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想敢干、立即付诸行动、果断处事历来是曹操的做事风格,他这种快刀斩乱麻的做法,不仅展示了自己非凡的政治才干及胆识魄力,也在当时纷乱的局面中为自己赢得了更多机会,消除了无数隐患。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你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勇于接受挑战,充实自我,你一定会发展得比想象中更好。
1.敢想敢干,积极行动
英国著名诗人艾略特曾说过:“世上没有一个伟大的业绩是由事事都追求稳操胜券的犹豫不决者创造的。”无论做什么工作,考虑得差不多了,就去大胆行动,而不要等到所有条件都具备,准备得十全十美之后才去行动,敢想敢干才能把握住转瞬即逝的机会,收获最大的收益。
光和三年六月,汉灵帝诏令公卿每人推荐一个通晓《尚书》《毛诗》《左传》和《谷梁传》的士人,任为议郎。曹操因通晓古文经学,被拜为议郎,议郎属于皇帝的文书班子,随时听命皇帝的调遣,虽然没有具体的职掌,却拥有议政的权力。
在此任职期间,曹操尽管没有实权,但充分发挥了自己的议政权力,敢想敢干,针砭时弊,在献计献策上,不怕得罪当朝权贵。最著名的一件事是上书为窦武、陈蕃申冤鸣不平。
这件事虽然不大,却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但曹操不仅想到了,也付诸了行动。他上书朝廷,为宦官的死对头——前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鸣冤叫屈。原来,十多年前,这二人由于不满宦官专政,欲诛杀那些掌握实权的宦官,不料走漏了消息,宦官先发制人,将两人杀害。
通过这件事,曹操可以说是明目张胆地与宦官对着干。曹操想通过这次翻案来冲击宦官势力,显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当时,东汉皇朝正处于社会危机大爆发前夕。一方面,以张角为首的秘密组织太平道正四处串联、图谋造反;另一方面,遭禁锢的“党人”情系社稷安危,要求驱除宦官,革新政治。身处其中的曹操,自然感受到了时局即将面临大的变化。为窦武、陈蕃鸣冤叫屈,体现了他的忧患意识,以及重新起用“党人”的意愿。
正是看到了其中的诸多利害关系,曹操才果断抓住此案,甘冒风险,进行很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挑战。
分析好利弊关系,虽然事情棘手,选择了就会付诸行动,曹操的果敢及做事魄力可见一斑。
在法国南部一个小城里,住着一群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小城,所以一直以为小城是世上最美丽、最富饶的地方。后来,一位外地的客商路过小城,客商告诉他们:小城是一个极不起眼的地方,小城之外,有很多地方都比它更美丽、更富饶。
听了客商的话,小城中的人们决定出去走一走,开开眼界。有了这个想法之后,他们决定在出发之前做一份周全的计划。他们根据客商的描述制订了一份内容详尽的计划,后来客商离开了小城,留给了他们一本关于旅行的书。根据这本书介绍的内容,他们觉得最初制订的计划不够周全,于是又加入了一些新的条款。
经过几次修改和完善,他们终于有了一份完整的出行计划,可还是不能立即出发,因为出行计划上罗列的许多东西他们还没有准备好。他们要买地图,但由于从来没有走出过小城,所以他们只能等从外面来的商贩。等了很久,终于有商贩来了,他们从商贩手中买了好几份地图,不过商贩告诉他们,如果想到更远的地方旅行,最好用地球仪,于是他们又等待卖地球仪的商贩进城。
过了一段时间,他们等到了地球仪;在买了地球仪之后,他们发现还需要火车时刻表;在有了火车时刻表之后,他们又发现还需要指南针;在这些东西都准备好之后,他们又觉得还需要一个行李箱;行李箱准备好之后,又发现没有锁,出门不安全,于是又找铁匠打了一把十分保险的锁……
等人们把一切都准备好之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已年老力衰,根本没有足够的力气去实施当年制订的计划。况且,他们当初的那份雄心壮志早已被时间消耗殆尽,最后,他们不得不老死在小城中。
空有计划而不付诸实践,永远都不可能成功,就像故事中小城的人们一样,计划虽然天衣无缝,极尽完美,但他们始终不敢将计划付诸实践。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犹豫态度,最终也使得他们完美的计划付诸东流,没有任何实际效果。
