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0700000003

第3章 货币也疯狂(2)

我国以银为货币,萌芽于汉、唐,到宋代才普遍化。由于银两的购买力极大,遂成了一般人家的“宝贝”,很多人都习惯将白银窖藏起来,难怪涌现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俗语。当时人们窖藏白银的种种方式,在宋人的笔记小说里,屡见不鲜。例如福州余丞相,就将白银每百锭为一窖,深埋地下;贝州李忠,则将所有的白银,暗藏在自宅的东窗壁内;京师杜生将百余两银子藏在家里的门槛下;某妓女没事时就在床底下挖洞,将恩客赏赐的银子埋藏洞内。还有人把银子藏在墙垣内,或埋于屋后山脚下,或厅前的花砌内,种种千奇百怪的收藏方式,不一而足。

古代人们对地方上的大富豪,大都尊称“员外”。在称量货币时代里,一个男人要是拥有一千两以上银子,就会想戴方帽(员外帽),好让人尊一声“员外”,说话也有了分量。员外外出收租或贩货,回来时随从大多肩挑着一担银两。由于家里蓄养的仆婢众多,在银两的保管方面,也就格外谨慎,除外来的盗贼,还要防范奴仆,甚至妻妾、子弟。

员外藏银的方法,通常是在家中隐秘处挖一深穴后掩埋,也有人在家里挖个大地窖,然后将所有的银两镕在窖内,即使偷儿发现,也只有干瞪眼的份——拿不动、搬不走!自己要用时,再另外凿下小块。

细心一点的则在屋内或后院挖一个三公尺上下的深坑,先将贵重的几箱银两放在底部,然后以挖起的土石掩埋至一半深度时,另备几箱中等财物,如铜钱之类,放妥后将坑填平;若在后院,则另覆草皮,或种花木。这种藏法妙处在一旦被人挖掘,见到上面的铜钱,即已心满意足,绝没料到下面还有更好的东西。

宋代盛行窖藏白银,埋藏者又不轻易透露消息,几年或几十年后,宅第易人,新主人在翻修或重建时,往往可以发掘到前人的窖藏,真是便宜了后人。

据说苏东坡年轻时,在金山寺借住读书,三餐不继,穷极无聊下在床底乱挖,果然挖到一大瓮白银,但他不贪,封好后再埋回去,后来中了进士,才叫家人掘出来供作修寺费用。

中古宅第挖到宝藏的事时有所闻,于是这类特种房屋售价猛涨。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就说:“洛中地内多宿藏,凡置地宅,未经掘者,例出掘钱。”他说左丞张文孝在洛阳看中了一栋宅第,价格谈妥后,对方另要求甚高的“掘钱”,因左丞势在必得,只好照付,后来翻修,果然挖到一石匣,内有黄金数百,恰值张文孝所付出的房地价及掘钱的总数,让他白赚了一座宅第。

一两银子值多少钱?

金庸大师写郭靖初遇黄蓉,被她宰了一顿,结果“一会结账,共是一十九两七钱四分”——读到这儿,你会替郭靖心疼钱吗?

一两银子到底值多少钱?很多人都讨论过,但闹笑话的人还是不少。

在一些电视剧的误导下,给人留下了似乎古时候老百姓随时都带着银子上街的印象。随便吃个饭要几十两银子,给小二打赏也要好几两,往赌坊一坐就是上千两的输赢——好象一两白银跟我们现在一块钱似的。

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国库年收入才达到200万两,且还是经过张居正改革后国库收入丰富才有的数字。其实古代大部分老百姓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银子,他们使用的都是“钱”,即铜板,我们常说的“没有钱”,就是指没有铜钱。

白银和黄金是朝廷明令禁止在民间流通的货币,所以民间大多用钱或钞。“钞”就是布做的货币。大量使用铜钱不方便,于是“而商贾沿元之旧习用钞,多不便用钱。”进行大宗货品交易的商人是用钞的,而不是整箱子整箱子的用白银和黄金。

