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485400000003

第3章 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1)

民俗:电影赖以彰显“民族风格”之肯綮所在

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的必要性及创新价值

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的可行性及研究路径

为电影发展与民俗传承插上双赢的翅膀

衡量一部电影是否具有“民族风格”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要追求电影之“民族气韵”究竟应当从何入手?

中国电影“民族化”的路径究竟在哪里?

……

从20世纪20年代以降,这诸多问题就一直困扰着中国电影人[1]。而“中国电影民俗学”在理论上的构建、在创作中的应用,很可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打开一条切实可行的崭新通道。

“中国电影民俗学”是一门边缘学科,由电影学和民俗学相互交叉融合而成。这门学科主要服务于剧情片的研究与创作。其基本主张是:将民俗事象有机地、适当地、持续地运用于电影创作当中,是我国电影追求“民族化”的必由之路。它同时认为:电影与民俗是一对可以互动互惠的范畴。将民俗元素运用于电影创作当中,不仅能增添作品的艺术魅力与民族气质,同时也可以通过电影这种现代视听媒体,让民族、民俗文化遗产得到更加直观、生动、持久、广泛的传播与传承。[2]

一、民俗文化:中国电影彰显“民族风格”的本源与依托

民俗文化资源主要由“民间和民族风俗”构成,通常指由一个族群的广大民众所创造、习得、享用的社会传统文化的总和。它既是规范人们言行、心理,乃至情感的一种基本的、无形的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传承、积累物质与精神文明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3]

我们可以把“民间和民族风俗”统称为民俗,这是个“动态范畴”——其主体部分是那些形成于过去的民族传统文化,但其流脉会一直延伸到当下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乃至生发、孕育出新的民俗。因此,民俗既是一种历史存在,同时也不乏现实生机。

世界各地的民俗大都是在不同的地理、历史环境中逐步累积生成的,因此不少民俗事象往往具有典型性、直观性、独特性乃至唯一性,它们往往能够鲜明地彰显出国族间的差异。其中,那些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元素,不仅常常会成为某个国族或地区的象征、担当起地域文化的代言角色,而且通常也是异域或异族之间相互辨识的有效依据或“符号”。

例如:“春节”作为一种促进家庭和睦团结、祈祷来年祥瑞的喜庆节日,便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标识之一。再如:诞生于1603年、后由林肯总统于1863年正式确立的“感恩节”[4],也早已成为谕示美利坚民族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精神的最鲜明的传统民俗节庆。又如:中国的旗袍与红灯笼、苏格兰的风笛与花格短裙、俄罗斯的套娃和伏特加……

事实上,就世界各民族来说,真正能够让它们具有“个性”或“特色”,因而能够表征、彰显出一个民族之所以是“这一个”的关键,正是那个民族所独具魅力的民俗,舍此无他。因此,就各种社会历史文化现象来说,最能够代表一个国族之外在个性与内在气质的特征,无疑就是民俗了。推而广之,能够有效地赋予电影“民族气质”的元素,同样也是那些最具地域特色的民俗事象。

电影是一种视听艺术。在世界200多个国家中,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9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56个民族和13亿人口的中国,无疑是民俗文化最为丰富的一个,而“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正是其最突出的特征,它从“视”与“听”两个方面都为电影之民族风范的构成,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丰富资源。因此,深入探寻、把握电影与民俗之间的互动关系,无疑是我们建构具有民族气质的电影理论、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影片的必由之路。为此,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民俗学的研究内容。

“中国民俗学”是一门以我国各民族的民间风俗习惯为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一般来说,其研究对象主要由以下四个部分组成:

1.物质民俗:衣食住行、生产商贸等。

2.精神民俗:信仰、伦理、价值观念、心理和情感,以及巫术等。

3.语言民俗:

1)民族语言:汉语和各少数民族的日常用语,包括各地方言。

2)民间文学: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说唱等。

3)民间套语:俗话、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话、酒令等。

4.社会民俗:

1)社会组织民俗,如:血缘、地缘、业缘组织等。

2)社会制度民俗,如:习惯法、家族宗法制度、人生仪礼等。

3)岁时节日民俗,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元宵节、清明节等。

4)民间娱乐习俗,如:戏曲、武术、杂耍、秧歌、山歌、相声、鼓书等。[5]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所谓“民俗”,不仅包括已经成为历史的民间习俗,而且也包括正在形成的、现实当中的“新民俗”。此外,除了那些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一般意义上的民俗事象——诸如:民居、服饰、方言、饮食、武术、戏曲、民歌、仪式以及五行八作等“硬民俗”之外,民俗的范畴还应包括:传统观念、民族心理、民族精神、民族情感和民族思维习惯等“软民俗”。因此,本书言及的民俗,实为一个“大民俗”概念,它大致包含:属于特定民族的“民俗事象”、“民族思维与情感”、“民族传统与风情”等内容。这些民俗元素积淀、形成于一个民族漫长的生产、生活沿革当中,总是与该民族的历史或现实血脉相连、息息相关。它既涵盖过去也包容当下,既囊括一般意义上的民俗事象,也吸纳心理、观念等思维传统与习惯。

