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657800000002

第2章 薛家巷(1)

从汉口路出来,穿过宽敞的中央路,就到薛家巷了。薛家巷是一条小巷,不足500米,巷面很窄,它的尽头,横向是另一条巷子,叫“藏经楼”,从这条巷子走出去,向北是鼓楼,向南是珠江路。这条巷子又分支出更多的巷子出来,弯弯曲曲,曲径通幽。住在这一带的人,大多是一些中下层的平民,虽不是老南京,大约也在南京生活了几十年,很小的时候就住在这里,现在还住在这里。

这一带的房子,大多也是一些低矮潮湿的平房,灰砖灰瓦,看上去很陈旧了。也有楼房,两层小楼,沿街的墙壁上开出窗户来。不管是平房还是楼房,都有飞檐和尖屋顶,下雨的时候,雨水沿着瓦缝往下淌,细细的,很文静。

房子是很有点历史了,只要看那砖瓦的样式和房子的结构就知道了,砖瓦的样式很秀气,窄而长,房子的构造呢,分过道和厢房,进去以后才是正房,这中间便是天井。天井一般都很小,有的天井里能住几户人家,楼上楼下,踏着褪色的红漆地板上楼,陈年的灰尘会落到楼下人家的窗户上。

晴天的时候,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了,家家户户忙着晒衣服、晒被子,夏天也不例外。夏天的时候,人们把隔年的衣服从箱子里搬出来,照太阳,衣服里有陈旧的气味,絮絮棉棉的,仿佛像灰尘,也有一种淡淡的清凉,那是樟脑的气味。

有背景的人家,这时候尤为伤感,因为有一些旧衣衫,也许是朴素的布衫,也许是绫罗锦缎的旗袍,现在旧了,破损了,压在箱子里很多年,每年都要拿出来晾一晾。明知道是没有用处的、穿不得的,还是很小心地,爱怜地,在太阳底下抚摸着织锦的缎子,想起了从前,自己的出身,那一段光华的岁月,现在都去了。

更多的人家是没有背景的,他们平白地、单薄地生活在那儿,从来就在那儿。对于从前,他们没有记忆,也不愿意记忆。从时间的过道里一步步地走出来,过道的两旁都是些斑驳脱落的墙壁,墙角有一双破鞋,一辆自行车,过冬用的大白菜;从这阴冷的、长而窄的隧道里走出来的人,一般是不愿意回头看的。

还有一些是穷人,他们每天都在走路,很努力地,挣扎着,他们朝时间的深处走去了……

这一带是南京的繁华地带,位于著名的新街口和鼓楼之间,也有很多标志性的建筑物和单位,如南京大学,鼓楼广场,江苏电视台,北京东路。总之,出了薛家巷口,天地一下子变得开阔了,明朗了,静静的空气里有种盛世的气息,它是物质的,现在的,沾满了灰尘的,享用的。每天,从中央路上经过的人流不计其数,青年人穿著华服,也有一些老人和孩子,满腹忧虑的中年人,穷人和富人,小商贩和妓女……他们从中央路上经过了。

有时候,他们也会经过薛家巷口,朝里略张望一下,并不停下来,又继续前走了。也有一些人会在这里买一份报纸,或者在巷口吃一碗鸭血汤,很便宜的,一块钱一碗。坐在干净的桌椅前,看着秋天的梧桐在风中有节奏地摆动,听着昆曲《牡丹亭》的唱腔,温婉的、哭泣的声音在整个巷子的上空飘荡。在不远处,巷子的尽头,风吹过来油炸花生米的香味,油腻的,温暖的,肥沃的气味,让人想起了跟幸福和喜悦相关的一些事。

在南京,这样的巷子还是很多的,它们分布在城市的深处,各个角落里。有的巷子更为阔朗些,柏油路面,两旁的梧桐枝叶很茂盛,天空从枝叶间一点点、一条条地漏进来。在宁海路一带,就有着这样的巷子,它们清洁,寂静,太阳即使在夏天也显得阴凉。这儿分布着一些旧官邸,青灰的砖墙,爬山虎从墙上探出头来。

