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984100000006

第6章 人物故事(1)

龙宫始祖得深公

宋朝有个青年,姓陈名得深(1091—1153),又名仲和,字中各;祖上本是福州建宁松溪瑞令乡人。年方弱冠,考中秀才,上游太学,被选为临安县丞。那时,其父任绍兴府台,不料时值国力衰微,奸桧专权,遂退居禹陵之下,不幸于建炎丁未年(1127)四月十五日去世。得深料理完丧事后,就迁徙到新昌暂时立足。

可是金军南下入侵,烽火再起。得深穿戴着朴素的衣帽,带了个家丁,挑着铺盖和书箱,避乱闲游。访至龙溪,停下休息。见此地中央低平,风景幽静雅致,东有千丈之岩,俨若狮子捍门;西有崔嵬之山,状如白象高踞;后有发族之脉——第一尖;前是大泄潭,似镇水口的关隘;四面群山围绕,峰峦起伏,蜿蜒如龙,顿时心生欢喜。

过了些时日,天下太平。他羡慕龙溪山灵水秀,景致幽雅,便在六龟墓的右边建屋为家,并娶了一位何参政的女儿为妻。不意何氏早逝,后续娶中湖胡氏,生二子,陈姓就此定居下来,到现在已有四十多代,近九百年。

这得深公便是龙宫村的始祖。

搜集整理:陈扬廉男1919出生农民

1985年8月

义府太公传说

龙宫陈氏第28世祖名陈璇,字宏挺,文若公嫡侄,为清康熙年间受业进阶大夫。十八岁那年,他上京赴考,路经绍兴东港码头,想乘船北上,却见港里虽停泊着很多船只,但均已被包定满客。然而吉人自有天助,正当他忧心苦闷之际,举目观望,只见远处一船渐来靠岸,一问,无人租定,璇公马上出金定租。即将开航时,只见不远处一五十开外的老人快步赶来乘船。各船已陆续启航,单璇公的船尚未开,老者求问可否搭船,璇公急人之急,忙说可以同船,并热情相待。途中闲谈时,老者见璇公仪貌出众,英姿秀发,谈吐珠玑错落,蔼然可亲,无一丝凌厉之意,就问道:“君北上何为?”公说:“上京赴考。”老者说:“真巧,我也上京,难得十世修来同船渡。”

山环水绕,不觉已过数日,到达京城,老者自去。公日日复课攻读,不觉也已过半月。在这期间,公乐善好施,义救贫苦,但在世事纷扰的大社会中,人有善也有恶,防不胜防。一日,公囊中之银为歹人所窃,生活日趋艰难,又举目无亲,只得百思筹金之路。猛然想到自己能书会画,遂去人潮似海的城隍庙租借一桌,又购置文房四宝,手书出展,公的一手好书法博得众人喝彩。人越聚越多,不时有人取银购书画,公赚得不少银两。

一天,老者突然来到,公忙殷勤让座。老人亮明身份,原来他是朝中大臣,为皇上访求人才。即日,二人欲去拜见皇上,公又想自己无一官半职,怎能上朝面君?老者说:“陈君真是精细之人也!”就叫公作书画一幅,由老者带去见皇上。老者一并将陈公平时处处帮助老百姓的义举奏报皇上。皇帝龙颜大悦,遂封陈公为“义府”。

一日,堂上面试,监考官以石鼓、古柏为题,璇公思路敏捷,脱口成诗,出口成章。这时太监传来番书,结果两班文武官员瞠目结舌,无一人能看懂番文。皇上问陈公能读解番文否,陈公说:“略知一二。”陈公接文阅毕,当场读解番文,并略加思索,提笔回书,为大清争得了脸面。

皇上因陈公立了大功,遂授官“州司马”,管苏宁二府,其间又因其为官清正,加封护国公。后陈公因几十年日夜操劳、呕心沥血,急病暴亡。

义府太公墓位于村北西岙口(也有说葬于月山),“文革”时遭破坏,至今墓址残痕尚存,有荷花柱遗物为证。

口述:陈和富、小科整理:陈扬茂

2003年9月

新昌太婆

咸丰年间,新昌有一位姑娘张氏嫁到龙宫。姑娘娘家是大户,受过良好教育;夫家姓陈,耕读传家,虽然称不上名门望族,但在龙宫也算是富户人家,且辈分很高,所以族人就称呼其为“新昌太婆”。

