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勾践最令后世称道的励志创举是“卧薪尝胆”。由吴国返回后,他“苦身焦思”,“累薪而卧”,“悬胆于坐卧之所”,饭前“必取而尝之”。——一个人为了不忘记仇恨,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勾践可谓是登峰造极了!我们欣赏了二千多年的励志故事,有谁问过他的初衷?谁又去细心揣摩过他阴暗的心态?
随后,按照文种和范蠡的强国方略,勾践紧紧围绕着“复仇”这个中心展开。先安民,勾践带领着他的哼哈二将文种和范蠡,“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大力提倡多生优育,增加精壮充实军营,“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将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人,公与之饩。”文种和范蠡真是让他们的主子用尽了绝招,凡将生育的女子,报告给官府,官府会派医生守候待产;若一连生下三个孩子,国家出钱养活,生两个的,国家赠与谷粮。
以上是壮大自身,文种的“伐吴七术”中更重要的内容是如何削弱对方。
吴王夫差这时正春风得意,沉溺在享乐之中。越王投其所好,听说夫差为建造宫殿楼台,悬赏求购大量木材,忙咨询文种如何应对?文种说:“臣闻高飞之鸟,死于美食;深泉之鱼,死于芳饵。”勾践忙打断文种,你就不要再拽文了,直说具体怎么办吧。文种称他已派三千名木工造名山神材,伐而献给吴王。在越国的推波助澜下,吴王夫差花了五年时间,挥霍民脂民膏建成了一座高百丈、宽八十四丈的姑苏台,专供自己歌舞宴饮之用。
文种唯恐不足以消磨夫差意志,随后建议勾践遍访越国,搜寻绝色美女献给吴王,供其淫乐。越国上下总动员,花半年多的时间,优中选优,最终敲定苎罗山西施、郑旦两位极品女子。选美结果出来后,勾践、范蠡、文种相商,不必立即送往吴国,由范蠡负责,带着西斯、郑旦在全国各地举行粉丝见面会,不为别的,只为敛取金钱。——此等生财之招必出自范蠡无疑。经过三年的造势、包装和精心培训,范蠡这才带着二位美女前去见吴王。
四
在天生丽质的基础上,修养、仪态、气质、礼节、言谈均至成熟无可挑剔后,越王勾践给西施郑旦两位“饰以珠幌,坐以宝车”,配上聪慧秀美的六个侍女,委派范蠡亲自送往吴国,献给吴王夫差。夫差第一眼见到西施,以为神仙姐姐下凡,“魂魄俱醉”,恨不得当即就搂到怀里。得到两位美女,夫差宠爱不已,论娇艳善媚,首推西施。于是夫差将西施安置在姑苏台,享受专宠,而把郑旦放在吴宫,郑旦幽闷,“经年而死”。
为赢得美人欢心,夫差命人在灵岩山上建起一座馆娃宫,“铜钩玉栏,饰以美玉”,专供西施游息之用;同时凿空岩下之石,形成一座长长的石廊,美人走过时,脚步铮铮有声,谓之“响屧廊”。山上设有玩花池、玩月池,西施临泉而妆,夫差殷勤站在一旁,亲手为其梳理秀发。如此,吴王尚不觉得尽兴,又在城南建起长洲苑,专为携西施游猎。
