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325400000001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背景

维护公民健康是国家的责任。国家具有为维护公民健康而保障公民普遍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责任。参加体育活动是每一个公民所应有的一项基本发展权利,人人享有健身活动的保障和服务是人的基本发展权利的实现。早在1948年12月1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以下简称为《宣言》)第二十二条就人的发展权利作了专门阐述:“每个人,作为社会的一员,有权享受社会保障,并有权享受他的个人尊严和人格的自由发展所必需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的实现……。”《宣言》强调了每个人都有权享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各种权利。1978年11月2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20次会议通过的《体育运动国际宪章》第一条指出:“参加体育运动是所有人的一项基本权利。每个人具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基本权利,这是为充分发展其个性所必需的。通过体育运动发展身体、心智与道德力量的自由必须从教育体制和从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加以保证。”作为重要国际文献——《体育运动国际宪章》明确了“参加体育运动”是每个人的一项基本发展权利。

20世纪中后期,全球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然而,随之出现的环境污染、能源短缺、健康危机等问题,使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发展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在对以往的发展观作了深刻的反思和反省后,开始认识到发展的核心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使人本身获得全面的发展,“在这种发展中,经济只是其中的一个手段。社会发展的目标是社会——人,是社会——人的需要。特别是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发展应当与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发展相一致。人的潜力和创造力,乃是社会发展中的最大、最重要的资源,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1】。正是由于社会发展是人类的发展,因而就不能局限于经济增长这一内容,应包括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和体育等相互关联和相互补充的若干方面。只有将这些方面汇合起来,才能保证社会的正常发展。这种“人类生存战略的变迁,将最大限度地推进经济增长,转而通过生活方式的变化而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存和幸福”【2】。关注人的价值是新发展观的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人”置于社会发展的中心位置,把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放在“人”上面。“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联合国社会发展世界最高级会议,哥本哈根,1995年)是人类发展观向“发展目标的社会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即从传统的“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而这种发展是“为一切人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机会的过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4】。由此可见,社会发展层面上“人本”的内涵是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促进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各种潜能的发挥,促进人的个性的丰满,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提高,这既是“持续”的目的,也是“协调”的目的。抓住了目的,就是触及了社会发展本质。新发展观的确立,使人们把更多的视线转向了发展社会事业。国际大众体育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呈快速发展之势,许多国家为广泛开展旨在普遍增强公民体质的大众体育活动,相继出台了促进本国大众体育发展,改善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环境条件,保障国民普遍享有体育运动权利的政策法规。1990年5月在芝加哥召开的世界大众体育健康与营养大会表明,已有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制定和实施国民健身计划,有计划地系统地推进本国大众体育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任务,并作为国家意志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第二十一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从而使“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成为我国体育事业法定的目的任务,在法律上确立了群众体育的基础地位和重要地位。《体育法》规定:“国家提倡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增进身心健康”也表明了国家对公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体育法》还就政府在开展和保障公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中的职责做出了规定,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为公民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创造必要的条件,支持、扶助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5】实现普遍“增强人民体质”这一我国体育事业根本任务的基本途径就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对此,《体育法》也做出明确规定,即:“体育工作坚持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为基础。”从法律上明确了全民健身活动在整个体育工作中,确立了全民健身事业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和主体地位。需要说明的是,全民健身活动与全民健身事业虽高度相关,但却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它们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全民健身从本质上讲是全民性体育活动,或者说是人的有目的、有意识的身体运动。而全民健身事业,其内涵已超出活动范畴,既包括了全民健身活动,又包括管理、运作、承载这些活动的机构、制度、人员、组织、设施等,是两者的总和,成为政府、社会为保障和服务全民健身活动而运作的一项事业。国家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正是“国家发展体育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具体体现,这既表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国家意志——人民意志的体现,又表明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是国家的责任。全民健身事业对于增强人民体质、完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进步;对于增加体育消费、培育体育市场、扩大体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都有重要的作用。国务院1995年6月20日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就是实现国家发展全民健身事业责任的一项重大举措,《纲要》旨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创造更多更好的体育环境和条件,使更多的群众参与全民健身活动,从而实现国民体质的普遍增强。《体育法》对《纲要》的法律地位也给予了明确,即:“国家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实施体育锻炼标准,进行体质监测”。《纲要》不仅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而且也是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纲要》的基本精神体现在:以人为本,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是实施《纲要》和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动员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普遍增强人民体质是实施《纲要》和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核心和主题;统筹全社会体育资源,探索和创新新的历史条件下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实施《纲要》和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一条主线;加快发展全民健身事业,逐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实施《纲要》和开展全民健身工作的突出特色。实施《纲要》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一是《纲要》的颁布实施,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集中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增强体质、提高生活质量的共同愿望,全面体现了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二是通过实施《纲要》,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6】;三是通过实施《纲要》,逐步改善群众性体育活动条件,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必要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服务【7】;四是通过实施《纲要》,适应各方面的体育需求,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8】,使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9】。

