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汉皇帝刘?是承袭了他的兄长刘隐的海南王爵位之后自立为王,这个人其实就是一个书呆子,军事、内政样样不沾边。好在他比较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于是在国内推行无为而治。好在刘隐很厉害,他在位时期百官的势力版图都差不了太多,谁也没有优势也没什么劣势,各自相安管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成,所以刘?搞无为而治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以前刘?可以在皇宫里写写诗作作画,再和宫中的女人们调调情,日子过得逍遥自在,连老闽王都打过南汉的主意只是实阴错阳差的没有成功。然而这两年刘?不太顺利,各地的武将似乎都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特别是边远地区的州县几乎处于半独立的状态,有几个地方干脆自己称王。刘?派兵去镇压结果被打了回来,弄得朝廷颜面全无。
这次被闽国封锁海港,惹得海商上书刘?要求与闽国和解。这些海商与南汉的文官集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自然会向刘?施压。南汉本来就是依靠海商过日子的,既然文官集团也是给压力,于是他就坡下驴派人出使闽国。协商负责与闽国谈判的是刘?的亲信石忠信,这人是个宦官。因为这种打了败仗求和解的丢人的事文官们是不会做的,所以刘?只能派一群宦官前来谈判。
闽方派来谈判的官员是丁凤,这人在王越身边做了很长一段时间的中书舍人。他不可避免的受了王越的影响,在谈判中讨价还价很厉害,这一点宋璋、叶华都比不上。石忠信说起来是宦官,但是他和很多宦官一样也是接受过正统儒学教育的。以他在儒学方面的造诣考个举人易如反掌,就是中进士也是有可能的。所以平时也有点儿持才自傲,要不然也很难成为刘?的亲信。让一个酸儒和一个奸商谈判,能有什么好结果!石忠信签了五百万两的赔款条约,还觉得自己赚了。对丁凤也是很有好感,觉得他是一个很有才华的好人。
谈判结束之后丁凤很高兴,就请石忠信在福州最大的酒楼满福楼吃了一顿饭,酒酣耳热之余石忠信就忍不住唠叨起国内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丁凤听到之后立即感觉这里面有文章可做,于是回头他就把石忠信的话转给了王越。
王越听了以后真是喜出望外,他酝酿已久的联盟共和的计划正愁找不到市场,现在可好有这么一个现成的合作潜在对象,正好拿来实施。
送石忠信回南汉的时候,丁凤有意无意的对他说:“咱们两国是有姻亲关系的,以后有事情咱们就象这样坐下来慢慢谈,总比动刀动枪的好,从这次的情况看我们闽王还是比较看重这层关系的。”
石忠信听了很是高兴,回去就和刘?说了。刘?一听很不高兴,说:“他要是看重这层关系还会狠狠看我们一刀?!”
石忠信嘴上唯唯诺诺的称是,心里想:“还不是你先动手的,不然人家怎么会打上门来。”当然这话只能在心里说。
有一天刘?心烦将最近又打败仗的事儿在石忠信面前说了,石忠信说:“闽军很能打,以前的吴国和吴越联合进攻都被他们打退了。不如试试看请他们出兵如何?”