勾践随时搜集掌握这方面的信息,得知夫差果然中计,整天沉溺于美人怀抱,荒疏国政,感觉时机已经成熟,忙跟他的二位臣子提出,是否可以动手了?范蠡说还不行。文种没有正面回答勾践的问话,陡然提出了一个莫名其妙的话题:“今岁年谷歉收,粟米将贵,君可请贷于吴。”今年咱们粮食歉收,您开口咱们向吴王借些稻米。越王一时不知文种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但他相信文种不会偏离复仇计划行事,便答应向吴借粮,命文种前去办这个事。文种带着重礼,先送给伯嚭,说明了来意。伯嚭收下礼物,引文种来见吴王。吴王夫差听说越国百姓饥饿,越王万般无奈之下来求救于他,要借万石之谷,大方地表示,越民即吴民,怎么会见死不救,开仓借给。伍子胥听说了这件事,忙跑到姑苏台,阻拦吴王不要借给越国粮食,被夫差骂了个狗血喷头。回身还向文种讨好:“寡人逆群臣之议,而输粟于越,年丰必偿,不可失信。”文种连连点头,一定一定,大王放心,来年将挑选上等稻谷归还吴国。文种押着万石粮食返回越国。第二年,越国粮食丰收,勾践老想着复仇的事,打算弃约不还吴粮。文种说主公您不必多虑,此事仍交给臣去办,绝不会有助于敌人的。文种专门安排人精挑细选颗粒饱满的稻谷,将其蒸煮熟再晾干,然后装袋运往吴国。吴王夫差见越王言而有信,及时归还万石粮食,且“见其谷粗大异常”,较之他去年借给越的成色好过十倍,高高兴兴地收下稻谷并嘱咐伯嚭立即分发给农民,当做种子下种。几个月过去了,眼看到了收获的时候,吴国遍地一棵苗不见长出,吴民大饥荒,吴国上下一时陷于乱象。
史书称“文种之计亦毒矣。”是的,这一招是够离谱的,只是何以独文种毒呢?范蠡不毒吗?二人若论起来,范蠡则更阴、更狠、更毒,厚黑学运用得更娴熟勾践听说夫差中了文种的计,吴国颗粒无收、举国饥荒,这回决心行动开始复仇,文种再次拦住了他。且慢兴师,“时未至也,其忠臣尚在。”那个吴国唯一的明白人伍子胥还活着,我们还不到动手的时候。
越王勾践正磨刀霍霍,吴王夫差却要出兵伐齐,惹是生非。伍子胥苦谏不听,上天似乎也是给一个将死者最后一次狂妄的机会,吴国侥幸大败齐军于艾陵,因此上夫差对伍子胥的多次警告更不当回事了,“益疏子胥之谋”。四年后,受伯嚭挑唆,吴王再次北伐齐国,伍子胥冒死陈情,反复提醒越国才是吴之心头之患。吴王哪里还会听他的,索性打发他出使即将刀兵相见的齐国。伍子胥是彻底失望了,他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齐国的老友鲍牧,匆匆返回了吴国。——忠心可鉴的伍子胥,何不本人一同投敌呢?这反倒让政敌伯嚭抓住了他的把柄,忙跑到夫差跟前进谗言:伍子胥为人心术不正,仇恨君主您,前番伐齐他有意阻拦,今见拦阻不成,生了异心,把自己的儿子安顿到齐国,我看他想造反,大王可得早点处置他,否则后患无穷。夫差不信任伍子胥久矣,听了伯嚭的话,当即命人“赐伍子胥属镂之剑”,并传话“子以此死”,你就用这把剑自杀吧。伍子胥压根没想到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换来的是如此下场。手捧利剑,伍子胥心如死灰,他回头交待家奴:“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我死后,你们在我的墓地多种树木,将来好用来做棺材;你们把我的眼睛挖下来挂在吴国的东门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寇是怎么从这里进来灭掉吴国的。言毕,“乃自刭死”。有人将伍子胥临死时说的话传给夫差,夫差不仅未惊醒,反为之大怒,命人把伍子胥的尸体装进一个皮口袋,扔到了江里。——这就是一个忠臣的结局!
