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678000000009

第9章 隐秘的信息(8)

遮盖

太平墟有一个大宅院,久经风吹雨打,已成断壁残垣,主人不知去了何方,留下这个地方建成了一所村办小学。宅院大门外有一堵青苔斑驳的方墙,正好挡住院门,就是人们常说的“照壁”。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说过:“天子外屏,诸侯内屏,礼也。(见《成相篇》)”说的是帝王之家照壁在外,大夫之家照壁在内,是很有讲究的。

照壁没有多少保安的意义,只是对门外视线的遮挡,以便避开公众的观看。比较而言,这里的下层贫民院房一般来说就既无内照壁亦无外照壁,敞敞的大门朝天,大概粗茶淡饭乃至家徒四壁一类也没有什么需要掩盖。由此可见,藏有藏的资格,看是看的权利,只有富人和官人,才有视域的超量占有,才可以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家,而自己一出门就可以透看别人的家,享受目光的无所不及。

现代社会里单向透光的玻璃幕墙是照壁的升级形态。还有警卫线、黑帘轿车、专用电梯、电视监视眼、保密文件等,其实都是照壁的延伸,显示出观看权利的不同等级。领导人一般都配有单独的办公室,是不可以被随意观看的,于是便多了一些神秘和威重之感。一般低级职员则常常像是宽大办公室里的大宗鲜货和混装物品,彼此间的隔板也很低,以便电视监视眼下无所藏匿,或者领导人前来时一览无遗,统治首先在目光里实施。

至于某些体育名流和著名影星,虽以引人注目为专业特点之一,也是不大容易出现在公众场合的,没有大事由或者大价钱,你根本休想睹其尊容。只有那些名声还不够或者对自己名声缺乏自信的小人物,才会争相露脸,凡有出场和上镜的机会就往上凑,甚至不惜做姿作态装神弄鬼,不惜媚眼频飞、飞吻四播乃至脱衣露体。在这里,尽量避开目光和尽量争取目光,已成尊卑贵贱的区分标志。

视线中隐有强权,“看”才可能当作一种惩罚的方式。流氓在大街上把一个女人剥光衣服,虽然未伤及她的皮肉,但让她的隐秘之体暴露于众目睽睽之下,比毒打她一顿更构成侮辱。监狱里每个囚房里的监视窗,则代表着执法者二十四小时的观看权,一个哪怕舒适和豪华如星级宾馆的高级囚房,只要有了这种窗口,也意味着被囚者自由的丧失和尊严的完全取消。

公共话题是大众一种广义的“看”,因此常常指向这个世界最为宝贵的东西,比方说性,是个人生活最要遮盖的部分;比方说高层政治,是社会生活中最常遮盖的部分。很多作家和记者都深谙此理,动笔就往这两大热点使劲,即便重复即便粗劣,也永远会有热销的魔力。这也证明遮盖可以刺激对展露的追求,“欲盖弥彰”是之谓也。遮盖几乎是展露的一种变式,为观看提供更为恒久和强大的动力。人们的视野里越是多见警卫线、黑帘轿车、专用电梯、电视监视眼、保密文件等等,就越会有活跃的民间政治想象。到过京城的人几乎都知道,首都的出租车司机好像个个都是总理和部长的哥们,政治局上午开会他们下午就知道了会议内容,甚至是政治局下午开会他们上午就可知道了会议结果,国家大事全都由他们日夜操着心,此类偷窥在铁幕时代最为多见,到政务逐步公开的年代倒会渐渐减少。

有一次,我在餐桌上遇到一位奇人,是一个普通交通警察,听我的朋友高君提到河北省一位副省长,立刻指出名字记忆的错误。高君不服,与警察抬上杠了。警察仗着酒威一口气说出河北省全部省级以上官员的名字,让高君傻了眼。这还不算,警察又一口气说出中央很多高官的名字,还有他们的履历,他们的配偶和子女的诸多情况:比方说哪个部长的女婿在哪个军区当差,在什么时候翻过一次车;哪个书记的公子原来娶的是哪个市长的千金,在什么时候双双出了国。警察没有料到,碰巧高君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竟与他比试起来,居然历数中央更多高官的个人档案,你说得出总理的儿子是谁,我就可以说出省长的儿媳是谁;你说得出元帅得了什么病,我就可以说得出元帅吃的什么药。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们的调查研究与生计没有任何关系,完全是业余爱好,是一种佐餐的口舌之乐,如此而已。