看看明代公务员的待遇吧,例如中央六部的左右侍郎,相当于今天的各部部长,月薪二十四两银子;当县长的待遇,不过是五两二钱五分;各县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个月只拿四两银子。从表面上看来,这项待遇和职位很不相称,可是,在了解了当时银子的购买力后,明代公务员的待遇,却是令人称羡的。

《金瓶梅》在用银的描述上非常写实可信。书里提到西门庆、应伯爵、谢希大这三个酒肉朋友,在酒楼里大斟小酌,吃得酩酊大醉,买单时仅付五钱银子;武大郎、潘金莲夫妇住在县政府旁的两层楼房,外加两个院落,像这样附送停车位的“透天厝”,不过十几两银子。

而十五岁时的潘金莲,长得娇模娇样,不仅知书识字,还会吹箫弹筝,更精于刺绣编制、服装设计,像她这样的色艺双绝,被“卖断”的价钱,才三十两银;至于条件较差的小丫头,每人不过五、六两银子。

明代一两银子可以买到四石白米。有位生药店经理,在商界领袖西门庆的关系企业服务,月薪是二两银子。可见明代公务员以四两银子作为一个月的生活费用应是绰绰有余,剩下的再置产或休闲娱乐。如此一来,明代各部长级人物扣除生活费,一个月便可购买一幢武大夫妇那样的房子,外加一个小丫头;如果不买小丫头,第二个月就买得起像潘金莲那样的俏佳人了。至于各县市政府的教育主管,一年买一幢两层楼房是不成问题的。

人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可是关于纸币起源于什么时代,又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学术界公认的纸币起源于1000年前的北宋时期。可是也有一些书籍和文章说汉代的“皮币”和唐朝的“飞钱”已经有了纸币的性质。“皮币”和“飞钱”究竟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的“白鹿皮币”

“皮币”是2100多年前汉武帝时代的东西。司马迁《史记》里说,武帝的财政部门提议“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值四十万”。有文章因此说,一尺见方的一块鹿皮就值40万钱,显然是一种虚值货币,所以它具有纸币的性质。

“皮币”因为名称中有个币字就是货币吗?币字在汉代的写法是“弊”,汉代的字典《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弊,帛也。从巾,敝声。”翻译成现代话就是:“币是纺织品,所以部首是‘巾’,‘敝’表达读音。”这种纺织品通常都是成卷的,称为束帛。在西周东周时代的社会里,这可是贵族之间交往时用的贵重的礼品。所以“币”往往就成了礼品的代名词。

实际上,当时的礼品并不仅限于帛,比帛更重要的是玉器。中国自古崇尚玉。玉器有很多品种,小的如佩玉,是贵族们佩带在身上的。大型玉器则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比如玉钺就代表统治者的权威,而玉圭,玉璧,玉璋等玉器常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先秦时代的一些书籍就记录了不同等级的贵族交往时用玉的礼仪,比如说到诸侯见天子要执玉圭,诸侯互相交往要送玉璧,等等。玉是主礼,币帛就是附加礼品。讲述周代制度的《周礼》中说玉圭要用马来相配,玉璋要用兽皮相配,玉璧要用帛相配,玉琮要用锦相配……所以这些附加的礼品也通称作“皮币”。可是战国以后,“礼崩乐坏”,各地诸侯都各自称王,互相征战,再加上秦末天下大乱,这种制度早已废弃。

周朝的制度不但早已废弃,就是汉朝的创立者刘邦本人,原来也不过是一个地方基层小亭长,手下的大将又多是些屠户,无赖之流出身,根本不懂贵族礼仪。汉朝刚刚建立的时候,那些开国功臣们虽然都封公封侯了,却常常在朝堂上大呼小叫,没上没下,搞得皇帝很没面子。直到刘邦请了一个据说懂“礼”的人,帮刘邦制定了一些规矩:上朝不许乱说话;两边站好侍卫,旗帜鲜明;文武分两边站,一边文官一边武官,一齐跪下磕头。于是刘邦得意地说:“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刘邦时代毕竟刚刚走出战争,国力薄弱,礼法还不能完备。到武帝即位,距离刘邦立国已经六七十年,国家稳定,很多文臣都想进一步完善礼制。但是武帝为了抵御匈奴,发动了多次大规模战争,消耗了国家大量的财力,治理的精力似乎还不能集中于礼法。于是财政部门的官员就想出了一个让“复礼”和“生财”发生关系的办法。

