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破、放下、自在”:放下就是解脱,解脱才能有真正的“自在”。
——宣化上人
我们的生命到底需要什么?我们费尽心机所追求的东西到底是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需要多少钱才能满足?我们费尽心机追求名誉、地位到底值不值?……这一系列关乎我们人生意义的思考,相信每个人都曾有过。可是我们的思考大都停留在了事情的表层,所得出的结论也许也只是流于表象,我们并没能看破生活的本质所在。
如果留心出家人所穿的僧鞋,你会发现,鞋的脚面上都有洞。其实,这就是警示佛家子弟,要低下头来,要“看得破”,不必太执著。到底怎样才算“看得破”呢?所谓的“看破”,其实不是让人觉得一切都可有可无,而是要让每个人知道自己想要和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生活中,每个人所真正需要的东西其实都差不多,饿时一碗饭、渴时一瓢水、困时一张床,这是人生存的必需品,每个人都有理由去争取。对于如今的人来讲,这些东西不用费多少力气就可以得来,那么我们为什么还那么不快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看破人世间的种种虚无缥缈的诱惑。
有人为了金钱而透支自己的生命,到头来却发现金钱不过是存折上的一个数字;有人为了荣誉地位而奔波,可真正得到之后却又觉得自己当初的付出不值得;有人被别人羞辱、诽谤之后,总想要反戈一击,讨回尊严,最后却发现这样做不过是让自己风度全无、更加气愤,别无他用……我们之所以如此矛盾,就因为没看破,所以才有了贪念,有了悔意,这些情绪都将纠缠在心里,难以安定。唯有真的看破了世间种种,才能获得安宁的生活。
唐代有一位丰干禅师,在天台山国清寺清修。
一天,丰干禅师在松林漫步,突然听见远远的有小孩的啼哭声。丰干禅师走过去问:“你是谁家的孩子?”
小孩哭哭啼啼地说:“我找不到我的父母了,我也不知道他们在哪?”于是,丰干禅师便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他的家人来认领。
这小孩的父母一直没有出现,所以他一直住在寺院里。因为他是被丰干禅师在路上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长大以后,寺庙里安排他到后厨打杂。
拾得有个名叫寒山的朋友,家里很穷,经常缺衣少食,拾得就把斋堂里多余的食物和衣服给寒山带去。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如果有人无缘无故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该怎么办?”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听后说:“我们这些人无权无势,也只能如此了。”
拾得却摇摇头说:“弥勒菩萨虽然法力无边,但是他也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由此可见,忍让和无求并不是懦弱,而是因为看破。”寒山听后,恍然大悟。
拾得之所以对人世间的种种苦难和不平丝毫不放在心上,就是因为他已经看破了尘世间的种种烦恼。相传,这个故事中的拾得小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所以才能有如此佛法。
我们自然不敢期冀自己如同菩萨般豁达,但是最起码我们应该明确自己想要的东西到底是什么,这样才能有选择地前行,不至于在人生路上失去方向。
诚然,在人生数十载光阴中,每个人都有所求:有的人希望富贵满堂,有的人希望福如东海,有的人追求无上智慧……表面看来,各人所求各不相同,但其实无论哪种渴求,都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幸福。
而所谓的幸福,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杆。你认为有钱就有幸福,那多少钱能带给你幸福呢?十万?一百万?还是一千万?其实,幸福与超出生存需要的任何物质都没有关系,只有内心的快乐才是永远。
生活原本很简单,快乐也很简单,但是如果你看不破生活的本质,就太容易给生活背上沉重的包袱。如果我们能够看破生活的真谛,不被贪欲所挟持,择精而担,量力而行,人生自然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