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蘅对她舅舅的怀念化作了勇气,她大胆地整理出这些年她输入电脑中以及写和画进她那几本“速写日记”中的零星小事,摘录了有关舅舅最后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最后在她的朋友们的鼓励下交给了三联书店。
四月中旬,当我收到样书时,(事先是被隐瞒的)作为她的母亲,翻阅了一下,我真不知道该是称赞、还是责备,甚至还有担忧。我已是92岁老人,赵蘅也刚过了66岁生日……我总有“不写也罢”的心态,她却总是按捺不住。但我不禁回忆起在我66岁时,恰正赶上一个难忘的美好时代,大地复苏,我和我的文友们一个个毫无顾忌地从心底挖掘出深深埋藏着的在那漫长岁月里我们对祖国的依恋,用笔来宣泄着我们的等待和希望!毕竟“弄文罹文网”的暴风雨是过去了,再也不必担心“上纲上线”,那时真像是到了“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的好日子!
那个时候我哥杨宪益十分乐观,在工作上他和乃迭兴致勃勃地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当然过了几年却遭遇了挫折,开始习惯说“无所谓”,以告诫别人,也提醒自己。他不再是埋头苦干的中年人,却开始走进老年。
然而他心底那股强烈的爱国之情却时刻喷涌,当我们兄妹三人谈起在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我们亲爱的祖国已经开始从那黑暗的封建专制、愚昧无知的泥淖中挣脱出来,一步步向前迈进,我们感到是幸运的!
我们不敢奢望来自读者和亲友们给出几分肯定和理解,也许我们应该准备接受一些误解或责难!我们等待宽容。真心希望读者能从这本书里所提供的只言片语读懂杨宪益——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一个心如明镜的爱国者,一个默默无闻的斗士,一个被遗忘、被时代湮没了的寂寞老人。
夜深人静时分,那个生前被称作“奇人”“诗人”或“酒仙”的书痴可会轻轻对我们说:你们记得吗?《基督山恩仇记》这本书里最后一句话:“人类智慧全部包含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
Wait and Hope!
2011年4月23日急就
杨宪益逝世一周年零五个月
编者注:此文是杨苡先生为三联书店和北京鲁迅博物馆主办的“《宪益舅舅的最后十年》书外文献展”撰写的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