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韩在三韩中算是百姓最少的,只有两万多户,大约十万人,可是却是最为发达的,而且土地面积也远远大于弁韩,因为这里不但有不输于弁韩的冶铁技术外,还有更为发达便捷的海运,通商非常发达,特别是与倭国,这也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倭国的冶铁业,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后世的日本才会有那样高超的冶金工艺。
辰韩的主体民族是本土的韩族人,不过说这些韩族人是本土民族,也是从大汉有历史记载三韩历史开始这样认为的,如果找寻这些人的祖先,可能要追溯到西周遗民韩人(与战国是的韩国是两码事)或是秦人,不过如今也不可考了,只是在民间有人说他的祖上是韩人,有的说他的祖上是秦人,不过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这些人都是后来迁徙到这里来的,原来是什么人,不太清楚,只知道有个辰国,是什么人建立的,什么时候建立的,什么时候灭亡的,都说不清楚。
李宣对这些其实兴趣也不是很大,他只是想要了解一些事情,风土人情之类的,其他人并不太清楚李宣的用意,不过荀攸似乎看明白了,所以不但没有阻止,反而还积极搜集消息。
当然,这些不是重点,重点还是出海的事情,李宣在这里又买了两百条海船,接着便是派了赵云乘船出海,走之前,也如吕布一般一番安排,虽然赵云有些疑惑,不过还是领命而去。
然后就是耐心地等待,因为贾诩通过刘备购买的数百头大船,此时正沿着辽东半岛的西海岸,向辰韩驶来。
这段时间,李宣在搜集各路消息的同时,还秘密地干了其他的事情,重金收买了几个三韩的小邦国主,建立起了情报联络站点,拿出部分军粮,援助了几个受灾的小国,秘密与辰韩的最大邦国斯卢国(新罗的前身)联系,就两国外交之间的很多事情达成了共识(当然,李宣主要还是谈的定州和斯卢国之间的交往)。期间,李宣还大胆地提出了一些设想,例如三韩一统啊,内附中原啊,之类,不过这些想法着实把斯卢国国主吓得不轻,依旧在实行分封制的辰韩,别说一统三韩,就是将辰韩变成中央集权的国家都是很难想象的事情。李宣无奈地摇了摇头,离开了。
回到军营的李宣,立刻招荀攸过去谈话,二人谈了很久,知道三更天才休息,不过看二人表情不但没有疲惫的神态,反而异常兴奋。
四五天后,船只终于到了李宣辞别了热情的辰韩国主,动身登船,向东南进发,目的地,倭国邪马台。
此时为三月份,三韩与倭国之间的海峡,海上风力是比较大的,好就好在虽然风大,却没有什么台风之类的灾害性天气,再加上此时多为西北风,只要船体够坚固,大风反而可以增加航行的速度,当然如果在其他的海峡,这样是很危险的,因为速度太快遇到暗礁就惨了,可是这个被后世称为朝鲜海峡的地方却不会,因为这里海底的地势相对平坦很多,只要是熟悉这片海域的船家,都可以很安全的抵达对面。李宣对此非常自信,因为在后世,北洋水师在这里练过很多次的兵,而且那惊心动魄而且让李宣遗恨千年的一战,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然而,固有的思想害死人啊,当李宣率领船队航行在这片海域的时候,他很后悔自己做出这样的决定,眼前的大海是那样的熟悉却也如此的陌生,与当年在铁甲舰上平静的海面不同的是,如今的大海却是无情地将这些木头拼接的船只抛来抛去,那木船虽然异常结实,可依旧发出恐怖的嘎吱嘎吱的响声,让人怀疑是不是在下一秒突然就会分崩离析。
士兵们都是些北方的旱鸭子,虽然早知道要出海,几天前便让他们在辰韩的海边转悠了,可那种小风小浪和如今的情形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因而出现呕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好在华佗的好些个徒弟都跟了来,各种药物和针灸使出后,士兵们总算是好些。
海程只有十天左右,而且中间还有一些小岛可以休息,所以当士兵们踏到倭国土地的时候,大多数的人还是站着的。
因为对倭国的情况不甚了解,李宣便从斯卢国带来了十几个与倭国有过来往的商人,据说,他们可以和倭人交流,当然,李宣其实暂时还没打算和倭人交流。
李宣不太清楚倭国的军事实力,只知道如今他们的武器应该还是以石器和木器为主,当然一些较大的势力,例如邪马台,估计有装备铁器的军队,可是具体的数量是多少,不清楚,因此李宣还是采取了稳妥的方法,打算步步为营。
很快军队就在海边扎下了一个营寨,李宣打算让士兵休息一段时间,毕竟海上的日子也是够折磨人的。
张绣疑惑的走进李宣的大帐,站在那里欲言又止地看着李宣悠闲地看书。
过了良久,李宣才开口道:“你打算在那里杵到什么时候啊?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张绣嘿嘿一笑,随即又有些担忧地道:“回禀主公,早些时候出发的奉先将军和子龙将军,他们都没到这里,不知道去了哪里了?”
