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790900000007

第7章 常怀愧怍,就因为我是老师(6)

在某校工作的时候,校领导班子之间有矛盾。某位领导让我给他的“仇敌”——另一位校领导的考核打差评。我表面点头,实际上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客观评价。曾经有位校领导,总喜欢阴沉着脸,动辄当众训斥我们年轻人,对上级却唯唯诺诺、满脸堆笑,他做事全凭个人好恶,待人亲疏分明,极为势利,我心里从未喜欢过他。而且,他还曾因为一点小事,专门扣发过我的在当时看来数目不小的奖金。他曾在许多方面刻意限制我的发展——当然,这是因为他不喜欢我。即便这样,在每年的校领导考评中,我从未给过他一个差评。在我看来,这个领导的确有许多令人无法喜欢的地方,但其工作能力和敬业精神也确有许多常人不及之处。如果我以自己的好恶简单否定他,那么,我和自己所厌恶的人还有什么不同呢?

有老师认为,如何评价他人是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我不喜欢,就全部“差”。我喜欢,就全部“优”;对我有好处的我就全“满意”,批评过或者扣过我奖金的自然全“不称职”。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标准,它容易让我们变得自私自利,狭隘偏激,从而做出对他人不公的评价。

校园里的评价,不仅涉及同事和领导,更多的还是对学生的影响。一些教师朋友不但对同事和领导评价时极其主观感性,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更是刻薄尖酸。学生两三次忘记了交作业,就被斥为“没脑子”;学生一次值日不仔细给班级扣了分,就被骂为“没责任心”;学生偶尔激动冲老师发了一次火,就被断定为“没教养”;学生说过背书结果没背,就被认定为“不守信用”;因为教师节没有给老师送上祝福,就被指责为“没有良心”;学生考上好的中学大学,没有写封信或者前来看望,就被骂“不懂感恩”等等。有的老师在和家长或同事的交谈中,论及某个孩子,动辄用“人品不好”“太坏”“懒惰”“自私”“笨死”“死猪不怕开水烫”“不道德”“没有办法了”等评价妄下断语。即使是在学生成长档案上的评语,也很偏激、狭隘,对一些学生的厌恶、否定之情,字里行间,显而易见。

评价他人,常常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因人而异,但也因此,往往可以此观照出一个人的高下长短。康德曾说过:“要评判美,就要有一个有修养的心灵。”孔子也有“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之言,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老师,你还愿意去家访吗?

越来越多地听到一种声音:信息时代,联系方便,家访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可以退出历史舞台了。

所以每逢假期,就会有这样的抱怨:

又要家访,烦都烦死了,哪有时间啊。

大半天才走一两家呢,有的地址还不一定找得到呢!

天天都在微信里聊了,还需要家访吗?

……

到底还要不要家访,成了一个时常被讨论的话题。

说家访必要者有之,说不必家访者更多,都有各自的理由。尤其是觉得不必要家访者,理由似乎更充分,也似乎更能赢得他人的支持。家访费时费力还费钱,不要说在当下这个急功近利、极度浮躁的时代,就是早二三十年,又有多少人愿意呢?

说到底,不愿意家访的原因,主要还是“效率”不高。投入多,产出少,和成绩的提高也没有太多的关系——有人就说:“我到某个学生家里去过N次了,可是人家就是‘死猪不怕开水烫’,照样旷课、拖作业、打架、上网、谈恋爱,家访啥用也没有。就算你住在他家里做他父母亲也不行。”

更主要的是,大家都觉得手机网络已经让教师和家长可以随时互动,不需要白费力气和时间去家访了。在许多学校,不但少有教师主动去家访,就是学校布置了家访任务后,也有不少人仅以电话或网络的方式和家长谈几句,就算“交差”了。

讲起效率,有的教育者真希望学生就是电脑上的一个空白文档,只要把自己需要教给他们的复制一下,粘贴上去就可以了,省得给自己添麻烦。我们常可听到“连猪都教会了,这个白痴还不会”之类的抱怨。

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快节奏的方式,适合许多行业,却不适合教育。我们可能花了大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而期盼的效果却只有那么一点点。教育的艰难和魅力,也恰恰在这样慢悠悠的节奏中。而教育的美丽,也常在于彼此慢慢地心灵沟通、理解、包容、认同、共生之中。这就需要作为主导一方的教育者,有足够的耐心,更有足够的爱心,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来了解、研究、关心和帮助学生。

假如师生之间,如同一个大型企业里的员工,天天在一起紧张上班,按件计酬,面对的只是自己的机器,都不想说话,彼此也无暇交流,那么师生之间哪里会有心灵的交融和升华?

假如师生之间,如同都市里的那些邻居,天天在电梯上见个面,彼此匆匆一瞥,可是从来不知道你是谁,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意愿去了解你是谁,这样认而不识、熟而不悉、近而不亲甚至彼此提防,如何能够实现对心灵的推动和促动?

