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1400000014

第14章 节气时令与历法的趣话(3)

夏至、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两个节气,又是民间传统节日中的两个节日。夏至节至迟在汉代已有,宋代时还为官员放假三天,相当于暑假。夏至标志着酷暑的到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约(20~30天)进入伏天,此时天气炎热,人们往往热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即所谓“酷夏”。此时人们多注意补养和防暑。冬至节又名冬节、大冬、小年等。冬至节的历史比夏至更为悠久,周、秦时代都曾以冬至为岁首。这也是民间至今仍把冬至节视为“过年”、“过小年”的历史原因。冬至在公历每年的12月22日前后。冬至过后,阳光直射地球南半部的位置开始向北移动,北半球的白昼渐长。但是,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热量少,因此气温继续降低。所以,天文学上规定冬至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从我国所处的地理位置看,冬至的最主要标志就是天气进入严寒。从冬至这天起,就是俗话说的“交九”。

随着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民间的冬至节和夏至节都已算不上大节了,过冬至、夏至的许多习俗也有很大变化。但在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冬至饺子(或馄饨)夏至面”的习俗一直传承千百年至今未变。而每当一些家庭中的年轻后辈、小孩子对冬至这天吃饺子、馄饨,夏至这天吃凉面、汤面不解其意的时候。长辈、大人就会向他们灌输“冬至饺子夏至面”的民间俗信。

那么,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夏至要吃面呢?这都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

冬至吃饺子冬至吃饺子是防冻御寒的良方。华北、华东、中原一带民谚曰:“冬至吃饺子,不再冻耳朵。”其实,从公元五世纪起,饺子已是黄河流域人民改善生活的面食之一了。当时饺子与馄饨系同一种食品。宋代以后名称逐步演变为“角子”、“饺儿”、“饺子”。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也把它叫做“扁食”.胶东一带还称之为“馈馇”。我国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它的时令食品。民间过大年都要吃饺子,冬至古时曾经是年节,所以人们也要吃饺子。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吃不过饺子”。尤其人们辛勤劳作了一年,到了天寒地冻的冬至时节,趁过节之机,吃上一顿这种有皮有馅,主副食合一,出锅后热腾腾、香喷喷的美食,既可补养身体,又能大饱口福,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

夏至吃面夏至吃面也有悠久的历史。据文献记载,在魏晋时,我国已有伏日吃面的习俗。《魏氏春秋》中说,三国时人称“傅粉何郎”的何晏,“伏日食汤饼,取巾拭汗,面色皎然”,人们才知道何晏面色玉白不是抹粉抹出来的。这段史实中所谓的“汤饼”,就是今天的热汤面片,即今天北京人所言的“揪片儿”。山东、河北、河南一带,人们除把面饼擀薄揪成面片做汤面的吃法外,还用刀切成手指肚大小的菱形薄片,在绿豆汤中煮,称为“面棋子”或“绿豆棋子”。当时的汤饼,即后世所称的面条、汤面。在夏至时节吃面。是享大自然之赐,也与当时的季节天气有关。我国黄河流域民谚日:“芒种三日见麦花。”夏至前后正是新麦应时之季。人们吃面首先具备了物质基础。而且擀面条也比较简单易行,做着方便,吃着也方便。同时,这期间天气炎热多雨,人们吃热面发汗去湿,吃凉面降温祛火,也正好趁过夏至节改善生活,补养身体。

总之,“冬至饺子夏至面”这一民间风俗,很有科学道理。冬季饮食,人喜醇香;夏季饮食,人喜清爽。“冬至饺子夏至面”,适合人体的生理特点,有益于健体养生;同时也适合农时季节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变化。是值得提倡的良俗。

夏至数九歌及三伏。

夏至在芒种后的第15天,太阳到达黄经90度,阳历6月22日前后开始。意为炎热到了,气温逐渐上升。夏熟作物生长渐旺。农谚说:“夏至棉田草,胜似毒蛇咬。”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黑夜最短的一天,从此白天渐短,而黑夜渐长。民间流传着一首夏日数九歌,把从夏至高温到逐渐变凉的过程用数九给予形象说明,从夏至这天起,每九天为一阶段,称一九,依此类推,数至第九个共九九八十一天。即:

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

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

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

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

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太迟;

七九六十三,夜眠莫盖单;

八九七十二,当心莫受寒;

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

数九歌确切地反映了气温由高逐渐转低的过程,同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中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夏至后正是农忙季节,民谚:“夏天不锄地,冬天饿肚皮”,“进入夏至六月天,黄金季节要抢先”,“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夏至棉花快锄草,不锄就被毒蛇咬”,“一年活路春打头,一年收成夏打半”,“到了夏至节,锄苗不能歇”。

伏是隐伏之意。三伏包括初伏、中伏和末伏,也称头伏、二伏和三伏,是用“干支纪日法”推算出来的。初伏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中伏在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末伏为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农业上,有“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小麦”之说。

