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学院在西安各高等院校中虽然不算大,但是当时名气还不算小,尤其是在王世华的眼里,这座学校更是非同一般。校园里只有两座楼,楼也不高,只有三层。这两座主楼其中一座是图书馆,另一座就是王世华他们的教学楼。
当时学校里的人不多,学生和老师加起来超不过600人,因此外院算是一个很小的学校。王世华他们班上因为是学习外语,需要进行教学实践,所以每个班只有15个人。
外院的教学要求其实很高,王世华他们班上入学时有15位同学,等到王世华毕业的时候,由于学校逐年的淘汰,班里最后只剩下12位同学了。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教室,实施单人单桌固定教室上课。大学里设备比较齐全,有食堂,有图书馆,一个大会堂,就是大家在里面开会,或者进行集体活动的大礼堂。
王世华他们平时的学习很紧张,因为是外语学院,所以学什们大部分的学业都和外语相关。
老师们对王世华等这些新来的同学也十分关心,最关心王世华的老师是他的辅导员,姓贺,叫贺敬超老师,王世华整个大学四年都是贺老师给他们做的辅导员。当王世华和同学们毕业的时候,仍然还是贺老师做辅导员,陪伴了他们四年。
至于生活方面,和王世华的中学年代真有天壤之别。外院每顿饭都有四个菜,还有一盆汤,主食主要是馒头或者米饭,偶尔也吃一点面条。因为学校的人数比较少,所以外语学院的伙食在西安各高校中还算是办得比较好的。
每次吃饭,学生们都是以班为单位,同学轮流着给大家统一领取稀饭和菜汤,用大盆端回来放在饭桌上,四个菜已经提前摆放好了,馒头也是按人数端到了桌上。这样的伙食,尤其是对王世华来说,简直是一种天堂上的生活了。
还有让王世华感到新奇的是,因为外语学院当时还聘请了不少外教。从小到大头一次看着这些高鼻子蓝眼睛的外国老师,有男有女,王世华和同学们都感到十分新鲜。后来王世华和同学们就是在他们的教育之下,逐渐地爱上了外语,成为了合格的人民教师。
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正是知识青年的上山下乡时期。
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指的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在*****运动期间,***发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中国政府组织大量城市“知识青年”离开城市,在农村定居和劳动的政治运动。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还不可能马上就完全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家在城市的中小学毕业生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有一定的困难,而农业生产对于中小学毕业生的容纳量却是巨大的,全国合作化光会计一项,就需要几百万人,因此***在1955年9月《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一个按语中发出号召:“组织中学生和小学毕业生参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别注意。一切可以到农村去工作的这样的知识分子,应当高兴地到那里去。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1957年4月8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问题》也明确指出:“从事农业是今后安排中小学毕业生的主要方向,也是他们今后就业的主要途径。”
到了60年代,单一的经济体制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劳动就业的出路越来越窄。另外由于长期忽视计划生育,使我国人口呈几何比例上升,城市人口积压,就业的问题更是积重难返。同时,60年代我国又连续出现灾荒年,我国经济进入了空前的困难时期,再加上中苏关系开始恶化,苏联的援建项目陆续下马,必然决定要大量裁减职工。苏联又催还贷款,致使我国经济出现低谷。面对如此的内忧外患,党中央针对具体国情,为了解决我国人口多、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为了缓解城市的压力,知青上山下乡作为一项在全国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长期工作被确定下来,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这一作法逐渐成为调节城乡劳动力的重要一环。
所以,知青上山下乡是我国单一呆板的经济体制所决定的,如果不理顺经济关系,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允许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营与全民所有制同时并存、广开就业之门,即使不发生“*****”,知青上山下乡的作法仍然要产生。
那么考上大学的知识青年,也要投入到农村去锻炼和实践。按照学校的规定,新生入校以后,都要派出去进行劳动锻炼一个月,当然王世华他们也不例外。王世华是1960年的秋天进入外院的,按照学校的安排,他们班被分配到了三原县云阳镇嵯峨山上开荒种地。
云阳村离三原县还有几十里路,而这个嵯峨山又是云阳县里面最高的一座山峰。那里地广人稀,整个山坡都是荒芜的,学校为了给学生们开辟一些打粮食的来源,所以就决定在这里开荒种地,整个年级大概有一百多位同学参加劳动。
王世华和同学们怀着满腔热情来到了这片荒地上,生活条件十分艰辛,大家住的都是窑洞,劳动强度也非常大。每天早上天不亮就开始吃早饭,然后就上山劳动。
为了节省时间,大家的中午饭就在山上吃,每人两个馒头,一茶缸的开水,就点儿咸菜凑合一顿,然后接着干活,到了晚上天黑了才能收工回去。
从山上走到学生们住宿的地方,还有很远的一段路程。当他们晚上回到窑洞的时候,都已经是掌灯的时分了。所以整整一个月的时间,王世华和同学们们虽然在那里开荒,但是一直都不知道他们住的周围是什么样的环境,可谓是两头不见天,埋头把活干。
就在王世华和同学们开荒的时候,有一天晚上,王世华班上有一位姓陈的同学,名叫陈家友的突然肚子剧痛,经过外院随队来的校医初步诊断,认为可能是急性阑尾炎,需要马上开刀做手术。
可是,学生们住在山上,又没有任何的交通工具。但是时间不等人,班上几位男同学立刻拆了一块旧床板将陈家友抬着,一直从云阳镇连夜出发,一路上翻山越岭送往医院。
当他们将陈家友送到三原县医院的时候,天已经大亮了。
医院经过诊断,确诊陈家友得的是急性阑尾炎,需要立即动手术。王世华他们留了两位同学在这里看护,其他的人立即返回云阳,还要继续参加劳动。
那时候同学的生命是十分宝贵的,所以学校也非常重视。学生们看病,只要有一张证明,知道病人是学生,一切手续都不用办了,等学生病好出院以后,学校自然会来医院结账的。
返回云阳之后,王世华和同学们又开始继续劳动,总算一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当他们返回学校的时候,走到南郊,这时候已经感到外界的形势有些困难了。
由三原返回西安的途中,学生们恰好经过了一个不起眼的小饭馆,是因为整整一个月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艰苦,有些同学已经馋的受不了了。世华班里有一位女同学,一次就买了四盘豆腐吃了。对于一个女生来说,一次吃这么多的豆腐,大家都感到很惊讶,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当时的情况就是这样艰苦,学生们饿得不行,看见什么吃的都觉的是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