进没进过学生家庭真是不一样的。

我当班主任的时候,曾经在开学前的暑假里,几乎走遍了所有学生的家。我清楚记得某个学生常年住在臭烘烘的鸭棚里,因为他家是养鸭子的。某个学生的家则在山脚下,只有他们一户人家,荒凉而安静,远远地就可以听到狗叫声,一走近家门,两只黄狗就蹿了出来。还有一个学生的家在二楼,四十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住着她和爷爷奶奶。她父母离婚,被判给父亲,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父亲做保安,母亲则在外做生意,极少回来,即便回来看她,也常和她父亲以及一家人闹得不欢而散……当我在班级里,因为他们的一点错误,而本能地生出焦躁甚至想要训斥责骂他们的念头的时候,就会蓦然想起他们背后的那个家,心就会变得柔软起来。

我的一位朋友从北方来到南方一所学校后,一度被学生和家长排斥,家长不断给校长写信反对他任教,学生在教师测评中也纷纷给他打了“不满意”。他是个认真的老师,对学生要求严格,教学成绩也不差,可他对学生不了解,也不体谅。除了分数,他对学生几乎一无所知。后来,这位朋友一一找学生谈话,而后更一家家地去家访。家长们看着他在周末、假日和晚上,牺牲本该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骑着自行车到他们家里去,纷纷被感动了。这位朋友告诉我,实际上,当看到孩子们的家庭之后,在看到孩子们在家里、在父母眼里有那么多可爱之处后,他被深深地感动了。自然,这位朋友后来深受学生和家长欢迎。

家访正是这样,可以让你更加真切地了解你的学生,究竟来自哪里——他出生和成长的环境是怎样的;他有一对怎样的父母,有一个怎样的家庭;他之所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而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个样子的原因是什么;他的周围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这些,你眼前的孩子就会变得生动起来,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更不会只是一个简单的分数。

学生在我们面前呈现的是同样穿着校服的孩子,是同样见到我们会毕恭毕敬叫“老师好”的孩子,是同样可以随时被我们惩罚去扫地的孩子。但他们来自迥然不同的世界,如同来自沙漠、森林和草原、海洋的不同动物,因为背景不同,而各自有着与众不同的爱好、习性和需求。可我们呢?却在给他们上着同样的课,布置着同样的作业,重复着同样的训导。我们所做的许多教育,根本是牛头不对马嘴,无法对症下药、因材施教。效果不好,我们还责怪学生太木讷,太愚笨,太顽劣,太没良心。

家访,可以让我们的教育变得更接近“人”这个对象本身,从而更加接地气,有生气。苏霍姆林斯基一生转化过近两百名在老师们看来难以教育的学生,他经常走进这些孩子家里,从家访中,找到这些孩子的“病因”,从而找到帮教之道。

有的老师一直反对家访,理由和文章开头一样,认为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再怎么家访都是没有用的。听听他们的话,就可知道,在他们眼里,只有孩子表现不好了,老师才有必要去家访,家访只是为了让家长陪着老师一起来“管教”学生,为学生立“规矩”,最后解决老师的“麻烦”而已,并不是真诚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抱着这样的目的,家访自然是毫无意义的。

我固执地认为,在学生的生命中,没有几个人会走进他家的那座房子。你走进去,你就成了他们家的一员了。更主要的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该急切地抱着为了改变学生的目的去家访,而应本着关心、关爱的目的。当学生发现自己在老师心中是多么重要,以至于值得老师花费那么多精力与时间去了解和陪伴的时候,心中的感动是可想而知的。这种感动,或许不会直接体现在成绩上,甚至不会很快体现在行动的改变上,但是,这种感动本身,一定会扎根在学生的心底,在某个时刻,会温暖他的心灵,或者会照亮他心中的某个角落——而这恰是教育的力量和价值。

同类推荐
  •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第三只眼睛看教育:5位海外华人学者的教育省察

    本书除主编外,另邀请4位海外学者(薛涌等),立足中国教育的现况,以国际的视野,对中国教育的诸多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和解释,旨在为中国教育的健康发展献计献策。此书5位作者皆博览群书,但不书生意气,目光锐利,但笔端温情理性。
  •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陶行知谈教育(名家谈教育)》一书分为两个部分,共收录陶行知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33篇。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教学合一》《生活教育之特质》《活的教育》《行是知之始》等;第二部分的文章是陶行知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回忆育才学校办学的历史和教育宣言等方面的文章。
  • 走进互联网时代

    走进互联网时代

    聚焦两会,走进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对我们到底有多深的影响?时代在变,我们如何改变自己,拥抱未来?
  •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韩国电视娱乐节目形态研究

    进入2000年,随着互联网的发达,可以看到的电视娱乐节目越来越多,欧美、日韩、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自然也包括我国几十家电视台的众多节目。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在网上经常可以看到不同节目的论坛,会员数量惊人,帖子数量更加惊人,有些评论一针见血,有些观后感悟则令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于是,传播学毕业的自己也渐渐萌生了写点儿什么的愿望。这一想法几经沉淀,到2009年底开设了“电视娱乐节目赏析”这门选修课后才终于动笔。
  •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

