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588100000003

第3章 学而第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第一

一 学而时习之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是前提,可知孔子是理性的;落实在习,则知孔子又是经验的。学而时习,人的生命才不断充实而富有生气,也自然会内心喜悦。

朋来而乐,有说是学习的功效,只是古人更愿强调朋友的切磋共鸣,所乐不在成功,而在彼此砥砺。但也不必刻意忌讳功效,否则学而时习之悦又从何而来?也不会进而强调“人不知而不愠”了。

由悦而乐,是由隐而显、由传承而创造公共价值的理想过程,只是悦未必能进到乐,所以不愠既是君子的雅量,也是小我放下的成就。

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章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这段话,前一句稍嫌绝对了些,自古孝悌之人犯上作乱也是有的。但也宜细嚼“鲜”与“未之有”的区别,可体会古人讲话的分寸。

后一句深得儒家精神。仁是孔子思想核心,旨在爱人。爱是情怀,由亲情开始培植,真实而亲切,故说孝、悌是仁之本。本是起点之意。中国社会以家庭为本位,正与此精神相表里。

五四反礼教,炮轰家庭。又以家庭为私有制源头,破私始于毁家。殊不知家庭正是训练公私心的组织。欲跳开家庭,以个人接社会,可榷。

三 巧言令色鲜矣仁章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鲜”通常表示“很少”,此处表示“绝无”。朱子讲这是孔子用词不迫切,但读者却要深戒。

为什么巧言令色受到如此严厉的否定?因为仁是一种情怀。情之可贵,在乎真诚。巧言令色,便有揣测迎合的成分在。情非发自内心,真诚既失,虚伪即起,仁便无从谈起。

谁又愿意巧言令色呢?总也是有求于人,无奈而为之,偏偏人又喜欢被奉承。但这是两码事。一旦巧言令色,人便失了真诚,却是事实。

不过这话的语境,也可能是孔子对当政者的揭露。

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三省之事,修己及人都在其中。忠、信只是分内外说,忠是对心,信是对事。凡事尽心,也就是忠,自然也易守信。

当然,时过境迁,事有不必然,信也是难的。什么是信?也可细辨。循理无违为信,信则据于义。

三省之事,“传不习乎”想来最重要,也可涵盖忠、信,忠、信总是属于所传的内容。王阳明的书取名《传习录》,也可见传习的重要。人在年轻时,学而时习应该,中年以后仍能自省“传不习乎”,不容易。

据说曾子此三省是晚年所讲,滋味可谓深长。

五 道千乘之国章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讲治国,也都从平常事切入。敬事、信、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此五条看似简明无奇,真能做好,照程颐讲,虽尧、舜之治亦不过此。

五事之间的内在关系,朱熹讲是“反复相因,各有次第”:只有前一条做到了,才可能有后一条,也必须是后一条。敬了,才可能信;有了信,才可能做事;一做事,便要节用。用稻盛和夫重生日航的管理哲学,节用就是提高核算意识。有此意识,便知人的成本最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才明白要节用、爱人。

六 弟子入则孝章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此章在后儒的认识上是颇生歧义的,即在今日,虽一般人混然不知此语,但若问及其中的道理,仍不免分歧。

通常的理解,做后辈的,以力行为重,行有余力,再学习知识。如此,学文便是力行的附庸。中国社会普遍有重经验、轻理论的传统,乃至种种读书无用论,概与此有关。

朱熹曾力驳此解,强调若力行而不学文,不仅难识力行的道理,且有更坏的胡作非为。朱熹讲,人岂会一天到晚在那里入孝出弟、爱众亲仁?做事就做事,事情做罢,就应读书。

七 贤贤易色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读《论语》,须弄清谁在讲,体会语境。

如此章,力挺践履,甚至以行称学。与上一章力行与学文并重有悖。但若意识到,这是子夏讲的,而子夏是孔门中学问最有名者,他的学生想必也是冲着他的学问而来,则可以想见他的这一番话,应是有所针对的,甚至不免是对学生们讲的矫枉过正的气话。

故前人讲子夏此话,用意虽善,但抑扬太过,有废学之弊。这也足以提醒人,无论讲话,还是听话,都应注意。此亦难,正如首句中的“贤贤易色”一样,很难。

八 君子不重则不威章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教人,重在内涵培植,人性充实,外在呈现由内涵决定,否则是不靠谱的。

