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明明 深达灵魂的美丽
人物小传
郑明明,CMM国际集团主席,蒙妮坦国际集团董事长,20世纪30年代末出生于印尼的一个华侨家庭。从事美容、美发教育发展事业三十多年,拥有“国际美容教母”之美誉,身兼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及多个国际美容协会主席等要职。
1966年在香港创立了蒙妮坦美发美容学院,其后发展为现在的蒙妮坦国际集团。1982年,在美容美发办学的基础上,她又发明了文眉、文唇、文眼线,此举轰动了国际美容界。
上世纪90年代初,郑明明创办上海郑明明化妆品有限公司,“郑明明”牌化妆护肤品风靡了全中国,郑明明也由单纯的美容美发师最终成为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如今,她拥有的资产已达十多亿港元。
有着“美容教母”之称的郑明明,从很小的时候就对美的东西非常喜欢。还在读小学时,当外交官的父亲特地将香港作家依达的小说《蒙妮坦日记》推荐给郑明明,希望心爱的长女能像书中主人公蒙妮坦一样,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实现人生的梦想。不久,父亲送郑明明去香港读中学。中学还未毕业,郑明明已经有了关于美的想法。
在她看来,为了美付出的人,心灵也是美的。可以说,从那个时候起,她就萌生了对美的生命追求。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卷头发。有同学说,“你这么有心,每天把头发卷得这么漂亮,我真佩服你。将来长大了你一定会很美”
鲁豫:作为女性,我先表达一下我对明明姐的感受,我之前在电视上看到过您以及您的照片,第一感受就是,无论出镜还是照相,您从来没有不漂亮的时候。
郑明明:对,因为从小我父亲就说整齐、清洁是一种礼貌。
鲁豫:人和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要慢慢长大,才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有的人,从小就知道自己长大要做什么。明明姐就属于从小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人——喜欢弄头发,化妆。
郑明明:对,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卷头发。那个年代的卷筒很厚也很硬,但我从不觉得它不舒服。
鲁豫:你不觉得硌得慌吗?
郑明明:没有,习惯了。后来有同学对我说,“你这么有心,每天把头发卷得这么漂亮,我真佩服你。将来长大了你一定会很美”。那时候我觉得大家的赞美太热情了,长大了我要做一个美容师、美发师。
鲁豫:小学五年级而已,你就能够把自己弄得很漂亮啦?
郑明明:对,我每天都是第一个睡觉的,睡觉的时候我就把头发卷起来,早上起来还可以变换发型,这样可以保持每天都有不一样的发型。我觉得我有这种天分,就像今天的头发,我自己五分钟就梳好了。
按照父亲原先的规划,是想让郑明明进入美国高等学府深造成为“上等人”,将来做医生、律师。但正处青春叛逆期的郑明明却选择了理发这种“下三流”的职业,父亲勃然大怒,但去意已决的郑明明揣着三百美元独自东去,到日本著名的山野爱子学校开始了美容美发启蒙学习。
美容美发是一门手艺活,课堂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方才见效果,于是,郑明明到一家发廊打工,白天细心观察每个师傅的技术、顾客喜欢的各种发型、店务管理等,晚上则在心里设计和完善自己美容美发店的蓝图。两年的求学生涯,郑明明走得很艰辛,但是她并不以此为苦,因为自始至终都有一个信念在支撑她——学好手艺,回香港开一家美容院。
在日本两年的课程结束后,1964年郑明明揣着美容文凭,独自到香港闯天下。
一开始条件特别差,为了省钱,郑明明住在一间连窗户都没有的小房子里。安定下来之后,年幼的郑明明开始想家。
刚到香港的时候,我连广东话都不会讲,回印尼的话要从香港坐大船偷渡回去
鲁豫:一个女孩子孤身离家那么远住在香港,你心里不觉得难受吗?
郑明明:有一点,刚到香港的时候,我连广东话都不会讲,回印尼的话要从香港坐大船偷渡回去。
鲁豫:为什么不能光明正大地回去?
郑明明:那时候印尼排华,只要离开印尼就永远不能再回去了,我们出来的时候都按了手印,一旦离开就再也不能回去。后来我们七个人躲在大船底下的仓库里,我当时很瘦很小,躲在最里面,我想应该没有事,谁知道最后香港海关单单把我拉上去带回了九龙。其他几个人没有事,顺利偷渡回了印尼。当时我觉得老天对我很不公平,我很灵巧而且已经躲到了最里面,她们都高高大大的,怎么把最小的我抓回去了呢?而且我也很恨,因为我真的很想回印尼,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很不开心。但是现在回头看这其实是件好事,现在我在香港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和爱我的家人,这也是一种机缘。大概五年前我回到印尼,又见到当时偷渡回去的那六个女朋友,她们要么胖胖的——印尼人本来就不会保养身体,要么就很老,而且有的婚姻也不幸福。所以我觉得那时候我没有偷渡成功也是件好事。
他说,你看人生有酸甜苦辣,有高低不平,但是没关系,这样才叫人生。如果没有这些经历就不叫人生了。你要学习不倒翁的精神,倒了你要赶快站起来
上天为你关闭了一道门,同时还会为你开启一扇窗。
继续留在香港的郑明明,1966年在香港尖沙咀开建了自己首家美容美发厅之后,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那些日子里,郑明明一个人身兼数职,既做老板,也做工人;既是迎宾小姐,也是洗头工人。晚上打烊后,她把白天顾客的姓名、特征、发型等资料建成一个个小档案,以便下一次与顾客沟通。
就在她的品牌刚刚有一点起色时,一场大火烧毁了她的全部产品。刹那间,她又变得两手空空!不仅多年的积蓄转眼成空,还欠了银行一大笔贷款。这对创业初期的郑明明来说,实在是一场太大的打击,几乎让她无力支撑。
悲观绝望的郑明明躺在床上,一连几天伤心不已,就在她想放弃的时候,忽然她想到了自己的父亲。从小父亲的办公桌上摆着许多不倒翁,那是父亲最喜欢的玩具。父亲常常告诉她,人生之中必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做人一定要有“不倒翁精神”,跌倒了赶快爬起来,才能实现理想。很快,郑明明体悟到父亲当年的用心,从床上爬起来化好妆。
鲁豫:你的店曾经发生过一次火灾是吗?损失大不大?
