台,周文王让囚禁在羑里,还有落难躲祸的晋重耳、齐小白,最后不都成就霸业了吗?今日主公之难,何尝不是件好事情?勾践听着,道理虽对,可难解寡人燃眉之急呀!他撇开文种,面对群臣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勾践是真急了,要拿江山的一半换取臣子的良谋。文种没有气馁,反用了一个激将法,“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人家都是未雨而绸缪,“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您临时抱佛脚哪行呢,难道看不见我就站在你面前吗?勾践一把拉过文种,“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什么抱佛脚不抱佛脚的,你小子快说吧怎么办?文种献上了自己的计策:求降谈和,采取缓兵之计。勾践一听,担心吴王夫差不答应,文种说:这您不用担心,我自有办法。
文种受命下山与吴军谈和。他随身带了八个美女、二十对玉器和两万两黄金,乘夜色先到了最受吴王信赖的太宰伯嚭的营帐。太宰伯嚭听报越国来人求和,第一反应是拒之不见,忽然想起什么,忙交待手下出去探视了一番。得知越方带了不少珠宝玉器还有美女,伯嚭佯装不悦地勉强答应一见。文种进帐忙屈身跪地,道:寡君勾践,年幼无知,不能善事大国,以致惹恼了吴王,“今寡君愿举国请为吴王臣。”担心吴王不答应,一向深知大人您在吴国德高望重、一言九鼎,故先来您这儿,顺便带了些小礼物,聊表心意,事成之后当源源不断地再献上别的宝贝给太宰。伯嚭轻蔑地说:你们整个越国眼看就要被我吴国所吞并,一切还不都是吴国的,我何须在乎你这么一点点东西?文种不紧不慢地回应道:大人欠考虑呀,实不相瞒,越军虽败,尚有会稽,精卒五千,俗话说狗急跳墙,又说困兽犹斗,如此难保不两败俱伤,即使最终彻底战败,一把火烧了府库积存转身投靠别国,届时吴除了一片焦土什么也得不到,这又何必呢?再者,大人您所说的尽归于吴,那是吴王的吴,太宰您能分得几个子呢?相反如果求和成功,寡君“非委身于王,实委身于太宰也”。言罢,文种示意八位如花似玉的美女进帐,悄声对伯嚭耳语:“此八人者,皆出自越宫,民间尚有更美于此者,寡君若得生还越国,当竭力搜求,以备太宰扫除之数。”会不断送来更年轻漂亮的女子供您使唤。
美女、珍宝、巧言,终于打动了太宰伯嚭,第二天一大早便带着文种来见吴王夫差,俩人连劝带哄,一唱一和,不容夫差多思量,但他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越王勾践夫妇必须到吴国做奴仆。文种不假思索当即应承下来。夫差见其如此诚惶诚恐,遂“许其成”,答应和解。
这边文种心中窃喜正待回去复命,有人将吴王答应越王乞和的消息告诉了大夫伍子胥,伍子胥冲进吴王帐中,劝阻吴王万万不可接受越国请降,理由是越国跟我们水土近似,地理相像,吞并了越国,“其地可居,其舟可乘”,不像秦、晋山地,我们即使占有,“得其地不能居,得其车不能乘”。夫差一时犹豫了,文种在一旁心里直打鼓。这时伯嚭一副不屑的样子走到伍子胥面前:一派歪理邪说,吴越宜水,秦晋宜陆,吴、越不能共存,那秦、晋、齐、鲁就得合并作一国才是吗?伍子胥气得面如土色,一时无言以对,退出了幕府。夫差认可了伯嚭的说法,相互约定越王勾践着期赴吴听差。文种长出一口气扭身返回会稽山。
二
至于文种在伯嚭和吴王面前把越王说得愚蠢庸陋一文不值的,勾践一个字也没听到,他看到的,是文种出色地完成了一次逆境中的外交斡旋,避免了一场亡国毙命的灾难,保全了国家也保全了勾践的性命和君位,至于屈身事吴,实属无奈,怪不得文种。