这个办法就是造“白鹿皮币”。官员们说,用玉和皮币作礼品,是古代诸侯交往的礼节,现在也应该恢复这个古礼。恢复的办法是,宗室和分封出去的亲王如果要朝觐皇帝,或者遇到喜庆要来朝贺,必须用玉璧作礼品。当然玉璧不能裸送,要有包装,必须用“皮币”作衬垫。而这个“皮币”必须用白鹿皮制作。这块白鹿皮一尺见方,边缘装饰上花边,很是尊贵。但是哪里有白鹿呢?皇帝的禁苑有。所谓白鹿,不过是梅花鹿隐性白化基因的突变表现,当然发生几率很小,古人就以白鹿出现为“祥瑞”,各地方一旦发现有白鹿,必定要上献皇帝,在祭祀天地的时候作为牺牲。所以白鹿是皇宫禁苑的专养动物。诸侯如果要遵守新制度,朝见皇帝,就必须向皇帝的禁苑购买白鹿皮制作的“皮币”。买这样一块“皮币”的价钱是40万枚四铢半两铜钱。这哪里是作礼品,根本就是强卖敛财。难怪当时有一个官员斗胆向武帝提意见:“一块玉璧才值几千钱,一块皮垫就要40万钱,本末不相称。”后来武帝改革币制,把四铢半两改为五铢钱,加上白鹿资源本来就极其有限,敛了一批钱之后,“皮币”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显然,“白鹿皮币”不过是一种敛财手段,一种皇家的特殊商品,与纸币完全无关。

唐朝的“飞钱”

元朝人写《宋史》,明朝人写《元史》,都说纸币来源于唐的“飞钱”。因为在《新唐书》里有这样一段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道”是唐朝的地方区划,“军”,“使”指地方的军政单位和官员,“进奏院”指地方机构的在京办事处。这里是说,当时商人们到长安来做生意,挣了钱以后要再到各地去进货,就把钱交给各地方军政官员在京办事机构或在京师的家庭,空手去旅行。到了地方以后,凭交钱时给予的票券核对无误,再取出钱币,叫做“飞钱”。因为凭一张纸的票券就可以领钱,所以后人把它看做纸币。这样看对不对呢?

唐朝的钱币是“开元通宝”,铸造情美,轻重合适,一直被后代看做钱币的标准。但是唐朝也一直处在钱币紧缺的状态中。造成这种状态的原因很多。最大的问题是,唐朝从高宗和武则天时代就开始采取了一个对外开放的政策,促使国内的商业产生了一个大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商品经济的水平。商品经济水平的提高,必然对货币需求量有极大的提高。但是在钱币生产方面,唐朝却没有做好准备,甚至还有很多限制钱币生产的干扰因素。一是当时全国铜的矿业和冶铸业发展还跟不上社会的需求。二是国际贸易消耗了大量铜钱。很多远洋海船出海时用铜钱作压舱物,到目的地后再以此作为交易品。特别是日本,就是从唐朝学习到了钱币的知识,运入中国钱作为自己的交易工具。三是武则天当政时,为了证明自己主政的合法性,编造自己是弥勒转世的神话,对民间佛教信仰推波助澜,造成全国范围内大肆佞佛,连远在今天的乌兹别克地区都大造弥勒像。结果大量的铜材被消耗于铜佛像、铜钟、铜法器,更加剧了社会上的钱币不足。

为了应付钱币紧缺,唐朝政府采取了种种措施:

禁铜——民间不许铸造铜器。结果铜盆,铜锅、铜镜等人们日常生活用具都非常缺乏。当然缺乏就涨价,反而促使人们私下用钱币“化铜作器”。政府甚至严令“盗铸者死”,却无法禁经济规律。

禁存钱币——命令有钱人家都把钱拿出来购物,不许储藏。富家藏钱超过五千贯就是死罪,就是王公贵族藏钱也要重贬。鼓励告发,发现藏钱超过规定,没收部分的五分之一作为告发赏钱。不过对于投靠权势的人家,这个政策很难认真贯彻。

杂用布帛——为了弥补流通中的钱币不足,政府只好规定,布帛也可以当做钱币使用。还不仅仅是“可以”,交易数额稍大,就必须“钱帛兼用”,甚至官员的工资俸禄也要发布帛实物。

在这种现实下,异地交易就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唐代的商品经济发展还是不平衡的。首都长安特别发达,各国商人都集中来长安交易。首都的特殊性是集中了大量的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官员和家属,卫成部队军人以及大批皇室贵族。这些人是商品经济的主要支撑者。丝绸之路的交易市场也主要集中在这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丝绸,瓷器、药材,手工艺品都要依靠商人贩运来京师。交易结束后,商人们仍要返回各地采办。可是这样做的结果,会使京师钱币大量外流,造成长安的钱币紧缺恶性加剧。特别是唐朝中期以后,地方军阀割据,中央政令废弛,各地都防止钱币出境。于是出现了前面提到的“飞钱”的办法。

这个办法的核心是,首先是现金异地交付。先向京师机构交付现钱,也就是开元通宝铜钱,商人回到家乡后再领取现金。是“钱-钱”交付的过程,并不像买卖那样是“钱-物”交易的过程。其次是必须“合券”。京师机构开据的“券”显然是有存根的,他们要把存根通过自己的途径(官方机构可以利用政府办的邮驿)送回家乡。商人们拿“券”到本地相应机构去“合券”,也就是核对证明,才能支取现金。可以看出,这种方式就是一种单向的汇兑。这种“券”,既不能用于购物支付,也不能流通,只能定点兑现。可见是不能把它看做纸币的。

由于这是一种私下的经济行为,不在政府管控之内。政府曾经下令禁止,但是行政命令无效。于是政府干脆办起了官办“飞钱”。可是由于各地钱币的短缺,商人们在官办“飞钱”中常常不能及时兑现,所以信誉很低。后来政府贴钱“飞钱”,开始每一千钱多给一百,无人响应,后来对半倒贴,一千给一千,仍然没有起色,最后当然也是不了了之了。

人们耳熟能详的白居易的诗《卖炭翁》写道:“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这固然反映了皇家低价强买对农民的掠夺,也反映了在唐朝以布帛当钱币的社会现实。

交子的起源

一般认为,北宋的交子是世界金融史上最早的纸币,但值得注意的是,纸币在北宋并不是正式货币,即便是在四川,标准货币仍是铁钱,交子只是铁钱的兑换券。所以人们最多把它用于临时流通,而绝不会把它作为财富贮藏。

公元10世纪的前半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五代十国,那是唐末以后历史上又一个分裂时期。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控制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立了宋朝,随后开始了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

这场统一战争首先向西进攻,很快占领了蜀地,并利用蜀地的财富支撑起长年的征战。

蜀地自古富庶,是货物集散、巨商辐辏之地,货币流通量极大。宋朝攻下蜀郡以后,把铜钱搜罗一空,又禁止外地铜钱入境,使蜀地的商业乃至日常生活都成了问题。不得已,只好扩大铁钱铸造,以应付市场流通的需求,成了一个独特的铁钱流通区。

同类推荐
  • 华夏商魂

    华夏商魂

    说史自省,读古明今。商帮是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不仅对中国近代商业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而且对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借鉴古商经营之魂,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解读中国经济历史。为了弘扬先人的创业精神、借鉴古商的经营之道、传承传统的中华文化、解读中国的经济历史,本书从中国春秋至清末的2500年历史、八个朝代、十大商帮中,精选了著名的大富商和理财家,用传记的形式,记述了他们的理财故事、做人之道、人生传奇。一部讲述中国商业,悠久灿烂与曲折辉煌的历史典籍,一幅展现中国商人,博大深厚与智勇坚毅的恢弘画卷。
  • 从零开始学开店

