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72500000001

第1章 前言(1)

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文化研究是目前国际学术界最有活力、最富于创造性的学术思潮之一,有的学者甚至把它看作是后现代主义之后学术发展的主潮,但同时它又是一个最富于变化、最难以定位的知识领域,迄今为止,还没有人能为它划出一个清晰的学科界限,更没有人能为它提供一种确切的、普遍接受的定义。为了帮助本书的读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对它有一个大致的印象,我们不妨在与传统文学研究的对比当中,勾勒出它的一些基本倾向,当然这种勾勒只是现象的描述,而不是完整的理论概括。这些倾向是:1.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历史经典不同,文化研究注重研究当代文化;2.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精英文化不同,文化研究注重大众文化,尤其是以影视为媒介的大众文化;3.与传统文学研究注重主流文化不同,文化研究重视被主流文化排斥的边缘文化和亚文化,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阶级亚文化,女性文化以及被压迫民族的文化经验和文化身份;4.与传统文学研究将自身封闭在象牙塔中不同,文化研究注意与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关注文化中蕴涵的权力关系及其运作机制,如文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5.提倡一种跨学科、超学科甚至是反学科的态度与研究方法。以上的描述是十分简略的,但即令通过这样一种极其简略的描述和比较,我们也可以发现,文化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与传统的研究全然不同的、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范式。

从20世纪60年代英国一批马克思主义学者的倡导算起,文化研究在欧美已经经历了大约40多年的发展,目前许多欧美大学都建立了有关文化研究的系科,开设了文化研究的课程,文化研究在欧美学术体制内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文将对文化研究的历史、理论和方法作一初步的介绍,为了使论述较为集中,我们将以介绍英国文化研究,尤其是著名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的工作为主。

一、文化研究的起源

狭义的文化研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逐步兴起,而后扩展到美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一种学术思潮和知识传统。尽管霍尔声称,文化研究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开端”,但在追溯其根源时,大多数学者都把五六十年代之交出现的几部著作,如理查德·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1958),雷蒙·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1958)、《漫长的革命》(1961),以及E.P.汤普森的《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1963),看作是它的奠基作。

理查德·约翰生指出,文化研究在政治和思想上各有其传统,在政治上,文化研究的产生与英国新左派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新左派并不是一个有组织的政治团体,而是50年代末由一批前共产党知识分子(核心是一批党内历史学家)、左翼文化人,以及激进的大学生结合而成的一种政治运动。新左派的目的是在英国重新确立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创造一种民主社会主义的政治。50年代末发生的一系列重大的政治事件,如1956年英法入侵苏伊士运河,同年苏联出兵匈牙利,英国国内声势浩大的核裁军运动,推动他们走到一起。新左派的中坚力量是团结在《明理者》《大学与左派评论》两个刊物周围的知识分子,前者的成员大多是前英共党员,他们反对苏军入侵匈牙利,公开要求英共领导撤销对苏联侵略行径的支持,他们认为,无条件地接受苏共的政策实际上是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和历史方法,他们批判斯大林主义乃是基于抽象的教条而不是活生生的现实经验,认为斯大林主义的破产是由于其经济化约论,即把社会、政治、道德和艺术维度简单地化约为经济和阶级结构。他们批评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模式,要求用一种更复杂的方式来处理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后者的成员主要是牛津大学的一批激进的大学生,其政治成分和态度更加复杂,但在倡导一种民主的、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政治主张上,他们和前者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正是这种一致促使两个刊物的成员走到一起,并于1959年合并为著名的《新左派评论》。新左派与文化研究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不仅是因为许多文化研究的奠基人,如威廉斯、汤普森、斯图亚特·霍尔等,同时又是新左派的核心成员。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新左派对文化政治的特殊重视,尤其是新左派在文化问题上的一些重要观点,例如,第一,对经济化约论的批判;第二,把文化看作社会过程本身,而把经济、政治仅仅看作这一过程的构成因素,都对后来文化研究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思想来源方面,文化研究可以上溯至英国文学批评家李维斯和以他为代表的“细绎”集团。50年代,由于商业电视的普及,大众文化在英国迅速崛起,并引起了学术界的注意。其实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以李维斯为首的一批文学批评家就已经开始对大众文化进行研究,如李维斯和丹尼·汤普生的《文化与环境》(1938)与Q.F.李维斯的《小说与大众》(1932)便分别研究了广告和通俗小说。但令人遗憾的是,李维斯的历史观是保守的。对他来说,一种有机与和谐的社会秩序仅仅存在于17世纪之前,它遭受到工业革命的破坏。李维斯认为,现代社会的危机并不是像马克思主义所诊断的那样,存在于经济方面,而主要存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李维斯主张,为了拯救现代社会,必须恢复古老的有机社会的价值观念,而这需要借助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的力量。站在这一立场,李维斯批评大众文化缺乏“道德的严肃性”和“审美价值”。文化研究的早期代表,如霍加特、威廉斯等在批评方法和文化观念上曾受到李维斯的影响,但在对待大众文化的态度上与李维斯等人却存在重大分歧,这种差异与两代批评家的出身和文化背景有关。李维斯等战前一代批评家大多出身于社会精英阶层,而在战后,由于经济重建的需要和福利国家带来的教育普及,许多出身于下层阶级的子弟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威廉斯后来曾多次强调这种经验对于他们从事文化研究的重要意义,这种经验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些被排斥到边缘位置的非主流的社会集团,接触到为这些社会集团所熟悉的大众文化。

