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王世华刚从蓝田参加完社教返回学校,教研室有一位老同志给他介绍了一位女朋友,就是王世华现在的爱人徐雅婷。
雅婷当时是在武功县农科所工作,一双乌黑的大眼睛,梳着两条乌黑的大辫子。她的情况和王世华家大体相当,也是出生于农村,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已经不在世了。
雅婷之前在杨凌农校上学,周末的时候,她和小姐妹们就会到西农的大操场来看电影。世华主动从自己的宿舍给她借凳子,帮她和女同学占座位,给她们买点瓜子和水果糖等零食,一来二去,两个人就熟悉了。
两人交往的时间不太长,到了1967年10月份,王世华和徐雅婷结了婚。
结婚的时候也和现在大不相同,仪式简单到了再也不能简单的程度。当时人们把它叫做”革命化的婚礼”。王世华结婚的时候,连一间结婚的房子都没有。他们只好借了西农招待所的一间小房子,还是托熟人说好话,借了只仅仅一周的时间而已。
在借来的新房里,世华和雅婷简单地举行了一个婚礼,给双方的同事们买了一些糖果花生,热闹了一下,就算是举行了结婚仪式。
直到现在,雅婷还经常向王世华开玩笑地抱怨说:“当年结婚,我一没有坐轿子,二没有坐车,三没有戴过花,更没有放鞭炮,我白白地就嫁给了你。”
王世华笑着说:“现在一切都能办了,如果你需要的话,我可以再给你补办一场。”
当然,这都是王世华他们夫妻之间开玩笑的话了。
王世华和雅婷结婚以后,因为没有房子,而且工作又不在一块,紧接着1968年,世华就下放到“五七”干校去进行劳动锻炼了,就这样两地分居,他们夫妻双方很少见面。
王世华在“五七”干校劳动,雅婷则在农村劳动,两人一直聚少离多。世华记得有两个春节,他们都是过的所谓革命化春节,双方都没有回家,王世华在农场过春节,雅婷在农村过春节。
一直到了1969年,王世华的第一个女儿王静出生了。他们都非常高兴,孩子也长得非常健康,给王世华家带来了不少的欢乐。
可是,这个孩子有一个夜啼的毛病,晚上不爱睡觉,经常是王世华抱着她在房间里面转啊转,有时候转到半夜还不能休息。王世华为此也感到非常苦恼,就给她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王静,意思是说希望孩子以后晚上能够安安静静的。
然而王静满月不久,因为那时也没有什么产假,雅婷又到农村去工作了。小孩没有办法带,只好吃牛奶,在学校找了一位姓韩的炊事员,放在人家的家里寄养。而雅婷因为在农村,那时也没有什么交通工具,往返十分不便,所以只好由还在西农工作的王世华来照顾女儿。
王世华继续在“五七”干校参加劳动,女儿放在保姆的家里。每周的礼拜天,如果有时间的话,王世华就抽空回去看看王静。那个时候周末只有一天的假期,没有现在的双休日。星期六晚上收工也已经很晚了,天都黑了,王世华急着赶路,他顾不上吃晚饭,只在食堂买了一个馒头,夹一些咸菜,一只手骑自行车,一只手吃着馒头。
世华白天劳动量很大,晚上又这样辛苦,吃不好饭,久而久之,有一次,王世华的胃出了问题。有一天晚上,他的胃大出血,当时有几位同志连忙把王世华送到了杨凌医院进行抢救,打了不少止血针、消炎针,才总算是把血止住了。
从此之后,王世华的胃一直不好,所以人比较消瘦。大夫告诉王世华说:“你如果有半斤奶,就救下了你的命。”
可是在那个年代,到哪里去找半斤牛奶?连孩子都不够吃啊!所以,胃病一直陪伴着王世华整个的一生。
王世华只有58块钱一个月的工资,每月要交王静的保姆费25元,还要订二斤半牛奶。尤其令世华苦恼的是,孩子需要白糖,在那个经济快崩溃的年代,各种物质都很十分匮乏,根本买不到白糖。王世华托了好多朋友,从上海、从北京,一次只能寄一斤白糖,世华再把钱如数付给朋友们。
除了白糖,还有煤油,还有孩子生病等等的花销,每个月的开销把王世华的工资几乎全部花光了。他的生活费用只剩下了十几块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他们还是十分快乐的度过了,孩子也在一天天的长大。