鸡血酒

太平墟的农民有很多仪规,比方许诺什么以后劈掉一节竹筒,就是起誓了;比方说宰一只猫摔在谁的门前,就是绝交了;比方说两人一同喝上血酒,就是结拜兄弟或者姊妹。这些仪规往往被刚到乡下的知青们觉得愚昧。

独眼老木还是一个革命青年的时候,同小雁比着看谁更革命,一心想与贫下中农相结合,曾经到农民家里帮着办丧事,给亡人叩头,为亡人洗身,最后棺材上山入葬。这家的长子叫武妹子,因长一身黑皮,又被我们戏称为“刚果人”。他很感激老木的一份感情,佩服老木下水游得过河的本领,愿结拜为兄弟。老木满口答应,只是拒绝对方的一碗鸡血酒,说酒已经够了,夹点酸萝卜来下饭吧。

他没有注意对方的脸色,第二天发现刚果人根本不理他,对方本来答应借给他鸟铳的,现在却说自己正好要用,态度冷若冰霜,好像完全成了个陌生人。后来老木才知道,喝血酒对于刚果人来说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小事,是涉及到道德信誉和政治品质的一件大事:既是结拜却不喝血酒,那无异于虚情假意和言而无信。刚果人冷冷地纠正老木的称呼,说“你莫叫兄弟,我们泥脚杆子攀不了高枝,你还是叫我武妹子好。”

老木很着急,只好请人去给武妹子疏通,补喝了血酒一碗,补拜了天地,取得了对方的谅解,以前的事算是不知不为过。

据说武妹子还曾十分纳闷:“城里人不喝血酒喝什么?喝井水还是喝茶?总不会菩萨面前只放个屁吧?”

鸡血酒真是神奇。武妹子放下酒碗时心满意足,立刻有了血腥刺鼻和酒气冲天的无比忠诚。“兄弟面前不说假,老婆面前不说真。”他拍着老木的肩膀宣布,他的家从此就是老木的家,他儿女可以任由老木打骂,他老婆么——也可以由老木“那个那个”——只要兄弟你不嫌弃。当然罗,他的朋友就是老木的朋友,老木的仇人就是他的仇人。有没有这样的仇人?他武妹子两眼紧紧盯住兄弟,一把杀猪刀劈进了桌沿,似乎就要出门动手以血还血。他是说到做到的,三年后,老木因卷入了一桩所谓投机倒把的经济案件而关进了县公安局,知青朋友们各奔生计顾不上探望,唯有武妹子还记得兄弟,在街上卖了一头猪,换了些钱给老木送去。

我回城以后,没有听老木说起过武妹子或者刚果人,有一次听我说起这些名字,他怎么也记不起来了。武妹子是公社那个广播员吧?他一脸恍惚。在我的提醒之下,对鸡血酒这件事才依稀有点印象。他终于记起了当时宰鸡时的纷乱,血滴的鲜红,烈酒的刺鼻气味,还有拈香跪拜一类仪规以及木楼里野猪油灯蓝光闪烁的乡间夜景。

仪式

婴儿在学会语言以前,已经可以辨别和记忆物象,并且形成条件反射,比如他们渐渐明白奶瓶是个好东西,彩色气球也是个好东西。

他们进入学校开始识字的时候,有经验的教师也总是借助挂图、模型、表演、游戏以及实地参观来促进教学,因为他们知道抽象的文字只有与具体的物象建立特定的联想关系,才能更好地为儿童们记住。

看图识字,看图识义,这种儿童的学习规律也是人类各种仪式的内在法则。人们不能用一纸结婚证来证明婚姻,即使这一张纸已经完成了全部法律手续,但人们还是需要用热热闹闹的婚礼来冲击人们的各种感官,使结婚变成一件可以留下印象的事情,从而是他们心目中一件真正完成了的事情。人们也不满足于用几篇悼词来寄托哀思,即使这几篇话语已经表达了对亡人全部的景仰和追念,但人们还是需要用近乎过于复杂的葬礼来冲击人们的各种感官,使丧葬也变成一件可以留下印象的事情,从而是他们心目中一件真正完成了的事情。

