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2800000030

第30章 《舌尖上的中国》与巴蜀美食文化精神(1)

陈世松

最近一部名叫《舌尖上的中国》的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迅即风靡全国。由于该片旨在介绍中国美食,而“舌尖”又是品尝美食的器官,因此随着该片热播,“舌尖”一时间成为饮食领域中的关键词,甚而至于变为展示美食文化的橱窗与平台。

环顾该片播出之后的媒体舆论,借助该片以“舌尖上的××(省、市、县、乡名)”推介本地的美食者,不胜枚举;这原本属于《舌尖上的中国》的系列延伸产品,无可厚非。在推介本地美食的过程中,与美食有关的岁时习俗、风土民情的文化事象也成为热门话题,举凡“舌尖上的端午”、“舌尖上的家乡”、“舌尖上的乡愁”之类的文章应运而生,佳作不断,令人目不暇接。

然而,最不靠谱的是,有的娱记在撰写述评时,竟然搭乘便车,在“舌尖上的星闻”标题下,晒出一些与美食无关的影视娱乐明星的花边新闻。此举使得“舌尖上”又成了翻闲话、摆八卦新闻的阵地,这多少有点“假打”之嫌。而以“学术打假名人”著称的方舟子,此刻真的“打”起舌头的“假”来了。方舟子在一篇题为《我们怎么品尝食物的味道?》的文章中,对《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中关于美食品尝来自舌头,尤其是舌尖上的说法提出批评,称其是“大错特错”。普及科普知识是方舟子的老本行,在这篇文章中,他又为我们普及了这样一些与美食有关的科普常识:美食主要不是通过舌头品尝,鼻子才是我们欣赏美食的最重要器官。味道只有五种,即“酸、甜、苦、咸、鲜,辣并不是一种味道,而是一种灼热痛觉”;而通过鼻子吸纳的气味,“通常估计有4000到10000种”。

在这位科普作家看来,气味远比味道丰富,感受味蕾的不只有舌头。从纯自然科学意义上讲,这些说教也许是对的,但从文化学的角度看,则未必全然如此。涉及心理感受(包括味觉感受)的东西,实在没有必要与人体器官作学究式的对应勾连。因为人体器官原本就存在有形和无形之分。例如心脏是人们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器官,它处在胸部左侧肺部之中,这是有形的;而无形之心则是指人的灵魂,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与情感表达。就拿味道与气味的感受来说,有一个基本常识不容忽视:气味是气体,虚无缥缈,尽管有几千种之多,但一阵风吹过,什么都没留下;而味道虽然只有五种,但它不仅可以留在舌苔上,更容易保存在人们的心中。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描述人的心情不好受,不是常用“五味杂陈”来形容吗?可见通过舌尖留存的“五味”,远比从鼻子闻来的气体更加刻骨铭心。

正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人自古以来习惯于将美味与舌头相联系,而不将其与嗅觉器官的鼻子拉扯在一起,应该是有道理的。至于由舌头所品尝出来的“五味”,也是丰富多彩的,并不如方舟子所说的只有“酸、甜、苦、咸、鲜”五种。例如在有的地方,就将“五味”归之于“甜、酸、苦、辣、咸”;而在咱们四川,老百姓更愿称之为“酸、甜、苦、辣、麻”。试问:离开了对于辣味与麻味的感受,你还能领悟川菜美食的精髓吗?

七集《舌尖上的中国》电视片播出后,好评如潮,《人民日报》发表时评文章《〈舌尖上的中国〉何以走红》,对其所产生的社会反响作了如下点评: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白花花、冒着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都让人激动得落泪。多可爱的中国……看这部充满温情的纪录片,有人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味道”,有人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不易,也有人升华到了“爱国主义”的境界,还有人上升到了“文化输出”的高度。

一部关于讲“吃”的纪录片,能够取得如此良好的社会效果,值得我们认真反思。例如,对于它为何能在当下感动国人,何以能引起老百姓情感上的共鸣等问题,就颇值得深入探讨。有一种说法,称这是贯彻文化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例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就指出:

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推进。转型的挑战、创新的压力,考验着每一个文化从业者……作为商业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告诉我们,即便是“爱国主义”的宏大主题,也可以充满细节与温情;即便是对外传播中国形象,也应该展示普通中国人的喜怒哀乐;即便是纯粹的商业类节目,也可以实现艺术与经济的双赢。

应该承认,这部纪录片虽然讲的是吃,但它同时也是在讲人,在讲文化。通过美食这个窗口更多地看到中国人、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人们在欣赏影片、品尝美食的同时,既享受了文化,也留住了记忆。作为由体制外团队拍摄的这样一部大片,能够获得如此成功,当然与文化体制改革挂得上钩。不过,还需要结合纪录片的特点、内容来进行分析。

据报道,该片导演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沿着这一思路分析发现,主创人员始终把握“大题材”与“小故事”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坚持“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一直是借助于讲述美食背后的故事、细节来征服观众的。该片不是空洞地宣扬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是从美食背后的制作工艺和生产过程入手,讲一些与普通人家柴、米、油、盐、酱、醋、茶有关的平凡故事,因此感情真挚,充满了对平常百姓生活的体贴关怀。正如一个网友所说:“反观当下许多作品,高投入、高科技、大场面……什么都不缺,却唯独少了真实;什么都尽心尽力,却唯独没有真诚。”显而易见,充满敬意、感情、真诚的艺术实践态度,是该片获得艺术成功的经验。

不过,我认为该片之所以能够感动国人,引起观众感情上的共鸣,还有一个因素必须提到,即与当下国内食品安全缺失的客观环境有关系。

众所周知,当下我们正处在一个工业化、现代化、科技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时代和高科技手段在给人类生活带来繁荣、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生态、社会、人的思想道德等诸多负面影响。在天然食材普遍遭到污染,人工合成技术和添加剂广泛运用于食品行业,多样化的传统烹饪手法逐渐被机械化、标准化所取代,诚信无欺传统遭到抛弃的环境下,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领域必然成为重灾区。自食品问题曝光以来,我们看到一些不良商家利用食品监管上的漏洞,伤天害理制假贩假,使得食品领域中假冒伪劣现象空前严重,简直令人触目惊心!

据网载,“2012年高考零分作文”中,有一位考生就曾经以《珍惜拥有》为题,对当下不安全的食品环境进行了有力的抨击。虽然这篇作文因为违反了应试教育的相关规定,被打入另册,但它却难能可贵地为我们保留了一段客观的文字见证:

是啊,我拥有什么呢?早上吃着地沟油油条、苏丹红咸蛋,喝着三聚氰胺奶营养早餐,中午是瘦肉精肉炒农药韭菜,人造鸡蛋,石蜡翻新陈米饭,晚上是尿素豆芽,石膏豆腐配染色馒头……我似乎不知道我拥有什么,却已经知道我失去了什么,将失去城管体魄以保家卫国收复失地的夙愿。

四川本土作家李承鹏,素以大胆泼辣行文著称,最近在一篇题为《后裔》的博文中,以一个“屌丝”的一天为故事线索,也同样记述了“从起床刷毒牙膏喝毒牛奶到办公室喝毒茶再到晚上涮毒锅,一直被各种农药及化学添加剂包围”的故事:

早上起床,用二甘醇牙膏刷了牙,用氟砷自来水洗了脸。我坐到了餐桌边。喝一杯黄曲霉素牛奶,吃一笼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包子,嚼了两口苯钾酰馒头,吞服两枚二英鸡蛋,忽然意识到自食品问题曝光后,老子一直很滥的化学课,无形中补好了……下班时……我点了一盘甲醛白菜、汞蘑菇,他要了一份福尔马林牛百叶、二氧化硫金针菇,我不甘示弱又加烤了一串溴酸钾小馒头。他瞪我一眼,加要了一份次硫酸氢钠甲醛粉条,和十二串刷了上等鲜肉精的牛板筋……在祖国,老子点的是蔬菜,吃的是染料,吃的是粉条,咀嚼的是塑料,烫的是金针菇,涮出来化学分子式,消化的是猪肉,吸收的是矿产,刺身的是鱼类,附带送了避孕药……总之老子不仅增长了知识,还隐然有股子当年神农尝百草的慨然气质。这一天,这一生,我们都是神农的后裔。

