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700500000006

第6章 放下执着心,得轻松之福报(1)

佛说,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放不下执着心。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佛说,放下执着心,得轻松之福报。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

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请法,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

此时,尊者幻现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现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着,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执己见,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得失之心,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

聪明的人总能放下很多东西:美女、金钱、名誉,甚至是友谊。放下是为了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以一种自主自愿的态度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既然背着负担是走,放下负担也是走,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轻松些,潇洒些呢?曾经的拥有,不代表现在的拥有,现在的拥有也不一定是恒久的存在。如果放不下往昔的拥有,看不清现在的所得,那么曾经的拥有就会成为生命的负担!

郑石岩说:“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现实的生活。”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已割舍。人生中的很多东西,若须要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负担,轻轻松松的上路,放下才能得解脱。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也会认为放下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佛陀格言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一个人觉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

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

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一边从竹篓里一块一块地取出石头,一边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当大半石头被扔掉后,那个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很轻盈。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可又总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重负,如名利、金钱、权势等等。

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自己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着快乐,却又总放不下心中的累赘,把不该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总想放下些什么,却总也放不下。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对工作、生活、朋友、亲人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可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与浅薄。

其实,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开心。所以,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的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再为自己增加无为的烦恼,就会获得快乐。

许多人成天沉醉于对名利的追求,对金钱的角逐,谈何快乐?整天陷入对利益的争夺,为了顶点利益,就与昔日的好友反目为仇,快乐从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鸡肝肠,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乐又何处去寻?

所谓的“放下就是快乐”,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它是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一种重负顿释后的轻松自如;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你就会获得快乐,远离烦恼。

感悟

佛说,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生活中会有很多让我们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肯放下这些重负,就会痛苦不堪,也不会得到快乐。其实,快乐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我们能够放下肩负的包袱,轻松前行,快乐就会悄然而至,烦恼也就会悄然远去。

禅机妙语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求也许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否定和超越。如果否定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纵的是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那么就永远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人们一旦陷入到物质欲望的追求当中,就一定会痛苦烦恼而永远没有尽头。

而且,如果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要去强求,那么必然会感到痛苦不堪。由不得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却还要求它们完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去追求了。能够由得我们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就一定去把它做好,而不放纵自己,这才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四方云游。20岁那年,北野在云游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个人结伴而行。他们爬过一条山路后,感觉有些累了,于是来到一棵大树下休息。那位嗜烟的行人供养给北野一袋烟,北野接受了。北野抽过烟后,称赞烟的味道不错,于是,那位嗜烟的行人便送他了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二人分别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我的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管和烟草。

3年之后,北野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希望老师能寄些衣服过来。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他好不容易才熬过冷酷的严冬。北野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占卜的结果是:信并未送达。不久之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接着,他就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北野到了28岁那年,又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于书法和汉诗,他每天都在钻研,每天都在进步,也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后来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这不是我所想要的。”从此,北野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了。

后来,北野专心于禅学,终于成为了一代禅门大师。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是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你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才可以长长久久。

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

感悟

佛说,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自己。当你时常感觉痛苦的时候,是否可以静心想一想:你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是你的追求发生了什么偏差?如果是一种错误的追求,那就应该悬崖勒马,修正自己的追求,使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不追求错误的东西,才能远离痛苦。

佛陀格言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慈悲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着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什么是执着?对于外面的事情,成败、得失、是非、人我,放不下,凡事过于固执,钻牛角尖,不会变通,这就是执着。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蠢人都很固执,这种人越是观点错误,越要执迷不悟。其实,即便你真的是正确的,也不妨作一些让步:人们最终将会承认你是对的,并称道你的阔气大度。固执给你带来的损失大于你击败他人之所得。你一心要维护的不是真理而是粗暴无理。有的人脑袋似顽铁,倔强得不可救药,根本就无法说服他。固执一旦与想入非非联姻,那就结合成永远的愚蠢。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执迷不悟的心理?

执迷不悟对人的影响,要依赖于其主观的定义。如果你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其正面的影响就要大些,有的时候成功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维,会导致前进的停滞,无法创新。如果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固执,那会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认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们应当用开放的意识,去分析利弊。对于负面的影响,要分清楚好处与坏处,那么这种影响会减轻。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与他人缺少沟通,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

因此,我们要认清现实与假设、主观与客观,遇到事情应当理性,提醒自己情绪会让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将人与事情联系起来,不要带着成见去认知。

感悟

佛说,执着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着就是大烦恼;浅的执着就是小烦恼。因此。我们要学会变通,凡事不要太过于执着,尤其是错误的执着,想办法在心念上放掉执着,这样就能解脱烦恼。

佛家典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同类推荐
  •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第一卷)(方立天文集)

    今年是方立天先生从教五十周年,明年即将迎来八十大寿,值此欣盛之时,结集以为纪念。方立天先生为人可敬,为学可信,毕生孜孜矻矻,专注于中国哲学、佛学与文化的研究,著作颇丰,影响非凡。文集共12卷,凝聚方先生一生心血之作,堪为集大成,在中国哲学与中国佛学研究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关键意义。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故事(第二册)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佛眼观生死