《纲要》提出到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10】”。《纲要》作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的目标任务,需要统筹规划,系统推进,因为《纲要》不仅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一庞大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其自身也由多个子系统组成:目标系统、对象系统、对策系统、实施系统等。从全民健身的实际出发,实施《纲要》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保障全民健身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支撑服务系统,为此,《纲要》提出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全民健身体系旨在使《纲要》提出的“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目标具体化、现实化,它是一个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其实质是它的保障性、服务性和整体性【11】。可见,全民健身体系是实现“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目标任务的基础,如果基础不坚实,必将影响目标的实现。正是由于全民健身体系所具有的这种重要性,所以《纲要》把“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与“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并列为奋斗目标,从而明确了“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与“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逻辑关系,并且把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确定为实施《纲要》最终的奋斗目标。毫无疑问,《纲要》所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奋斗目标,是在总结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与改革经验的基础上,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发展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必由之路。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纲要》提出用15年时间(1995~2010),“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12】,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党的“十六大”则将“全民健身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卫生体系”并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上,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从“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13】,到2010年“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再到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一方面,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在追求社会发展目标时所遵循的一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的轨迹,从以物质概念为主的“四个现代化”,到今天把提高公民素质包括在内的、越来越具体的小康社会目标,这表明了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境界。另一方面,用四分之一世纪构建这样规模宏大的,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惠及13亿人口的国民健身体系,这不仅在我国是前所未有的,而且在世界大众体育发展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其重大意义是无以言表的。

“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14】”是中央8号文件对构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提出的基本要求,“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自“十二大”使用“小康”概念以来,党的重大文献首次将“全民健身体系”纳入小康社会建设目标,是继中央8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全民健身计划,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4〕”后,党中央又一次从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高度肯定了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果说中央8号文件提出要把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建设成为一个面向全体国民、重点突出、能够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多元化的体育服务体系。“十六大”则把全民健身体系进一步具体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之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成为能够量化评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发展指标。“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2001—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构建起面向大众的多元的体育服务体系”(《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是体育工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步骤,是把“十六大”精神贯彻到体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思想成果和富有概括力的追求目标,标志着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在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程取得了重要进展。科学地分析,我们正在构建的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复杂开放的巨系统,其复杂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现在体系本身构成的复杂性上;另一方面体现在体系建构基础的复杂性上,基础构成具有多重性与交织性特点,既有系统外的也有系统内的,系统外,如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水平不高,城乡之间及区域之间发展差异大;系统内,如组织不健全、场地设施不足等。系统性亦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服务体系构成涉及多方面,各个方面相互作用制约并具有高度关联性;另一方面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又具有不间断性和持续性的动态发展特征。正是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这种复杂性和系统性,对建构基础提出了很高要求,这里所讲的基础应包括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制与运行机制、全民健身基础保障条件等。作为起点和根本,基础既影响体系的稳定性,也影响体系的基本功能,既影响体系的全面性,也影响体系的可持续性。客观性是科学态度的具体体现,理性是确保客观性的基本前提,理性的认识建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重要性,对于加快群众体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带有应用上的直接性、紧迫性,可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毫无疑问,无论是从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来看,还是从实现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来看,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已成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纲要》颁布十年来,为推进全民健身体系的建设工作,国家、地方及全社会都给予了高度重视,党和政府制定并施行了一系列相关法规文件以保障“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

从国家层面来看,党中央、国务院、全国人大及行业主管部门制订和实施了一系列专门政策法规以保障和推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全国人大通过并施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国务院颁发了《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1995~2000年)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第一阶段(2001—2005年)实施计划、《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关于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援建项目监督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安全管理的意见》等等。