学则不固的“固”字,有两种完全相反的解释:一是贬义,鄙固;二是褒义,坚固。但对整个句子的理解没有分歧,都强调学,只是与前句分开读,或顺着读不同而已。

无友不如己,通常是说要与比自己优秀的人交朋友。对自己有这样的期望,当然是对的。但如作为一个抽象而普遍的命题,就难以同时对人对己都成立。如能从宽处看,凡人皆有胜于自己的地方,则较合理。

九 慎终追远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人活一辈子,生死为大事。生,容易当回事;死,则容易草率。慎终,强调丧礼要认真,事死如事生,终始一贯,人生圆满。追远,则讲祭礼,追念先人。人对眼前所见的,容易亲切,隔得远了,便容易淡。

重生,近亲,这也是常情。强调慎终追远,为的是培养人厚重敬诚的精神,即所谓民德归厚。

孔子时代世俗化程度已高,如何于世俗生活中树立人生的意义,并不容易。儒家重视丧、祭二礼,原由在此;程颐强调慎终追远不只是为丧、祭,原因也在此。

十 夫子至于是邦章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孔子的形象,《论语》中有许多描述,此章的“温”、“良”、“恭”、“俭”、“让”,便是言简义丰、极其生动的代表。这五个字也因此成为后世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品格,与此相反的形象称作“鸷”、“齧”、“媟”、“侈”、“冒”。

这些形象,当然由人的行为呈现出来,如待人慎容便是恭,轻慢便是媟。但也决不可拘泥于具体的行为。故朱熹讲,要看到这五字所传递出的是怎样的气象。

气象二字亦难描述,或可设想,今与一人相处,能让自己感到心安放松,亲切可信任,并充满睿智,难道还不愿请教?

十一 父在观其志章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此章前半句易解。观志、观行,从思想与行为两方面观察。当然,这里的假设是,父亲在时,儿子尚未独立,无从见行为,只能看志向。换在今天,也许儿子出道早,子也未必承父业,但观志与观行仍是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

此章难解的是后半句。为什么必须三年不改变父亲的事,才称得上孝?前人也多指出,父亲的事如果无必要改,自然可不改,如果应该改,甚至必须改,何须三年,当下即应改。故前人也推测,孔子讲这话,应是针对具体事情而言。

十二 礼之用和为贵章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人类是社会动物,一切活动莫不有赖于制度,礼制即孔子时代的制度。

制度的创设,依据人类活动的内在机理,规范人的思想与行为,这种规范当然是一种制约。但制度的根本功能,却不在制约人,而在协调理顺人的活动,故一切制度的施用,当以此为目标。

另一方面,又须强调,虽然协调理顺是根本目的,但又不能为此目的而违背制度,因为制度是具有内在依据的,违背制度意味着违背了人类活动的机理,终不可行。

此章足见儒家对于制度的深思。

十三 信近于义章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曾子三省之一有信的问题,守信很难,因时空有变。此章有子加了一个条件,信近于义,这就容易做到。可见儒家讲信是据于义的,义合乎理。

同样,恭是孔子形象的正面描述,但如不合乎礼,失其分寸,也容易迹近谄媚而自取耻辱。

最后一句,践行尤难。因是依傍,亲是相亲,宗是宗主,三者由轻而重,由浅入深。人皆须交往,若初交不慎,又搞得火热,最终不免陷于人身依附。朱熹当年曾举官场上的依傍宗主关系,正为今日反腐的一串串所证实。

十四 君子食无求饱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与居,生活所必需,但生活不仅是食与居。人心如别有怀想与寄托,食与居自然会退而次之。

话容易多,行常不足,故要敏于事而慎于言。

能够做到这四点,实已不容易,但仅此只是形式,必须就有道而正,才是真的好学。

孔子强调就有道而正,而不是自己读书。照荀子的解释,因为书各有不足,跟着人学,更亲切与周全。不过,跟人学也很容易偷懒,甚至流于皮相。常见一些人,学艺虽未精,派头已十足。只有自己花了工夫,跟人学才真有收获。

十五 贫而无谄章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的首富,他体会到了贫无谄、富无骄的道理。但孔子告知他,还有贫而乐、富而好礼的更上一层的境界。两者的深浅高下,分明显见。