华侨路一带的巷子是明朗的,这里离新街口已经很近了,它的上空常常是一方苍白的天。如果是在夜晚,凌晨两三点走进这条巷子里,抬头看天,天色仍是苍白的,像白夜。巷子两旁的人家都睡着了,在那灰白的夜色里,还能依稀分辨出砖红色的两层小楼,较之薛家巷的更为挺拔,精致。这里一家一户地住着人,都是些体面人家,有计算的、安详地过着物质生活,并不过份的——是祖上留下的房子,很有些基底了。

太平南路一带的巷子呢,则是另一种,窄而长,从院墙之间走过时,只能看到尖尖的屋顶上的“一线天”。巷面是宽敞的,也是那种两层的青砖小楼,家家户户的窗户开着,迎阳的那一面用竹竿搭着晾晒很多衣裳。下午三四点钟光景,有人开始做甜点吃,窗户里飘出黑糯米的甜香。这一带的生活里有着沉醉靡烂的气息,是属于典型的城南的、市民的。——从前的南京在这些巷子里又重新活过了。

薛家巷1号是一个长方形的院子,临街,里面挨挨挤挤地住着十来户人家,都是些中底层的平民,开修车铺的,卖茶叶蛋的,也有家境稍好一些的,比如鼓楼医院的退休护士,或者是烤鸭店的厨师,他们是薪水阶层,每个月靠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吃饭,然而觉得很平安。

院子并不很大,要穿过两个狭长而光线幽暗的过道,才能进入正房;在过道与过道之间,有一个小小的天井,扁而偏狭,在天井的右侧,有一个公用的自来水平台,平时,1号大院的人们来此洗衣、淘米,水费是按人头算的。

穿过第二个过道,就进入正房大院了。院子右首,相当于在厢房的位置上,有一幢两层的红砖小楼,很旧了,楼上楼下分住四户人家。左首是一排平房,也是正房,坐北朝南,房子六间,分住三户人家,一律是灰砖灰瓦,年久失修,外墙上的石灰有点斑驳脱落了。

能够住在这正房大院的,也都还是一些体面人家,虽然穷,可是那穷是有根底的,像楼下的陈三家。陈三在下岗之前,是国棉十三厂机修组的组长,一个小小的组长……现在,只有陈三自己记得,他曾经是一个小小的组长,是七八个机修工的小头目,自己也带学徒,两个十六七岁的小孩子,很难得了——现在,还有谁家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做学徒呢?人虽小,绒毛还没长足,就开始学说色情笑话了。

陈三自己也说,但不是很自信,说到一半,自己先笑起来;虽然结婚很多年了,也知道那劳什子是怎么回事,但说起时,还是觉得气力不够,很腼腆了。大部分时候,他在一旁听着,有人敬上烟,点上火——陈三一旁听着,觉得很尊严。

那时候,他是他自己世界里的王。一个男人,不拘怎么样,在他那微小而整齐的世界里,他被人需要着。他健壮,蓬勃,雄性,话很少,那声音却因肯定而显得铿锵。成年里,听得机器“哐当哐当”发出轰鸣的声音,也有女工“咭咭呱呱”说笑的声音,——女人大都是喜欢跟他在一起的,也不怎么地,只不过一起呆着,说上两句话;也有调皮大胆的,喜欢逗他,跟他说一些上火的话,陈三倚在栏杆上,只是微笑着,或者侧头看过来,烟叼在嘴里,一翘一翘的,很坏了。——那些女人啊,现在,她们在哪呢?