仪式就是一种造象活动,就是人们不满足于语言交流之时,用具象符号来申明意义或者从中解读意义。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历史上,人们就是用高耸入云的教堂、丰富多彩的圣象和壁画、优雅动听的颂曲和钟鸣,庄重素净的服饰和陈设,还有各种受洗或祈祷的繁复礼仪,把圣书上的宗教变成了活生生的宗教,也就是能够进入人们想象和情感的宗教。人们同样习惯于用易帜、换装、剪辫子一类外形变革来表现革命,差不多也就是实施革命;或者用声势浩大的阅兵和集会、惊天动地的礼炮和鼓号、肃穆宁静的广场和纪念碑,还有必不可少的国旗、国歌和国徽,把概念上的国家变成了活生生的国家,也就是能够进入人们想象和情感的国家——历史学家们普遍认为,1789年法国在大革命时期首次采用国旗等等,是现代民族国家开始形成的标志,是现代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的标志。我们差不多可以把当时的法国公民们看作是咬着指头的儿童,看作尚存儿童心理特征的人类,把他们对国旗、国歌和国微的创造,看作是以象识“国”和识“族”的需要。

只有从这个角度,我们也才能理解各种自残型的习俗:纹身、血书、割礼等等,这些仪式不过是要借助创伤痛感来强化感觉记忆,实现某些重大意义的阐释和宣达,常常用于一些重要时刻,比如入教之时,誓师之时,成人之时等等。我们也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更多地理解宗教,理解宗教中常见的一些轻度的自残,比如剃度、斋戒和长途仆拜等等。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信徒在重大节日里还往往习惯于绝食,与中国人在节日里的大吃大喝形成了鲜明对比。由此产生的饥肠辘辘,当然是为了让节日的意义更为刻骨铭心。

中国古人多认为身体受之父母,须小心爱护,为自己的世俗态度找到了根据,从来拒绝身体自残,当然也就会排斥宗教。但中国仍是个有深厚礼仪传统的国家,因此也可说是一个善于看图识义的大国,一个善于运用象符的大国。在这个国家,“宗教是政治化的,政治是伦理化的,伦理是艺术化的(见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也就是礼文仪节化的。《(仪)礼》、《周礼》、《礼记》记录了人们应该如何站立、如何落座,如何坐车,如何穿衣,如何戴帽、如何吃饭、如何饮酒、如何祭祀,如何娶亲、如何敬老、如何慈幼、如何尊贤、如何卜占、如何见客、如何谢恩、如何朝君、如何扫地、如何奏乐等等一切行为成规,把所有社会关系都固定成相应的外在仪礼。比如子女每天晚上应为父母铺床安枕,早上则须向父母问候请安。又比如前面若有两人并坐或并立,你不得插身进去或从他们中间穿过。还比如青年人随长者接受馈赠,如果长者已经表示了感谢,后辈就万万不可再表示感谢,以免身份越位的无礼造次。当时很多知识分子提倡的“礼治”和“礼教”,就是借肋这些浩繁得实在让人惊讶的有形礼仪,实现政治管制和伦理教化。

我们可以想象,那时候识字的人是很少的,那时候也还没有纸张和印刷的发明,文字只能载于竹帛,竹重而帛贵,流传极为困难。那个时候也没有现代国家所规定的普通话,大国之内方言繁多,言语沟通颇为不便,上古之书太多讹字、衍字、异体字以至版本杂乱难以顺读,其实也可视为各种方言分割的一种书面浮现。文字崇拜在那种情况下实在缺乏必要的技术条件。因此,那时候的“文明”更多地不是表现为文字,倒是只可能更接近汉字“文”的原义,即“纹”:纹彩,纹饰,相当于人为的美化技能,实现于各种造象活动之中。

当“文”与“用”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形式;当“文”与“野”相对的时候,“文”是广义的礼乐。《左传》记孔子语:“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章太炎曾解释,这里的文不是指修辞润色,而是指行仪典以助言传(见《国故论衡》)。太炎先生坚定了我的想象:当时的“文”即“纹”,主要体现为诸多以象明义的仪式。