上述两篇“奇文”,固属调侃“另类”,肯定存在诸多内容上的“疑义”,值得进一步探析。但客观公正地说,文章中所描述的那些食品不安全现象,也并非造谣虚构,作者只不过是将其典型化、集中化、夸张化了吧。安全缺失的环境,假冒伪劣的食品,不仅败坏了人的胃口,损害了人的健康,更为严重的,混淆了真假优劣的判断标准,居然将行业的底线当成为美食的优点。正如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的:

讲真话现在成了很大的优点,为此我感到极大悲哀。……这个时代怎么了?都拿一个人底线当优点,一件食品很好不是因为好吃,而是因为没有添加剂;一个人很伟大,不是因为他多好,而是因为他讲诚信、守时、不偷东西,我们这个时代有很多问题的表现就是,把过去的底线当成了上限来肯定。

同类推荐
  • 把鲜花吃在脸上

    把鲜花吃在脸上

    花草茶,也叫花茶、草茶、药草茶,是将具有药用和保健作用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皮等部位干燥后,单独或几种混合到一起加以冲泡而成的饮料。实际上花草茶不含有传统意义上茶的成分,之所以称其为茶,是因为花草茶大多为自然干燥而成,冲泡时具有自然的芳香味道,且具有保健、养颜、美容作用。
  • 清润糖水

    清润糖水

    本书内容丰富,实用性强,通俗易懂,是普通大众的有益参考书。轻松快乐入厨房,美味营养又健康。材料简单,方法易学,就地取材,为你呈上飘香扑鼻的美食。
  • 咖啡咖啡

    咖啡咖啡

    从咖啡的历史起源,到人文故事;从品种特性,到种植采收;从加工烘焙,到研磨冲泡,从品鉴方法,到设备器具;从成品制作,再到创意研发……101个章节逐一详解,500多张图片完美呈现。可以说,咖啡的前世今生,灵秀气质,技术细节和恢弘伟大,尽在本书之中。全书专业严谨中不乏优雅风趣,庄重沉稳中不失轻松诙谐。作者以特有的笔触视角和难得玩赏的姿态,携手读者真正品味咖啡之趣,体验咖啡之妙,享受咖啡之美,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好书。
  • 巧做五谷杂粮

    巧做五谷杂粮

    给您和家人最贴心的营养与健康。如何制作五谷杂粮更好吃?如何食用五谷杂粮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品味纯天然的美食,获取最健康的营养。《美食天下(第2辑):巧做五谷杂粮》教您粗粮细作五谷杂粮美食,让您吃得健康、营养、美味!
  • 调味圣经

    调味圣经

    “调味,在烹调中占着重要的地位。任何一款菜肴,即使刀工精细,火候掌握得再好,如果不经调味,也是很难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如果菜肴经过了调味,但没有掌握好调味的技术,也是做不出色、香、味俱佳的菜品。本书专门讲述调味技巧的科谱读物,主要内容包括调好味必知之常识、常用调味料之作用、认识基本味之个性、调料运用之秘密、基本味变奏之技巧、私房调味秘籍大公开和复合调味油香飘飘等六部分。人们在烹制菜肴调味中所遇到的问题,大部分都能从中找到答案。”
热门推荐
  • 关于谦虚的格言(经典格言)

    关于谦虚的格言(经典格言)

    读名人名言,如同和名人名家做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就好像聆听圣贤智慧的谆谆教导。“历览古今多少事,成由谦逊败由奢”、“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本书涵盖了人生、家庭、恋爱、婚姻、生活、幸福等多个方面有关谦虚的名人名言,它既可以启迪人生智慧、提高自身素质,又可以在写作演讲中引用,更可以用来与朋友共勉。阅读它们,能对读者的思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 大主宰之洛皇传