    从零开始学开店

    思路决定出路,方法决定成败。开店不只有勇气,还要学经验。致富不只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开一家什么样的店?如何选店址?怎样让你的店从不起眼摇身一变成焦点?怎样经营店铺?怎样管理店员?开店前,做足准备工作很重要。《从零开始学开店》广征博取,汇集经商入门的多种经验;条分缕析,介绍开店的经营流程和运作程序、开店的筹划与准备、选址与布局、营销与服务、管理与理财等创业者迫切关心和急需应用的经营智慧和赚钱艺术,《从零开始学开店》是经商创富人的首选生意经指南。
  • 智慧促销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智慧促销术(现代人智慧全书)

    本书介绍了199种独特经典的促销方法:促销的基本功、促销经营的宗旨、促销的广告艺术、促销一张“嘴”、商品的包装艺术、商品的价格定位、智慧促销术、促销成功的秘诀。
  • 做最好的银行支行长

    做最好的银行支行长

    本书以其独到的视角、清晰的思路、流畅准确的文字,以及生动鲜活的气息,非常具体地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优秀的支行长。该书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良言与案例节节相扣,精准翔实地阐释了支行长怎样想、怎样干、怎样管、怎样带以及怎样成长的“真经”,对支行长或正在成长为支行长的同人们的职业发展,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
  •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领导应该学会培养一群善于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自己去解决所有问题! 原则:员工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哪怕是很笨的方法,也不要干预;不为问题找责任,鼓励员工多谈哪个方法更有效; 一个方法走不通,引导员工找其他方法;发现一个方法有效,那就把它教给你的下属;下属有好的方法,记得要学习!7个步骤:创建舒服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更好的积极性、创造性去解决问题;调节员工的情绪,让员工从积极的角度看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办法;帮员工把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动作,让目标清晰有效;调用你的资源,帮员工解决问题,达到目标;赞美员工的某个行为,而不是泛泛赞美……
热门推荐
  • 有田好赚钱

    有田好赚钱

    一朝穿越不可怕,要怕就怕没文化。谁说一定要种田?种田也得种出花。当穿越的叹息过后,谭云便下定决心,要带领全家摆脱贫困户的帽子,穿上地主的外衣。并且下了两个指标:要种田忙!更要数钱忙!于是,一场场轰轰烈烈、惊世骇俗的改革开始了!极品亲戚登门?好啊!来吧!反正数钱数得累了,总是要活络活络筋骨的。极品难民耍横?好啊!来吧!反正园子大了,总是需要更多的人手来干活的。但是谁能解释一下,这个极品的无赖男是从哪里蹦出来的?谈合作?成!看在银子的面子上,我谭云忍了!谈交情?行!看在你的势力可以罩着生意的份儿,再忍了!谈恋爱?滚!没看老娘在忙着数钱吗?…片段一:某男坐在酒楼的包房里吃着这里最新出来的菜品,然后当着谭云的面说道:“啧啧,咸了,咸了。”顶着一头黑线,谭云强笑着说道:“爷,您只喝菜汤,当然咸了…”“爷我就喜欢喝汤,你管得着吗?”某男挑眉,眼底满满的都是笑意。“怎么的,在心里偷偷在骂爷呢吧!小谭子,你什么时候开口主动要求爷叫你小云云了,爷我就同意让这酒楼收了你的菜谱,否则,你休想从任何地方得到半文钱。”好吧,谭云承认她败了,眼前的这个男人,明摆着就是在耍自己玩呢!…片段二:“荣五爷,您这一天天儿的,除了戏耍本小女子之外,难道就没有别的事情要做吗?”某女黑着脸,强撑出一副冷笑看着坐在对面的某男。“爷我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某男刚要继续说下去什么,结果却被…“有你还赶快滚去做啊!没看到我现在很忙吗?你…”某女张嘴就要开始咆哮。“丈母娘,你女儿又凶我了!”对面的男子一脸笑意的看着谭云,可嘴里喊出的话却像是杀猪一样。荣弘启,你行!你够狠!竟然无耻的走亲情路线!某男贱兮兮的回应:娘子,谁让你只顾银子不顾我的…
  • Martin Eden