张氏从来没有一点富贵人家娇贵的架子,新婚没几天就开始下厨房、搞卫生,不但自家厅堂收拾得几案明亮,而且家外的墙弄大路也清扫得干干净净。说起这搞卫生,她并不是做做样子,而是不断延伸,把整个隔坑都扫得清清爽爽的,邻里乡亲见了,人人称赞,个个叫好。于是全村村民纷纷效仿,从此龙宫就有了“整洁墙弄清亮河”的美名,并且一直延续至今,闻名四方。

新昌太婆虽为富户,但为富有仁,胸怀慈善。她继承祖上遗风,续办育英书院,让全村子弟都能够接受免费教育;造桥铺路等公益事业也总是带头捐助,济苦救灾责无旁贷。一次龙宫发生火灾,烧了许多房子,好多人无家可归、无米下炊。她敞开门户,接收灾民,还赠衣赠物,帮助他们共渡难关。在自家已经非常拮据的情况下,她奔赴娘家,借来银洋八十块,按困难程度分发给灾民以助重建。如此义举,好多村民不解,她自己的子女有时也不解,于是问:“姆妈,你自己穿粗布,给我们吃粗粮,为什么待人家这般好?”太婆说:“你们要知道,有灾共救、有难同当,是村风。我这样做是应该的。再说穷来不会穷到底,富来不会富到头,所以为富要有仁,只有仁能行天下。勤俭节约是家风,勤能养性,俭能修德,无德之人常常富不过三代,只有勤俭之人才能聚沙成塔,光大家业。”这番话被子女牢牢记住了,并作为家训代代相传。确实,她的后代善举不断,代代富裕。

新昌太婆不但仗义疏财,而且经常照顾病残或孤寡老人,为他们洗衣洗被、递茶送饭。她家对面住着的一位瞎眼公就是由她一直照顾到过世的。鉴于新昌太婆的义举孝行,经乡县官府上报,朝廷为表彰她特钦赐牌坊、匾额,由宁海县令徐为打造。树牌坊这天,怪事发生了,打好合过的牌坊竖起时怎么也合不拢。县令也觉得奇怪,于是问新昌太婆:“你一生是否做过亏心事?”新昌太婆想了想说:“我自来龙宫,一生无亏心事,只有一次货郎撞怀擦身,未声张。”说完之后,牌坊不知不觉就自然合拢了,且无缝。众人无不感慨称奇,都说:“人不是没有完人,新昌太婆就是个完美的人。”县令徐为当即挥笔写下了“妣节怀清”四个大字。从此之后,龙宫就有了“妣节匾”与“孝义坊”。后来牌坊和匾额虽然被拆除了,但新昌太婆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搜集整理:陈宝相

2015年2月

克襄先业

昭鼎公,字立堂,号绍南,太学生,誉举人职别;出生于咸丰五年(1855)六月三十日,卒于民国廿一年(1932)七月廿七日。

昭鼎公自幼丧父,以长持家,勉子勤耕,课第苦读。对长辈唯言是听,惜娣贫,每年馈粮救济。对聘用的长工以礼相待,与其称兄道弟,同桌吃饭,并将其衣物交由太婆清洗、缝补,对贫苦之人也是同等相待。昭鼎公善身教,教育子孙从不打骂。孩子们不知种粮苦,好挑食,残菜剩饭撒落得满桌都是。昭鼎公看后,当着儿孙面,用自己的双手把撒落的菜饭掸入手掌,送入口中吃下,儿孙们瞠目结舌,无言以对。从此之后,每次吃完饭,桌面都清洁如洗。这样的美德,龙宫人一直传承到现在。昭鼎公一生勤俭节约,从不乱花一文钱,对社会上的公益事业却从不吝啬。那年族里造桥修路急需用钱,他一次性就资助族里六百元银圆。按当时银圆的币值,一般小户农家一年到头也赚不来五十元银圆,全家生活开支也花不了五十元。由此可见,昭鼎公的为人是难能可贵的。所以族众赠其匾额一块,上书“克襄先业”,悬挂在宗祠大堂之内,以表彰他一生的美德。

