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9906900000002

第2章 七上春官但终身不仕

林纾这样拼命苦读,除了个人的兴趣爱好之外,主要还是为了应付科举考试。

但是科举制度实在埋没人才,以林纾的人品学问,硬是考不中个进士。

林纾中举时已经三十一岁了,第二年(1883年)兴致勃勃地入京会试,但却报罢而归。当然他不甘心,也不死心,以后参加历届考试,到1898年,已是“七上春官”,他也已经四十七岁了。

林纾这样不辞辛劳,往返奔波,当然是为了博个正途出身,谋个一官半职。但是虽然七上春官,仍然不及一第。终于宦情扫地,决计不再求仕进了。

在科举时代,考进士的唯一目的是为了做官。林纾既然七上春官,说明起初他是很想做官的。那时候,想要做官,除了科举一途之外,还有捐纳、举荐等名目。以林纾之耿介自持,捐纳固不屑为,但是连举荐也不愿接受,却未免异于常人了。

1901年,清政府诏开经济特科,敕枢近大臣举荐人才,参加考试。消息一出,许多人造贵要大臣之门,希望得到引荐。林纾当时正在北京,但是毫无所动。不过他刚认识不久的同乡、礼部侍郎郭曾炘(字春榆)还是把他的名字推荐上去了。林纾知道以后,不但不表示感谢,反而写了一封不怎么客气的信,表示坚辞不赴。这就是著名的《上郭春榆侍郎辞特科不赴书》,书中说:

恶争崇让,世之善名也。纾七上春官,汲汲一第,岂恶争之人哉?果一第为吾分所宜获,矫而让之,亦适以滋伪。而纾之省省不敢更希时名,正以所业莫适世用,又患辱之累至,故不欲竞进以自取病耳。……古大臣进士,虽不出于士之自进,亦必平日省其道之宜进,察其人之弗苟,而后登之荐牍,用副皇帝之求。今纾行不加修,而业益荒落,奈何贪美名、觊殊赏,冒进以负朝廷,而并以负公也。(见《畏庐文集》)

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底(1903年1月),也是他的同乡,后来做到邮传部尚书的陈璧,写了一封奏疏,举荐林纾为郎中,并要求皇上引见,准备在元旦日上奏。林纾知道消息后,马上写信给陈璧,决绝地说:“疏果朝上,吾夕出都也,后此勿复相见!”陈璧只好把疏稿毁了,并亲自跑去挽留他,这事才算作罢。后来林纾在《七十自寿诗》中专门提到这件事:

金台讲席就神京,老友承恩晋六卿。

我不弹冠办禹贡,公先具草荐祢衡。

伧荒哪办官中事?萧瑟将为海上行。

多谢尚书为毁草,食贫转得遂余生。

(《年谱》卷二第47页)

林纾热衷科举,“汲汲一第”,说明他是想做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有官而不做呢?

第一,受他小时候接受的“畏天循分”思想的影响。这一点留待下节再谈。

第二,是他看透了当时官场的腐败,不愿同流合污,所谓“宦情早淡岂无因,乱世诚难贡此身!”(《七十自寿诗》之十二,见《年谱》第48页。)

据说林纾画过这样一幅画:画中两乞儿争食,其一前立得食,意颇自得;另一求分食不得,气愤之下从后拔起前者之足,使之欲颠。作者题词曰:“遇食汝尽前,我拔其足汝便颠。汝遇食,须顾我,汝先我食如何可!乞儿纷纷方竞争,林氏过之长太息:不让固非佳,愤争亦何得?官场士品半如此,我今借汝作样子。”[2]

当时的官场,好人受欺负,坏人欺负人,林纾看在眼里,而深以为戒。

如他晚年在《示儿书》中说:“己亥(1899年),客杭州陈吉士大令署中,见长官之督责吮吸僚属,弥复可笑,余宦情已扫地而尽。”(见《畏庐续集》)

另一件事对他影响更大。

他的同乡好友魏瀚(字季诸),出身马尾船政学堂,毕业后赴法国学习造船术,回国后,在马江船政局工程处任职,后来做到船政局长、京汉铁路局长等。1898年春,奉命护送他亲自监制的一艘铁舰前往旅顺,但是中途遭人构陷,几罹不测。

林纾对这件事大抱不平,反应十分强烈,乃至“中夜浩叹,怏怏如有所失”。他当即给魏瀚写了一封信,信中说:

方今小人之多,任事之难,在古实无可比例。盖上有积疑之心,下多分功之思。有积疑之心,则肤寸之失足累乎全局;有分功之思,则觖望之事弥甚于仇雠。故凡语言、酬应、精神,稍不相属,引憾已足刺骨,况又慷爽质直,自行己意,此人言之所以不直于执事,必欲求逞者也。执事此行,短执事于新帅者甚夥。纾策执事必坦然自信,然执事亦闻郑袖之短楚美人乎?(《畏庐文集·与魏季渚太守书》)