归纳起来,民俗学的研究对象大致由“有形”和“无形”这两大部类民俗文化资源共同构成。

首先,凡是可用感官直接体验得到的民俗,诸如:衣食住行、生产商贸、民间艺术与娱乐、岁时节日、礼仪庆典等,我们将其统称为“有形民俗”或“硬民俗”。如果把这些凝结着中华传统文明的、具有视听形象的民俗元素有机地运用到电影创作当中,通常可以极为直观、便捷地给作品打上民族烙印,让人一望而知这便是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作品。例如:影片《花样年华》中美不胜收的“旗袍”;《满汉全席》中令人垂涎的“美食”;《大红灯笼高高挂》中格局森严的“大宅院”;《赛龙夺锦》中气势如虹的“龙舟”;《海上花》中萎靡颓废的“鸦片”;《人鬼情》中亦真亦幻的“钟馗嫁妹”;《静静的嘛呢石》中神圣祥和的“嘛呢石”;《千里走单骑》中温情热闹的“百家宴”;《林家铺子》中江南水乡的“杂货店”;《骆驼祥子》中的老北京和人力车……

其次,还有一类“看不见”、“摸不着”的民俗,它们作为思想观念而存在于内心,例如:宗法制度、伦理道德观念、民族思维习惯、民间信仰、民间禁忌等,我们称之为“无形民俗”或“软民俗”。[6]这类民俗元素尽管本身往往难以直接诉诸电影的视听形象,但却可以通过影片的对白、动作以及人物关系等多种途径,委婉、含蓄地传达给观众。由于不同国族、地域的“软民俗”同样存在着明显差异,因此,以恰当的方式将其呈现在电影当中,同样也可以使作品呈现出浓郁的民族神韵、地域气质。

例如:《歌女红牡丹》、《祝福》、《桂花巷》、《湘女萧萧》、《乡音》等影片通过对几位女性悲苦命运的呈现,深刻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女性的身心戕害;而影片《菊豆》则以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凸现了我国古老的封建家族宗法制度的冷酷无情。又如:影片《早春二月》通过男主角萧涧秋与烈士遗孀文嫂之间的交往,含蓄地表现了我国传统习俗对“寡妇”的歧视态度;而影片《背靠背脸对脸》则以绵里藏针的犀利笔触,深刻地揭示了“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行也不行”之类的官场积弊[7]……

此处要特别说明的是,尽管我们为了研究与阐释的方便,把民俗事象大致分成了“有形”与“无形”,即“软”与“硬”两类,但无论是在民俗学研究的田野调查,还是在电影的艺术呈现中,这两者往往是“相互兼容、并行不悖”的。

例如:每当涉及“封建宗法观念”,自然就会与“祠堂”相联系;而在中外影片中常见的“婚礼”与“丧葬”场面,则以鲜明的“色彩”元素,表现了不同民族的传统审美观念。这在新娘的服饰颜色上,凸现得尤为明显。在我国习俗中,新娘会穿上“红袄”以示喜庆、吉祥。但在西方电影中,醒目的“红色”却通常用来象征血腥或预示危机;无独有偶,在西方习俗中,习惯于让新娘身着白纱以示“纯洁”,而在中国电影中,惨淡的“白色”却常常被用来渲染葬礼上的悲情,或者隐喻某种恐怖与残酷……

综上可见,把民俗文化元素有机地运用于电影创作之中,无论是从外在形态,还是从内在精神上,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便捷而有效地赋予电影浓郁的民族气质。因此,民俗文化资源作为一种本源与依托,无疑应当成为中国电影探寻、建构与彰显“民族风格”的根本路径。

二、建构“中国电影民俗学”的必要性及其理论创新价值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要求加快发展我国“软实力”的呼声日益强烈,而电影作为能够体现“文化软实力”的龙头之一,无疑负有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时势要求我们必须又好又快地、持续地推出大批具有“中国气派”的电影佳作。

然而,我国电影创作的现状却并不十分乐观。

近年来,尽管我国的影片数量和投资逐年递增,但真正能够进入院线,并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影片却为数寥寥。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制片单位在创作理念上,既没有真正植根于本民族的喜怒哀乐,也没有关照本民族的生存状态与发展历程,很多时候只是一味地“跟风”,不是歌功颂德逢迎权贵,就是追逐“国际大片”——搞一些金玉其表、败絮其中的“豪华巨制”,再不然就索性炮制一些为搞笑而搞笑的低级趣味。应当说,此类影片在目前的中国电影中为数不少,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担忧。照此下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文化软实力”,电影业反倒有可能成为中华文化的“软肋”。