    《培养孩子热爱学习的91个妙招》针对孩子学习的心理特点,从中外成功的家教中,精心萃取了让孩子从小爱上学习的有效方法,总结出培养孩子爱学、乐学、善学的91个妙招。这些妙招,招招受家长欢迎,招招让孩子受益。可以说,本身是一本通俗简明、易学活用的家教方法全书。
热门推荐
  •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佛说无二平等最上瑜伽大教王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想在你心里买栋房

    想在你心里买栋房

    又名《视妻如宝:帝少的亿万宠婚》电视访谈节目的现场。“雷小姐,听说你从10岁起就开始辍学环游世界?请问你看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雷宝焙凝思,“最美的风景?那应该是个男人吧。”“啊?男人!”雷宝焙一笑:“是我的王。”她的王,就是她眼中最美的风景。那个桀骜不驯的黑帮世子,12岁辍学,用六年韶光,陪她环游世界;18岁消失,用四年争夺,让她成为魅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后。23岁回归,亲自将后冠戴在她的头上,并在全世界的媒体面前宣誓:“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以整个有生之年,许你一世纵容。”如此视她如宝的男人,她不知道,天底下还有什么风景,能够比他更美!但是……
  •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在北大听到的24堂哲学课

    哲学之所以能够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是在于它能够给人生活指明正确的方向,提供正确的方法。有了哲学,我们的选择就有了一个参照的标准。我们的前进也就有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它能让我们在错综复杂的生活中做出正确的选择,坚持正确的态度,在平淡而不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快乐和幸福。
  • 万僵之祖

    万僵之祖

    人有人祖,妖有妖祖!那么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僵尸是否也有自己的祖先?天地混沌初开,有四大僵尸之始祖,称为天地殭尊。真正的僵尸所向无敌!披靡天下!且看一只小僵尸如何在修真界奋斗,最终成长为一代僵尸之祖!
  • 蒋介石全传(上)

    蒋介石全传(上)

    蒋介石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作为旧中国统治阶级的代表和最高统治者,曾经统治中国22年,其后又统治台湾27年,前后近50年。蒋介石(1887—1975)浙江奉化人,名中正,幼名瑞元,谱名周泰,学名志清。1907年入保定全国陆军速成学堂。1908年留学日本。1908年加入同盟会。1910年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后,入日本陆军第十三师团第十九联队为士官候补生,辛亥革命后追随孙中山,曾参加反对袁世凯的活动。1923年赴苏联考察军事政治。1924年回国后任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1926年先后制造“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打击共产党和革命势力。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主席,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率师北伐途中,于1927年发动了“4·12”政变,在各地清党,第一次国共合作公开破裂。1928年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不断进行新军阀混战。1931年“9·18”事变后,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围攻红军革命根据地。1936年“西安事变”后,被迫接受抗日主张,实行第二次国共合作。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
  • 没有人像你

    没有人像你

    作者通过十五个短篇故事,呈现青春的不同状态。擦肩而过的感情,成长岁月里的暗恋、遗憾和错过……这里记录了与青春有关的所有情绪。不管你随意翻开哪一篇,都能找到一种共鸣,这是一把打开时光大门的钥匙,带你重回年少时代。可是无论舍不舍得,我们都要对过去说声再见,都要去往人生的下一个阶段。还是会流泪,会欢笑,会与旧人告别,与新人相逢。还是要全心全意、好好地去爱人。
  • 天价囚宠:厉少的专属恋人

    天价囚宠:厉少的专属恋人

    他是欧洲金融霸主厉家孙少爷厉南爵,她是家破人亡的落魄千金苏墨墨,走投无路之下,她成为纸醉金迷拍卖会上的“商品”,被他出天价买下来了。“苏墨墨,你是我花钱一百亿买来的女人,签了这份卖身契,你就是我的专属玩物,除了我,谁也不能碰……”。一觉醒来,男人将她吃干抹净,扔来一份丧权辱国的协议让她签字。“厉南爵,我真的认输了,输掉了自己的心,对不起,我爱你……”。漆黑的病房里,刚流产不久的苏墨墨喃喃自语。第二天,顶楼的VIP病房里传来一阵怒吼:“苏墨墨,你偷了我的心就想逃,哪怕是逃到天涯海角,我也一定会找到你……”。这是一场小野猫囚宠vs恶魔总裁之间征服与反征服的爱情博弈,谁先动情,谁就输了……
  • 润笙

    润笙

    “你好,呃、你们怎么都来了!”“嘻嘻,小冉、林沫别看目前你们是男女主,过个几十章…嘿嘿嘿”众人异口同声道:“风水轮流转,这毕竟是《润笙?我们的时代》嘛”……
  • 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

    黄克剑论教育·学术·人生

    作者自九十年代初开始关注教育,首创“生命化教育”理论,其“成全”、“范本”等诸多独到的教育概念已被教育界广泛应用。本书收入了作者诸多谈教育的精彩文章,其鲜活的思想一定可以走进教育者的生命,进而改变他们看待教育、实践教育的方式。
  • 大明高僧传

    大明高僧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