从地方层面来看,《纲要》颁布以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都把实施《纲要》,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工作职责,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许多地方还通过法规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如《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建设健康城市三年行动计划(2003年-2005年)的通知》提出:“构建以运动设施、团队组织、体质监测和信息咨询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服务保障体系。”《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构建和谐南京的意见》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努力建设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建设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意见》提出:“努力构建涵盖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宣传教育、竞赛活动、体质测定六项内容的体育服务体系,做到管理有序、服务有方、保障有力。”江苏省关于印发《江苏省实施城乡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八个一工程”意见(试行)》的通知提出:“努力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发展体育服务体系,推进全民健身计划。”2005年8月4日召开的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体会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决策中提出:“实施‘小康健身工程’,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时期体育发展的意见》提出:“努力构建面向大众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把增强人民体质作为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努力构建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等等。同时有些省市已经把“体系”的构建纳入了刚刚出台的“十一五规划”当中,《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未来五年,天津将落实全民健身计划,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加快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些法规文件同样凸显了构建“体系”的重要性。如果“体系”不能按期保质地构建起来,将会影响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进程;影响到文化大省、和谐城市、健康城市和国际化体育中心城市的建设;影响到各省市“十一五规划”的完成……

从全社会来看,《纲要》实施十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施《纲要》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环境不断得到改善,我国群众体育进入了快速、繁荣发展期,取得了建国以来最为辉煌的发展成就,全社会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1997年、2001年二次全国群众体育调查结果显示:群众性体育活动日益普及,城乡居民参与健身的意识普遍增强,人民群众体质健康水平不断增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物质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全民健身工程成效显著,体育场地设施改善明显;社会体育指导员工作成绩显著,群众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日益完善,群众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健身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群众体育法规建设步伐加快,法制化水平不断提高;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群众体育表彰激励机制更加完善;群众体育宣传与科研工作成效显著,科学化水平明显提高;健身娱乐市场初步建立,健身产业进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体育已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

综上所述,《纲要》实施以来,在构建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的进程中,国家和地方及全社会给予了高度重视,各级体育行政部门也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推进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正是在各种相关政策法规和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2000年全面完成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确定的任务: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为2010年完成《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确定的任务:“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202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最终实现我国群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客观评价十年来实施《纲要》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工作,发展是主流,成就是巨大的,但是作为一件史无前例的具有重大开拓意义的工作,并无现成经验可循,许多方面都是在探索中前进的,出现问题也是在所难免的。我们认为,《纲要》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而发展中的问题,要用发展来解决。也就是说,用发展的办法,在发展中解决发展中的所有问题。我们开展这一选题研究的目的就在于通过研究分析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以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在《纲要》的指导下,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之后,我们在享受群众体育发展成果的同时,开始并越来越受场地设施不足、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困扰,群众快速增长的体育需求与体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并行,成为当前中国群众体育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独特背景。分析实施《纲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体制内的,也有体制外的;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社会的因素。就《纲要》本身来说,也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分析表明制定《纲要》过程中所做的相关前期调查研究还不够充分,因此,提出的工作任务的理论与事实依据也不够充分,特别是《纲要》第一期工程三个阶段提出的一些阶段性任务脱离实际,难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例如1995年6月23日印发的第一期工程第一阶段《关于贯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全民健身一二一工程”的意见》提出的任务不应该是阶段性的,而应是贯穿《纲要》实施的始终。倡导全民做到:“每人每天参加一次以上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二种以上体育体育健身方法,每人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任务,不可能在短短的一两年内就能实现,实际上,时至今日这一任务仍然远未完成。然而,时隔一年多后的1997年2月19日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第一期工程第二阶段(1997~1998年)工作方案》在未对第一阶段实施情况很好总结的前提下,又提出了新的工作任务。为此,在实施过程中,难免存在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文献研究还发现,有关“全民健身体系”的基础理论研究比较滞后,表述不统一,这一点可从90年代中期以来党和政府的一些重要文献对“全民健身体系”的表述中有所反映,还有一些其他相关问题将在本研究中进行深入分析。“全民健身体系”与本研究提出的“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种承上启下的关系,对“全民健身体系”的研究,是探索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全面回顾1995年以来,“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进程,归纳出在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构建“全民健身体系”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有关“全民健身体系”的相关基础理论研究不够,“全民健身体系”等重要概念的表述缺乏严谨。在一些党和政府的重要文献中对“全民健身体系”存在多种表述方式,如在《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和《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等文献中出现多种表述。重要文献中有关“全民健身体系”表述频繁变换,必然影响对全民健身工作实践的指导,这可从一些省市相关文件中有关“体系”的多样化表述中有所反映。

从上述文献的不同表述中可以看出是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即2000年底以前基本上是采用“全民健身体系”的提法,2000年底以后则出现了“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和“全民健身体系”两种提法,而且两种表述在不同文献中或者单独使用,或者并列使用,有时候是包含关系,有时候是并列关系。