搜集整理:陈成宽

2015年2月

太公陈佐庭的故事

太公陈佐庭,号雅林,生于清光绪十年(1884),卒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据龙宫村《陈氏宗谱》记载,太公“邑庠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试邑令张公取正案第一名,府宪张公取正案第六名,光绪三十二年(1906)特科本省考提学使录取一等第九名”。其大概的意思是,在光绪年间的科举考试中,太公考了县第一、府第六、省第九,成绩不俗。

生在农家,身居山村,却读书有成,获得过秀才功名的太公,自然成了那时龙宫村的骄傲,再加上老人家人品高洁,所做的好事颇多,以至坊间至今都在流传他的故事和趣闻。

一、当巡警敢判糊涂案

据乡邻们说,太公深受龙宫重教好学传统的影响,读书勤奋,常常是一盏如豆的油灯或一根根燃烧的篾片,一本本儒家经典伴着他度过一个个寂寥的山村长夜。苦读终于收获了“县第一”,但生性淡泊的太公在谈及他所考的“县第一”时,说运气好是一个很大的因素。太公说,他进出龙宫时总要经过一个叫桥畈的小村庄。那时桥畈村建有一座纪念方孝孺的小庙,小庙的一方石碑上刻有纪念方孝孺的短文,太公在小庙歇脚时总要驻足细看,久而久之,便烂熟于胸。是年,县里科试的内容就是写一篇关于方孝孺的八股文,太公结合平时所学一挥而就,竟得了个“县第一”。据说,太公得“县第一”获得了秀才功名,得了府第六、省第九后,本是可以获得举人功名的,但那时推翻帝制的斗争风起云涌,清朝政府被迫取消了科举制度,太公也就与“举人”擦肩而过,其入仕之路也中断了。

为了安抚这些举子和延揽人才,当时的政府也给了他们一条出路。于是,太公于宣统元年(1909)进入全浙高等巡警学堂学习,并以优等成绩毕业,进入巡警行列,还担任过巡官一职。据说,按当时的惯例,太公如果能卖掉几亩水田去贿赂一下上级,就能获得更高的官职,但他老人家不屑为之。当功名不如他,学识不如他,人品不如他,却能花银子的同窗同僚成为高级警官时,他仍是区区一介巡官。做巡警势必要与贫民打交道。每当碰到为生活所迫而沦为乞丐、难民者时,他总是想方设法为其解难。“秀才敢判糊涂案”,在当时颇为有名。当然,不折腰以事权贵、清高、我行我素、敢判“糊涂案”的太公是为当时的专政机构所不容的。没几年,太公只好挂冠而去,选择了传道授业的教书之路。由于学识丰富、人品清高、教学效果颇佳而声名鹊起,聘请太公授业的地方颇多。开课授业若干年后,曾有镇海一望族重金聘请太公为其家族子弟授业。教书是太公一生中从事时间最长的职业,其所教的学生遍布宁海乃至宁波、台州各地。

太公在教书时不仅乐于传道授业,还乐于济困救贫。据太公的学生说,每当穷学生食不果腹,付不起学费时,他不仅免其学费,还要送上一两枚银圆予以帮助,对那些遭受天灾人祸的穷学生则送五枚或十枚银圆帮其渡过难关。

太公喜欢教书,乐于传道授业解惑,干得风生水起,对自家的孩子却不强求其读书以博取功名和财富。这里既有“耕读传家”思想的影响,也有“儿孙自有儿孙福”的无奈。太公的大儿子小时不喜读书,太公就遂其所愿,在家里以“耕”为主。因此,一个秀才的儿子的文化水平只是能记记工账而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家还能在祖屋堂前黑黑的照壁上看到用粉笔书写的“×月×日,耕田一工”“×月×日,砟灰娘(烧草木灰的柴草)一百四十斤”等工账。太公的小儿子则伴随太公以“学”为主,后来成了一名颇有名望的乡村教师,只是其也秉承了太公淡泊的性格,教了一阵子书后就回村务农了,直至终老。

到了晚年,太公或许意识到无人继承他的衣钵终是一件憾事,故对其孙子的教育抓得很紧。据说,只要太公在家,天一破晓,就会将年幼的孙子唤至床前跪着读诗背经。除此之外,还要求读一些诸如《西游记》《聊斋》之类的小说。太公尤其推崇《聊斋》,认为此书不但故事有趣,而且是经典的文言文。读好《聊斋》,基本就能看懂大多数文言文了。为了培养孙子对文言文的兴趣,他还教他如何吟唱文言诗文。