霍加特的《文化的用途》是英国文化研究的发轫之作。它的写作意图与新左派理论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在自由主义知识界一个颇为流行的看法是,随着福利国家的建立,工人阶级正在逐渐中产阶级化,他们的生活条件、价值观念、文化趣味都日渐与中产阶级合流,因此传统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正在消失。而新左派则力图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确认工人阶级的政治和文化身份,霍加特的著作可以看作是这种努力的一部分。霍加特既不同意上述自由主义的观点,也不同意旧左派把工人阶级看作是一成不变的僵化主张,他认为工人阶级的生活既有连续性,又有变化性。这种变化只有通过比较才能分辨出来。《文化的用途》一书分为两个部分,前一部分描绘了霍加特青年时代(20世纪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的文化生活,后一部分描述了50年代美国式的大众娱乐文化对这种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的冲击。李维斯的影响在书中清晰可辨,霍加特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幅李维斯式的历史文化景观,一种健康、淳朴的文化正在逐步被一种堕落、时髦的文化所取代。不过,与李维斯把17世纪看作理想的有机社会不同,霍加特心目中的“美好的旧时光”是20世纪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在书中,霍加特充满同情,兴味盎然地描绘了这种文化,他以赞赏的口吻谈到在工人阶级读者中流行的通俗故事所表现的淳朴的感情:“这些故事描写的是一个有限的淳朴的世界,以几种公认并信奉已久的价值为基础,它往往是一个幼稚而华美的世界,感情的迸发形成巨大的热情,但这些感情迸发的确在起作用,这不是一个腐败或虚伪的世界。”[1]这些通俗故事“不是鼓励人们去逃避日常生活,而是强化人们对日常生活的热爱和兴趣”。这可以看作霍加特对他青年时代工人阶级通俗文化的总体评价。传统的工人阶级文化是自然、淳朴的,传统的工人阶级社区是一个有机的社会。霍加特在书中详尽地描写了工人阶级生活的各个侧面,工人聚集的小酒馆、工人俱乐部,工人中流行的期刊和故事,他们的体育活动、语言习惯与私生活、家庭和性别关系等。霍加特指出,在这各个方面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内在联系,存在着一种“共同的感受”,它的特征是集体价值和个人生活的紧密交织,这种内在的联系和共同感受使工人阶级文化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霍加特的著作具有浓厚的怀旧气息,他对战前工人阶级文化的赞美与对战后美国式大众文化的批判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后者缺乏有机性,缺乏在普通老百姓活生生的文化经验中牢固的根基,霍加特批评美国电视、流行音乐、犯罪小说等都是一种文化赝品。在《文化的用途》的后一部分,霍加特采用李维斯提供的术语,如“健康”、“严肃”等来批评这种大众文化,并力图建立一种系统地鉴别大众文化的标准。这样,在霍加特的著作中我们便可以发现一种矛盾,一方面,他仍然沿用着英国精英文化所建立的价值尺度和意识形态假定,另一方面他又强调工人阶级通俗文化与其政治传统的统一性,这使他在书中常常从对通俗文化的社会功能的肯定不知不觉地滑向对其文本形式的批评,同时也使他忽略了大众文化自身的复杂性。

