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各有不同,千差万别。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必须在不同之中寻求共识点、相通处。常言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陈寅恪先生说:“天理人情有一无二,有同无异。”人类的绝大多数都是有理性的社会动物,是讲究人情事理,可以心灵相通的。在这个世界上,人们可以同享一个真理,不会受到真理的伤害,绝大多数人都不会对真诚说不,因此,可依“理”、“诚”二字为链环而彼此相处。
这里所说的理是指要知晓事理。凡事都有一个理在,为人处世重在明理。人生不外言动,而我们的一言一行都离不开一个理字。要依理而言,依理而行,非理勿言,非理勿动。理是判断的标准,行动的依据。理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和纽带,是保持正常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维护社会机器正常运转的润滑剂。常言道:“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在常态下,坚持真理,服从真理就能征服一切。而现实状况却是有理未必走遍天下,无理也未必寸步难行。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除了正理之外,还总是存在一定的“黑的东西”、“阴的东西”、“灰的东西”。从古到今,历来有之,只不过是多少轻重的问题。就像大自然有蜜蜂也有苍蝇,有鲜花也有毒草,有清水也有浊水一样。在现实生活中,有理却要饱尝艰难困苦,非理却能一帆风顺,畅通无阻之事时有发生。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应该始终沿着真理的航道前行,依理行进未必没有风险,但这却是一条安全系数最高的航道。航行于此道,即使出了问题也应该是无怨无悔,心安理得,甚至是值得的,因为这是一条正道。如果行进在非理的航道上,那只能是冒险、侥幸之行,随时随地都有碰撞倾覆的危险,因为这不是一条正道。偏离了正道就要出危险。偏离越大,危险就越大。夏桀由于荒淫无度,暴虐无道,被商汤所灭。周幽王为博美人一笑,玩“烽火戏诸侯”的把戏而自取灭亡。
坚持真理是永恒的道理。每一个人,无论处于何种境遇之中,都要时时坚持真理,事事坚持真理,唯理是从,克己服理。在真理面前没有特殊例外者。地位越高,影响力越大,越是要坚持真理。成事在理不在势,不能以势压人,吹胡子瞪眼,耍大牌,耀武扬威。要以理服人,只有以理服人,才能真正令人心悦诚服。理性的领导者应当善于倾听各种不同声音,特别是反对的声音。常言说:“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要有求理之意,纳谏之胸。唐太宗李世民广开言路,提倡和鼓励臣子直言进谏,真心接受批评,使他汲取了众人的智慧,做到正确决策,对开创贞观盛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要使我们的事业生机勃勃、兴旺发达,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坚持真理是至上的道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把理放在首要位置,在合理的前提下,再考虑是否有利,是否合情。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怎能无欲。有情有欲是正常的,只是要建立在合理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孔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苏东坡说:“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不要做非理之事,不取非理之利。见利忘义,伤天害理者,其实大都是以利己开始,以害己而告终。人们常说,做事要合乎情理,合理尽情。情理是可以兼顾的,但必须是寄情于理。“事有是非,公无远近。”“私怨不入公门。”要坚持事理至上,不能情大于理,悖理顺情。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实例中得到一些启示。
其一,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张英官至宰相。一日,安徽老家来了一封书信,是为了与吴姓邻居争一墙之地。张英看罢哈哈大笑,并当即回了一封书信,信中只写了四句话:“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阅罢,主动让出三尺空地。吴家见状,深受感动,也主动让出三尺空地,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六尺的巷子。此举成为传颂至今的美谈。