冬至开始“数九”的古老习尚。

冬至在历法中是一个比较确定的日子(12月22日,或前后一日),中国古代的许多节日都是以与冬至相隔的日子来计算的。如“去冬至一百六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距冬至四十六日而立春”(《淮南子》);而腊日也曾被定为冬至后的第三个戌日(《说文解字》)。从这一天起进入真正的严寒时期,因此民间有“夏至未来莫道热,冬至未来莫道寒”之语。正由于这些原因,人们从冬至后就开始数九,即俗谚所云:“算不算,数不数,过了冬至就进九。”

所谓数九,就是从冬至(或其次日)这一天开始,连数九个九日,名为“连冬起九”。九九八十一日之后,时节已是惊蛰、春分之间,寒消暖至,冬尽春来,俗称“九九艳阳天”,因而数九又名“九九消寒”,古人就以这种方式来挨过冬季的漫长严寒。

数九消寒的方式各异,不同民间流行的是:“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丸,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开;八九雁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九九歌也有很多,而这一首流传最广。歌谣以民歌特有的集体创作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古老的诗歌智慧,观察的细致入微,别具匠心,用语华丽而又诗意盎然,听来让人叹服!它不用冰冷刻板的气温刻度作为时间表,反而取了生活中“袖手”之类的小细节,以及身边易见之景,河流的冰结冰解、柳条的吐青、南雁的北回,没有一个字言及冷暖,而时节变迁已尽在此中。当然,河冰岸柳,云中归雁,对古代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显然也要比天文学或者气象学更容易接受。也因此,这首歌谣才会广为传播。在长久的传播中其取景言物又更加精炼、更加典型,最终定型下来,就成为了对我国大多数农耕地区由冬入春物候变化真实而诗意的记录。

俗语所说“冷在三九”,民谚所谓“三九三,冻破砖”,在这首歌谣中也有反映,但在另一种流传版本的九九歌中却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九二九,冻脚冻手;

三九四九,冻杀猪狗。

在这首歌谣里,“三九之冷”,能把人冻煞,但谣中不说冻杀人,却说冻杀猪和狗,这正是民歌手法,农人的本色更重些。

另外还有一个版本的九九歌,读来则又是另一番风味:

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

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

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

五九四十五,穷汉街头舞,

不要舞,不要舞。

还有春寒四十五,

六九五十四,苍蝇躲层次,

七九六十三,布衲两肩摊。

八九七十二,猪狗寻阴地,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

才要伸脚睦,蚊虫跳蚤出。

这是一首典型的市井穷汉之歌,生动地描绘了一个近于赤贫、无物取暖而整个冬天都得蜷曲着双腿睡觉的穷汉,苦挨严冬的八十一日。歌谣里对于“穷汉”日常生活的细节刻画得如此准确,对于“穷汉”内心的感受又是如此体贴入微,若非身为其中之一,实在难以做到。而“五九四十五”与“九九八十一”两句,却流露出对于自身的这种贫穷不耐严冬的穷汉生活的调侃,折射出中国底层人民坚忍的性格和非凡的苦难承受能力。尤其在歌谣最后,不以“受罪毕”结束,却加上“穷汉好不容易挨过严冬,终于可以伸开蜷曲着的身子,正想要舒舒服服地睡个好觉,可是,天暖了,蚊虫跳蚤又开始出来吵闹了,总之,是又睡不好了。穷人的日子一年四季都不好过,而不仅仅是冬天。但歌谣不作过多表述,只让它结束在一个带点苦意的玩笑调侃中,颇具黑色幽默。

同类推荐
  • 格萨尔王传:藏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格萨尔王传:藏族英雄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英雄史诗,历史悠久,气势磅礴,流传广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荷马史诗”。本译本以华甲同志的青海贵德分章本为底本,分为在天国里、投生下界、纳妃称王、降伏妖魔和征服霍尔五章,语言简练优美,富有生命力。
  • 古都与城市

    古都与城市

    本书围绕中国古代古都和城市,系统阐述了古都及城市的起源、演变与发展,并介绍了城市的经济、交通及对外交流等诸多问题,语言自然流畅,内容大气厚重。能够帮助读者学习和了解古代城市的相关知识,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又可以“古为今用”,为现代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供相当的借鉴,进而对建设“和谐城市”、实现“和谐居住”、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玛雅文明探寻

    玛雅文明探寻

    在世界远古文明中,玛雅无疑最富有浪漫色彩。古代玛雅人制造了哥伦布之前美洲大陆上最引人惊奇的文明之一:它在气候并不宜人的热带雨林环境中萌芽、兴盛然后消亡,历经千载,遗留下数以百计的大型废墟,激起后人的惊叹和注意。
  •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故事(亨)

    中华成语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一枝奇葩,是汉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浓郁的文化色彩于一体,是我国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青少年熟练地掌握大量成语,不仅可以使语句精练,条理清晰,还能懂得许多做人的道理,对今后驾驭语言文字和具体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该书甄选的成语艺术性、思想性、故事性强,且在当代使用频繁,十分适合中小学生阅读。
热门推荐
  • 竹间十日话