后来,我在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常常会冒出这样一个念头:太公是否像文章中的老先生一样忘情地吟唱,并将头拗过去、拗过去呢!太公严苛而有效的教育为孙子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后者曾公开发表了不少作品,广为流传的有一首题为《插秧》的小诗:“汗一身,泥一身,姑娘田间绣绿锦。笑声唤来桃花雨,喜看秧苗分外青。”

二、蒲鞋秀才做乡长

太公在教书多年以后,又当了几年“官”。除了前面所讲到的当了几年“秀才敢判糊涂案”的巡警外,还当了几年乡长。据乡邻说,那时乡长出门大多骑马或坐轿,而太公总是着一袭长衫,穿一双蒲鞋行走于乡间阡陌,跋涉于崇山峻岭。有一日,太公从当时的乡公所所在地深甽回家,因为担心长途跋涉会将其仅有的一双新蒲鞋磨破,硬是臂夹新蒲鞋,腰束旧长衫,赤脚走完十几公里的山路。于是,“蒲鞋秀才”“赤脚乡长”的名声不胫而走。当时有人对太公说:“佐庭先生,现在当乡长了,总要穿得体面些了!”他笑而答之:“不要衣衫新,只要文字真。”这当年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在坊间广为流传并成了家族的“家训”。太公当然是当时官场的另类,他的行为是当时的官场所不容的。再者,按太公的性格,当时的官场对其清誉是有损害的,也是他所不容的。所以,太公的第二次当“官”只是昙花一现。

同类推荐
  • 周克芹散文随笔

    周克芹散文随笔

    文学总是要经过人民大众和时间长河的双重检验的,一时的喧嚣和风光证明不了真正的价值,说明不了什么问题。我深信,经过十年百年,再回头看,二十世纪的尘埃落定,喧嚣散尽,许多现今风光一时之辈,都将伴着他们的腐花败草随风而去,消踪失影,而周克芹,这棵峥嵘大树仍将屹立在历史的荒原上。
  • 红都拾遗

    红都拾遗

    本书是作者对文博(文物与博物馆)和苏区史的研究,从大量公开发表的作品中挑选出60余篇,内容丰富,涉域宽广。全书多篇文稿较为详细记述了瑞金革命纪念馆机构开格、更名和改扩建,以及瑞金文博事业蓬勃发展的过程。
  •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

    《乱世丽人》为“胡平文集”第五卷。《乱世丽人》讲述了:关于林立果“选妃”,坊间传言无数,真相到底为何?林彪折戟温都尔汗前夜,北戴河密室内,曾经发生过什么?张宁,你可能知道她的名字,却未必知道她的故事,以及她知道的故事。一名美丽的中国女子,一个阿尔巴尼亚的留学生,一次命定的邂逅,一场缠绵的爱恋,之后是一个荒唐的罪名,一份劳动教养通知书,以及一出不可逆转的人生悲剧……红颜,为时代而薄命?彭德怀的妻姐,罗隆基的知己,新民报的著名记者,文汇报的右派先锋,周恩来暗中保护的朋友,却被毛泽东视为眼中钉……浦熙修,她到底为中国做了什么?
  •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无私话自通(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共和国劫机第一案

    共和国劫机第一案

    这是一起尘封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旧案。打开这厚厚的历史卷宗,那已经被遗忘的曾经轰动国际社会的新中国成立后发生的第一起劫机案,以及那几个劫机歹徒的可悲下场,再次浮现在人们面前……1983年5月5日,一架英制“三叉戟”飞机静静地停在沈阳机场。飞行大队长、296号航班机长王仪轩,这天担当从沈阳飞上海的航班任务。飞机上一共有九十六名乘客,其中三位是日本人,其余的都是中国人。这次航班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考察一位机长,他叫和长林。
热门推荐
  •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现代名言妙语全集:情感名言

    这些名言警句句句经典,字字珠玑,精辟睿智,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精神的力量,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哲理性和启迪性。具有成功心理暗示和潜在力量开发的功能,不仅可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还能增进自律的能力。
  •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司机刘伟民的美好将来