常常地,机修组会出现很多故障,也有机器的,也有人的;这时候,就有人从太阳底下跑过来,一叠声地叫着“师傅师傅”——那时候,他也不过才三十吧——他听着,拿报纸擦手上的油垢,连眉毛都不眨一下。有一次,他一个学徒病了,他去医院看他,临走的时候,他在他的枕头底下塞了一些钱。对这件事,他至今还记得,也不知为什么,大概总能给他一种温暖尊严的感觉。

他离开厂的时候才三十六岁,从十六岁起开始做学徒,他在工厂里呆了整整二十年。到现在,他回忆起那段往事,仍有种很吃力的、扑朔迷离的感觉,因为隔得太远了,也不太可能回去。整个时代像“轰隆隆”向前开的列车,陈三跟着列车跑了几段,就停了下来。

离开厂的时候很平静,他是最后走的那批人。也没有办什么手续,只是脱下沾满油污的工作服,换上深蓝色的圆领T恤,就回家了,从此再也没有回去过。

陈三家的里侧,住着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姓姜,是鼓楼医院的退休护士。她年轻的时候身体不好,病病歪歪的,却一直活了下来,自己都觉得意外。现在呢,身体反而比从前健硕了,硬朗了,也不知为什么。

她生育的四个女儿,除了一个在西欧小国,三个女儿都生活在南京,并已结婚生子。她们常回来看她,在某个星期天的下午,也许是晴天,穿过斑驳的、撒满了梧桐影子的庭院,她们来到了母亲的家,看见门正洞开着,老人家正端坐在外间的藤椅上读报。读《扬子晚报》。阳光撒在当门的油漆地板上,一跳一跳地,不知为什么,有一种很寥落的、清冷的感觉;院子里静极了,静静的中午人们都睡去了。在老太太的房间里,也只能听到钟摆的摇动声,显得异常的庞大。

屋子里摆放着一些日常的东西,五斗橱,太师椅,弓墩桌,在地下,有一只小竹椅,有些旧了,坐上去会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有一只猫,它躺在竹椅上,蜷缩着身体,它似乎是睡着了。墙上挂着木质镶边的镜框,镜框里有一些很含糊的旧照片,大大小小的,尺寸不等,也有一些照片斜挂着,想是因为外物震动的缘故,露出镜框里那暗黄色的硬纸板。——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干净得有些刺鼻,缺少人气,毕竟这是一个老太太的房间,房间里有一些空气是属于从前的。

她女儿站在门外,看着母亲,在太阳光底下;这也许是她心目中母亲生活的理想,一个老太太,八十多岁了,身体健康,精神矍铄,她每天都在看《扬子晚报》,很认真地,戴着老花眼镜,每一页每一页地翻过。她最喜欢看分类广告版,里面有征婚的,转让旧家具的,出租或招租房子的,找工作的,只有这些,她觉得是和她的生活靠得很近的,里面有一些旧阳光,很慢地,很温暖地靠近了她。有时候她也抱怨着:现今的晚报实在不能看了,差哟,哪像从前……可还是一页一页地看下去了,能在报纸里消磨一个下午,一天,漫长的、也许是短暂的光阴,她觉得正确。

她女儿站在门外看她,久久地,也许只是一瞬间,突然觉得心里很是酸楚;她站在阳光底下,可是无端地感觉到有些冷。她叫了声“妈”,拉得很长,很绵软,因为知道自己的声音很艰难,有些异常。

老太太抬起头来,看见亲爱的小女儿回来了,这空洞的屋子里又多了一个人,多了一条身影和一些声音,她觉得欢喜。她折起报纸,把眼镜放到镜盒里,撑着扶手正欲站起来,已被女儿一把按下去了。

母女俩在空明的房间里说着话,无非是一些日常的生活。她这几个女儿中,她最疼的就是这小女儿,也不知为什么。生她的时候很吃了一点苦头,差点连命都送掉了,每次想起来还后怕。现在呢,还活着,一天天地捱下去,说不定哪天就终结了;前头的路很苍茫,也没有多少快乐可言,然而能活下去还是好的。她大女儿已经年近五十了,在一家科研所做主任,活得兴兴头头的,二女儿是下岗女工,三女儿呢,十年前移民到比利时去了。只有这小女儿,她的生活不好,也不坏,比较接近于某种真实,仿佛从来就在那儿。