郑明明:当然很大,而且那时候刚刚要上轨道。我很难过,躺在床上漫无目的地想,可能是我父亲不想让我做这个行业,他想让我放弃,我的店才会无端烧掉了。下一步该干什么呢?没有钱了。原来开店的两万块钱是我一个女朋友借给我的。
鲁豫:欠了两万块钱啊!你当时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五十块,那得还多少个月啊?
郑明明:所以当时我就想,放弃吧。但不知怎么我想到了父亲桌上的不倒翁。小时候每天放学回家,就看到他书桌上摆着很多不倒翁。他天天都跟我讲,“你看人生有酸甜苦辣,有高低不平,但是没关系,这样才叫人生。如果你没有这些经历就不叫人生了。你要学习不倒翁的精神,倒了你要赶快站起来。”那时候我想起父亲说的这句话,便坚持了下来。不倒翁的故事伴着我的事业和人生,一直到现在。
鲁豫:其实生活也算公平吧,总是有起有伏嘛。它给了你一个打击,让你低落之后,还会让你慢慢再好起来。我们常常说,如果生活关上了一扇门,它还会为你打开一扇窗。它给了你一个打击,还会再给你一些补偿。香港对于明明姐来说就是这样的,开了一个店着火了,什么都烧光了,但是在香港她也找到了自己的信仰,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另一半。
我们在学习怎么成为一对好夫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的个性很急,老公是慢性子,我们也是慢慢磨合出来的
郑明明生活的另一半便是陪伴她四十年如一日的丈夫——陈树德先生。
说到郑明明的事业,谁都得承认她是一位成功的女士。但很少有人知道,她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她有一位热忱并全力支持她的丈夫,还有两个出色的女儿。郑明明在《银婚纪念册》上写道:“美满的家庭对于我来说犹如沙漠中的甘泉,它不断地给予我滋润和安慰,支持与鼓励,使我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去。”这正是她的家庭生活的写照。
郑明明的先生陈树德出生在上海,因为战乱的原因,家底还算丰厚的陈树德一家先后迁徙到香港、缅甸、台湾等地。经营家族生意,再加上颠沛流离的生活,让陈树德一度非常不相信爱情,直到三十七岁那年,他遇到了郑明明。
在香港的商界和娱乐圈,像郑明明和陈树德这样的恩爱夫妻是不多的,像他们家那么温馨和睦的家族企业更是难得。从年轻的时候开厂创业,到一路上摸爬滚打互相扶持,他们在彼此心目中的位置无人可取代。陈先生是个实干家,从厂房、办公室的设计、联络方方面面到产品研发,许多琐碎和艰难的过程他都能井井有条地处理好,而郑明明则负责市场推广和教学。
在两人携手走过二十五年婚姻之时,郑明明和先生在香港举办了一场盛大的派对来分享他们的幸福。两个美丽乖巧的女儿都表达了对爸爸妈妈的祝福。为了纪念自己二十五年的幸福婚姻,郑明明邀请了二十五个好朋友来做她的伴娘,其中就有和她相交二十六年的好朋友刘晓庆。
刘晓庆在婚礼上的发言让人忍俊不禁:“今天我非常感动,尤其是当婚礼进行曲响起的时候。过去我也知道明姐和鲍比是非常好的,今天我一看到他们这个样子,就觉得我好久都没结过婚了,所以我一定要去结一次婚,向他们学习。”
鲁豫:晓庆姐,你参加明明姐二十五周年银婚纪念的时候,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刘晓庆:我跟他们都比较熟悉了,他们是不是二十五周年,对我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只不过就是参加他们的盛典。因为我周围的朋友一般很少能有这么长久的婚姻。
鲁豫:二十五年不算长,到2010年已经四十年了。
刘晓庆:对,我周围的朋友都不喜欢结婚,也没什么小孩,有小孩的也不愿意结婚。所以像她这样的是比较稀有的。
鲁豫:的确。常常听说明明姐跟先生一起手拉着手走路,感觉很温馨,而且明明姐的先生长得很帅,高高的,是一位特别儒雅的先生。你们两人当初在香港见得面,浪漫吗?
郑明明:我觉得他不是很浪漫的人。
鲁豫:晓庆姐,你作为旁观者觉得他们俩在一起浪漫吗?
刘晓庆:不浪漫,我没有看见过他们之间浪漫。但他们这么长时间的婚姻很扎实,所以对我来讲,明明姐是一个全福太太,有老公,又有钱,又有自己的事业,长得又漂亮,有两个女儿又嫁得都很好。真是全福太太,她是每个女人都羡慕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