迈出成功的第一步总是很艰难的,这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决心,而将想法付诸实践便是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只有踏出了这一步,你才能迈上成功的大道。畏畏缩缩,迟迟不肯行动,再完美的计划和想法都会付诸东流。
一个在事业上有所成就的人,身上必然会闪耀着思想的火花,正如乔布斯说的那句话:“只要敢想,就没什么不可能。”如果我们禁锢了自己的思想,成功永远都不可能眷顾我们,唯有勇敢而大胆地去设想,才能让一切不可能全部变成可能。
俗语有云:“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遭遇困难,有些人被眼前的困境局限,不敢设想未来的美好,最后只能碌碌无为地了却此生。殊不知,那些只是一时的障碍,只要我们大胆地设想,就能够激励自己突破重围。
自古盖房子出售,都是先盖好房再出售,这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香港商界奇才霍英东却在20世纪中叶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先出售,后建筑”。这一打破常规的冒险行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经营模式,使他迈上了由一介平民到亿万富豪的传奇创业之路。
霍英东是中国香港立信建筑置业公司的创始人。在香港居民的眼中,他是个“奇特的发迹者”。“白手起家,短期发迹”“无端发达”“轻而易举”“一举成功”等,这些议论将霍英东的发迹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霍英东的发迹真的那么神秘吗?不,他主要是运用了“先出售,后建筑”的冒险高招。
霍英东做生意有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不错过任何一个机会来发展自己的事业。20世纪50年代,霍英东独具慧眼,看出了香港人多地少的特点,认准了房地产业大有可为,于是毅然倾其多年积蓄,投资到房地产市场。这无疑是比较大胆和冒险的行为,如果失败,他可能会血本无归,倾家荡产,但幸运的是,他赌对了。从1954年开始,他着手成立了立信建筑置业公司,每日忙于拆旧楼、建新楼,又买又卖,大展宏图,用他自己的话说,他“从此翻开了人生崭新的、决定性的一页”!
在他以前的房地产业,都是先花一笔钱购地建房,建成一座楼宇后再逐层出售,或按房收租。这种方法虽然稳妥踏实,但对于快速发展的事业却颇为不利。霍英东通过反复思考后想到了一个妙招,即预先把将要建筑的楼宇分层出售,再用收上来的资金建筑楼宇,也就是先售后建。这一先一后的颠倒,使他得以用少量资金办了大事情。原来只能兴建一幢楼房的资金,他可以用来建筑几幢新楼,甚至更多;同时,他又有了较雄厚的资金购置好地皮,采购先进的建筑机械,从而提高建房质量和速度,降低建造成本。更具竞争力的是,他的楼宇位置比同行更优越,而价格却比同行更低廉。此外,他有时还会采用分期付款的预售方式,使人人都能买得起房。
这种如今看似稀松平常的手法在当时无疑是石破天惊般的创新和冒险举动。霍英东的做法的确高明,他开创了大楼预售的先河,成就了房地产全新的经营模式。为了推广先出售后建筑的营销模式,霍英东率先采用了小册子及广告等形式广为宣传。他说:“我们开展各种宣传,以便更多有余钱的人来买,譬如来港定居或投资的华侨、劳累了半生略有积蓄的职员、赌博暴发户、做其他小生意撑满荷包的商贩,都可以来投资房产。谁不想自己有房住?只有众多的人关心它、了解它、参与它,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霍英东的广告效果颇为不错,短短几年,立信建筑置业公司所营建、出售的高楼大厦就遍布香港岛、九龙地区,打破了香港房地产买卖的纪录。这个既不是建筑工程师出身,又非房地产经营老手的年轻人在不长的时间里便成了赫赫有名的楼宇住宅建筑大王,资产逾亿万的大富豪。
霍英东的奇思妙想和敢想敢做的冒险精神成就了他的大业。没有行动,想得再多也是徒劳;即使是向前跨进一小步,也要比在原地等好得多。在实践中进行不同尝试,先做起来,你才能从过程中得到经验,并根据经验不断改进,继续前进。切记一点,机会来了就行动,别等,如果一直等,再大的决心也会被磨平。只有先做起来,才能维持心中旺盛的激情,在行动中变得更踏实,因为“行动将会使猛狮般的恐惧减缓为蚂蚁般的平静”。