母女俩拉着家常,说起邻居们,住在平房里的吕家,以及对门的孙老头,——他快要死了,最多熬不过这个冬天。他住在一间背阴的小房子里,一看就知道是临时搭建的,比不得那些老房子有身份,有历史。他年轻的时候在码头做苦力,现在呢,老了,气力一天天地从他的身体内消失了,他变得小而瘦,成了一具躯壳。

老太太叹道:“可怜见,这么一把老骨头了,每天还要自己生炉子做饭,烟熏得鼻涕眼泪一把抓;又病着,一到天凉,咳嗽病就犯,夜里,我睡在里间,离得这样远都听得见,有时真担心他一口气接不上来,就背过去了。他那房间,你待会儿去看看,更是待不得,又潮湿,光线又不足,尿屎硫磺屁,全搅和在一块了。说起来,真正又可怜,又可嫌。”

女儿正在织一件酱黄色的开襟毛衣,已经织到袖子了,不时地在母亲的膀子上比试着。她并没有听母亲的说话,只是很安详地,坐在自己母亲的脚边,那只小竹椅上,不时地听到身底下的竹椅发出“吱吱嘎嘎”的声音;虽然自己的女儿已经念初中了,然而能像现在这样,坦荡地、娇痴地做一个人的女儿,她到底是喜欢的。

老太太又说:“他比我还小三岁呢,我是属羊的,他属狗。”女儿自顾自地织她的毛衣,又伸手把搁在脚边布包里的绒线团松了几圈,然后说道:“这是不能比的,一个人能活到几岁,他自己做不了主的。”虽然她这话里并没有别的意思,然而这样冷淡地谈论生死,在她母亲面前,她自己也觉得有点不恭了。

因此,隔了一会儿,她又搭讪道:“他的女儿——”老太太接口说:“他那女儿,你又不是不知道,一年半载,来个两三次,绕个狗尾圈,就走了。——也难怪,他那个人,也实在叫人难以喜欢。”女儿说:“我看他也孤僻得厉害。”老太太说:“要我说呢,人活到这个份上,真是一点情趣也没有,倒不如死了干净,省得给儿女添麻烦。”女儿听了,织毛衣的那只手慢慢地停住了,竹针停在毛衣的针孔里,面前一大片一大片的阳光,有“毛衣子”在阳光里蠕动。

同类推荐
  • 这一生,许给谁良辰美景

    这一生,许给谁良辰美景

    良辰美景,岁月静好!外表特立独行、内心萌蠢的女记者顾美景沉稳潇洒、温柔善良的摄影师方辰兮风流倜傥、帅气霸道的总裁江一帆世界上最美好的暗恋结局:你爱着他时,他也刚好爱你但是最不幸的结局:相爱的人却不能在一起王子与灰姑娘的是否能终成眷属。
  • 就算世界无童话

    就算世界无童话

    大学毕业的洛水为了和男友在一起,到浙江杭州找工作,做销售。洛水漂亮,家境清贫,男友在一个职业院校做老师。一次业务应酬的时候认识了姜季泽,后来才知他是集团老总的小儿子,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她在现实的压力下,不敌季泽的嗳昧,一步步深陷其中,慢慢进了姜家,认识了季泽的姐姐,季泽的姐姐季琳嫁给了电视台台长的儿子,官富结合,却并不幸福。洛水与男友分开,和季泽在一起,却被姜家反对,最后要她嫁给季泽的傻子大哥,傻子大哥曾被女博士欺骗,她选择逃离,想与前男友再续前缘,前男友反对,只能伤心回西安。
  • 古径通幽处,此间有怪谈(套装共3册)

    古径通幽处,此间有怪谈(套装共3册)

    取材于日本本土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涉及的内容极其丰富,譬如日本历史上因战败而被灭族的平家怨灵,狐仙、柳树精报恩的故事,幽灵伸冤的秘闻……全篇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弥漫着强烈的日本传统文学的独特风味以及浓厚的扶桑国乡土汁味,或诙谐,或警示,或讽喻,丰富多彩,形态多变,呈现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美学境界。
  • 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

    新与旧·长河(沈从文小说全集)