霍加特这部著作在研究方法上对早期英国文化研究产生了三点影响。第一,《文化的用途》是一部带有浓厚的自传色彩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充分利用了自己童年时代的经验和记忆。在我们眼前生动逼真地复活了那一个时期工人阶级的生活和文化氛围,正如一个学者所说,该书的“强大的影响来源于这种自传,文学想象和批评感性的混合,读者依据一个置身于这种生活内部的人的视野看到了工人阶级生活的具体形象,并通过他亲炙了这种经验”。霍加特这种著述方式开创了英国文化研究中颇有特色的民族志传统。第二,霍加特曾接受过严格的文学训练,在书中他成功地把文学批评的方法应用于通俗文化,把流行音乐、通俗期刊等大众文化现象都作为一个个文本来加以分析,为早期文化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范例。第三,霍加特首次采用了跨学科的多维的视野,例如在书中他便同时采用了社会学、政治学与文学批评的视角。

尽管霍加特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但对早期文化研究影响最大的应属雷蒙·威廉斯,正是威廉斯奠定了文化研究的理论基础。在《文化与社会》《漫长的革命》等著作中,威廉斯明确地与那种传统的、超越功利的,仅仅局囿于精英文化范围的文化定义告别。在《文化与社会》中,威廉斯追溯了从工业革命直至当代“文化”一词的内涵所发生的变化,威廉斯同意李维斯的意见,传统的最精致的部分体现在语言和文学中,但他不同意李维斯的观点,全部文化遗产都是由语言和文学承载的。威廉斯认为,李维斯忽略了其他的知识形式、制度、风俗、习惯等,夸大了文学的作用,威廉斯在书中写道:“对于文化这个概念,困难之处在于我们必须不断扩展它的意义,直至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几乎成为同义的。”[2]

在《漫长的革命》中,威廉斯对文化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思考,他用“漫长的革命”来形容过去两百年间欧洲发生的工业革命、民主革命和文化变革。威廉斯摒弃了庸俗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决定论”,他认为民主革命和文化变革并不是经济发展的自发的后果,而是社会整体进程的一部分。他说:“我们习惯了用政治和经济的术语来描绘我们的整个日常生活……但作为一个经验的问题,人和社会并不局限于权力、财产和生产。他们对经验的描绘、学习、说服和交换的关系同样是基本的。”[3]

同类推荐
  •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中华民俗万年历(1930-2120)

    本书采用世界通用公历和农历相对照,并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每年的年月日和二十四节气,简单明了;时限为1930—2120年,共190年,时间跨度大,查找方便,实用性强。本书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进行了重新梳理和精选提炼,让包罗万象的传统文化更鲜活、更实用。并根据今天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编写了涵盖面非常广的生活实用百科知识,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难题。本书包括天文历法、传统节日、生肖星座、民俗礼俗、民俗禁忌、民间传说、养生保健、居家风水、吉凶趋势等内容。本书编写体例简洁,语言通俗易懂,以契现代人的阅读口味,是老百姓居家必备的工具书。
  •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

    尚书:追寻永恒的天命

    《尚书》可能是留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官方文字资料,收录了夏商周三代乃至上古的一系列政府文书,包括如周公、周王这样的重要人物的讲话。在商周时期,文字具有神秘的魅力,是通天地、得永生的载体。而最早那些用文字记录下来的,很大程度上是当时人必须铭记于心的人和事,是“天命”。以《酒诰》为例,在杨照的解读下,我们感受到了焦虑打败了“大邑商”的周人的焦虑,他们反复确认上帝(天)传递给他们的信息,战战兢兢地、一次又一次地告诫子孙千万不要重蹈商朝的覆辙。
  • 北大国学课