第二,构建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是《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有关这项工作的开展,《纲要》规定:在政府领导下,全社会共同推行。然而,到2000年并未见政府权威部门在正式文件中公布有关“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的构成,而且时至今日,仍未在政府相关文献中见到。学术界对于“体系框架”的研究也不多见。虽然在有关领导的讲话及一些相关研究中涉及到“体系框架”构建问题,但存在多种划分方法,尤其具体到操作层面的子系统构成要素的研究更显薄弱,致使全民健身体系的可操作性不够,影响了“全民健身体系”功能的发挥。

第三,制定《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前期调查研究不够,依据不充分,致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提出的一些阶段性目标任务脱离实际,并且各个阶段的任务衔接不够,缺乏连续性。这种采用“运动式”推进《纲要》实施的方式,难免会影响到实施效果。

第四,对“全民健身体系”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二者之间关系的认识存在分歧。关于“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关系的专题访谈调查结果表明,一些人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换一种提法;另一些人则认为:“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不是一个东西,“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对“全民健身体系”有继承有创新,它体现了新的体育发展观,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在保障体育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其他体育需求通过市场来满足。可见,专家学者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

上述方面,可归纳为两个问题:第一、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与全民健身体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怎样一种关系,是一脉相承?还是彼此独立,各自有着不同的内涵、结构、功能?从目前情况来看,“全民健身体系”相关基础理论研究薄弱,相关概念表述频繁变化,一些重要文献中“全民健身体系”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并存,各地有关“体系”表述的也呈多样化,那么“全民健身体系”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呢?作为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问题,本研究将做深入分析研究,力图获得一个较为合理的解释;第二、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各项事业的根本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体系”的内涵、基本结构和功能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现阶段上述问题研究进展如何,将进一步通过文献研究来了解。

第二节 文献评论

认真做好上述问题研究进展情况的文献研究,对于了解本研究提出的问题目前已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着哪些问题与不足,有哪些问题值得继续研究下去,是否有研究价值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取得预期研究成果来说,研究进展回顾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我们将在研究进展的回顾中,紧扣本研究的主题,重点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框架进行研究进展综述。

一、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国内相关文献开始出现全民健身体系的研究,而对全民健身体系进行概念界定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直到2000年以后才出现相关的研究,以董新光、裴立新等人所做的相关研究较多。

所谓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实质是一个能够为包括广大低收入人群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基本体育健身服务的服务体系,是一个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健身需求、有效保障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保障体系,是一个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内在要求的具有主动调节能力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整体结构完善、上下层次分明、内外功能有效的复杂而开放的巨大系统【15】。

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保障系统;就是一个能够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基本体育健身需求的服务系统【16】。

全民健身体系是一个能够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求,使全体国民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17】。

未来中国特色全民健身体系应当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其服务性、保障性、自适应性应当以完成“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的基本任务为定位【18】。

我们所构建的全民健身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供给和改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基本满足全体国民多样化的体育健身需求,使全体国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19】。

上述概念对“全民健身体系”进行了界定,归纳起来主要内涵有三个方面:(1)对政府来说,主要强调提供良好的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满足国民体育健身需求;(2)对国民而言,主要提倡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体质(注:后改为“健康素质”);(3)强调体系的服务性、保障性、系统性。

但是联系经济社会大背景以及全民健身实践际来看,这些概念界定在以下方面尚显不足。

第一,偏重于“体系”的结构,界定比较笼统,没有突出“差异性”这一基本国情。从后面有关“体系”框架的构成可见,“体系”的构成研究基本停留在它的“子系统”层面,至于其操作层面的组成要素缺乏研究。同时“体系是由相互依赖的成员构成的整体,也就是成员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一些有牵连的关系体现的,例如,一个关系发生了变化,另一些关系也跟着变化,结果,使全部整体发生变化【20】。因此,为了体现出“体系”的“相互依存和全体性”【21】,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区域、城乡、阶层之间拥有体育资源不均衡这一基本国情应该是关注的焦点。