    Martin Ede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猫咪情缘

    猫咪情缘

    汤小米今天三十二岁,名副其实的齐天大剩,人漂亮不说,是非也多,这是非多的女子,自然也是无人问津,招来的也都是嘲笑的白眼。这不汤小米又升职了。企宣部的经理荣升为鼎盛集团的副总经理,这任职通知一下,又引起来轩然大波……
  • 追仙成夫

    追仙成夫

    她从没想到过,这个冰山师傅会因为自己变得不像众仙眼中的勾陈,他冷情冷性,翻手为云。他不管对错,一路护短。天地为媒,日月为证,这一生若有一瞬,我护你一瞬,这一生若有十世,我守你十世安稳。
  • 如果那年没有爱上你

    如果那年没有爱上你

    四年前,一场华尔兹大赛,尚缘亮爱上了许凯轩,她不顾家中安排的婚约毅然和他在一起。她的亲生哥哥为了夺得她手中尚氏集团百分之十五的股权不惜把他弄进手术室,威逼她离开他远走英国。当她回国,却发现一切早已物是人非,他不再是曾经那个阳光活泼的大男孩,而变成了一个苦大仇深的男人,对她的恨深深植根了四年。一出青蛙变王子的逆袭,许凯轩变成了大集团少东,用尽一切温柔把她骗入爱情陷阱,对尚家展开层层报复。因为爱,她自私的成为帮凶,却不知他真正要报复的是她。轰轰烈烈的爱情过后只能是一片死寂,彼此深深伤害过的心又该如何修复,如何能够坦然地走回一起?
  • 河流之声

    河流之声

    欧洲数十万读者赞赏,我们这个时代最会说故事的作者,以书写抵抗谎言与遗忘。佛朗哥时代至今的西班牙小镇,一位父亲给女儿写下长信,讲述隐秘的身份与爱情。埃利森达·比拉布鲁夫人是西班牙小镇托雷纳的首富,八十余载岁月随着记忆消逝,美貌悉数化作威严。形形色色的男人围绕在她身边,出没于她的记忆:叛逆的儿子马塞尔、亦敌亦友的镇长巴伦蒂·塔尔加、忠心耿耿陪伴左右的司机和律师、聆听忏悔的奥古斯特神父……她毕生只拥有一段爱情,却早已深埋于墓碑之下。
  • 每天太阳照常升起

    每天太阳照常升起

    在英语的学习中享受阅读的最大乐趣,这是当下国人学习英语的新需求,即英语的学习重点已经不仅在词汇或语感本身,更要求能在知识上得到更新、思想上得到提升;不单纯地为考试或实用出发,也强调在文化的涵养与素质的提高方面下工夫。本书精心筛选了数十篇富有生命色彩的经典名篇,涵盖勇气与智慧、坚强与决心、爱与宽恕、积极与乐观等方面内容,旨在提高读者朋友英语语言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大家的入文修养,扩大知识面,全面提升其自身的综合素质。
  • 毗尼日用录

    毗尼日用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堪拉尔之风

    堪拉尔之风

    一步一步走上权利巅峰之时,却是四面楚歌,生存还是毁灭,只在一念之间
  • 鸦雀无声

    鸦雀无声

    偏远小镇,声名显赫的周氏族人相继离奇遇害,灾难却指向周家古老的“双胞胎诅咒”,看似繁华的周家,似乎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案件扑朔迷离,侦探段一受邀前来调查,抽丝剥茧的过程中,当人们以为真凶已被找到时,却又发现一个隐藏多年的偷天换日的秘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