魏瀚遭人构陷的具体情况待考,林纾在信中提道:“王君之事,狱连裴少卿,恶王君、少卿且所不惜,矧于执事有先人之言乎?”可见事情比较严重,所以林纾劝诫魏瀚:“不当南归,当于北军择一善地处之,勿见才,勿任气,苟有报国之事,以诚恳雍容出之。”

这件事让林纾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坚定了他誓不为官的决心,他在写给陈宝琛(号沧趣)的信中说:“魏季渚为人构陷,其事为风人所为。揆诸古之贼臣行为,亦殊不类。国家日求变,而此辈极力颠倒之,不特可悲,而亦可笑。纾之立誓不为官者,正痛恨此辈入骨耳。”

林纾决心不做官,但是不能不吃饭。要吃饭,就得有个职业。中举后,他仍在家乡以教读为业,享受门生供养,有钱的门生甚至帮他盖了新房子。这正是举人身份与此前做一般教书匠时不同的地方。但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除了吃饭以外,他还需要发展。于是在他四十九岁的时候离开了家乡。

那是1899年。他应杭州府知府林启(字迪臣)、仁和县知县陈希贤(字吉士)之聘,掌教东城讲舍。林、陈均福州人,主客相处甚欢,暇日辄呼朋携友,寻幽访胜。林纾游必有记,留下了《游栖霞紫云洞记》《记九溪十八涧》《记超山梅花》《游西溪记》《记花坞》《湖心泛月记》等优美散文。

林纾是近代晚期著名的古文家,本文限于篇幅,不能作专门的讨论,这里借机会引他的《游西溪记》,以见一斑:

西溪之胜,水行沿秦亭山十余里至留下光景始异。溪上之山多幽蒨,而秦亭特高峙,为西溪之镇山,溪行数转,犹见秦亭也。溪水漻然而清,深窄者不能容舟。野柳无次,被丽水上,或突起于溪心,停篙攀条,船侧转乃过。石桥十数,柿叶蓊菱,秋气洒然。桥门印水,幻圆影如月,舟行入月中矣。交芦庵绝胜,近庵里许,回望溪路,为野竹所合,截然如断,隐隐见水阁飞檐,斜出梅林之表,其下砌石可八九级,老柳垂条,拂扫水石,如缚帚焉。大石桥北趣入乌桕中,渐见红叶。登阁拜厉太鸿栗主,饭于僧房。易小艭绕出庵后,一色秋林,水净如拭,西风排竹,人家隐约可辨。溪身渐广,弥望一白,近涡水矣。涡水一名南漳湖,苇荡也。荡析水为九道,芦花间之。隔芦望邻船人,但见半身,带以下芦花也。溪色愈明净,老桧成行可万株,秋山亭亭出其上。尽桧乃趣余杭道,遂棹船归。不半里,复见芦庵,来时遵他道,纡,归以捷径耳。是行访高江村竹窗故址,舟人莫识。同游者为林迪臣先生、高啸桐、陈古士父子、郭海容及余也。己亥九月。(《畏庐文集》)

林纾平生喜柳,在游览过程中,见某处宜柳或缺柳,则默记于心。第二年清明节前,购买柳苗千株,率人一一补栽。林纾的举动,当时传为佳话。他自己也颇为自豪,自号曰六桥补柳翁。

林纾在杭州待了三年。1901年,他应聘赴京,主金台书院讲席。金台书院在崇文门外之金鱼池,院内有康熙皇帝手书的“乐育英才”巨匾,可见其历史之久、规格之高。前引《七十自寿诗》中“金台讲席就神京”一句,指的就是这件事,并且自注曰:“金台书院主讲者,多退老之六卿,次亦词臣,余独以布衣受聘。”可见其颇引以为荣。

不久,北京五城学堂成立,这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一所中等学堂。林纾的同乡陈璧正任顺天府尹,又聘他为总教习,兼授国文、修身等课。

从此,林纾在北京定居下来,把北京作了人生的第二故乡。

1903年受聘于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任笔述之职。1906年受京师大学堂之聘,授预科及师范馆诸生伦理学。1909年改受大学文科聘,同时授课于五城学堂、闽学堂、高等实业学堂等。1910年就大学经文科,讲授古文辞。1911年武昌起义,举国震动,京师不安,林纾乃挈家避地天津。

民国建立,1912年秋,林家又搬回北京。林纾亦再主大学文科讲席,1913年辞职。1914年为北京《平报》司编纂。

1915年受正志中学校长徐树铮聘,教授国文。1917年开文学讲习会于城南,讲授《左传》《史记》《庄子》及汉魏唐宋文,至1920年辍讲,当时名公硕士执弟子礼而请业者逾百人。1923年春主励志学校讲席,秋兼主孔教大学讲席,这时他已经七十二岁了。逝世前数月,还力疾往孔教大学讲课,授诸生以《史记·魏其武安列传》。

从上述简历中,我们知道,林纾拒绝入仕后,主要以教学为业,前后门生超过千人。此外则努力译书,大量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其《七十自寿诗》之十二曰:

宦情早淡岂无因,乱世诚难贡此身。移译泰西过百种,传经门左巳千人。自坚道力冥机久,不饮狂泉逐世新。坐对黄花微一笑,原来有味是能贫。

第四句下自注曰:“娄东授经,门左千人,门右千人,余已过之。”可见他是很以此自豪的。

同类推荐
  •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中国农村学校培养学生运动员的研究

    本书以我国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各方面特征和这一地区事业发展的自身特点为切入点,从新世纪对学校课余训练的基本要求出发,剖析农村地区学校培养体育后备人才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并结合生动具体的个案分析,揭示农村地区学校体育后备人才的成功之路。
  • 国际危机传播

    国际危机传播

    由高晓虹和隋岩主编的《国际危机传播》结合丰富的案例,在厘清危机传播与国际危机传播的关系、剖析危机传播国际化趋势的基础上,对国际危机传播中媒介组织的社会功能、生产机制、报道策略,以及公共政策、文化在国际危机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创新性地引入修辞学和阐释学理论,对国际危机传播中的文本修辞和过度报道进行了详尽分析。国际危机此起彼伏,国际危机传播影响深远,如何临希不乱,有效地进行媒体传播,帮助各方面转“危”为“机”,是《国际危机传播》的宗旨所在。
  •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

    《大学生GE阅读(第4辑)》以“人文情怀、学术精神”为宗旨,以通识教育为主板,以文、史、哲、艺、政、经、法、社等学科为重点,陆续开设“大学讲堂”“博士开谭”“专题专论”“评书评人评事”“海外文摘”“网上撷英”以及“反馈与批评”等栏目。文章以栏目为单元,以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经济、法学、社会学为序次,举凡论文、散文、书评、随笔、讲演稿、谈话录等,文体不拘,文风不限。编者诚心虔志,企盼有创见、有发现、有风骨、有格调之文章,希望与同仁同道共同开拓一片中国大学生喜闻乐见的通识天地与文化乐园。
  • 信仰导航

    信仰导航

    信仰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它存在于人的心灵深处,融化在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上。信仰对人的行为有巨大的导向、鼓舞和激励作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这本小册子,侧重于大学生信仰的教育与引导,着重阐述如何科学、生动、有效地开展以“六个为什么”为核心的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热门推荐
  • 东城杂记

    东城杂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寻找陆子婴

    寻找陆子婴

    陆子婴是谁?三千年前仙魔大战后唯一的飞升者——人称昆仑剑主。苏怡是谁?数万年前仙人遗迹走出的懵懂女娃。穿越者,重生者,转世者,气运之子——这是天才者的时代,这里主角云集,且看小小女娃怀揣着活命的心,走上强者的路——并没有。本书又名《总是和主角作对》,《总有人逼我成仙》,讲的是九州修仙界,走出大山的野孩子与人斗,与人斗和与人斗的“传奇”故事。
  • 京师坊巷志稿

    京师坊巷志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半机器人

    半机器人

    世人要权利、要长生、要财富,而裴溪只要回去搞事情!人的意识,机械的身体,早期靠苟,中期靠力,晚期靠脑。当然,关键还是开局的一身“铜墙铁壁”,这才是走遍星际的根本原因。所谓的靠脑?你进来看看不就知道了!(注:无男主,格局大,坑多,冷门)
  • 中国鄱阳湖

    中国鄱阳湖

    详细讲解了鄱阳湖古今历史之演变,描述鄱阳湖周边各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资源概况,熔历史、思想、知识及趣味性于一炉,资料丰富详实。
  • 首席记者

    首席记者

    刘浪,生于70年代,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五期高研班学员。若干诗歌、中短篇小说发表于《飞天》《文学界》《山花》《作品》等数十家期刊,多篇小说被《小说选刊》等报刊转载。
  • 神探王妃:王爷独宠小萌妃

    神探王妃:王爷独宠小萌妃

    [神探大小姐vs腹黑世子爷,宠文,悬疑,1v1]某日,沐依然心血来潮问某人:“都说情人眼里出西施,那在你眼里我其实是不是没有你说的那么糟糕?”某人:“嗯,如果没有那么贪吃,孩子气,矮,时不时的智商不在线的话。”沐依然“......”我忍,眨巴着眼睛看着,“那你猜我眼里出什么啊?”某人认真的盯着沐依然的眼睛看了会儿:“眼屎。”某女累觉不爱......
  • 巴山的剑:征讨天山

    巴山的剑:征讨天山

    二十万字的新派武侠,魔教与正道武林的争斗为背曩,以巴山派的兴衰为线索,以几个人物的个人人生经历为过程,中间杂有王朝的兴亡,个人的悲喜剧。
  •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

    在我们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光芒万丈的人间精英,他们用巨擘的手、挥毫的笔、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书写着世界,改变着历史,描绘着未来,不断创造者人类历史的暂新篇章,不断推动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他们是人间的英杰,不朽的灵魂,是我们人类的自豪和骄傲。
  • 嗨!傲娇夫人

    嗨!傲娇夫人

    推荐新书【深情厚爱,擒捕娇妻58次】一场邂逅,让原本冷漠如冰的两个人慢慢靠近,从离开,到相遇,苏子寒从来没有想过还能嫁给顾余温······如若知道,我会这么爱你当初说什么也不会让你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