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行动思路并制定了相应的行动目标之后,还有一个最关键的环节,那就是将你的目标和规划付诸行动,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2.勇于冒险,自古富贵险中求
成大事的人能够直面风险,他们知道,干事业有时就是一场赌博。实际上,所有的人生决策都是赌博。人生能有几次搏,只有敢于拼搏的人,才能有灿烂的明天。
曹操喜欢诈术,可以说是来自天性。在他几十年的政治生涯中,诈一直是他的本色。事实上,在群雄逐鹿的年代里,诈是一种环境氛围,也是一种生存本领。诈其实就是一种冒险,成功了,万事大吉;失败了,声名狼藉。所以,只有勇敢和智慧兼具的人才敢于冒险,甘于冒险。曹操一生纵横捭阖,东征西讨,玩弄皇帝于股掌之中,权术谋略用得炉火纯青,难怪被人称为“治国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袁绍要渡河与曹军对阵,沮授出来劝说袁绍:“我们的人虽多,但不及曹兵英勇善战。不过,曹操的粮草少,我们的粮草多,曹操急于和我们交战,而我们最好的策略是拖延时间,所以,应打持久战,拖垮曹操。”可惜袁绍的耳朵只能听进谄媚之语,听不进正确的计谋,他一意孤行,命令大军向前推进,渡过黄河,紧靠沙滩筑营,东西连绵数十里。曹操大军也向两翼展开,构筑阵地,双方遥遥相对。
这时,曹操驻守官渡前线的士兵只有一万多人,又有许多是伤员,因此,他决定采取速战速决的战略,主动发起攻击,但打了一阵,不能取胜,只得收军退回营垒。
袁绍在营中堆土成山,建立高楼,向曹操军营射箭,曹操军营完全暴露在敌人射程之内,官兵们要用盾牌蒙头才敢通行。曹操下令制造“霹雳车”(一种抛掷巨石的攻城车辆),用于攻击袁绍营中高楼,将高楼一一打倒。袁绍再挖掘地道,曹操则在营内挖掘横沟阻挡。过了一个月,曹军粮食越来越少,士气也逐渐低落。
面对这种情况,曹操打算退回许昌,以后再与袁绍决战。曹操写信给留守许都的荀彧征求意见,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
荀彧的这封信对于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最终,曹操听了荀彧的建议,驻兵官渡,“困兽犹斗”。
袁绍并非无能之辈,他曾试图分兵扰乱曹操后方,派刘备去联合汝南刘辟掏曹操的老窝。不出袁绍所料,刘备进兵,“自许以来,吏民不安”。但刘备等人“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被曹操部将曹仁战败。
这样拖拖延延,到了建安五年九月,袁绍大将韩猛运千车粮草来到官渡。
荀攸对曹操说:“绍粮车旦暮至,其将韩猛锐而轻敌,击可破也。”
对曹操而言,截留或烧掉袁绍的粮草已成当务之急,否则,袁绍粮草的增加势必会更加坚定袁绍战胜他的信心,稳定袁军军心。
于是,曹操派人截击韩猛。韩猛抵挡不住,拨马回走,徐晃催军烧尽辎重。
曹操派徐晃深入袁绍防区烧袁军粮草本身就是冒险,成功的把握到底有多大,恐怕连曹操自己也说不清楚。如果徐晃陷入重围,张辽、许褚的援军又被截断,那么曹操的烧粮计划不但无法实现,徐晃所率的烧粮部队也完全有可能全军覆没。然而,曹操的冒险成功了,他不但烧毁了袁绍数千辆粮车,而且挫伤了袁军的锐气。
曹操烧掉袁绍的粮车后,并未从根本上改变战争格局,袁绍的大批粮草仍囤积在乌巢,未受丝毫损失。相反,曹操的粮草已所剩无几。为摆脱困境,曹操派人到许昌催粮,没想到催粮人被袁绍的谋士许攸抓获。许攸得知曹操粮草告急,劝袁绍分兵偷袭许昌,刚愎自用的袁绍怀疑许攸和曹操的关系,竟不采纳许攸的建议,白白丢掉了战机。受袁绍猜忌的许攸投奔到曹操营寨后,马上建议曹操派一支精兵偷袭袁绍的囤粮之所,这个风险极大的建议引起了曹操身边许多人的怀疑。
张辽认为:“袁绍囤粮之所,安得无备?丞相未可轻往,恐许攸有诈。”
荀攸、贾诩则劝曹操接受许攸的建议,曹操毫不犹豫地采纳了偷袭乌巢的建议,亲自带领一支部队趁着夜色向乌巢进发。
曹操此次孤注一掷的冒险成功了,他像孙悟空钻进牛魔王的肚子里一样,带着五千人马钻到了几十万袁军的大后方。他所面对的是两万多乌巢守军,在淳于琼的军队还未被消灭的时候,袁绍所派的援军就已赶到,曹操陷入了腹背受敌的境地。置之死地的士兵一看已无路可退,纷纷响应曹操的号召,背水一战,奋勇杀敌,终于以劣势的兵力打垮了袁军的前后夹击,为曹操彻底扭转战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官渡之战以曹操大获全胜和袁绍全军覆没而告终。如果曹操没有两次冒险的成功,仅靠自己的实力和袁绍硬拼,兵微将寡、粮草不足的曹军即使破釜沉舟,也很难阻止数十万袁军进攻的步伐;如果袁绍破坏了曹操两次胆大包天的冒险行动,官渡之战就可能是另一个结局。
