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3971700000002

第2章 张锡纯,中西医结合的奠基人(2)

从天津回来之后,他在家继续学习准备再考科举。其实张锡纯学习挺努力的,各门功课功底也很扎实,比如曾经有人这样评论张锡纯的国学功底,“尝见以文会友,谈妙理,揭精蕴,举座倾听,共相首肯,知其得力者深也”,说张锡纯和人家谈学问,大家都听得入神,觉得理解深刻,意思是说张锡纯对《易经》等学问理解得很深刻。但是大家要清楚,过去一个人的知识水平和科举考试的结果很多时候是两回事儿,所以也不必太在意了。

有意思的是,虽然科举考得不好,可是张锡纯的医术却在飞速地进步。张锡纯自己也说,他弱冠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给人看病了,一般附近人家,如果有个什么急病,来不及请医生的,就会找到他,先给看看。

但是,因为年纪轻,有很多人不大相信他会治病,张锡纯还曾经眼睁睁地看着患者在眼前死去,自己却无能为力。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村子里有一户人家,这家有人患了喉症,就是那种急性的咽喉疾病,去请了医生,但是同时还央求张锡纯“作陪”。

这位医生来了以后,一看患者,咽喉肿得很严重,连呼吸都受到影响了。大家注意了,这种咽喉肿痛导致的呼吸困难,是一种很严重的喉科疾病,一般多发在秋冬之际,风凉的时候,有的人会咽喉堵塞,严重的甚至会因无法呼吸而死。

当时医生就开方子,用的是“发表之剂”,就是发汗散寒的药物。

别看张锡纯此时年轻,但是医术已经很高了。他立即就急了,马上驳斥这个医生(出言驳之),说这个病应该用辛凉解表之药啊,已经化热了,怎么能用温热药呢?

但是,这个医生不听,还和张锡纯辩论,说一定要用发表的方法才能消肿。

最可怕的是患者的家属深信医生的话,觉得张锡纯太年轻了(忘了找张锡纯来作陪是为什么了),张锡纯自己说的,当时“因年少,人多不相信”,所以也没有什么办法。

最后结果如何呢?这个患者服药以后,病情加重,很快就死去了。

这件事让张锡纯深受打击,他一个人来到了村口,望着远方苍茫的大地,田垄间,几个农民在锄着地,一两声狗叫从远处传来。

张锡纯在那里沉思了好久,他发现:一个医生,如果业务不精,就可能成为杀人的罪犯,这可不是一般的严重啊。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给人治病,出发点是好的,可为什么最后却把患者给耽误了呢?

这都是水平低惹的祸啊,原来医术高明是如此的重要啊!

这件事,促使张锡纯更加发奋学习医学。

就拿这个喉症来说吧,张锡纯后来就一直在学习、实践中体会,直到自己的治疗方法成熟。

苦学《伤寒论》

了解张锡纯的人都知道,他学问的根底是《伤寒论》。要说到张锡纯学习《伤寒论》,还要从一件事情说起,这件事给张锡纯的刺激也很大。这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在1885年,也就是张锡纯25岁的时候,邻村有个武生,我说的这可不是唱戏的那个武生,是考武科举的考生,叫李杏春(怎么看都不像武生的名字,和翠花有一拼)。话说这位李杏春这年三十多岁了,是个膀大腰圆的猛汉子。有一天患了病,偶感风寒,然后就开始喘促不休了。具体是什么症状呢?是身上不发高烧,精神不振,“略一合目即昏昏如睡”,同时胸膈满闷,吃不下去东西,舌苔白腻(这说明体内水湿重),脉滑而濡。

就是这个病,当时张锡纯给开的是散风清火利痰之药,服用了几次,一点效果都没有。

怎么办呢?再请医生吧,就又请了几位医生,开了方子,也没有效果。

这个时候再看这位猛汉李杏春,已经一点都不猛了,病势开始变得严重了起来,家属心急之下,就又把张锡纯给请来了。

张锡纯是个热血之人,看到这种情况,是一定要管的,怎么办呢?这时,他突然想起来,自己认识一位老中医,八十多岁了,叫皮隆伯,在渤海之滨隐居,如果能把这位老中医请来,那这个病应该有救啊。

李杏春一听,立刻派人把这位皮隆伯老中医给请来了。

这位老中医来了以后,一诊断,说:“这个病好治啊。”

大家一听,啊?这还好治?那么多的医生都在这儿丢了人了,您还说好治?