请注意,世间事,凡强者宽容怜悯弱者一方,强者往往在享受一番胜利者的滋味后,会自负地将其抛诸脑后,而受辱的弱者却牢记着这一份耻辱,时刻寻找报仇雪耻的机会,求得生命尊严的一种平衡。
夫差给了勾践以喘息之机。按照投降时谈妥的条件,勾践去吴国的日期日益临近,勾践心里不是滋味。暂时降吴,在勾践、范蠡、文种这里,不过是权宜之计,这是三人心照不宣的一致想法,只是对勾践而言,较范、文二位臣子所蒙受的羞辱和承担的压力要大得多。国虽在,主子却要过江去作人臣,受人家的喝令使唤,战争的创伤来不及医治,心灵上的痛却在加剧,这一口郁结于心头的闷气何时才得以畅快地吐出?这一笔债来日必须由夫差偿还!——夫差的宽容并没有换来施舍者常自以为是的对手的那一份感恩戴德,相反,仇恨的种子越埋越深、越长越大。
复仇的火焰在勾践狼狈不堪走下会稽山时,便已从心头熊熊燃烧。冷静下来,回想这次的一败涂地,勾践深为自责,他十分诚恳地向范蠡和文种两位臣子检讨自己的失误,真心实意地请教复国雪耻的办法。文种似乎早已成竹在胸,亟不可待地向越王献上他的“伐吴七术”:一曰重财帛,以货毁其君臣;二曰贵籴粟缟,以空其邦;三曰遗其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遗之巧匠,使起宫室高台,尽其财,疲其力;五曰遗其谀臣,使之乱政好战;六曰强其谏臣,使之自诛;七曰富家国、备利器,厉兵秣马待时机。文种的七条(也有作九条的),可谓是刀刀见血,其阴、其狠,夫差不死,除非他有十个脑袋。
临行前,勾践想把代理权交给范蠡,范蠡推辞了,范蠡是这样婉拒越王美意的:“兵甲之事,种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东周列国志》将这一段话安在了文种的头上,大约是为了突出文种的锋芒毕露而反衬范蠡的谦和吧,当时勾践问二位谁主内谁主外,文种抢先说:“四境之内,百姓之事,蠡不如臣;与君周旋,临机应变,臣不如蠡。”范蠡紧接着说:文种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很强,您就放心将国事交给他,保证耕田战备两不误,老百姓相安无事,“至于辅危主、忍垢辱,臣不敢辞。”吃苦受罪的事,非臣莫属。于是,范蠡陪着勾践夫妇到了吴国,文种留在国内厉兵秣马、积极备战。
代理国政的文种无疑是称职的,他积极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使一个饱受战争摧残、破败不堪的越国,经济上迅速复苏,财富大大增加,人民生活得到安定。忍辱负重的越王勾践夫妇和范蠡,凭借他们毫无破绽的表演,最终骗取了吴王夫差的相信,允许其回到越国。文种得到越王回国的消息,率领群臣在浙水边拜迎。——要说唯一没有被勾践和范蠡欺骗的,那就是伍子胥,从当年会稽山之假像,这个人就看穿了勾践一伙的心思,无奈吴王身边有个贪财嗜淫的太宰伯嚭;今天,当听说吴王要“亲送越王出城”时,伍子胥再次提醒吴王,您这是放虎归山呀大王!您不要被勾践装出的乖顺相所迷惑,“虎卑其势,将有击也;狸缩其身,将有取也,”来日必被其擒矣!
——历史的是非真叫人难以厘清,我们是敬佩仁义的夫差而蔑视穷追不舍的伍子胥,还是赞同伍子胥的痛打落水狗而讥笑夫差的软心肠?是欣赏勾践非凡的意志品质而唾弃夫差的有眼无珠,还是厌恶勾践的阴险毒辣而同情夫差的慈悲胸怀?幼时《农夫与蛇》教我们的明白无误的道理,为什么今天人们更热衷于赞美勾践?也许,我们唯一的收获是,利益面前,一切的策略和手段,均属正常合理,人间本就没有绝对的是与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