特别是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全球化、文化扁平化的时代,对中国电影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提倡电影的民族化、开展对电影民族风格的探索和研究,其意义和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已经成为WTO成员的今天,尤其是我们在资金、技术甚至连“想象力”都远逊于好莱坞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安身立命之本,或许就只剩下“民族风格”这个仅存的法宝了。中国电影界如果不重视甚至漠视对于“民族化”的研究和求索,那么中国电影不仅很难真正做大做强,甚至有可能在国际乃至国内电影市场上黯然失色、日渐衰败。

窘迫的现实要求我们,必须以切实可行的、持之有据的、务实求真的精神和方法,围绕“什么样的电影才是具有民族风格的电影”,“如何实现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以及“应当怎样去追求电影的民族风格”等问题,尽快地探索、归纳、整理出一些行之有效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的途径与方法,只有这样,最终才有可能为中国电影的振兴及其民族化追求,探寻出某些具有普遍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理论/学术体系。

那么,这条极具个性的理论创新之路又在哪里呢?

围绕中国电影的民族化与民族风格问题,早在20世纪20年代,郁达夫等有先见之明的前辈就已指出“我们所要求的是中国的电影,不是美国式的电影,所以我们与其看大华、卡尔登的跳舞,还不如看乡下扶乩师的请毛公元帅。我们要极力的摆脱模仿外国式的地方,才有真正的中国电影出现”。[8]

在此后的各个历史时期,尽管也曾有若干学者关注这一命题,但却从未有人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电影实现民族化的有效路径究竟“路在何方”?事实上,这方面的理论建树长期停滞于一种高谈阔论式的悬空状态,几无让人信服的立论出现。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近一个世纪里,有关该命题的泛泛而谈较多、深入探究较少;隔靴搔痒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偶尔呼吁较多、长期钻研较少;蜻蜓点水较多、系统阐述较少。迄今为止,我国电影理论界对此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虽然间或也能听到一鳞半爪真知灼见,但大多数论者却常常只是拿某部影片中的一个段落甚至一个镜头来论证其观点,其理由往往是强调这些画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种“意境”,进而牵强附会地断言,该片或者该段落体现了所谓“民族风格”。[9]

例如:在影片《林则徐》中,有一个“林则徐登高远眺,目送邓廷桢乘船沿江远去”的镜头,有论者据此便认为该片很有“民族风格”——因为这段画面出色地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样一种意境。

只要稍加查考,我们就会发现,具有类似“意境”的镜头,在外国电影中并不罕见,并非中国电影所独有,那么,我们是否能说,那些外国电影也体现了中国的民族风格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同类推荐
  •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

    视角独到的世界摄影

    摄影技术最初应用于纪实,摄影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摄影成了一种艺术表达手段,摄影的手法也越加多样,在现代社会摄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寻访莆仙红砖厝文字

    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莆仙地区多姿多彩的民居样式,根据自然和人文环境对古民居进行梳理,进而总结不同地区古民居的特点。其中不仅有对建筑风格和建筑格局的整体描述,也有对雕工、彩饰、门窗甚至楹联等细节的详细介绍。
  •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死水》采用了象征和反讽的艺术手法,全篇深刻揭露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表现了作者与这个黑暗政府势不两立的决心。...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中国艺术经典4

    中国艺术经典4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热门推荐
  • 穿越之韬光养晦

    穿越之韬光养晦

    韬光养晦一词,百度释义:隐藏才能,不使外露。倒霉的她穿越成为大家族里一位相貌平凡的小女孩,刁蛮任性为家人不喜,天赋其差被视为废物,于是刚来的她很快被放逐到了老家……却因此而开始一段奇妙人生。当她又回到帝都,却有传言:废物霍灵相貌丑陋,德行皆缺,娶霍灵者祸及满门。一时间,人人惟恐避之不及。铺天盖地的流言蜚语她全当耳旁风,嫁不出还整天的无所事事,偶尔养养花种种草遛遛小狐狸,偶尔反欺负下一直试图欺负她的二娘,偶尔搬凳子嗑瓜子看后院宅斗,好不快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地球有仙

    地球有仙

    仙帝重生青年时代,却遭逢家庭巨变!高额负债,父亲入狱,母亲摆摊,自身被打昏迷!于此同时,天地大变,武道昌盛,地球有仙!执三尺短剑,发愤都市中。破危局,战武者,灭宗师,踏仙人!一言启灵藏,一拳破虚妄,一剑斩真仙!快意恩仇当年意,笑傲神魔六道中!
  •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李国文说帝王将相