    竹间十日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神学院之黑暗天使

    超神学院之黑暗天使

    新书《永恒幽冥》己发布。欢迎加入超神学院之黑暗天使书友群,群聊号码:202088150他曾因爱成魔为凯莎屠尽魔人文明。他曾横扫万千星域威压亿万神魔。他曾令诸神仰望令神河退下王座。为平息他的怒火,阿滋尔封印恕瑞玛文明。为请求他的饶恕,德诺掀起内战。为获得他的垂青,烈阳俯首称臣。天使星外,他一剑斩灭数千战舰,千万战舰不敢向前一步。圣城之上,他一拳打破虚空,无数虚空战士尽皆全灭。他的姓名被列为禁忌,他的军团令人闻风丧胆。关于他的过往,史书不敢记载。他的一切,众生难辨对错。他曾是天使星云四王之一,亦是虚空宇宙的黑暗之王。
  • 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飞向蓝天的历程(趣味科学馆丛书)

    “趣味科学馆”丛书,是一套自然科学类读物。丛书包罗科学的多个领域,涉及“信息化”、“绿色革命”、“发明、“生态资源”、“航天”、“军事”、“日食、月食”等当下热门关键词,有引领读者关注热点、提升其认识水平的现实价值。刘芳主编的《飞向蓝天的历程》为丛书之一。《飞向蓝天的历程》内容涉及飞机的各个侧面,并进行合乎逻辑的排列组合。文字浅显易懂,生动活泼。
  • 一叶昭华

    一叶昭华

    杭家二小姐一朝回京,发现自己竟成了水性杨花偷盗成性的代名词,人在京城外,锅从天上来,且看她如何步步抽丝剥茧为自己洗清冤屈,既然无法低调,那便将高调进行到底,手撕恶毒女,智斗奸佞人,携手大周神探小分队屡破奇案。
  •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没有不该承担的责任,只有不愿承担的责任

    不论是楔形文字,还是象形文字;不论古今,还是中外;不论家庭,还是职场。历史的变迁、地域的隔阂、工作的转换……却不妨碍我们对责任相同的理解,责任是人生命的一部分,应该承担的任务,应该完成的使命,应该承担的后果。
  • 痞子闯仙界

    痞子闯仙界

    如果得到一件能够穿越到十天以前的法宝,你会选择穿越呢,还是选择穿越呢!天生难以修炼的混沌之体,却也阻止不了叶峰走上强者之路。
  • 陆先生要恋爱

    陆先生要恋爱

    两家的儿子倒是见面熟,发香烟碰酒杯,热腾腾地说足球股票,意气洋洋,妙语连珠。两家媳妇也有共同语言,说商品打折,说子女的教育问题,交头接耳的。孩子们也凑到一块去了,说电脑游戏,津津乐道的。陆先生和金玉铃被撇在一边,他们又成了局外人。老夫妻两人话语很热烈,眼神却幽幽的。他们一路走着,一路说着,身影一下子拉得老长,一下子缩得很短。他们不再说自己了,儿孙是他们仅存的话题。
  • 人人都有一张脸

    人人都有一张脸

    这伢,人小心却不小,他懂事,他用心良苦。庚年想。我不能倒下,就为这我不能倒下!他想。我不是要元朋做我崽,我是要做件大事,人都该有个光亮的脸面,为这我也要做件大事。庚年他眼前不黑了,他咬着牙,把腰带紧了又紧奋力前进。他们在草地里走了六天六夜,终于走到一个叫班佑的地方。
  • 苦吟寒士贾岛传

    苦吟寒士贾岛传

    这是一部文学传记,而非学术性传记,但其中贾岛的生平大事都有所本,与贾岛有关的人物也多系真人。当然,作为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情节不可能曲折离奇跌宕起伏,甚至许多方面还存在着推理性的叙述。我不敢说,书中的贾岛和中唐大诗人贾岛不差分毫,但他至少是我心目中的贾岛。我曾向一位前辈讨教,他说,“《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区别,前者是小说,后者是史志。你既然是写小说,有些事就不要再去顾虑。”我听后为自己的胆大妄为感到安慰,也去了好多顾虑。
  • 快穿男神求别闹

    快穿男神求别闹

    “什么?_?你说我姐跟他闹别扭了,一气之下跑去三千小世界历练了?不行不行,我得去凑凑热闹,这种情况可是太罕见了,哈哈!我终于可以不吃狗粮了。激动\(≧▽≦)/,内牛满面\^O^/”可这是怎么回事啊啊啊!!!?我怎么下去了啊?还遇到一个妖孽是怎么回事?“沃靠(#‵′),你你你,停下,别过来啊!”妖孽嘴角勾起一抹浅笑,刹那间清颜仿佛听见了内心花开的声音,呆愣的看着他,殊不知这一眼,便是万年。——【新人新书,请多关照,喜则留,厌则走,不必勉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