    佛眼观生死

    人活在这个世上,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生死。人从哪里来,又将往哪里去,这是一个相当具有诱惑力,但是又常常被人避忌的课题。佛教利用其精妙的“缘生观”为我们解读了生命的密码——“一切有情,因缘生成;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人生无常,不必执着;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珍惜眼前,活在当下;父母是佛,提早尽孝;生命是宝,务必珍惜;众生平等,慈悲为怀;把握自己,把握人生;临终关怀,直面死亡:涅槃境界,得大自在。”只要参透了这些道理,就可以自在地活在世上,不悔地走完人生旅程。本书从佛教经典的阐述、佛学大师的讲话和专著,以及佛学界人士的研究中,精心挑选了百余篇关于生死问题的章节,分门别类,集合成书,教化大众。
  • 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

    本书系统介绍了伊斯兰教的信仰、教派、教义、经典、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当代伊斯兰教的发展状况、各种宗教改革运动等。
热门推荐
  • 物语聊斋

    物语聊斋

    龙笛,传说中的龙骨所做,驭众蛇,偶然被一少年所得……这本不是简单的升级打怪的小说,后面越来越好看,希望大家喜欢!
  • 妈妈急需的心理“婴语”书:科学养育0-2岁宝宝

    妈妈急需的心理“婴语”书:科学养育0-2岁宝宝

    肢体语言是人类心理需求的外在表现。在婴幼儿时期,宝宝通过哭喊、微笑、动作、姿势、表情等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因此,宝宝的肢体语言在和爸爸妈妈的交流沟通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你懂儿童心理学,如果你了解婴儿的内心需求和心理发育规律,就很容易发现在宝宝的肢体语言中,包含着大量的信息。本书通过漫画+ 心理的切入点,帮助爸爸妈妈洞悉婴儿的心理需求,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留心宝宝的肢体语言,读懂宝宝的“婴语”,这样才能更好地和宝宝进行交流、沟通,做了解宝宝、理解宝宝意的好妈妈、好爸爸。
  • 魔尊大人你好

    魔尊大人你好

    身为六界的大魔头,实在过够了这样无趣的生活,于是穿越到人间去过过那里的生活,然后就捡到了他,从此……“小柒,我听话了,不要不要我好吗?”“小柒,谁欺负你我就帮你打谁。”“啊啊啊,早知道我就不救你了”说好的高冷呢?这是什么鬼?
  • 男人吃什么才健康

    男人吃什么才健康

    吃是人的本能,但吃什么,怎么吃,这里面却大有讲究。“吃是人类身体健康的第一道关”,人的健康不能只停留在“不得病”的低水平上,要有健康的体魄,还要会“吃”。要会“吃”,就不能由着性子来,以至于想吃就吃,这是万万不可的。  总之,在解决了“吃饱”的问题后,现在是应该解决怎样“吃好”的时候了。为此,我们综合了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根据现代男性的身体和生存状况,编辑了本书。主要是通过饮食营养达到保健、养生、壮阳、滋补、调理、食疗的功效,本书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权威性、系统性和实用性,是指导现代男性健康饮食的良好读物。
  • 漫画脑

    漫画脑

    本书是“悦读日本”书系之一,是一部日本漫画小史。为什么说日本人有一个漫画脑?“漫画”一词是怎么来的?常磐庄如何成了漫画圣地,那里又发生过哪些有趣的故事?吉卜力的成功背后又有什么样的秘诀?书中从早期葛饰北斋的《北斋漫画》,讲到大正的漫画刊物,再到昭和时代与战争相关的漫画,而后是战后百花齐放的漫画黄金期,在这个阶段,诞生了铁臂阿童木、哆啦A梦这些为人们熟知的经典形象,而蓬勃发展的青年漫画和少女漫画则让漫画成为一种多元而又纷呈的、连通想象与现实的媒介,后有吉卜力工作室创作出大量以原画为基础的巨制动漫电影,漫画由此升级为全民式的文化现象,并衍生出了漫画咖啡、cosplay、轻小说等业态。漫画即日本,本书所呈现的既是一部漫画史,也是日本历史发展的动线,是日本国民的心灵史。
  • 回生集

    回生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诡鉴

    诡鉴

    十年前,绵山村的村民在一夜之内全部死于非命,刑警队队长李午旭和副队长尹航找不到任何线索,而从外地赶来协助的警察吴思怡在调查中神秘失踪,警方搜寻半年多未果,只得放弃。十年后,已经接受母亲死亡的事实的李佑澄,无意间得知母亲可能还活着,重燃希望之火的他在青梅竹马林珈的帮助下踏上寻找母亲的路,却不曾想接触到了名为“诡鉴”的秘密计划,也因此发现了一个更大的阴谋和危机……
  • 二憨中选

    二憨中选

    这是1986年的事。当了20多年的生产队长,紧接着又当了两年多村民小组长的余爷突然宣布再干一年就不干了。这事一时成了枣树岭组的重大新闻和村民们的热门话题。村民们不相信这是事实,因为余爷只有50多岁,精力充沛,经验丰富,而且一直干得好好的。“听说余爷不想当组长了,有这回事吗?”黄昏时分,刚从二舅家串门回来的二憨,在村口碰见大聪,这样向大聪问道。大聪也不答话,而是习惯地伸出右手的食指和中指做成剪刀状,二憨自然知道,这是大聪向自己讨烟抽。
  • 金志

    金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lcestis

    Alcesti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