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胡统虞在北京南郊一百公里的固安县城隐居了一段时日,也闻得清兵陆续占领西安、武昌、扬州、南京等大都市。他知明朝大势已去、气数将尽,在屋内大哭一场后,收拾行李准备动身逃回家乡。这时外面一个清朝官府模样的人带着一些官差来找他。胡统虞很是奇怪,难道有什么官司缠身。刚要出门问明情况。只见里正指着他对那位官府说:“禀县太爷,他就是胡翰林!”那位官府忙说:“胡翰林,恭喜了!朝廷命你官复原职,迎接的人马已到县衙,请跟我们回去吧!”
原来,清朝为了拢络中原士子之心,大量起用汉人中的知识分子和旧官僚。尤其是清朝内秘书院大学士范文程着力推行这一条政策。但是胡统虞还不想投顺清朝,更不想剃发易服。他坚决要求回家乡武陵侍候老母亲。可是胡统虞虽然只当过翰林院庶吉士,但是他的才气和德行早已闻名京城。范文程非常欣赏胡统虞这样的人才,决心破格提拔他。范文程亲自带着礼物来请胡统虞说:“胡君,今之许衡也,勿咎辞。”胡还想推辞,范文程却拉着胡一同坐桥去官衙。古话讲的好,士为知己者死。一个堂堂内阁大学士(相当于宰相地位)这样屈尊请他,他怎好再推呢?不过,胡向范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允许他去林府为其恩师招魂,并且朝廷给予林府四时祭祀。范答应了胡的条件。
胡翰林到了北京城林府探望。林府还在,但已败落的不成样子。林学士确实已经被乱兵杀害。暂住在林府的胡妾室高夫人及仆役还安好。林的儿女还年轻,不经事。林妻只好让家丁把林学士草草安葬在了京郊一处地方。胡听后痛哭不已。认为当务之急是为恩师招魂。
招魂仪式的举行,必须选择一个适当的日子。选的日子就是后天。到了那天,林家先在家门前树起招魂幡。林学士之妻登上屋顶呼喊招魂,让死者的灵魂回家来。据说,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这个魂魄就会像他的尸体一样停留在异乡,受着无穷无尽的凄苦。他也不能享受香烟的奉祀、食物的供养和经文的超度。这个孤魂就会成为一个最悲惨的饿鬼,永远轮回于异地,长久地漂泊,没有投胎转生的希望。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正式举行招魂仪式时,道士坐在“蘸台”上,敲响钟磬铙钹,嘴里念着咒语。这时候,“蘸台”前后就燃起一堆堆的篝火,有人手拿一杆带根的毛竹,顶梢上挂着箩筐,里面装一只雄鸡,面对林学士死难的地方,随着道士的咒语,不停地摇晃着毛竹。同时胡翰林披麻戴孝,提着有字的灯笼,高声呼叫死者的名字:“恩师归来呀!恩师归来呀!”声音非常凄凉。然后,由林学士的儿子答应道:“来喽!来喽!”一呼一应,象佂引魂回家。
这时,清廷追赠林学士为“通奉大夫”的恩诏正好下到林府。林家人山呼万岁。胡翰林又随林家人去林墓祭奠。然后,胡与林家人一道安排新刻林学士墓碑并新建林学士墓园。待林家事情一切安排妥当后,胡翰林方才入朝为官,被授国史院检讨之职。
以后,胡翰林的仕途很是顺利。只短短两年时间,胡先后担任国史院检讨,丙戌会试(1646年)同考官,顺天乡试正主考。胡翰林在京城买下了一座小宅院,自已和高氏搬了进去,算是在北京城正式有了自己的家。众同僚友人也来祝贺了一番。一天,国史院检讨胡统虞闲着无事,心情也好,就去拜访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兼撰修《明史》副总裁钱谦益。
钱公说:“胡大人事业如日中天,前途不可限量啊!我老矣,能去整理故纸堆已属万幸啊!”
胡公说:“哪里,哪里?你我二人都已剃发结辫,想回江南都难矣!恕在下冒昧,请问钱公真愿到此间来修书吗?”
钱公说:“我年岁已高,加之水土不服,哪里想到北京来?但朝廷要你来,我只能遵旨而行,实在是身不由己啊!”
胡公说:“请钱大人指教,当下江南形势是与南宋初年相似呢,还是与南宋末年相似?”
钱公说:“依我看来,形势若与南宋初年相似,你我将永世不能回江南。形势若与南宋末年相似,你我将有百年之运兴。现今江南形势多变,殊难预料。有些事,非你我敢去打听。还是听天由命吧!”
胡公说:“那退一步讲,钱大人在此研究学问,编修《明史》,应该不会有什么变故吧!”
钱公说:“这也难讲。我现今寄人篱下,只能任人摆布。虽然在江南我的门生故吏多,但这是好事也是坏事。一旦江南鼎沸,小人借机造谣中伤牵累于我,朝廷就会追究。到那个时侯,我岂能还安坐于书斋?”
胡公说:“钱大人言重了。您乃清流首领,文坛旗帜。朝廷还得依靠您来收抚江南士子之心。在下还得仰仗您老多多提携指点。”
钱公说:“胡大人过谦了。”
胡公说:“有机会,还请钱大人再赐教。”
钱与胡言谈甚欢,结为知己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