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对北地郡的开发秦北地郡原治今甘肃省宁县,西汉北移至马岭(甘肃庆阳西北马岭镇)。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出其西部另置安定郡后,北地郡辖境缩小,约当今宁夏中北部、甘肃庆阳地区及陕西省部分县市。刘邦与项羽“中原逐鹿”时,匈奴的楼烦王、白羊王趁机渡河南下,占领了整个河套地区,到汉武帝元朔二年至元狩二年(前127~前121年),才派大将军卫青、霍去病多次出击,收复了河南地、新秦中。此后,朝廷对这一地区采取五项大的开发政策:一是“筑卫朔方”,动员10余万人在河套地区筑城建军事要塞,维护边境安全。二是将愿意归附的匈奴部族安置到北地郡,如左谷蠡王部就安置在今同心县的大小罗山周围。三是大量移民实边。除调60万士兵到北边屯垦外,还大量迁移内地汉民到此畜牧、垦田。元狩三年(前120年),山东遭受水灾,朝廷又将灾民70余万迁移到“新秦中”,使这一地区人口大增,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形容为“冠盖相望”。四是对移民开发边疆实施扶持政策。朝廷解决新移民的衣、食、住、行问题,无偿供给种子、农具、耕畜。朝廷在灵武县的典农城专设“农都尉”,主管屯田和农业开发。为了发展牧业,在灵洲岛上设置两个牧马苑,名叫河奇苑、号非苑,其牧地涵盖今银川市、贺兰县、永宁县及青铜峡市大部。对从事畜牧的,还“贷”给母马,利息为十分之一,即繁殖10匹后连本带息偿还朝廷2匹马。五是大规模筑路架桥。为了解决屯垦军民的物资运输问题,全国都大力修治道路,运输粮食、种子,远的3000里,近的1000里,由大司农统管。元鼎五年(前112年),汉武帝到北地郡巡视,见“新秦中”道路、桥梁交通不畅,“千里无亭徼”(亭,西汉道路沿线十里设一亭,掌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及周围民事;徼,军事要塞),下令将北地郡太守及属官处死正法。此事震惊全国,“天下郡国皆豫治道桥……治官储,设供具”。以上五项措施,使北地郡所处的“新秦中”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百姓致富,人口大增。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武帝在全国立13州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辖19县(道),其中在宁夏境内可考者有灵武、富平、灵州(一作洲)、昫衍、廉县5县,其中3个县为新设。全郡64461户210688口。新莽更名“威戎郡”。
富平县治富平城。原为匈奴游牧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遣蒙恬北逐匈奴,取河南地,始置富平县,属北地郡。秦末不守,匈奴楼烦、白羊王逾河南下据为牧地。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派大将军卫青收复,县治西移,在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西南金积堡附近。
灵武县治(南)典农城(今宁夏青铜峡市邵岗堡西)。原为匈奴游牧地,汉武帝遣卫青击匈奴后收复,始置为县,属北地郡,因其西贺兰山有灵武谷而名。治所濒临黄河西岸。辖今青铜峡市及永宁县、银川市的西部,东与灵州(洲)县隔河相望,北与廉县接壤。县内有上河城、吕城,均在黄河西岸。新莽改名“威戎亭”。东汉灵武县废省。
上河城今宁夏永宁县西南。城在黄河西岸、灵武县城之北,因此段黄河又称“上河”而得名。《汉书·冯奉世附冯参传》“参擢为上河农都尉”主边郡屯田殖谷即此。吕城今宁夏永宁县西黄羊滩附近。又名(北)典农城。西汉以冯参为农都尉主屯田筑之,地属灵武县,在黄河西岸、上河城之北。
灵州(洲)县今宁夏吴忠市利通区古城湾附近。西汉惠帝四年(前191年)置,属北地郡。县在黄河洲岛上。《汉书·地理志》引颜师古注:“水中可居曰洲。此地在河之洲,随水高下,未尝沦没,故号灵州,又曰河奇。”辖境为当时黄河主流(在县西)与枝津(岔河)所围洲岛,约当今吴忠市利通区和青铜峡市的沿河各地,永宁县、银川市、贺兰县的黄河西岸至包兰铁路以东地区。朝廷在洲岛上置牧马苑二,分别叫号非苑、河奇苑,与“灵”州之名如出一辙。新莽改名“令周县”。
廉县治今平罗县下庙乡暖泉村遗址。汉武帝遣卫青击退匈奴后新置县,隶北地郡。今暖泉村西干渠之西有遗址。辖今贺兰县西部及石嘴山市、平罗县、惠农县的河西地区。因位居黄河西岸,新莽更名“西河亭”。
昫衍县治今宁夏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古城。战国秦置县。秦为北地郡属县,西汉沿袭未改。今盐池县柳杨堡乡张家场有古城遗址,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800余米,出土有大量秦汉文物。