其二,在清同治年间,曾国藩的干爹在清明节扫墓时,与人发生了一场纠纷。对方依仗有钱有势,硬将坟迁到他家的祖坟所在地。官司由衡阳县打到了衡州府,总是对方占上风。老头吞不下这口窝囊气,想上吊自尽。此时,一个老友提醒他:“你不是有个干儿子在南京做两江总督吗?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天下谁个不知其名,你只要求他给衡州府写个二指宽的条子,保险你把官司打赢。”老头把胸脯一拍说:“好办法,我怎么没有想到呢?”于是就凑足盘缠钱,奔往南京。到南京后,由于曾国藩有公务在身,就先让人陪他干爹在南京先游玩几天。待曾国藩办完公事回家后,夫人对他说起干爹特意来金陵之事。“你就给他写个条子到衡州吧。”曾国藩听后说:“这怎么行呢?我不是多次给澄弟写信不要干预地方官的公事吗?如今自己倒在几千里外干预起来了,岂不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干爹是个天本地分的人,你也不能看着老实人受欺,得主持公道呀!”经夫人再三请求,曾国藩动心了。“好,让我考虑考虑吧。”第二天,曾国藩奉谕升职,南京的文武官员都来贺喜。曾国藩在督署设宴招待,干爹被尊了上席。敬酒时,曾国藩先向大家介绍,首席是他湖南来的干爹。接着,曾国藩还把自己的干爹推崇了一番,说他一生勤劳,为人忠厚啦,怎么不愿在南京久住,执意要返乡里啦。说着,从衙役手中接过一个用红绫包着的小盒子,打开后拿出一把折扇说:“我准备送干爹一个小礼物。列位看得起的话,也请在扇上题留芳名,做个永久纪念。”诸官放下盅筷,接过一看,只见折扇上已工工整整地落了款。上款是“如父大人侍右”,下款是“如男曾国藩敬献”。各位应曾大人之请,也在扇上签起名来,折扇两面都写得满满的。回到家后,衡州知府升堂,老头手执折扇,大摇大摆地走了进去。在那个时代,上堂打官司,手执折扇是藐视公堂,要受到惩治的。“把扇子丢下!”衙役喝令。老头装着没听见,一个衙役从手中夺过扇子丢到地上。“这个可丢不得,是我干儿子送的。”知府大怒,惊堂木一拍:“放肆!拿上来!”知府接过扇子翻来覆去看了后,又将视线转移到老头身上,仔细打量了一番。然后,一声令下:“退堂。”退堂后,知府不仅恭恭敬敬地退还了这把折扇,还热情地款待了他。官司的输赢当然也就不言而喻了。
诚就是为人处世要真诚。人是社会之人,需要相互交往,这种交往是建立在彼此互信的基础上的,互信的前提是真诚。真诚是人生的命脉,是建立一切价值的根基。人们常说,为人要讲诚信,以诚信为本,可见诚信是一个人良好本质的标志。如果要人诚信,首先要自己真诚。真诚是一种真心实意的表露,可以拆除彼此的心理防线,架起心灵互通的桥梁。真诚是一种力量,因为至诚足以感人。无论客观环境如何变化,真诚之心当永保不变。以下是两则有关真诚的实例,我们可以从中体会一下真诚的意味。
其一,汉武帝当政时,御马官上官桀养马得法,很受汉武帝赏识。汉武帝曾经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不能坐朝视事和骑马游猎。等汉武帝身体痊愈后,他发现宫中御马比以前瘦了不少。这位非常爱马的皇帝把上官桀找来,气愤地指责他说:“你是不是以为寡人一病不起,连御马都不能再看上一眼了?”说完就准备把上官桀关押起来治罪。上官桀从容应对道:“吓死臣也不敢这么想!一听说陛下圣体欠安,臣就日日忧虑,夜不能寐,哪里还有心思放在喂养御马上呢?臣失职,陛下愿杀愿罚,都请自便,只要陛下圣体健康,臣死而无憾!”未等话说完,上官桀已泣不成声。汉武帝被上官桀的忠诚所打动,从此对他格外器重,把他从养马官提拔到骑都尉。
其二,面对当时曹操准备北伐,征战乌桓这一十分危险的举动,各位将领纷纷劝阻,但曹操固执己见,率军出击,结果大破乌桓。班师归来,曹操开始调查当时有哪些人不同意北伐。将领们以为曹操要处罚人,都十分害怕。不料,曹操却给了那些人十分丰厚的赏赐。将领们很奇怪:事实证明,劝阻北伐是错误的,怎么反而得到赏赐呢?曹操说:“北伐之事,当时确实十分冒险。虽然侥幸打胜了,是天意帮忙,但不可当作正常现象。各位将军的劝阻,是出于万全之计,所以要奖赏,使他们今后敢于发表不同意见。”
真诚不仅适用于常人之间的交往,有时甚至适用于与敌人的交锋。明朝的王阳明在平定南赣之乱时,为说服贼寇,写下了发自肺腑之言的《告谕巢贼书》,从中可以窥见王阳明的一颗真诚之心。现摘录其中的一段,译成现代语如下:
人情皆以为耻的莫过于身背盗贼之名,人心所共愤的莫过于身遭抢劫之苦。若骂你们是强盗,你们必然也会勃然大怒,说明你们也知此为耻。那么,又何必心恶其名而身蹈其实?若有人放火抢劫,夺走你们的妻女,你们也必愤恨报复,既如此,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别人呢?我也知道,你们为官府所逼,或为大户所侵,一时错起念头,误入歧途。此等苦情,甚是可怜。但是你们悔悟不切,不能毅然改邪归正。试问当初生人寻死路,你们尚且要去便去,如今死人寻生路,反而不敢,这是为何?因为你们久习恶毒,心多猜忌,无法理解我的诚意。我无故杀一鸡犬尚且不忍,若轻易杀人,必有报应,殃及子孙,何苦必欲如此?我每为你们思念及此,都终夜不能安寝,无非想为你们寻一条生路。但是,若你们顽固不化,逼我兴兵去剿,便不是我杀你们,而是天杀你们。现在若说我全无杀你们的心思,那是在骗你们;若说我必欲杀你们,那也绝非我之本心。你们起初也是朝廷之赤子,就如同一父母所生十子,二人背逆,要害那八个。父母得除去那两个,让那八个安生。我与你们正是如此,若这两个悔悟向善,为父母者必哀悯收之。为什么?不忍杀其子,乃父母本心也。
王阳明的真诚话语,不是子弹胜似子弹,深深地击中了贼寇的内心,使他们中的大部分有了弃恶从善的愿望,分化瓦解了贼寇。从而使王阳明仅用一年半时间,就平定了为患几十年的南赣之乱。
真诚是一种软实力,可以消寒融冰,化干戈为玉帛,有时甚至胜过真刀实枪的拼杀。要十分珍惜真诚,坚守真诚。真诚就是要说实话,办实事,不忽悠,不欺骗,情真意切,开诚布公。正如高尔基所说的那样:“走正直诚实的生活道路,定会有一个问心无愧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