第二,制定和实行正确的方针政策,并把它转化为国家的意志和人们的行动,是一个党执政的基本形式。《纲要》作为政府发布的重要政策法规,它对于组织和动员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构建全民健身体系具有重要引导作用,为此,政策对于体系的功能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体系”的功能定位上,较多地强调了增强体质的健身功能(这里所讲的功能仅就个体参与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而言,并未涉及诸如社会功能、经济功能等),实际上,“十六大”已把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功能定位在增进国民健康素质上,毫无疑问,增强体质的定位是正确的,但是否全面需要做深入探索,实际过程中,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体育本身的功能也是多元的,而且增强体质或促进健康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开展体育活动过程中,有些活动是为了满足健身需求,所以健身的成分更多一些,而有些活动则是为了满足休闲娱乐,故而休闲娱乐成分而且就多一点。特别是在全面小康社会进程中,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将会进一步被挖掘,作用也将进一步显现。而上述概念的功能定位则较多的强调了“体育健身需求”,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当然,回避体育的休闲娱乐功能也是历史原因所造成的。

第三,全面小康社会要实现普遍增强国民健康素质,非体育一家所能之事,为此,构建“全民健身体系”这样一个旨在提高全体国民健康素质的庞大系统工程,缺少与卫生、教育、劳动、社会保障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是很难完成的。从上述概念可见,较早的概念中是把增强国民体质作为全民健身体系的目标之一,稍后的概念把国民体质改为了健康素质。体质跟健康素质是不同的两个概念,健康素质比体质更为宽泛,内容更加丰富。既然目标任务有了变化,那么我们达到目标的手段、内容以及其构建体系的推行部门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为此,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必须要打破行业、部门、领域界限,从更加广泛的层面统筹资源。

第四,对全民健身体系的公共性尚未做出界定。一般较为普遍的看法,全民健身是为了普遍增强国民体质与健康水平而组织开展的广泛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有着非常广泛的内涵和外延,全民健身体系实际上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巨系统,具有公益性特征,为此,应当对这一特征做出界定。

上述概念比较强调“体系”增强体质的功能,而对其他功能和公益性较少论述到。

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

相对于“全民健身体系”概念的研究而言,“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概念的研究出现的更晚,相关界定更少,2003年以后,也就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下发和“十六大”召开以后,相关研究逐渐增多。

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影响和制约全民参与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增强国民体质诸要素构成的服务性、保障性和自适应性的整体。其实质就是把影响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22】。

构建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是由影响和制约人民群众广泛参与体育健身活动,使体育真正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使国民体质得到普遍增强的诸要素构成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目标明确、结构完整、具有较强适应性的整体【23】。

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即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为适应各方面的体育健身需要,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良好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的体育服务【24】。

把上述概念与上文中的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进行比较,其特点主要体现在:(1)体育将会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走向“生活化”;(2)利用系统理论,把群众体育工作进行了较为具体地阐述,归结为: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3)开始考虑到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差异性。

同时,我们认真分析之后,尚显不足的方面与全民健身体系的概念基本相同。

三、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到2000年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25】但是关于这一基本框架的构成,党和政府的文献中从未对基本框架的具体构成进行明晰,这是否与《纲要》研制不够充分有关,需要做进一步研究。这一框架的基本构成是随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以及专家、学者同步进行的相关研究而逐步定型的(注:详见本书第五章第二节)。

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可知,第一、有关我国群众体育领域“体系”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现存全民健身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概念的界定尚存不足。第二、虽然全民健身体系框架构成子系统大体定型,但是认同性不高,具体到操作层面的组成要素,缺乏研究。这样会导致以下后果:(1)“体系”目标任务不够具体、明确,可操作性不强,缺乏科学性;(2)致使“体系”的目标任务完成与否缺少科学的评价依据,随意性很大;(3)制约具体实践工作的开展。实际上,操作性层面的组成要素是最根本的,只有它才能“让那些通常只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抽象概念,最终在我们所熟悉、所生活的现实世界中‘现出原形’,让那些本来只能靠我们的思维去理解、去体验的东西,‘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26】。同时,也只有它才能实践“亲民、便民、利民”原则,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服务。可见我国“全民健身计划”推行过程中操作性不强、确立的部分目标任务不能如期完成,相关理论研究滞后是一个重要原因。

在设计研究过程中,笔者对有关“全民健身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文献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发现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第一、很多研究都是从某一角度、某一层面来探讨其在构建全民健身体系中的作用,缺乏对全民健身体系的整体性、系统性研究;第二、微观的现状研究居多,宏观的预测性研究很少;第三、缺少把我国“全民健身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产生,放到经济社会和国际大众体育发展大背景中,进行较为深入的学理性分析;第四、对“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及推行效果更多地看到取得的成就,而对存在的问题研究不够,缺少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