刘?想了想就派石忠信再次出使闽国,以庆贺王越受封为名前往闽国打探底细。
王越受封是最近一段时间的事儿,中原的后梁皇帝想和契丹谈条件。他知道王越的妻子是契丹后族,于是想通过王越拉近关系。就封了王越天下兵马大元帅、闽王、威武军节度使、检校太傅、同平章事等一大堆的官衔。以前王越只是继承了王家在闽国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中原皇帝的认可,现在算是得到承认了。
五代十国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时代,这个时代非常混乱。下面的人造上面人的反是家常便饭,南方的各个诸侯也从没把中原皇帝的政令当一回事。但是很奇怪的是南方的这些君主都希望得到中国愿皇帝的承认,只要是中原皇帝册封他们对此还是很欢迎的。
王越对这道册封并不感冒,他只是礼节性的对待了后梁的使者。王越的反应很淡漠,但是除他以外的人包括和他一直若即若离的文官集团,他们对王越的态度算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王越对此还是感到欣慰的。
至少他们对王越的身份有了认同,有些迂腐的文官甚至将此归结于天命。因为老闽王的封号也是通过朝贡拿真金白银换来的,王越啥都没给中原皇帝竟然也能送上这么一大堆官衔只能说人家天命如此。
接待石忠信的还是丁凤,在递交了贺表、礼单之后丁凤还是设宴款待了石忠信。酒过三巡石忠信一直踌躇着该怎么说,丁凤看出他有顾虑,连忙说:“咱们也算是朋友了,有什么话你说就是了,就是说错了也不要紧。”
石忠信觉得丁凤真的是一个结交的好人,当下鼓起勇气把刘?的想法透露出来。丁凤听了也觉得为难,因为闽国对于军事调动是有严格规定的。除了战时闽王有紧急调兵的权利,平时的军队调动是要由闽王、幕僚部和尚书台三方都认同才能调动。这事儿不是闽王一个人说了算的,当丁凤把这个情况告诉石忠信的时候,石忠信还不相信,他怀疑丁凤是在敷衍他。
丁凤说:“你要是不相信,我可以将你引荐给闽王,看看是不是有两种说法。”
石忠信听丁凤言之凿凿也不得不令他不信,丁凤想了想觉得还是把石忠信直接推荐到闽王那里比较好。
经过丁凤的推荐王越在偏殿接见了石忠信,王越很直接的告诉石忠信:借兵一事需要和尚书台和幕僚部协调才能让军队出战,王越可以去说服他们出兵,但是有几件事是需要事先讲明的。第一:闽军是独立作战,南汉可以对闽军的作战目的进行约束和限制,但是不能干涉闽军的作战指挥。第二:闽军出战的费用,包括:军官、士兵的薪俸、作战物资的消耗、粮食消耗、战后的奖励以及抚恤等等均需由南汉承担。第三:军队行军线路的规划请他们务必在闽军要求的时间内制订完成。这三个条件你们能不能答应,可以的那么借兵是有希望的。不行,那么借兵的事幕僚部和尚书台肯定不会答应。
石忠信回答:“这事儿需要我们汉王做主,我要上报汉王等他的回复。”
王越说:“这是应该的,如果有了消息你可以通过丁大人直接来找我。我带你去说服尚书台和幕僚部。”
说完借兵的事情,王越有主动问了石忠信在闽的行程,建议他可以多转转、多走走。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石忠信离开王宫之后又拜访了几个认识的闽国官员,令他吃惊的是目前闽国已经形成了闽王、尚书台、幕僚部三足鼎立的问政状态。军国大事基本上都是三方同时签署的文件才能生效,否则下面的人有权拒绝执行。
石忠信更是奇怪,他说:“有道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你们这样不会乱么?”几个官员都对他说:“你可以多走走、多看看。”
石忠信将信将疑,第二天他带着人出了驿馆,在福州城走动,很快石忠信就感受到了福州城是不一样的。这里有大型的皇家医馆,因为这里坐诊的竟然全是王宫的御医;还有许多的初级的蒙学学堂、中级学堂和高级的书院,还有些石忠信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技工学堂、财物学堂;还有每天都在营业的大型集市,这些都是福州独有风景线。福州城有好几处都在重新建设,据说福州整个城市都要重新建造,这些地方是先行改建,其他的地方也会逐步重新改建。人们开玩笑说你十年后再来肯定认不出福州城了。