李宣将书放下,呵呵一笑道:“他们不来这里!”
张绣惊讶地长着嘴,半晌没有说话。
李宣见状,笑骂了一句,道:“好好看看兵书吧,给,先看看这个。”
张绣赶忙上前,双手接过李宣递来的兵书,上面卷首写着“假道伐虢”。
就在李宣轻松地看着兵书的时候,三韩中的马韩,突然遭受了骑兵的攻击,他们从北而来,不是别人,正是大汉的厉锋将军吕布和他麾下战斗力惊人的武烈军。
夫余离派人质问吕布,却是被吕布直接将使者砍了头,将一份用汉字书写的书信与使者的头一起送回了马韩的王宫。
夫余离浑身颤抖着,问一旁的臣智(马韩的官名,相当于丞相之类)道:“汉人在上面写着什么?”
那臣智虽然识得一些汉字,但是还算不上精通,再被夫余离一阵催促,更是有些弄不明白,直到一刻钟后,才告诉夫余离内容的大概意思。
“汉人这是栽赃陷害,我卖给他们的可都是好船,怎么会漏水不能行,况且如果真是漏水,他们怎么上的岸,就算是人会泅水,那些战马怎么也完好无损的上了岸!”夫余离痛骂汉人无耻。
一旁联盟的几个的大国主对视了一眼,道:“如今说什么都晚了,只能倾全国之兵,与大汉对抗。”
夫余离眼神越来越狰狞,直到最后重重地一拍案几,道:“好,就这样办,将我王命传至全国,要马韩子民奋起抵抗汉军的入侵,我就不相信我五十万马韩子民挡不住区区一万汉军骑兵。”
可是几天之后,夫余离就后悔了,他发现真的挡不住,那些汉人并不与马韩兵拼命,他们只是在弓箭的射程之内不断的放箭,等到马韩军队逼近时再远远地跑开,继续在远处放箭,如此下来,本就装备较差的马韩军队迅速减员,三万军队几乎是以一天数千的速度在锐减。
“大王,这样下去不行,用不了多久,国中的精锐便死伤殆尽了,我们现在要想办法将民众发动起来,共同抗击汉军。”几个联盟首领进言道。
夫余离皱着眉头,在大厅中走来走去,随即一咬牙道:“好,就按照这个意思办!让所有二十岁以上五十岁以下的男人都拿起武器来,一起抵抗汉人!”
有两个首领欲言又止,他们心中有些顾虑,不过此时也没有其他办法可想,只得走一步看一步了。
于是,整个马韩动了起来,几十个大大小小的邦国,将国中所有壮年男子全部组织起来,发给他们刀剑,让他们去抵抗汉军。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
面对近十倍于己的马韩军队,吕布真想痛痛快快地冲杀一番,可惜临走的时候,李宣早交代过了,遇到这样的情况当然只能遵照李宣的吩咐行事了。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吕布巧妙地对马韩地军队进行了区别对待,凡是将领操着高句丽、夫余等语言的,统统格杀勿论,直杀到对方怀疑人生,即使跪地乞降,也只留说当地韩语(古老的某一支汉语)的,其他的统统杀了,而当遇到将领是本土韩人时,吕布便立刻远遁,当然,他也有远遁的能力,因为马韩实在是没什么马!
渐渐地马韩的军队,特别是军中处于最低层的奴隶阶层的韩人的心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一些潜移默化地变化,不为人知却是在逐渐形成气候。有些将领预感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邦国的王只关心能否抵挡汉军,对于麾下奴隶的想法毫不关心。
就在夫余离咬牙切齿地让全民动员抗敌的时候,又一个消息传来,这一次就如同晴天霹雳一般,生生将夫余离惊的跌坐在座位上。
究竟是什么消息让夫余离如此恐慌,咱们下回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