老中医接着说:“这就是一个小青龙汤证,没什么难治的啊。”于是,就提笔开了《伤寒论》中的小青龙汤,在原方的基础上,加上了杏仁三钱。

结果如何呢?服完一服药以后,这位李杏春的喘就止住了,然后老中医又开了《伤寒论》里面的苓桂术甘汤加味,两服药,这个病就好了。

张锡纯一看,我的妈呀,这才叫治病啊,这个《伤寒论》敢情这么有用啊!

张锡纯说,“愚从此知小青龙汤之神妙。”

这怪谁啊?只能怪自己看书功夫没有到家啊,得,老老实实从头看吧。从此,张锡纯广泛地收集《伤寒论》的注解书,仔细地攻读。

我们看张锡纯的著作就知道了,他的学问功底是从《伤寒论》来的,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这部著作中,对很多经方进行了注释,可见其学问根底之深。他对经方的应用很有特色,他是用张仲景的思路,但是在具体的药味上,他会根据自己的经验来修改。这是活用的方法。

其实,我们的中医大家们,他们的学问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是通过努力学习得来的,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曾经苦读《伤寒论》。要不怎么说《伤寒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呢。

但是,张锡纯学问的另外一个来历,大家都没有注意过,为什么他能活用《伤寒论》的方子呢?为什么他敢改张仲景方子的组成呢?

这要从他尝药的习惯谈起。

神农尝百草

中医在治疗过程中使用药物,就好比在打仗过程中排兵布阵一样。谁了解士兵,谁用兵用得好,谁就能够打胜仗。但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中医对中药却不是很熟悉了。

可是,张锡纯不同。他为什么能够有那么大的成就呢?就是因为他对中药非常熟悉。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在这里,我介绍一些本草学的知识。

大约在汉代的时候出现了一本书,叫《神农本草经》,这本书的作者到底是谁,现在学术界依然争论不休,相传是神农写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是道教人士所著。但是无论如何,这是中国本草学的一个开端。此后,历代很多医家都写了各种本草书,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本草纲目》。

那么,本草书是干什么的呢?它是研究每一味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作用的。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在历代的本草学著作中,有很多论述是不一致的,大家各有发挥,都说得头头是道,到底听谁的呢?

这个问题让很多初学中医的人都犯晕,比如枳壳,药性到底是升还是降呢?众说纷纭,有的人说枳壳是降的;有的说枳壳升,枳实降。那么,该听谁的呢?

我也不知道该听谁的,那么,怎么办呢?只好自己去体会了。

体会的最好方法,就是按照老祖宗发现药物时使用的方法,自己去尝,去体会。传说,当年神农为了发现药物,日尝百草,一天里遇到了几十种毒药(这有点夸张了,搁一般人身上绝对受不了)。

我把张锡纯早年的医案都给集中在一起,发现在他早年行医时,治病总是用一两味药,让人感觉很奇怪。那么,这里面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呢?

让我们从张锡纯治病的故事说起吧。

在张锡纯刚开始学医的时候,他的邻居家有位少妇,这位少妇身体一直很弱,同时还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月经越来越少了,到了日子,只来一点就没有了。

这个问题很让她苦恼,听说张锡纯学医以后,就问张锡纯该怎么治疗。

张锡纯后来写道,“时愚初习医未敢疏方”,就是因为自己是刚刚学医的,没有敢给人家开方子。

但是,张锡纯却记得本草中说,当归这味药是妇科圣药,为生血活血之主药。所以,他就告诉这位少妇,每天用当归八钱,熬水喝。

现在看,这么开方有些不大合适,应该根据体质配合点药物。

但是,在当时来看,效果却是很好的,因为这位少妇到了日子以后,发现自己的月经正常了。

张锡纯自己写道,“由此可知当归生血之效也。”他在实践中验证了当归生血的效果。

再举个例子。张锡纯曾经说过,他二十几岁的时候,患过一个病,就是“于仲秋之月,每至申酉时腹中作胀”。

这个申酉时,就是下午的三点到七点钟,中医认为,这个时间在一天里面和一年中的秋季对应,是属金的,主降收,这就是中医的天人相应理论。

中医认为早晨万物生发,对应春天,属木;中午热盛,万物繁茂,对应夏天,属火;下午万物降收,对应秋天,属金;晚上万物进入休眠状态,为第二天做积累,对应冬天,属水。关于土,在中医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在每个季节的末尾十几天是属土的;另一个说法是在夏天和秋天之间的长夏是属土的。其实这些说法都各有道理,大家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张锡纯在想到了这些以后,就分析了:我在秋天,又是在申酉时出现腹胀,这一定是有规律可循的。他认为这是“秋金收令太过,致腹中气化不舒”,就是秋天是主降收的,可能是降收得太过了,所以令自己腹胀。那么,什么药能治疗这个病呢?