《礼》称:“乐者,象成者也。”“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周礼》亦称:“凡建国,禁其淫声、过声、凶声、慢声。”这种对音乐的重视,恐怕是中国古人的一大执政特色。虽然我们无法得到古代的录音资料,来充分了解当时这种的“乐”,但我们有足够的出土文物来了解当时的“礼”的其它方面,比如众多史家无不重墨详叙的器服。我们惊讶于河南殷墟、陕西秦坑、四川三星堆、长沙马王堆等地出土文物的辉煌灿烂,不难理解在文字语言的运用尚受到种种极大局限的时候,各种器服其实就是当时的报纸、刊物、广播和教科书,就是当时诉诸声象感觉的哲学、宗教以及政府工作报告,如《孟子》所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我们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可能理解古人为何在一件日常生活器物那里如此用心之深,如此用心之精,如此用时之长以及如此用力之巨。这些体现在铜器、石器、银器、玉器、木器一类之上的精神感染和意识陶冶,这些精美器物对情感和心态的巨大冲击力和震慑力,还有一切用服装、车马、面容、仪态、建筑以及其它实象所承担的政治道德功能,不失为当时成熟“纹治”的表现。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这个器服(物象)和仪典(事象)备受关切的国家,人们发明了一个重要的词:“影响”。“影”为目睹之象,“响”为耳闻之象,共同构成了非语言的伟大感化力量。“影响”一词表现了古人对心智变易的深刻经验:“教”外有“化”,“文”外有“化”,均循“影响”之途,以声色万象施之于人的耳濡目染,成就言语教训之所不能。

同类推荐
  • 朱厄特短篇小说集

    朱厄特短篇小说集

    《福斯特短篇小说集》中主要是他最具特色的幻想小说,代表了作者在这一方面的成就。他的幻想小说想象极其丰富,或掠过意大利和英国的假日风景,或无缘无故地飞向未来的国度。小说主人公虽然常常是女性,但有时也像男人,扮演了传令神、捣毁机器者以及指引灵魂走向不世的向导的角色,读来饶有趣味。
  • 河边

    河边

    沉鱼发生那场意外事件后,贵贵暗下决心,要一辈子保护她。俩人从村里走过,人们纷纷跳出来,像群鬼一样在背后说着沉鱼的坏话。那些话,难听得令贵贵面红耳赤,恨不得扒开条地缝儿钻进去。贵贵捏着拳头,心里气鼓鼓的,他真想冲上去,把那些多嘴舌们打得鼻青脸肿。可当他看见沉鱼面对人们的耻笑,总是一脸呆里呆气的样子,他的心立即被瓦解得支离破碎。沉鱼走哪儿,他跟哪儿。村子里有些人啧啧不已,对贵贵的做法表示赞赏。
  • 传奇海兰察

    传奇海兰察

    雍正十一年,大漠草原上一座城郭拔地而起。此城背靠大兴安岭,扼界河临牧野,是防御沙俄的塞外第一兵家重镇。这便是黑龙江将军衙门新设置的呼伦贝尔城。镇守使的官阶为副都统衔,正三品的官员。这片原野地域广阔,草天相连望不到边际。这片丰腴的草场却很少有牧人光顾。为甚?地冷天寒,六月飘雪不是啥稀奇的事情。厄鲁特部蒙古人曾到这水草丰美处游牧,可是因为冬雪厚积,朔风酷寒,牛羊不愿长膘也离开了这里。直到迁来布特哈索伦部八旗,修筑起城池,又迁来巴尔虎部前来驻牧,并从京城迁来商家,呼伦贝尔草原上人烟稠密起来。
  • 疯魔词典

    疯魔词典

    最该陪伴自己的夜晚,那个男人却不在枕边。那个男人,也就是我的男人,在隔壁的屋内不知在干些什么。昨晚,我还依偎在他的臂弯里,向他预言父母可能对他产生的评价。他听了,微微有些紧张,但还是信心十足地对我说:“他们会满意我这个未来女婿的。”这就是我喜欢他的最重要的原因———总是充满自信,绝不轻言放弃。对事业,对女人,皆如此。今晚这场酒席没有什么名分,父母操持了一下午,做了几个拿手的家乡菜,主要的目的还是解解我的馋虫。离家读书已有七个年头了,每次回来,父母都盛情款待一番,他们对女儿的牵挂,也都就着酱油、味精一起炒到菜里了。
  • 红参