    该卷本收录《新与旧》《主妇集》《长河》三个子集。《新与旧》是沈从文的中篇小说集,1936年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首次出版,体现了在那个神秘血腥的湘西世界里,新时代的变迁,旧时代的烙印,通过一个沉重的故事展现一个新旧交错的纷纭时代。
  • 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

    我年轻时候的女朋友

    这是一场疯狂而离奇的情感之旅,小饭以“背叛”的视角审视他的初恋时光,残忍地将美好的爱情和友情一一打碎——他遭受了爱情和友情的双重背叛……看似平淡无奇的开始,结尾却如此出人意料。
热门推荐
  • 春过赵墟

    春过赵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好习惯不会背叛你

    好习惯不会背叛你

    当我们把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通过习惯“想都不用想便做,并做好”时,外界给我们的压力也就算不上压力了,这也是大多数成功者成功的秘诀。一头小象从小被拴在树桩上,即使长成一只有足够力量的大象时也一样很好驯服,这便是习惯的力量。本书从我们在工作、学习、社交、情绪管理、逻辑思维五大方面的习惯,通过接地气的生动故事来讲述习惯的重要性及如何改变,帮助读者认识到习惯带来的魔力,进而打开成功、幸福的大门!
  • 记者的感悟

    记者的感悟

    这么多年,我写了许多杂文、短评、述评、时评,也写了许多业务研究文章、采访体会、记下了自己的工作经历,还为各类培训班写过不少演讲稿。与采写消息通讯等本职业务相比,我对这类东西的重视程度并不低、所花精力并不小、所获的感悟并不少。因此,我一直希望将这些凝聚着我的心血、汗水的文字结集出版。现在,奉献给读者的,是继《记者的天空》之后又一部研究业务的书。
  • 主管不要太老实

    主管不要太老实

    不会用魅力保卫权力 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一味地让员工适应自己/95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公私不分,亲此疏彼,安置心腹,暴眺如雷,不了解情况就对员工横加指责,跟下属“老死不相往来”,主管太老实等于没效率。老实的主管喜欢挑大梁,无论大事小情都要亲自过问。他们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每天都早来晚走,而他的员工却在悠闲地享受大好时光。主管太老实等于缺手腕。老实人往往把规矩看得高于一切,他们从来都是按常理出牌。规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可触犯的“天条”。员工在背后不称呼他们“铁面无私”,而是叫他们“老古董”。
  • 温柔陷阱:总裁,你太坏!

    温柔陷阱:总裁,你太坏!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不喜欢安定却又爱变化。喜欢与爱的区别,要怎么说清楚?总裁级别的恋爱又该怎么满足?
  • 星至

    星至

    一群美丽少女长伴身边,温柔善良情有独钟的女友,不屈的性格,诡异的对手,妖异的力量,演绎精彩的寻求之旅。
  • 宋词三百首

    宋词三百首

    唐诗、宋词,各极一代文学之盛,是我国韵文发展史上光芒万丈的两座高峰。《宋词三百首》是最流行的宋词选本,流传深远,最具宋词神韵。
  • 在下秦小雨

    在下秦小雨

    本小说写的是修真界高手秦小雨,还有神兽哈骑士被异界一名阵法大师操作失误召唤到异界后,所到之处鸡飞狗走的故事!书友群300658441
  • 洛阳记

    洛阳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元代宫廷演义

    元代宫廷演义

    帝王与后妃的宫廷生活,一直笼罩着神秘的色彩,难以为世人所知晓。《元朝宫廷秘史(最新经典珍藏)》根据史实和传说编写的《元朝宫廷秘史》,《元朝宫廷秘史(最新经典珍藏)》中既有帝王的艰辛与勤政,也有他们的残暴与淫逸;既有帝后、君臣之间的真诚与忠贞,又有他们为权欲而争斗的欺诈与谋变;系统地反映了元朝宫廷内部错综复杂的斗争。从森严的宫廷之中寻找那些被桎梏的灵魂,探寻他们曾经的种种,可以让我们一窥那个时代的风华,领略曾经的风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