前人亦指出,无谄无骄只是止于有守,乐与好礼才是进而有为。但现实生活中,能到无谄无骄,恐亦难得。

本来贫无谄难,富无骄相对容易些,但如今“有钱就任性”似也成了新常态。

此章精神又不限于这一话题本身。子贡引《诗》喻理而得孔子嘉许,点出此章更有普遍的精神关怀:人生工夫须着实而精进。

十六 不患人之不己知章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讲这话,可能有个别弟子担心别人不晓得自己。八百多年前朱子解释此章时讲:“今人都倒做了工夫!”现在有了互联网以后,技术手段让这病充分暴露:普天之下只要是个人,仿佛都在变着法子想让别人知道自己。

让别人了解自己,并不错。孔子的意思就像朱子理解的,工夫不要做倒了。知己就是要充养自己;自己成长了,就能明白些道理,进而知人,也能被人知。

人往往急,孔子提醒不要急,不要担心无人识货,就怕自己不是个东西。

答问

《学而卷一》读完,择二三问而答之,谢谢大家阅读!

问一:

《论语》中的道理,讲易做难,怎么办?

答:

这一困惑我四十岁以前一直有。自知浑身俗骨,却偏偏做了教书匠,且教圣贤书,如何是好?

后来渐渐释怀,何必因人而废言呢?对人不苛求,对己也要宽容。言传与身教,能统一,当然完美;不能统一,也各有价值。

做人很难完美,讲理却应透彻。人都有病,而理终是理。唯因有理在,才知自己有病。故西方的奥勒留皇帝的《沉思录》、培根的《人生论》,以及中国的许多家训世范,都会流传下来。即便寻常父母,也不因自己做不好,做不到,而不提醒儿女学好做到。

世事宜从宽看,道理要往细讲。道理弄清楚,虽不能至,也可心向往之。

尝见一些中年友人,尤其是事业有成者,易视一切道理都不过是陈词滥调,甚至轻薄古人。其实这对古人无妨,只是让自己浅薄了。

问二:

许多话像是起了个头,为什么要自限每章二百字?

答:

一是考虑与去年的《不舍国学》篇幅相近,二是考虑微信,三是自设此标准可逼迫自己不要放言无归。解读下来,始觉这样的自设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有些明显觉得不必解读的,就不提了,比如“君子不重则不威”章中的“过则勿惮改”句。当然,有些也会误判,比如“贤贤易色”章中的“贤贤易色”,以为不用解读了,但许多读者不知其义。

有些细微处必须交待的,又需斟酌。比如“巧言令色鲜矣仁”章讲“鲜”字时,既要说明表示“绝无”,又要点出孔子这里“用词不迫切”。当然,仅此,为什么“用词不迫切”?其意味仍需读者细品。

总之,这样的自设标准,不仅让我解读时更用心,而且更让我对法度与标准有了很亲切的体会。

问三:

有些话,如结合今天的生活解读,是否更好?

答:

应该是能有助于理解吧。只是字数有限,操作很难。

不过,一旦举例,也往往会囿于事例而损害义理的理解。

也许我们应该意识到,《论语》的话语,虽有它的历史语境,但指向的却是存于具体人与事中的人心。

千古不灭同此心,故《论语》的话语,不借助事例,其实也能扣动今人的心弦,因为今人的生活中同样存有自己的心。当然能否自觉,又另当别论了。

同类推荐
  • 中国文明简史

    中国文明简史

    本书是一本大家写给大家的人文通识读物,带你进行一次典雅深邃的中国文明审美之旅。全书包括了史前时期、夏朝和商朝、周朝、秦朝、汉朝等十三章内容。从浩繁卷帙的长卷中,追索文明的发展,聆听历史的足音,感受中华文明的厚重、丰富与苍凉!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批评

    本书收录了作者2008—2011年的文化研究成果,分为上海文化、文化形象、传媒文化、文化教育、世博文化五辑,呈现了新媒体时代文化和文化批评的现状。该论集的文章获得极好的社会反响:《大都市文化发展趋势与上海文化发展坐标、定位问题研究》一文获得第七届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一文发表后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与阅读》整版刊载于《文汇报》学人演讲栏目。
  •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文史学者刘梦溪的学术精选文集。全书以现代学术和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为论述中心。
  •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金字塔的叹息:正说古代埃及文明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伟大的埃及文明,流芳后世!古埃及人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是宗教。关心死亡,为将世作好物质准备,是埃及宗教信仰的一个主要特征。金字塔是埃及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是古代世界七大奇观中唯一现存的古迹。埃及人制作的木乃伊,与他们的金字塔一样,举世闻名。
  • 崧泽之光