有的时候,雅婷难得能从农村赶回来,偶尔看一看女儿,和王静玩上一两天,这大概就是他们一家人最快乐的时光了。
时间就是这样,一天天地流逝着,转眼“五七”干校也快结束了,到了1970年的冬天,那时传出话来,说是“五七”干校即将解散,已经有一部分同志提前离开了干校。
王世华记得他是第二批离开“五七”干校的,那是1971年的4月份。
时间到了1971年的6月份,王世华的第二个女儿王清出生了,那时王静才刚刚两岁。
王清出生后,家里的情况比她的姐姐那时还要好一些,王世华已经从“五七”干校返回了西农。但是有一个问题,徐雅婷因为工作不在学校,又不能在学校里久留,还得下乡去。孩子的抚养就成了问题,管了王清就无法管王静,管王静就照顾不了王清,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也不知是什么原因,那家姓韩的保姆突然坚决不愿意再管王静了,叫王世华赶快把王静接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世华只好自己来照顾孩子。
当王清出生之后,当时两个孩子都小,王世华和雅婷就无法带了,而刚好在那一年,学校又决定让王世华到陕西省师范大学英语系进修提高。
这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因为经过多年的*****,教师们的业务都已经输生疏了,所以教学基本功都忘得差不多了,有了这次进修的机会,是十分难得的。
商量再三,王世华和妻子决定把王静暂时送回老家,由世华的大哥王世经和大嫂暂时替他们带管。就这样,王世华的大侄子王传民来杨凌把王静接回了老家。
世华夫妻俩集中精力管理王清,因为王清当时还没有断奶,所以只好由雅婷把她带到了农村,一边工作,一边带着她。因为经常抱着王清坐拖拉机,雅婷落下了椎间盘突出的毛病。
这个孩子在农村成长,真是受尽了千辛万苦,但是王世华他们一家人,还是感到十分快乐。
每当别人开玩笑问王世华有几个孩子的时候,王世华就说:“我家啊,有一吨孩子。”
别人不理解地问:“一吨是什么意思啊?”
世华认真地回答说:“一吨就是2000斤,我家有两位千金,岂不是有一吨孩子吗?”
大家听了都哄堂大笑,也很羡慕他们家。
王世华在陕西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了一年多,到1972年返回学校,然后开始给学生上课。
在1972年的7月份,世华和雅婷就把王静从老家接回了西农,从此王静一直跟着父亲王世华,无论是上幼儿园,上小学还是上中学,父女俩可谓是相依为命。
随着孩子一天天的长大,王世华他们的负担也慢慢地减轻了很多,剩下的就是雅婷的工作问题没有解决在一起了。
雅婷自小也出生在农村,家里的情况也非常艰苦,而且王清出生后不久,雅婷的父亲也去世了。他们双方都没有老人,也没有任何人可以帮助或者接济他们,一切都得靠他们自己亲自动手,自力更生,丰衣足食。
雅婷为了带好孩子也吃尽了苦头,因为在农村他们天天吃派饭,还要将孩子寄放在农民的家里,当地人叫做”老妈”。雅婷平时要早出晚归去工作,所以全天都见不到孩子,然后又不停地进行工作变动。只能将王清今天带到这里,明天带到那里。孩子小走不动,总要妈妈抱她,可是雅婷有椎间盘突出的毛病,又抱不动她。路上就带几块动物饼干,吃一块饼干,哄着走一段路,就这样,两三岁的孩子自己也走出好几里地。所以为了王清,她的妈妈付出了很多很多。
王静在西农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家里的情况略微有些好转。王世华每天白天忙着上课,下课之后就将王静接回家。第二天早上,王世华又将女儿送到幼儿园。
可是王静毕竟年纪小,每天早上其实很不愿意上幼儿园。王世华每次带她去幼儿园的时候都要经过学校门口的***像,他都会指着雪白的汉白玉雕像给女儿说:“毛爷爷!”
王静就会哭闹着说:“不嘛!我不去幼儿园,我不去幼儿园!”
后来王静长大以后,世华还跟她开玩笑说起这事儿,王静说:“爸,那个主席像早就拆了,您还记着这事儿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