曹操官渡之战两次冒险之所以能获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机会把握得好。
第一次冒险烧粮是在袁绍初战告捷之后,袁军气势正盛,疏于防范。曹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利用袁绍麻痹大意之时发动突然袭击,成功自然在情理之中。
同样,如果袁绍在派韩猛押运粮草的同时,另派一员大将在粮道上埋伏,徐晃的烧粮行动不但可能化为泡影,带去的人马也难以逃脱全军覆灭的厄运。
当然,光靠机会,冒险也不一定成功,如果没有成熟的自然条件,冒险者只会落个玩火自焚的结局。曹操烧袁绍粮草时,正值秋季八九月间,这时秋高气爽,风急干燥。徐晃截烧韩猛粮草的晚上,韩猛的运粮车正行走在山谷中。秋季本就风大,山谷中风力自然更大,所谓火借风势,风助火威,韩猛的数千辆粮车顷刻间便化为灰烬。曹操偷袭乌巢时,月明星稀,到乌巢后,天已快亮,黎明前风势正猛,曹军四处放火,“一霎时,火焰四起,烟迷太空”,粮草、营寨一眨眼化为乌有。如果烧粮时阴雨连绵、阴云密布,曹操火种、干柴带得再多,也很难烧掉袁绍的粮草。
官渡之战的胜利确实与曹操敢于冒险有很大关系,它是曹操一生以冒险求发展的一个缩影。
要成大事,肯定要承担一定的风险,世间没有绝无风险的成功机会。没有风险的机会,必定没有多大的成就空间。
人生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冒险与收获是结伴而行的,要想有丰硕成果,就得敢于冒险。同样是失败,尝试后再失败比不尝试就失败有价值得多。
3.敢为天下先
成功的第一要义便是敢想敢做,出手果断,正所谓“十个好点子不如一次真行动”。只有敢于冒险,敢为天下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才能真正地在社会中纵横捭阖,成为人人景仰的成功人士。
有人曾经说过,阴谋主静,阳谋主动,对曹操来说,无论是阴谋、阳谋,都需要脚踏实地地去实施。一百个想法,不如一次实际行动。曹操的成功告诉我们,敢战者方能成功。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外戚和宦官势力的激烈斗争导致皇权易位成为旦夕之间的事。手握重兵、残暴专横的并州牧董卓带兵进京,经过一番疯狂的残杀、掠夺,董卓成了一个控制着皇帝,横行于世,谁也奈何不得的霸主,其淫威如日中天。而在这时,曹操却毅然不受董卓之召任,逃出洛阳,在陈留招兵买马,建立起了一支由曹操的宗族家兵为基本力量的仅有5000人的武装,以这支武装为基础,曹操走上了讨伐董卓以及后来的霸主之路。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十二月,曹操在陈留郡正式起兵。当时各地州牧郡守有的还在积极筹备,有的甚至还在犹豫观望,只有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互相呼应,共同筹划,与他同时起兵。曹操虽然兵少,主观上也不想多招兵,但他没有被动地等待机会,没有消极地保存自己的力量,而是首举义兵,为天下倡,表现出了非凡的胆识、气魄和勇气,这对迅速掀起反董斗争的高潮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第二年正月,继曹操、张邈之后,函谷关以东各州郡也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主要有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仙、兖州刺史刘岱、河东太守王匡、渤海太守袁绍、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山阳太守袁遗及骑都尉鲍信等人。荆州刺史刘表得知消息后,也聚兵屯驻襄阳,与义兵遥相呼应。长沙太守孙坚则率兵北上,准备直接投身讨董运动。
由曹操首倡的关东联盟以讨董救国相号召,而实际上却同床异梦、各怀异心,他们只想保存实力,并没有同董卓真正交锋的打算。对此,曹操十分失望,他气愤地对各路将领说:“起义兵而诛暴乱,今大军会合已齐,现在还有什么疑虑的呢?如果我们刚开始举动,董卓挟持王室,占据长安、洛阳各地险阻,以皇上的声威号令天下,尽管他们残暴无道,但还是让人担心的。可现在董卓竟然劫持天子,焚烧宫室,举国震动,人心惶恐,天怒人愤,这正是他自投罗网,一战即可定天下,这时机万万不可错失啊!”