    大主宰之洛皇传

    大主宰番外,灵院大赛以后,洛璃不得不离开心爱之人,回到洛神族继承大统,在这与牧尘分别的四年中,她究竟是如何度过?如何集中可用力量?如何抵御外敌?一切尽在《大主宰之洛皇传》
  • 你的保养,做对了吗

    你的保养,做对了吗

    女人是爱美的,她们总是到处收集美容保养资讯,希望让自己更年轻、更美丽;女人又是勇敢的,她们不管那些来自媒体、网络、书籍或身边朋友的信息有多少似是而非的误导,都敢于去尝试。结果呢,对保养效果不满意者居多,因为护理不当引发千奇百怪的肌肤问题也不少。如果你对自己的保养效果不怎么满意,或者很不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那么,现在已经到了要好好审视自己美容保养方法的时候了。
  • 兵家智慧活学活用

    兵家智慧活学活用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有智能的民族,几千年积累的军事谋略足可以编成一部兵家谋略大辞典。在众多的兵家著述中,有些谋略早已超出军事范围,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中。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产生兵书最多的国家。春秋战国的学问家流派中,兵家堪称威名赫赫。在中国,知兵而成“家”成“学”者,绝非浪得虚名。
  • 爱你如良辰遇好景

    爱你如良辰遇好景

    【完本】人前,他们是令人羡慕的模范夫妻,时下最萌的“老夫少妻”组合背后,她对他冷淡似水,小心翼翼,还常常被小三骚扰。“纪景年!麻烦让你的莺莺燕燕少来骚扰我!”“老婆,你可以给她们发律师函啊……”,他在她脸颊上偷了个香,戏谑道。顾凉辰很想抓烂他那张皮笑肉不笑的脸,第二天,真的发了律师函!顺便发了一封给他!纪景年生平第一次收到律师函,新婚小妻子要跟他离婚!“小老婆,为什么离婚?”“你放开我——!”“他们说,一定是我没能满足你,是么?”“纪景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可是,你是我老婆!”
  • 宗伯集

    宗伯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高仿神婆

    高仿神婆

    谁说现在帅哥不好找,找到了也是别家的?她颜妃就顺手捡了两个绝色帅哥窝在家里,随时待命,等着被自己吃干抹净。谁说女人胸大无脑,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她颜妃就是凭着这大胸、小脑,逢凶化吉,坑、蒙、拐、骗信手拈来。
  • 期航

    期航

    长风号油轮的政委从油轮管理处赶回船上自己舱室,脑子里还翻腾着处里领导讲的评职称的事。按照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年限和他自己认为的相当大专文化程度,最低也能评上中级职称政工师。但评政工师要写论文,他没写过论文,不知从哪里下笔,稿纸撕了七八张,仍理不出个头绪来,烦得直想骂人时,舱室门被轻轻推开,伸进来一个漂亮脸蛋,笑嘻嘻的。“笑脸”客气地喊了一声政委,政委赶忙起身迎接,请长着张笑脸的轮船公司的女团委书记坐请坐请上坐坐沙发,女团委书记说有要事相商。政委虽然表现得诚惶诚恐,但对“要事”并不十分看重。
  • 配婚令

    配婚令

    第一女媒官南山是全长安的活户籍,掌握着所有男女的姻缘命运。皇帝下令要婚配,臣子不能不从。适龄男女不婚配则死,原本欢快的红娘业务却面临着大祸临头的危机——南山却又何故淡定?昔日故人裴渠的出现,又让南山卸下那张媒官面具。她究竟是何人?一纸配婚令的背后是皇权争夺和内卫暗杀的大网,欢脱背后是步步为营的阴谋,而这一切才是刚刚开始……
  • 莲花仙印

    莲花仙印

    你可知道你的身边,谁是妖,谁是仙,谁是菩萨?他们虽然貌似平凡,或许埋着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你是否爱过,恨过,见惯了缘起缘灭?善缘也好,恶缘也罢,还不都是一样的好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