    崧泽之光

    以古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青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来到了境内的崧泽、福泉山等地聚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开创了上海历史文明的先河。如今,地处申城西大门的青浦,正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崧泽之光》,带你领略“上海之源”的文化魅力,感受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
热门推荐
  • 印灵说

    印灵说

    七年前,夏青禾为救大哥而落入背阴山崖底,被邪灵侵了体,七年后出来,才发现有些事已经回不到过去。七年的与恶灵为伴,自己心中也悄然萌发出怨念,一步步紧逼,一步步后退,可为什么你们还是不肯放过我。入背阴,邪入体,寻真相,剖金丹,九死一生,这一次,我不想后退。
  • 衍世日记

    衍世日记

    浩瀚星辰,无边无垠的宇宙是什么?宇宙会不会指的就是某种生物,而那无数星系,星球也只是他体内的微不足道的细胞而已。细胞之上的人类对于那种生物而言只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细菌。陆牧,一个不经意间拥有了造物主细胞的青年,一个崭新的世界在他手中开始孕育~。。这并不是一本纯创世的书,都市创世文,前期都市比例略重,敬请见谅,欢迎大家入坑~
  • 十劫仙路

    十劫仙路

    本命天劫注定与世不同;渺渺仙路怎能踏登其中;逆行道则,与命相争与天相峙!成古今一人,终将铸就巅峰!
  •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哲学超人:尼采(创造历史的风云人物)

    名人创造了历史,名人改写了历史,那些走在时代最前列、深深影响和推动了历史进程的名人永远会被广大人民所拥戴、所尊重、所铭记。古往今来,有多少中外名人不断地涌现在人们的目光里,这些出类拔萃、彪炳千古、流芳百世的名人中,有家国天下的政治家,有叱咤风云的军事家,有超乎凡人的思想家,有妙笔生花的文学家,有造福人类的科学家,有想象非凡的艺术家……他们永远不会被人们忘记!
  • 海畔秋思

    海畔秋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掠婚:笼中雀

    掠婚:笼中雀

    她知道娱乐圈没有阳春白雪,从答应和那个人合作,就会有很多身不由己。但她没有想到,背后隐瞒的真相竟然是那样……
  • 地狱暗行者

    地狱暗行者

    他,经历了十万人的厮杀,成为了地狱暗行者的首领,一言定生死,一言决定他人的命运。他却有双重人格,一个是正常的一面,和普通人没什么区别,憨态可掬!另一个,则是地狱煞星,恶鬼修罗,一旦出现,必将血流千里,让得天地失色!如若有不长眼的触之逆鳞,其将会付出难以承受的代价……
  • 美德·一束鲜花

    美德·一束鲜花

    张海君编著的《美德(一束鲜花)》是一本讲述 关于美德的书。中国是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 ,让 我们以《美德(一束鲜花)》为舟,泛舟漫游美德的 海洋。该书将会使你看到人性的美,引 导你成为一个更丰富的人。很多时候,一本好书也是 培养美好品质的必需品。
  • 三千将羽

    三千将羽

    曾有一块顽石,纵然用地心之火也熔炼不了它,但有人却熔炼了它,不是用火,却是用水,比冰还冷但又不能凝结成冰的水。曾有一朵花,它叫座莲花,为再生之莲花,每当它使一种能力复苏时,它自身就会枯萎......曾有一种锁,叫魔法锁,它叫做锁,却是钥匙,而且是两把,它们有着奇怪的能力,并保护着佩带它们的人。佩带魔法锁的人并不知道魔法锁是一把钥匙,只到有一天,有人刻意要夺着他们手中的东西,并要把这两把钥匙合在一起......
  •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

    《新中国反腐简史》这部著作全面、系统而又概略地记录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历史阶段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情况,展示了我们党通过扎实的反腐倡廉工作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懈探索及巨大成绩。我相信,这部著作的出版,对于深入学习和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经验,继续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共产党人不是狭隘的经验主义者,但我们是实践论者,始终重视实践经验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