诸将对曹操肺腑之词无动于衷,曹操决定单独出兵,以此带动诸将,结果仅鲍信兄弟响应,连张邈也只派卫兹带了少量士兵随同作战,自己依然按兵不动。
曹操无奈,只得靠仅有的两路人马奋勇出击。他准备先占成皋,再做良图。但不幸的是,进军途中,曹操在荥阳汴水岸边与董卓大将徐荣大军相遇。曹操部下皆为新兵,训练不足,董军却是久经战阵的凉州骑兵,曹军自然不是其对手,激战一天便败北了,鲍信受伤,鲍韬、卫兹战死,曹操也中了箭,多亏曹洪相救才幸免于难。
曹操在陈留起兵,兵败负伤,以一次未捷的尝试开始了自己的宏图霸业。可见,杰出人物在观大局、处大事上,都有不同寻常之处,其中之一便是不畏强权,敢作敢为,即使失败了也在所不惜。
汴水一战,是曹操军政生涯的一次惨败,也是他以血的代价换到的一次鼓舞:天下诸侯皆非救时之才,能成事者,操尔!只是,他还必须从头做起。
也许我们有许多好的想法,有许多可成功的机会,但我们却始终没有去干,最后一事无成,当然,这些话都是在说过去。从今天开始,只要有梦想,请勇敢地站起来,马上开始行动,胜利就在前方。
亚默尔出生于农民家庭,17岁就远离父母外出闯天下。由于他具有敏锐的预见能力,善于捕捉先机,制定正确的投资策略,所以他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奇迹,由一个赤手空拳的小农夫,一跃成为千万富翁和杰出的企业家。
19世纪中叶,美国人在加利福尼亚发现了金矿。消息传开后,成千上万的人带着发财梦,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里。
在滚滚人流中,有个背着破包裹的名叫菲利普·亚默尔的17岁小伙子也满怀希望地同大家一起赶路。
亚默尔是带着“黄金梦”来的,到达目的地后才知道采金并不容易,各地涌来的人太多了,到处都是采金的人,吃饭喝水都成了大问题。
亚默尔和大家一道拼命地埋头苦干。在烈日骄阳的暴晒下,人们的汗水不停地流淌。山谷里气候异常干燥,水源缺乏,在这里,水同黄金一样贵重。
“谁要是让我饱饮一顿凉水,我给他两个金币!”
掘金人不断地发出类似的抱怨声,他们太需要水了。可是在黄金的诱惑下,谁也舍不得花时间去找水。
亚默尔心里一动:与其跟这么多人一起漫无边际地挖金子,何不想办法搞些水来卖呢?说不定能赚大钱。
于是,亚默尔放弃了采金的工作,用挖金子的铁铲挖了一条水沟,把河水引进掘好的水池里,过滤了细沙后,水变得清澈可饮了。然后,他把水分装成壶,运到工地上卖,结果,一个个口干舌燥的淘金狂争先恐后地抢购亚默尔的水。
这时,有人挖苦亚默尔:“你辛辛苦苦跑到这里来,不挖金子,却卖水,真是个大傻瓜!”