    李东文, 70后。1999年开始学习写作,以小说及情感专栏为主,曾在《天涯》《长城》《十月》《西湖》《长江文艺》等杂志发表小说,作品多次被《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本书题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当代湖北诗歌的全部历史。简要勾勒1949年以来湖北诗歌创作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显现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后新时期(即转型期)的发展脉络,突出当下,突出转型期的新变。不敢称之为“史”,是因为自知尚未涉猎湖北诗歌全貌,肯定遗漏了某些好诗和好诗人。把最具个人化色彩的诗歌写作分成几大类论述,确有图方便之嫌。很多丰富精彩、又不宜归类的个例被淹没被忽略,儿童诗亦未涉及,在这里只有抱憾了。本书也涉猎了部分以小说和散文名世的作家的诗作,但未以小传的方式介绍,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
  • 脚尖上的中国

    脚尖上的中国

    这是一部关注老年人生活主题的作品,小说围绕夏美英、万国贞、钱念珠三家人展开。故事一波三折,常常出人意料之外又时时在意料之中,把都市生活百态拿捏得恰到好处,描写得淋漓尽致。小说将具备热点阅读元素的“广场舞”作为故事的核,将中国社会的特产、“中国大妈”的特权赋予了中国老年群体努力活出不一样的美丽心愿,折射出“中国梦”辐射下的百姓梦、幸福梦。作者刘秀英为北京作协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
  • 世界商之道

    世界商之道

    一个资源小国,战后从废墟中重建,如今商品充塞优选,独占美国大半市场,一度把美国公司逼到绝境,欧亚各国的情况亦无二致,一跃成为世界最大债国和经济援助国。日本人的绝招是什么?品质的商道。日本人有一种“求道精神”,茶道、花道、剑道、柔道、空手道、书道、装道、琴道……从一技一艺到百艺百能各具流派,“技”和“美”各臻最高境界,“质”和“善”各达最高领域。
  • 销售心理学大全集

    销售心理学大全集

    《销售心理学大全集》内容简介:作为销售人士,面子不能随便要,销售都是从被拒绝开始;话不能随便说,聊天就是为了把东西卖掉;卖了东西不等于完活,销售力的提升在于售后人脉的维护……这一切,都需要销售人士解读客户心理,了解人性的特点,精通心理策略。《销售心理学大全集》通过对各个销售行业的经典案例的解析,来为读者呈现销售中的心理学策略,如“如何让客户悦纳自己”“如何解决争端”“如何读懂客户心理”“如何维护长期客户”等。《销售心理学大全集》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心理学应用到销售过程中,让读者更容易学习和掌握其中的方法和策略。
  • 大道论

    大道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邵氏佳人录:你应该是一场梦

    邵氏佳人录:你应该是一场梦

    著名影星郑佩佩、杨恭如联袂推荐。豆瓣、知乎、天涯、新浪四大网站知名作家、影评人联袂撰写。电影王国里最美丽的记忆,珍藏在胶片里的风言影语,她们秀雅/聪慧/才艺双馨/像一场梦,辉煌了半个世纪。3代影后的荣耀与陨落,22位巨星风光背后被时光掩盖的情史。每一种美,都诠释着不同的结局,星光或尘埃全凭自己。
  • 微光逆夏

    微光逆夏

    周郎,你相信吗?相遇和相爱原本就是一场无可划分的奇迹,而爱情的定义,便是在对的时间,遇到那个命中注定的良人。新生代才女榛子壳倾心之作!2011年你最不能错过的治愈典藏!当青春终于走上穷途末路,我们还能等到最后的那点微光吗?
  • 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20几岁,决定男人一生全集

    20几岁男性奠定一生成功的必备读本。全球中文第一阅读门户方正爱读爱看网,推荐给年轻男性的青春励志读本,把握住20几岁的青春,你就能奠定一生的成功。最现实的人生哲学,最实用的成功宝典,20几岁的男人们,真的不能再等了!每一条经验都能为你的生活增添光彩,每一份感悟都能给你的生命提质加量;时时鼓励你调整心态,砥砺人生,时时激励你积极进取,直至成功!《20几岁决定男人的一生》致力于为20几岁的年轻男人指引方向,。帮助你学会足够多的社会经验,为迎接以后的成功人生作最充足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