石忠信终于相信闽国的朝政和他们是不一样的,他非常奇怪这么反常的朝政为什么不是混乱而是一派欣欣向荣。
回到驿馆之后石忠信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以及闽王对出兵的态度全部如实的写了份奏折用八百里加急快马送回南汉。
刘?接到石忠信的奏折心中虽然不痛快,心想:闽国嘴上说的好听,已到了实际问题就有这么多的条件。看起来推脱意味明显,既然如此,就让石忠信再探探闽王的底线究竟在哪里。
于是刘?写信给石忠信,说了自己的想法。石忠信接到刘?的信,连忙再次约见闽王。
石忠信说:“殿下,您既然承认我们两国有姻亲关系,为什么出兵帮助我们还需要附加这么多的条件。”
王越笑着说道:“你们是不当家不知道柴米油盐贵呀。打仗不是有人就能打的,兵书上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们闽国粮食产量低,不管是储备还是日常消耗都是从外面采购回来的,这要花钱的吧。这打仗总不能让士兵赤手空拳的上阵吧,一场大战下来一个士兵平均要消耗八到十件兵器。兵器的制造不仅需要金钱还需要时间,我们闽国现在的武器储备连支撑一场大战的数量都还不够,如果不是看在姻亲的份上,我们怎能拼着去消耗这些武器帮助你们打仗呢。打仗没有奖惩、没有抚恤谁还愿意当兵卖命,石大人看到了闽国的繁荣,但是你没看到我们的国库,虽然不至于跑老鼠,但是这钱留存的也不多。我们要发放官员的薪俸还要应付可能出现的灾情,这点钱已经捉襟见肘了,我这是迫不得已才向你们讨要这笔钱。”
石忠信绝没有料到王越说出这么一番话,想想也是很有道理的。
王越喝了一口茶,看了一眼石忠信,继续说道:“我们要求独立作战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第一:战场条件不允许,一旦开战情况瞬息万变,前线指挥的将领要审时度势抓住敌军出现的一瞬间的破绽乘隙捣虚才能取得作战的胜利,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不能独立作战,我们没有任何可能取得胜利。第二,闽军的编制、作战特点、装备这些你们都不熟悉,打仗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如果让你们指挥,那连知己都做不到,这样的作战怎么能打赢呢?”
“对于行军线路的规划,是十分要紧的。正所谓兵贵神速,大军通行必须要有一条规划好的线路,以利沿途设置兵站进行补给,这样部队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赶到战场。这些都是一些打仗中的正常要求,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这些还望石大人代为向汉王转告。”
石忠信听了连连点头称是,现在他觉得王越并不是开始想象的那样是个虚伪的君主,他说话很实在,也有理有据都不是凭空胡说的。
王越见他认同了自己的说法,话锋一转,说道:“从借兵这一件事上,能看出来我们两国虽然有姻亲关系,但是相互都很不了解对方。这样不好,很容易造成双方的误解。我建议我们两国建立一个机制,做到你们能常来闽国走走,我们也去你们那边走走。这样我们相互了解了也就很难产生误会,双方容易达成谅解。”
石忠信觉得王越这番话非常有道理,于是在回去之后他将王越的这番建议一并写成奏章上报。
刘?在接到石忠信的奏章后,还是有点不舒服。但是有一点他是认可的,就是王越说的两国之间互不了解。对于石忠信如此稳重,刘?还是非常认可的。他将借兵一事全权交给石忠信处理。为此石忠信与丁凤开始了长达一个多月的谈判。
谈判从借兵的数量到作战目标进行了一些的磋商,在出兵费用这一块双方商讨的时间是最长的,最终达成了闽国出兵两万协助南汉平定交州叛乱的合约。
南汉的文官们在知道了借兵一事之后并没有太大的反应,反而这些人对与闽国谈判很感兴趣。有些官员上书刘?要求引进闽国的纺织系统,如果可行他们愿意说服家祖像闽国那样缴纳税赋。
刘?见了大喜,现在他终于尝到了一点做国君的味道。这是文官第一次向他提出请求,这件事他自然交给石忠信去办。