五
夫差杀了伍子胥,伐齐不胜,但他的骄矜之气并没有因此收敛,热衷于与诸侯会盟。
公元前475年,卧薪尝胆进行了长达二十年精心准备的勾践,终于要着手复仇了。乘吴王夫差率兵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之机,勾践向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突然袭击,杀死了吴国太子,大败吴军。吴王夫差闻讯后忙返回吴国,派人带上厚礼向越王求和。鉴于一时尚难拿下吴国,勾践暂时答应。又三四年,勾践深知此次必定彻底灭吴,率大军挺进吴国,一举包围了吴国首都,一围就是三年,最终被攻破,吴王夫差逃到姑苏山上。姑苏山上夫差走投无路的情形,正是二十年前会稽山上勾践体味过的处境,只是主角发生了对调。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之谓也。
困境中的夫差采取了与勾践当年同样的办法,请降乞和。他派王孙雄脱衣露体跪着到勾践面前(比文种当年装得更可怜),恳求越王:孤苦伶仃的罪臣夫差求您了,当年会稽山上多有得罪,您当时派文种来,我便答应了。今儿个您是不是也能够像我一样,“赦孤臣之罪”呢?勾践听了,多少有些不好回应,一旁的范例却慌忙上前对王孙雄大声道:“会稽之事,天下以越赐吴,吴不取;今天以吴赐越,越其可逆天乎?”——听听这是一种什么逻辑?范蠡随之回身提醒勾践:老天爷送你的东西你不要,将来会遭责罚的。言毕,赶王孙雄离开,范蠡自行擂响战鼓,调兵遣将攻向姑苏山头。吴王夫差见势,知越王勾践必不会饶他,“遂自刭死”。越军长驱直入,杀了被他们当工具使了好多年的太宰伯嚭,吴国从此灭亡。几年后,越王勾践被周王室封作“方伯”,“越兵横行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王霸”。勾践二十年不平的心理,今朝得以扬眉吐气。
历史很让人迷惑,站在吴王夫差的立场上,范蠡、文种无疑是狼狈为奸帮助勾践设计灭吴的贼子,结果却成了后世颂扬的谋略家。于是我们可不可以这样定义,人,不在于你做善事、恶事,重要的在于要做有价值、有影响足以使愚民惊叹你不平凡的事。——世间本没有绝对的公平与正义,奸诈恶毒在有些时候有些人身上就是智慧与才能。
向往和追求,是一个团队精神的纽带,而成功既是他们的目标也是这个团队产生内讧的发端。艰难攀爬时,无限风光把所有人的意志凝结在一起,相扶相帮齐心协力心无旁骛,一旦站在峰尖,精气随之涣散,小算盘纷纷开拨。范蠡被后人奉为急流勇退的典范,是一位先知先觉者,是人精,他异乎寻常地早早猜透看穿了这一切。吴国刚亡,范蠡连返回越国的兴致都没有了,当即趁夜深人静,“乘扁舟出齐女门,涉三江,入五湖”而悄然离去。临走他给文种留下了一封书信,信上有这么几句被后世无数功成身死的良将所反复验证的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文种显然是没有接受范蠡的提醒和劝告,起码他不认可范蠡所言之严重可怕程度,或者他相信了勾践的仁慈。结果事实却让他失望,覆水难收,悔之晚矣。没多久,勾践听信了人们对文种的诬陷,派人给文种送去了一把剑,——这把剑竟然与吴王夫差赐伍子胥的那把剑同名“属镂”?越王赐文种死的理由可谓颇具创意:“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先生你教我伐吴七术,我只用了三招便消灭了吴国,剩下的四招您带到九泉之下帮我的先人们去试试吧。文种此刻真有些哭笑不得,目光停留在寒光闪闪的剑锋上,他不由得才想起了范蠡,想起了他这位老谋深算的同乡——一只狡猾老辣的狐狸。默默无言良久,他长叹一声,挥剑自刎。二十年前,如果他预料到帮着勾践谋划复仇灭吴,同时也是在给自己挖掘坟墓,他还会那么竭忠尽智么?所谓“三术亡吴,一身殉越;不共蠡行,宁同胥灭。”屈哉,遭烹的走狗文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