    红参

    晨光初现,从窗帘的缝隙望出去,天空像只青色的蟹壳。园子里果树上刚泛黄的果儿引来几只雀儿叽喳不休。老海一夜翻腾着没有睡好觉,眼睛发涩,心里不清静,因为三女儿海花张罗着让他相亲找老伴。老海的老伴秋娘,是三年前过世的,如今大儿子海星和二女儿海容都在外地工作成家了,只有三女儿落在当地,也嫁人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丧偶的老海一个人守着一个空落落的园子。中午,三女儿海花顶着日头,气喘吁吁赶了过来。才刚过三十就有些发福,因为走得着急,粉色的脸盘上油汗淋淋,一件紧身的碎花衬衣,腋下湿了一片。
热门推荐
  • 巫地传说

    巫地传说

    《巫地传说》正是一部湘西南农村的现代异闻录,其中令人咋舌的异人、通灵的师公、让很多女子甘愿委身的“洞神”等异端,还有鲁班术、梅山法等这些湘西南人历代崇奉的巫术,无不让人惊异、惑乱。世代相传的与自然神灵紧密连通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模式在现代文明的激荡下渐趋化甚至消亡……
  • 雇主品牌

    雇主品牌

    《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在前3本中国雇主品牌蓝皮书的研究基础上,收录了基于调研取得的最新雇主品牌研究成果、雇主品牌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热点事件及部分优秀企业雇主品牌建设的成功案例。本书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雇主品牌研究者、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品牌管理者、营销管理者和企事业单位的高层领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书由朱勇国、丁雪峰等著。
  • 经济法(第二版)

    经济法(第二版)

    合伙企业是指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的普通合伙企业和有限合伙企业。《合伙企业法》于2006年修订,修订后的《合伙企业法》扩大了合伙人的范围,允许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设立合伙企业,并扩大了合伙企业的种类,分为普通合伙企业、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企业。
  •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浑厚深沉的中国哲学(上)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是百年前现代学者以西方哲学为参照重树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学术建树,它致力于研究世界的本原和古今历史演变的规律,形成了自己独具民族特色的自然观、历史观、伦理观、认识论和方法论。
  • 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意大利文)

    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意大利文)

    《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记录作者唐云,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工作20多年,她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中记录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可不可以永远幸福

    可不可以永远幸福

    小宇在拍第二部电影的时候,簌簌准备做小宇所拍电影的投资人,他也没想到导演竟然是当年的王策,为了能让小宇做主角,簌簌告诉他小宇是他的儿子,可是没想到这番谈话被邓落听到了。前不久,他找到簌簌,让簌簌必须阻止小宇和林簌簌在一起,不然他把这件事情公布出去,让簌簌和小宇没有活路,簌簌为了小宇,不惜以断绝母子关系来阻止他们,可是簌簌们想到这两个孩子这么傻,要一起去死。
  • 情怀

    情怀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王拳霸业

    王拳霸业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十八年前,江南有一没落的拳术世家惨遭灭族。十八年后,随着一本拳谱的出现,一段被尘封的往事就此揭开……
  • 钓鱼

    钓鱼

    我爱上的一个男人,给我讲了他的一段人生故事。我有个发小,一个村里的,一起上学,一起玩,真正的出屁股朋友。我们村前条小河,一到春天就涨水,很多鱼都在水面乱跳。我和发小一起去捉鱼,装鱼的脸盆就放在岸边。每捉到一条鱼,我们就奋力游回来,放进盆里。我们从放晚学一直捉到天黑,直到脸盆满了,才回家去。村里传来爹妈吆喝回家吃饭的声音,我们在岸上匆匆分鱼。发小拨了河边的草,将两个裤腿扎了,将鱼捉进裤管,又灌进水。我端着脸盆,发小背着两条灌成猪大肠模样的裤腿,飞快往家跑。
  • 他身上有条龙

    他身上有条龙

    谁说纹身的都是流氓?且看因为爱人背叛而投身军旅,三年后从神秘部队退役,拥有真龙纹身的最强王牌回归都市,叱咤风云,无敌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