    北大国学课

    《北大国学课》是普及国学知识的读本,内容包括经学、史学、地理、诸子哲学、诗词曲赋、小说戏曲、金石学、图书学、中医、艺术等中国传统文化领域的常识知识,力求从五千年中华文化中撷取精华呈现读者。立意明确,解读深入浅出,用简练质朴的语言将深奥的国学细细品读,旨在帮助读者对国学有一个系统化的认识,并日益精进,学有所成;使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融会贯通,启发智慧,指引人生。
  •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苗族史诗(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苗族古歌》是中国流传下来的唯一非宗教典籍的传世记史诗,也是集苗族历史、伦理、民俗、服饰、建筑、气候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它的内容包罗万象,从宇宙的诞生、人类和物种的起源、开天辟地、初民时期的滔天洪水,到苗族的大迁徙、苗族的古代社会制度等,具有史学、民族学、哲学、人类学等多方面价值。它是苗族古代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史诗,是苗族古代神话的总汇。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热门推荐
  • 补玉山居 (《你迟到的许多年》原著小说)

    补玉山居 (《你迟到的许多年》原著小说)

    《补玉山居》 (《你迟到的许多年》原著小说),是严歌苓首部透视当代中国社会的全新力作!“补玉山居”犹如当代中国的“新龙门客栈”。它是中国变迁的一个缩影。各色人物在越来越膨胀的都市游走,还有越来越多的人涌向这里,将这里作为暂时的栖息。城里人则奔向田园,追寻所谓的宁静,躲避都市的“硝烟”。鱼龙混杂中,精明泼辣的老板娘,凭着自己的强干与周旋,进退自如,将“补玉山居”经营得有声有色。一桩桩引人入胜的故事,一个个活生生的面孔跃然纸上,再现中国城市、乡村近三十年的变迁以及人性蜕变的痴缠……
  • 心态的力量

    心态的力量

    成功其实就是心态能量的获取、运用,可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巨大的能量,而成功者之所以成功,他们的最大秘密就在于心态能量的获取与运用,这也正是《心态的力量》(作者:马银春)要和每一位读者分享的神奇力量。《心态的力量》意在帮助人们发现、开拓和利用潜伏在心中的能量,唤醒心态的正能量,激发内心的强大力量。一旦你的内心沉睡的巨人被唤醒,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
  • 重生八零:小妻子,很泼辣

    重生八零:小妻子,很泼辣

    重生后,她回到四十年前,变成了同名同姓的另一个人。爷奶不喜,父亲不爱,上头还有个事事压她一头的堂姐,不怕,有疼爱她的母亲就够了。家里贫穷,乡下村姑,除了长得好看点一无是处,不怕,一双手加聪明脑子成为万元户。心机深沉,泼辣耍狠,名声坏透村里没人敢娶,不怕,那个帅帅痞痞的男朋友是个大忠犬。韩宴恒:大家都瞎了,只有我看到了她软萌可爱。
  •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

    《礼教下延之后:文化研究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礼教下延,色情上升:中国文化的分层互动、重读《红旗歌谣》:试看“全民合一文化”、无邪的伪善:俗文学的道德悖论、从金庸小说找民族共识、双单向道:20世纪中西文化交流的基本势态、三层茧内:华人小说的题材自限、无根者之梦:海外小说中的漂泊主题、好一双“中国式眼睛等。
  • 三月李明府后亭泛舟

    三月李明府后亭泛舟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

    法昌倚遇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岁华纪丽谱

    岁华纪丽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圣魂祭

    圣魂祭

    一忧一喜皆心火,一荣一枯皆眼尘,静心看透炎凉事,千古不做梦里人。修炼一途,修心为大,修体为次。且看少年自那神秘之地归来后,如何一步步印证本心,突破自我。
  • 家常菜谱精选128例

    家常菜谱精选128例

    用舌尖感受自然地馈赠。精选日常生活中最常吃的、最想吃的、烹饪起来简单省时的、吃起来美味且健康的家常菜,与家人一起用舌尖感受美食,用味觉体验人生。
  • 洛克菲勒家族

    洛克菲勒家族

    威廉·曼彻斯特在《洛克菲勒家族》中描绘了一幅多彩的图画,展现了家族四代人的生活,从在北达科他州兜售药品的“草药医生”大个子比尔·洛克菲勒,内向冷酷、沉默寡言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到扭转家族声誉的腼腆、热情、博爱的小洛克菲勒及活泼开朗、极具说服力的纳尔逊·洛克菲勒……他们已经成为美国历史的一部分,并将继续创造辉煌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