    以春秋战国到清末历朝历代著名的帝王将相作为抒写对象。帝王的聪昏周期率、宫廷喋血、将相的作为与专权、腐败贪官的触目惊心……历史钩沉,广征博 引,文笔老辣,入木三分。浓缩了帝王将相历史,读之大开眼界。
  • 彼渡少年与妖怪契约

    彼渡少年与妖怪契约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生活中的电器,每一件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只是它们静静地立在那里,始终无人倾昕。谢麒宇在18岁生日那天,发现自己居然看到了寄居在各种电器上的妖怪。传说它们居住在一个叫作“真理界”的地方。虽然对这个与众不同的世界很有兴趣,但是谢麒宇并不了解这个世界。一次机缘巧合,他帮助寄居在配电房的妖怪点翎打开了通往“真理界”的大门,将点翎送回了家,并因此认识了一个名叫顾妄的神秘少年。从此,谢麒宇与顾妄以及拥有特殊能力的少女童小琪一同调查身边层出不穷的妖怪事件,遇到了一个叉一个美丽的故事,在距离真理界越来越近的同时,谢麒宇的真实身份以及这些时间背后隐藏的秘密也逐渐浮出水面……
  • 绝叫城

    绝叫城

    实在是吃够了酒店里一成不变的三餐,我独自跑到御茶水车站附近吃了顿烤肉。补充完能量后,充满动力地回到房间坐回写字台前。刚刚九点,只要今晚努力一下就能轻松完成今天的工作量,明天夜里估计就能完稿了。明天夜里……唉,仍然很遥远。在这个东京市中心的酒店里闭关创作已经是第六天了,连换洗的内衣都没有了。为了能按时完成预定在下个月出版的长篇小说,我只好听从担当编辑的指挥,待在这个房间里写完剩下的一半内容。
  • 星河九转

    星河九转

    天武大陆以武为尊,拳破苍天,脚裂山河,且看被称为废物秦天如何一步步踏上巅峰。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我身边的人和追寻武道的极致!秦天说道。当秦天蓦然回首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站在了整个天武大陆的巅峰!修炼一途,通经脉,凝真气,结内丹,成领域,创世界,悟法则,最终达到不死不灭之境!
  • 心路

    心路

    小说从60年代写到90年代,时间跨度较长,反映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乡镇曾经发生的人和事,重点描写一批年轻乡镇干部,在山区艰苦创业的事迹。
  • 优秀员工主动工作的24堂课

    优秀员工主动工作的24堂课

    主动工作,提升个人的品牌价值;自动自发,走向卓越的行动法则。选择一份工作,就是选择一条前进的道路,这条道路要凭借我们自己去开拓进取,主动承担事业中的荣誉和挫折,将它们视作工作中理所当然的一部分。不要逃避,不要退缩,主动承担,勇于进取!
  • 空间穿越:侯门弃女奋斗记

    空间穿越:侯门弃女奋斗记

    陆瑶光,21世纪的顶尖营养师,一朝穿越变弃女。爹不疼娘早逝,不怕不怕,手艺在手她治富商、医高官,财源滚滚。爽爽爽!突然有一天,爹来了、后娘来了,麻烦也来了。还要让她嫁给一个浪荡子。烦烦烦!“哎,等等。对面的公子挺眼熟啊!”路人甲:摇摇头,又是一个被只看皮囊肤浅之人。路人乙:一脸兴奋,又有女子要倒霉了!殊不知,某人那叫一个欣喜。巴巴的凑了上来:“姑娘,本公子看姑娘也挺面善,不如凑一对如何?”路人甲:……路人乙:……殊不知,多年前。某男:便因一颗包子被陆瑶光吸引。舔着张脸凑了上来:“不知姑娘手里的包子可卖否?”某女:眼角一挑,追着买包子,确定这人没忙病?可谁让她缺钱呢,嘴比脑子先反应过来:“一两银子,外带餐后水果。”闻言某男微微一顿,可那白白胖胖的包子,那香味实在太过诱人呐!“可以!”至此,陆家老宅多了一位赖皮男。“苹果一两,樱桃五两,一顿饭菜十五两。”某女烦躁的不行,说着一双白嫩的小手深了出来。某男:看着晃荡的小手,咬牙。“给”某女:“银子,可爱的银。啦啦啦啦啦子……”可是,某天冤大头某男不见了。她是该找呢,还是找呢……
  • 清穿之福晋有喜

    清穿之福晋有喜

    一进王府,拂瑶小姑娘她是天天想着怎么抱四爷大腿,否则她一个小小侍妾哪里有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