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来报,周洋知道目前处境尴尬,如果出兵,硬碰硬那纯是扯蛋,如果退让,风险更大,整个长安城都可能暴露出来,所以,必须要达到一种结果。
“来人,彭清将军为主帅,领兵三千,神威大炮,摆开阵势,待信号攻城。其它人等,分五路人马,包围从城中出来的魏国人马,只许恫吓,打不过就撤,手雷为主,弓箭为辅导,待机来一个下马威。”
周洋命令是下了,只是所有人都不清楚,这是什么打法,恫吓?五千人就要打洛阳城?还要下马威?
咱们可就三万人,人家出城的怎么也有三五万人,咱加一起也没它们多。
“再次重申,各路人马不得擅自行动,唯信号为主,违令斩,听令者赏。”
六路人马,再不犹豫,分开行动,除彭清五千人带走神威大炮外,剩下二万五,亦是各五千人,伺机等待曹兵来临。
周洋知道,司马昭这是试探之兵,任何蛛丝马迹都会引起他的疑心,这场酝酿已久的战争,虽然悬殊巨大,但很可能会成为影响未来三国格局的最重要大战。
见曹魏大军,经过探子来报,人员编制大概五万人,呈布阵图形,层层推进,步步为营,并不急于求成,想是收到司马昭的命令。
这该怎么办,敌兵之势强大,集中大兵力来对抗,就算你使劲全部诡计,也是无可奈何,如同一个大力气手与一个小巧灵活的矮个人打架。
虽然你上蹿下跳,点心便宜,可是人的体力都是有限,待你气力消耗殆尽,人家一拳头就会把你干趴下。
所以,这场战斗实际是一次体力消耗之战,斗智斗勇之战,在奔跑中寻找时机,反咬对方,却又不能被对方咬死,此谓“现代兵法四十八招”决胜之招。
领兵首领皆是在荆州培养出来的新将领,虽未经多少大战洗礼,但有很强的纪律要求,这也是周洋敢大胆出招的原因。
洛阳城外,纵横山林不少,整个来讲,亦并不复杂,但要想掩盖住十几万大军也不是不可能,所以,双方在这种猜测中,进行一种博弈。
司马昭自然也知晓,周军举全国之力,要想召集,必然需要时日,三个月时间一过,别说投机,就怕刚被拿下的潼关,甚至洛阳也难以守住,此刻偷机,虽说冒险,却也是从大格局角度的突破。
周洋领兵等候,情报不断传来,曹魏大军越来越近,马上已经进入包围圈,是否扔雷?
“传我命令,一种首攻,扔出雷后,迅速撤离,二三路来猛一些,令其感受到疼痛,四路随时伏击后路,五路以及撤退的一路,准备痛击后路人马。”
命令传出,曹魏首先被一通小规模的雷阵轰炸,死伤一千多人,待要寻找目标,却发现空无一人,领兵大将命令追击。
没想到,又走一段后,两侧同时受到攻击,雷石瞬间在方阵里爆炸,当曹魏向前进攻,感觉到如雨点的弓箭与雷点同时腹背攻来,这次损失巨大,不得不先暂时撤退。
中路曹军见前军后撤,就准备替代上前攻击,没想到不知哪里来的另一路周军,突然出现,扔下一阵炸雷,又消失没了。
这玩的是什么迷魂阵,想到司马昭将军命令,只得谨慎向前攻击,这样虽占据较大优势的曹魏军,面对周洋的三千人马,一时之间进入一种僵持。
待又打一阵,魏军探出对方实力并不大,准备加强攻势,后路军却突然受到攻击,领军将军说不理会,继续攻击前方。
待到途中,又传战报,说后路军被强大两侧周军攻击,损伤严重。
魏军将领知道上当,即命令返回救助,一定把来敌消灭。
到此阶段,周洋基本确定对方领军将领的思维与意图,又命令彭清佯攻洛阳。
命令下出,洛阳城外炮声连天,司马昭大惊,怎么了,难道派出的大军这样就被消灭了,赶紧命令守军,严防死守,不得出城,看来周军果然有实力接应。
此刻周洋又继续与魏军这不到五万人兵,玩起攻佯偷袭的战略,后军受挫,中路去救助,又受到一路人马偷袭,待直到后路,发现后军亦不是主力,就又往回赶,一来二去,人马疲倦,士气大挫。
连对方鬼影没见到,自己如无头苍蝇,打得整个军队阵营混乱,指挥失灵,这就是周洋要达到的目的。
眼看天就要快亮了,即命围城的彭清收兵,返回来共同对城外魏军进行一次强势攻击,当然不是硬碰硬,只要杀伤人员为主,这就达到最终目的。
一时之间,魏军已摸不清头脑,即下令撤退回城,一路上又受到各种小规模攻击,这次纵然对方规模小,亦不敢相信,这样就成了彻底虚则实的打法,哪里还有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气。
大军战败,溃不成军,这回死伤人数就多了,待领军人马回去,剩下不到二万人,就此结束这次史上著名的洛阳城郊之战。
司马昭自然要问那退回来的将军,到底试探出来对方实力了吗?
那位领军将领,对方攻击太猛,实在搞不清,你看这剩下点兵,打成这样,城外不是主力,也是一支不可小看的人马。
此刻,司马昭开始着急,眼下洛阳城实力再被消弱,剩下不到七万人马,必须要向皇帝求救了,说什么也要死守洛阳,待援军救助,战略思想转变,也令整个洛阳局势打开。
三个月转眼来昨,洛阳魏又充实近十万人马,而周洋等待的南方军队也陆续聚集近二十万人马,攻打潼关成为目前首要目标。
长安城内十万人马,加上周洋手下二十万,双方实力依旧是均衡,但这只是从人数上来讲,实际对于潼关,基本已无悬念。
洛阳城内的司马昭就算手下十七万大军,也知道,只能眼睁睁看潼关的十万人马,让他们自求多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