任凭人们嘲讽,亚默尔依旧我行我素地卖水。结果,当越来越多的人白白付出了巨大努力却一无所获而不得不忍饥挨饿流落异乡时,亚默尔已经靠卖水赚了6000美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许多事情有一才有二,事物的发展总是从第一做起。但是,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有充分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上古时期,神农氏尝百草识其药性,一日而遇七十毒,如此才有了今天治病救人的本草百药。可见,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虽然要面临死亡的危险,但对人类的文明发展来说,却功德无量。而曹操在他的一生中也总是以卓越的胆识勇为天下先,做了许多别人不敢做也不能做的事,这才使得他成为千古枭雄。
4.激情是前行的动力
革命先烈***说:“以我青春知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西点军校出身的将军戴维·格立森说:“要想获得这个世界上最大奖赏,你必须拥有过去最伟大的开拓者所拥有的将梦想转化为全部有价值的献身激情,以此来发展和展示自己的才能。”
所谓激情,就是要有一种面对困难敢于克服,面对机遇敢于挑战,面对艰险敢于探索,面对落后敢于奋起,面对竞争敢于争先的勇气。激情不是一个空洞的名词,它是一种力量,是一种精神支柱。
曹操在《龟虽寿》中写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龟虽寿》是曹操在垂暮之年写的一首诗,他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曹操认为,有志干一番事业的人,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对宏伟理想的追求永不会停息。
曹操的这首诗抒发了一种老当益壮、积极进取、志在建功立业的豪情。纵观曹操的一生,他是这样写的,更是这样做的。满怀激情,积极进取,正是曹操一生戎马生涯的真实写照。就如陈寿在《三国志》中对曹操的评价:“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从陈寿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曹操戎马一生、一刀一枪打天下的,激情燃烧的人生、无憾的人生。
拉里·埃里森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疯狂、最富有激情的企业家之一。
埃里森是典型的技术狂人,他个性张扬,喜欢与人争斗,更热衷于与微软的比尔·盖茨进行较量。关于埃里森,在硅谷曾流传着这么一个笑话:上帝和拉里·埃里森有什么区别?上帝不认为自己是拉里·埃里森。埃里森的妄自尊大是众人皆知的事。
埃里森这种极富进取精神的好胜天性,使他在现实中展现出来的永远是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
埃里森的进取个性反映在公司经营上就是:他给公司制定出每年业绩增长100%的目标——100%这个数字是令他着迷的魔咒。这个增长率高于20世纪80年代其他任何一家公司。除了埃里森,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是无法实现的荒唐目标。但正是在近乎疯狂的埃里森的带领下,甲骨文公司获得了极速的发展,甲骨文在成立的最初12年中,有11年软件销售额实现了100%以上的增长幅度。公司从第一年的4名员工、几十万美元的收入起家,突飞猛进到1989年的4148名员工、年销售额达5.83亿美元。90年代初期经过一阵混乱和调整后,甲骨文公司继续高速发展,成为年销售额达数十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公司。
激情让人相信任何事情都有解决的办法,关键在于你的对策是否切实、有效、具有针对性。激情促使人们想方设法找到问题症结,寻求对症下药的良方,让困难在自己面前低头。面对同样的问题,激情的勇者想的是如何设法化解、战胜;懦弱者,想的则是如何一停二看三逃避。一样的难题,一样的挑战,不同的态度不仅体现出不同的思想境界,而且必然带来不同的发展局面和后果。
美国《今日心理学》杂志曾报道,一般人可能认为,成功只需要一个聪明的脑袋,但事实上,对于大多数成功者来讲,聪明并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是激情。
的确,激情常常能激发人产生意想不到的创意。激情会使人的大脑保持长时间的兴奋,使思想随意碰撞、交织、融会,创意便常常在其中诞生。并且,人拥有激情,便会习惯于从任何事物中发掘其本质,激发自己的灵感。激情还能使人敢于谋事,善于做事,让创意付诸实践。
如果我们留意身边,就会发现,有些人专业知识并不过硬,人也不是很聪明,却常常能取得令人想不到的成就,这是因为他拥有追求理想的激情。
现今的我们正置身在一个欣欣向荣的大时代,正当是大有作为的时候。虽然在前进的道路上会有许多困难和挑战,但即使这样,我们也应该正确面对,敢于拼搏,勇于克服。只有始终保持一颗不断进取之心、一股激情勃勃之气,才能始终坚定自己追赶、超越、必胜的信念,最终取得成功。
当然,激情并不等于头脑发热、盲目决策、好高骛远,更不等于随心所欲、目中无人、为所欲为,而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积极乐观地面对现实,刻苦奋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如此,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