第三节 总体思路

首先,在本研究中需要搞清楚“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经过努力,我们理出了其发展脉络,即“全民健身体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以1992年党的“十四大”为背景,深化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我国体育体制和运行机制变革的需要而提出来的,较多地体现为一种政府部门自上而下的产物,偏重于“体系”结构和管理功能。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提出则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跨上一个大台阶,发展观开始由“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变,充分地体现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调政府职能的转变。体现出我国经济发展之后,政府部门在群众体育领域,以满足人民大众的休闲、健身、娱乐需求为本,是为基层人民大众服务的体现,它注重“体系”的功能。实际上“全民健身体系”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是一脉相承的关系。随后,笔者联系当前我国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深层次地论证了“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走向统一——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即“十六大”提出的“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趋势。笔者于2004年提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详见:从“全民健身体系”到“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性认识.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6))。这一点在2005年3月发布的“2005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项目指南”中得到了验证,在“二、群众体育研究”部分就明确提出了:“构建面向大众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另外,2005年6月21~22日在上海举行的“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群众体育高层论坛”进一步佐证了笔者的观点。其中国家体育总局政法司的“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群众体育高层论坛综述”:“战略与细节并重,促进群众体育工作再上新台阶”。在其“一、理论上得探索”中提出:“……也是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张发强同志“在2005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暨中国群众体育高层论坛上的报告”中也提出:“三、努力构建多元化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从这点而言,该研究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

其次的问题是:目前适应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涵、基本结构和功能是怎样的?笔者沿着科学发展观的民本思维,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研究了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内外环境。为理性地认识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现状,提供了理论基础。基于此,笔者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大背景,以当前我国各地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现状为研究基调,承接“全民健身体系”与“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特点,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应有内涵进行了剖析,对“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这一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然后对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进行了追本溯源,演绎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框架,它集管理结构和服务功能于一体,三层服务保障架构,凸显一个“人”字理念,通过政府与社会协调配合,提供“多元化”的体现“人本精神”的服务。

最后,以充分发挥体育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为主旨;以缩小全民健身事业的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为终极目标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构建对策。

当然,笔者在此只是“抛砖引玉”,希望在此研究领域早出“精品”,为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体育服务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做贡献!

第四节 研究意义

一、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上来看本研究的重要性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并且把“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奋斗目标之一。

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统筹兼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深化体育改革,构建群众体育服务体系。”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如何在我国群众体育领域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人群的不同要求,坚持体育服务的多元化”,怎样做到中央8号文提出的“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都有待于深入研究。

二、本研究对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正确理解“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科学内涵,对其与“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论证,科学地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逻辑地演绎出两大体系走向统一,即“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趋势,对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相关研究尚未见到,这已成为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瓶颈”。一方面,其相关文件中不断变化的表述证明了这一判断;另一方面,到2000年,我国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的基本框架。对与此框架的基本构成也是众说不一,没有形成一个该方面的共识。

三、本研究对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践工作具有重要价值

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是一个以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余暇生活,满足其多元化的健身、休闲、娱乐需求,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使全体国民的健康素质得到普遍提高为终极目标的系统;是一个以“科学发展观”为原则,与卫生、医疗、文化、教育、规划、城建、环保、社会保障等部门通力合作,统筹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群众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全体国民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集管理结构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开放系统。这个系统具有“五化”(普遍化、多元化、生活化、休闲化、科学化)和“七性”(均衡性、协调性,多元性,公益性、服务性,保障性,系统性)的特征。其实质就是把影响群众体育的多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事物整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使资源配置最优化、管理工作规范化、服务效益最大化,从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基本的体育服务。为了实践这一任务,我们一方面要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另一方面要科学地分析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态度来构建“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四、从汲取国外大众体育发展计划的先进经验来看本研究的意义

国外大众体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国家(到1989年,全世界已经有116个国家公布过大众体育发展计划)都在制订体育发展计划。各国大众体育发展计划中的目标体系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1)所有目标都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均是用具体数据表达的量化的指标,都可以进行跟踪评估;(2)所有目标都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与激励作用,和每一个国民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并为国民所关注和理解;(3)目标层次分明;(4)目标的确定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它涵盖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有关健康以及体育活动的关键问题。相比之下,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在这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缺陷。

第五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群众体育

研究主题:全面小康社会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笔者通过多种渠道获取了1993年至今国家以及部分省(市)有关群众体育改革和发展的政策法规,利用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查阅了1995~2005年等30多家国内的体育期刊以及国外大众体育的相关材料,收集了有关群众体育、全民健身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等与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研究密切相关的研究资料。为该研究准备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二)比较法