可怜石忠信刚刚从闽国赶回来屁股还没坐热就又匆匆赶往福州,对于南汉的要求王越第一时间答应了,并且很快说服了尚书台和幕僚部。
只是王越对石忠信说闽商有经营纺织厂的经验,如果南汉商人也想建厂那么最好与闽商合作,这样可以避免风险。这个建议被石忠信很爽快的拒绝了,因为很多商户已经表示了不希望闽商介入。这次王越并没有多加规劝,只是吩咐技术发展局注意外销产品的质量,必须严格把关保证外销产品不出现质量问题。
这次技术发展局对南汉商人的服务非常到位,勘址、建厂、装机都充分的和南汉商人进行了沟通,手把手教会了他们生产维修的方法,而收费仅有闽商的八成。南汉商人对此十分感激,对此在哪里的技术人员说的最多的就是“姻亲之国,兄弟之邦”。渐渐的在南汉基本上认同了闽国这种说法。
这是丁凤、叶华等人第一次领教了什么才是奸商,什么才是文化入侵。成套的纺织设备是在售价上打了九折,然而只有部分人才知道,就在同意卖给南汉纺织机械之前闽国的纺织厂实现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更新替换。因为这次的政策是旧的设备可以根据成色和状态折回收,闽国的纺织厂基本上将所有的设备更新了一遍。回收的机械中大部分状态较好设备的都被用新标准翻新后经过调式合格再拿来卖给了南汉,这批旧机器卖给了南汉商人之后还顺便树立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形象。
然而这并不是终结,王越利用南汉排外的情绪,故意没有让闽商急于进入南汉,而是先营造了闽汉一家的这么一个气氛之后,利用南汉商人不熟悉工厂管理的问题,造成了南汉商人难以及时交货,并让闽商侵蚀了不少原来南汉的市场。在南汉纺织业陷入窘境的时候,王越再次提出闽汉联营的概念。这次南汉商人没有在拒绝,王越选择了一些优秀的纺织厂进入南汉建厂,并给予了较大的优惠政策。这些闽商在与当地的南汉商人联合之后用较为成熟的管理经验让一些濒于倒闭的工厂再次恢复了活力。南汉商人终于见识到了管理的力量,这让他们很惭愧,因为闽国很早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但是他们对此不屑一顾。事实证明原来人家并没有说错,错的只能是自己。为此南汉商人更认可了这个年轻的闽王,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君主。
忽悠老实人算不了什么,忽悠了这些在生意场上打了无数次滚的老狐狸才真的有本事。
对此宋璋到是波澜不惊,自从那次筹备榷场之后,宋璋对王越时不时的露出奸商本色已经有了免疫能力。一纸怎么看怎么都是公平的合同里能暗藏七八个巨坑,每个坑都能坑的你死去活来,这种本事估计在这世上找不出第二个人来。
还有就是每次王越和母亲黄妍的争执过程都是经典的挖坑互埋大战,最初是王越解释之后宋璋才能明白,现在宋璋基本上听到前言基本上能估计出后语是什么。这也只是基本,很多时候他还是为两人的奇妙构思而折服。
“其实技术也是文化的一部分,大家不要小看了技术的力量,它也是可以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入侵别国的,这些是武力做不到的事情。”
王越这样对他的核心成员这样说道。
当纺织厂进入到了南汉之后,很多闽商忽然发觉他们已经非常不适应他们至今怀念的家族管理。那些因循守旧的老人总是不愿意接受新的失误,总是固执的坚持旧的才是好的理念,不希望更新的太快,认为那样会出问题。而没有尝到独立自主甜头的合作者也倾向于族长们意见,这让闽商非常苦恼。
王越对此笑着说:“让他们来看看我们闽国国内的厂区,他们会有改变的。”
一些闽商觉得这的确是一个办法,于是他们纷纷请合作者来闽国。在闽国的厂区内这些人看到是生机勃勃的景象和巨额的回报。这再次刷新了南汉商人的认识,回去后很多南汉商人行动起来试图摆脱家祖的控制,大部分人都成功了。这些人的工厂很快也和闽地的工厂一样焕发了活力,那些没有成功的只能看着别人的前进,而他们只能在原地踏步走,看着别人与自己逐渐拉开了差距。以至于很久之后很多人说起这段时光时,叹着气说道:“么想到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