西汉新设的安定郡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由北地郡析置安定郡,治高平县(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关),辖21县,属朔方刺史部。为什么新增这个郡呢?原因有二:人口增加,原北地郡新增的县就有20多个,为便于管理,只好增设一个郡;地域扩大,汉武帝派卫青击败匈奴后,黄河以外的大片土地也划入北地郡。安定郡是关中北面屏蔽,朝廷对其十分重视。汉武帝先后6次北出萧关到安定郡或经此到其他地方视察,时间分别为元鼎五年(前112年)十月、元封四年(前107年)十月、太初元年(前104年)八月、太始四年(前93年)十二月、征和三年(前90年)正月、后元元年(前88年)正月。尤其是第一次,是汉武帝登基后“始巡郡国”,随从有“数万骑”之多。安定郡的辖境约当今宁夏中宁县以南各地及甘肃平凉市全境、会宁县、靖远县,全郡42725户143294口。在今宁夏境内有高平、朝那、泾阳、乌氏、参、眴卷、三水7县,其中有4个县是新设。
高平县治高平城(今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城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新置,为安定郡治。因地在原上,既高且平,故名。辖境约当今宁夏固原县全境、西吉县和海原县大部。陇山(今六盘山脉)、高平川水(今清水河)自南而北贯穿县境。
朝那县治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初属北地郡,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划为安定郡属县。辖境包括今宁夏彭阳县全境、固原县大湾乡、甘肃镇原县西北部。今彭阳县古城镇有县治遗址,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1979年考察时,城墙残高1~15米,基宽14米。城周有壕。出土有汉代错金铜羊、陶制下水管道等,其中一青铜鼎有阴刻铭文“第廿九,五年,朝那容二斗重十二斤四两”。县境有西汉名关萧关、秦汉名祠湫渊祠。
关中北面屏障萧关西汉有个著名的险关,叫萧关。其位置在今宁夏固原县南40公里瓦亭附近。此地十分险要,西有陇山(六盘山)为屏,南有弹筝峡(今三关口),是南北交通咽喉。按徐广之说,“关中”一名,源于“四关之中”。四关者,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萧关在朝那县界,《史记·匈奴传》载: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强悍的匈奴族跨河套而南,十四万骑兵袭破萧关,北地都尉孙卬英勇抗敌,不幸战死。匈奴骑兵长驱直入,烧毁了著名的回中宫,关中和京城都受到威胁。汉文帝大发车骑,只是将匈奴逐出长城外,不能有所斩获。汉武帝于元封四年(前107年)下令修回中道,南起长安,经回中宫(在今甘肃泾川县境,也有学者认为在今宁夏固原市境内)北出萧关,随后数次至安定郡视察。对汉萧关故址,历代有多种说法,其中唐代杜佑《通典》、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均认为在瓦亭,即今原州区南40公里处。因为是关中北面屏障,萧关在历史上名气很大。文人骚客,多有诗词吟诵怀古。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有《塞下曲》:“蝉鸣桑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作游侠儿,矜夸紫骝好。”岑参有赠别诗《胡笳歌送颜真卿使河陇》:“凉秋八月萧关道,北风吹断天山草。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
乌氏县战国秦置县,属北地郡,秦汉因之,辖今宁夏泾源县东部、平凉市北部。治所疑在泾源县蒿店宁甘省界东南侧,即甘肃平凉市安国镇。
参渗(读渗滦)县治今宁夏同心县东南,即予旺镇沙梁盖汉代古城遗址。西汉新置,属安定郡。辖今同心县南部、固原县东北部,为匈奴族、羌族居地。今予旺镇南塬村东南500米处有遗址,面积过10万平方米,出土有汉代多种货币及铜镜、剑銎等文物。
眴卷(读旬郡)县在今宁夏中宁县南郊,地名古城。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新置县,隶安定郡。治所在当时高平川水(今清水河)汇入黄河之河口东北侧。其地存有遗址,面积过1万平方米,但农耕破坏严重,仅出土过4捆铜质箭头的箭400余支,故当地人俗称“古城”“古战场”。辖今宁夏中宁县、中卫县的黄河以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