横向上,把我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大众体育发展计划”对比,从中找不足,寻成因;纵向上,通过对“全民健身体系”和“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发展脉络进行比较,逻辑地澄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合理地推导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发展趋势。

(三)理论分析方法

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基准,以提供全体国民满意的健身、休闲服务为目标,对“全民健身体系”、“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概念及框架构成进行了综合评述,指出各种表述、划分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同时结合全面小康社会的特征,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演绎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特征、框架结构,借以实现全民健身事业的科学发展。

(四)系统分析方法

将“全民健身体系”的构建进程乃至其经济、社会环境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着重研究各个相关部分的交互影响、动态平衡、彼此关系,进而寻求最优化的“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概念、框架结构及其构建对策。

(五)逻辑分析法

主要从哲学的观点出发研究全民健身这种社会现象,通过运用理性判断、逻辑推理、因果关系分析等直接与哲学思想相关的分析方法,研究“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关系,进而概括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全面小康社会全民健身运动和“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特征,归纳出“基本体育服务”的应有内涵。

(六)访谈法

对国内一些从事群众体育研究的专家学者进行专门访谈。同时对一些从事群众体育管理工作的人员进行访谈,从而对我国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有较全面的了解。

注释:

【1】[法]F.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美]罗纳德.英格尔哈特.变化中的价值观:经济发展与政治变迁.国际社会科学,1996,13(3):29

【3】[法]F.佩鲁.新发展观.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4】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4年人类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35

【5】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

【6】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2002

【8】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2002

【9】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1

【10】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

【11】国家体育总局《全民健身指导丛书》编委会.全民健身大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2】郭敏.认真总结,精心规划,加大力度,把21世纪的全民健身工作推向新阶段.2000

【13】郭敏.认真总结,精心规划,加大力度,把21世纪的全民健身工作推向新阶段.2000

【1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2002〔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2002

【15】董新光,裴立新,于善旭等.2010年中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000

【16】董新光编著.全民健身大视野.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01

【17】董新光.对全民健身体系基本涵义、特征和架构的讨论.中国体育报,2003-05-29

【18】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3(6)

【19】董新光.关于健康素质、全民健身体系和群众体育发展思路的讨论.体育科研,2005(4)

【20】L.Von.Bertalanffy,General system theory.Foundations,development,application,New York,G.Braziler,1968.(转引自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00

【21】李友梅.组织社会学及其决策分析.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00

【22】裴立新.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民健身体系.中国体育科技,2003(6)

【23】晓敏.对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思考.体育文化导刊,2003

【24】王雷,王芳.我国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影响因素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9)

【25】郭敏.认真总结,精心规划,加大力度,把21世纪的全民健身工作推向新阶段,2000-11-09

【26】风笑天著.社会学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2~103

同类推荐
  •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

    《食物与食物相宜》精选了近百种“最佳搭档”的食物,科学详尽地介绍了它们相互融洽、和谐共处的原因和结果,令你能在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掌握相关知识,以便在下厨或饮食时不至于“混搭错配”。
  • 酒验方

    酒验方

    药酒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酒与医药的结合是我国医药发展史上的重要创举。本书共分十二个部分:前五个部分突出药酒在养生保健上的作用;第六、七部分按强筋壮骨、外用擦疗分门别类;另外五个部分则按内科诸症、外科疾病、妇科、泌尿系统疾病和其他分类。每一部分以疾患为纲,读者朋友可以很方便地从中查找出自己所需药酒的有关内容,本书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工具书。
  • 高血压食疗药膳

    高血压食疗药膳

    药补不如食补”不仅是医学界,也是广大民众的共识。本书根据高血压的不同病症及其食疗原则,选编了数百道取材方便、制作简单、功效良好的食疗菜(汤)式,冀望为广大病患者提供一条积极有效的食疗捷径,使病患者能防病治病,健身强体,更好地享受高质量的人生之乐。
  • 小偏方·小食物治百病(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小偏方·小食物治百病(中华传统医学养生精华)

    本书中没有为读者介绍名贵、罕见的单方或偏方药物。只是为读者介绍了上百种常见、价廉的治病小食物或小偏方。而且每一种都有可靠的疗效。相信定会给您的健康饮食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 不生病的吃法:让儿童远离疾病

    不生病的吃法:让儿童远离疾病

    儿童是娇嫩的小苗,他们用充满好奇的目光对这世界进行着无穷无尽的探索。可是当他们向世界伸出探索之手时,父母的担心也随着逐渐增加。让孩子远离意外和疾病,快乐地成长是每个父母不变的期盼。本书帮助父母了解儿童的心理和身体,让父母针对孩子的特点,提供合理饮食,预防疾病,是一本实用的育儿的读物。
热门推荐
  •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水浒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听不完的历史

    听不完的历史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从圆筒录音开始直至二十世纪的重要历史录音唱片。全书分为录音先驱、浪漫派钢琴大师、德国现代钢琴学派、二十世纪早期诸多小提琴学派、中提琴和大提琴巨匠、德奥指挥学派、欧美指挥明星、意大利歌剧——从威尔第到真实主义、法国歌剧、瓦格纳王国等。每一章都按照时间顺序对作曲家的生平、重要录音、演奏风格、历史地位等做了详尽阐述,并配以各CD唱片的封面、编号、年代和评级。
  • 尘缘之浮生诀

    尘缘之浮生诀

    踏过红尘,看岁月里遇上的人,谁落在纸上的一生,只闻铁蹄铮铮,还来不及对她用情至深;结过红绳,来生会不会再有的缘分,看月光落满伤城,等思念积了好几层,还能不能,对上她的眼神;暮色黄昏,经过你随梦而来的轮回声,天涯被风吹冷,谁忽然的转身,写满心疼。不知情深深几许,只道缘浅浅归尘……戎马一生,战绩累累,却要为她倾覆天下;少年英主,不可一世,但求与她真心相换;非凡俊逸,德才兼备,最终背叛皇权,再不能护她左右。天下人只看见,硝烟四起,覆了天下,都是为了她……谁又知当年“所念之人,不共此生”这句话,原来,这一世只为他牵挂……
  • 亡国公主穿成王府寡妇:二嫁王妃

    亡国公主穿成王府寡妇:二嫁王妃

    乱臣篡位,江山易主。本想与国家共存亡,却穿为邻国王府的寡妇。指点江山、辅佐君王,却被迫陷入阴谋和争端。——等一切尘埃落定,何处是归鸿?
  • 寂寞不染半边愁

    寂寞不染半边愁

    在一个小城里发生的一些不是扯淡的故事,这不是阴谋也许是隐晦。
  • 小粉丝爱上大明星

    小粉丝爱上大明星

    他是当红影帝高艺辰,万千少女的梦想也是宋甜甜喜欢四年之久的人“他是我的特别关注,”“他是我的经常访问,”“他是我的微博置顶,”“他是我的手机壁纸,”“他的每次出现,都令我心动不已,”星河滚烫,你是人间理想~宋甜甜本想在他闪闪发光的人生道路中当个渺小粉丝就好了。她一次变故,摇身一变成为幸运女神,希望可以幸运下去,因为我的幸运都是关于你。入目无他人,四下都是你……从渺小粉丝到幸运女神,从视为偶像为全部到热爱职业,渐渐明白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爱情让人着迷,喜欢的事业同样让人着迷。
  • 做好爱你的打算

    做好爱你的打算

    这是一本通诱着锐利与蓄谋的爱情小说。坏蓝用她浸满魔力的笔墨,讲述着某种没有定义的法则。那些从容而睿智的文字,仿若盛放的藤萝花蕊,在快乐与沉沦、情爱与诱惑、记忆与痕迹的边沿光景交错。从分崩离析前的粉碎到彼时情深的躲闪,记载着念念不忘或刹那转身的隐忍。坏蓝卓展着她自我而独特的概念,只要心不被蒙蔽,任你斑斓,她自光亮通诱。
  • 慈幼新书

    慈幼新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过河卒子

    过河卒子

    1929年秋天从欧洲回来后,陈光甫的日记里就很少看到那些叱咤风云的军政要员们了。他是一个持身谨严的人,明白一个人的历史是由在世时的业绩写就,亦是由文字所塑就,因此不管有多忙碌,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对一日里所经、所遇、所思予以记录。这些日记有的写在装订成册的本子上,有的就随手涂抹在银行信笺纸上。意态从容时,用毛笔,事多心杂时,就用自来水笔潦草记之。但跟1928年之前不同的是,此后他的日记里虽少了天下大局,却多了交游、读书、行务处置、修身束德等日常记录。他好像是刻意要把政客、将军这些大人物全都驱除出他的世界,而只是埋头一心一意地打造他的金融王国。
  • 一代邪帝

    一代邪帝

    刚刚穿越,我就被恶鬼附身了,这没什么,新拜了一个师傅,结果没几天,我就变成了邪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