张锡纯想到了厚朴这味药,因为他在读本草书的时候,知道厚朴可以治疗胃气郁结胀满疼痛等症,同时药性能升能降,于是就每天嚼服厚朴六七分,大约不到现在的2克。

结果,这样服用两天以后,腹胀就痊愈了。

于是,张锡纯通过这次实践知道了,厚朴可以起到消除腹胀的作用。后来,张锡纯在治疗冲气上逆的时候,在重用龙骨、牡蛎、半夏、代赭石的同时,经常稍稍地配合一点厚朴来宣通气机,这样,则“冲气痰涎下降,而中气仍然升降自若无滞碍”。

再举个例子。当时,张锡纯家附近,有个叫张马村的村子,村里有户人家,雇了一个牧童,给他们家放牛。在夏天的时候,这个牧童会把牛赶到村外的山坡上,让牛吃草。

但是,悲剧却在这如画的风景中发生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原来,当时还有别的孩子也在放牛,这些孩子在一起,总会搞些恶作剧。其中几个孩子就约好,一起来恶搞这个牧童。于是他们就喊:“喂,你,过来!”

那个牧童不知道怎么回事儿,一听伙伴们叫他,就傻乎乎地跑了过去。

结果,他们几个一拥而上,按住这个牧童的脑袋,让他弯腰,把脑袋强行塞入这个牧童自己的裤裆里(纳头裤中),然后把他的两个胳膊倒背着给绑起来,他们管这个游戏叫“看瓜”。

有的时候,恶作剧是很害人的,比如有的人趁别人不注意,撤掉那个人的椅子,结果人摔坐到地上,就会导致尾椎着地,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瘫痪。

这个恶作剧后果很严重,当牧童被人救出来的时候,“气息已断”。那些调皮的孩子们已经吓跑了,大人们赶快让这个牧童盘腿坐,然后捶打腰背,过了好半天,这孩子的气息才缓过来。但是还是觉得有什么东西在胸口堵着,使得呼吸不畅,严重时,“气息仍断,目翻身挺”。

当时,人们都没办法了,就把张锡纯请来了。张锡纯一看,这是怎么回事儿啊?一问,敢情是恶作剧给搞的。于是,他就想,这一定是牧童在裤子中“闷极之时,努挣不出,热血随努挣之气上溢而停于膈上也”。

也就是说,这是孩子使劲的时候,瘀血上溢导致的。

于是,张锡纯又想到,三七这味药,可以化瘀血,又可以止血妄行,而且病愈以后还不至于将瘀血留于经络。于是,他就开了三七,并把它研成粉末,让这孩子每次服用三钱,合现在九克,用开水冲服。

结果,服用两次以后,这个孩子就康复了(两次痊愈)。

这样,张锡纯对三七的疗效也有了直观的感受。没多久,又发生了一件事情。

张锡纯家附近有个村庄叫留坛庄,有个少年姓高,年龄在十四五岁,患上了怪病,总是不断地吐血。这个吐血在过去是常见病,一般血有从呼吸道出的,有从消化道出的,看这个吐血的势头,我分析这个少年是从胃里面出血的可能性大些。

家人给少年请来了医生,治疗了十多天,愣是没什么效果。

这个时候,孩子的病情可就危急了,您想想,成天这么吐血,一个人能有多少血?

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有人想起了张锡纯,说这人用心学医,赶快去问问他吧。

于是,这家的家长就“仓猝遣人询方”。

张锡纯随着来人跑去一看,就说,这个病,我出个方子吧,就用三七粉,去买来一两,分三次服用下去。

啊?大家一听,能行吗?就一味药,三七粉,而且还是一两,这个分量大了些吧?平时也就是用几钱,您怎么敢用一两啊?

但是没办法,孩子还吐着血呢,我们就听听这位张锡纯的吧。

于是,家人就去买来了三七粉,按照张锡纯的方法,分三次,一天就全给孩子服用了下去。

结果,“当日服完其血立止”,孩子吃完药就不吐了。

谁都知道张锡纯的本草知识根底很深,但是他是怎么学的,一般人可就不知道了。现在,我就把这个谜底给大家揭开吧。

我把张锡纯的医案,只要标有年代的,都给放到了一起,发现张锡纯在早期使用单味药的时候居多。

这就和我们一般学中医的人不一样了,我们也学药的各种功用,但是,老师总会告诉我们,这个药是用来组成方剂的,方剂才是治病的。

所以,我们在开始治病的时候,用的都是方剂,比如四君子汤打底,组成补气的方剂;四物汤打底,组成补血的方剂等。

这就和练武术一样,我们一上来就是组合拳,练的是套路,一路长拳,二路长拳,成套地打,最后很多人一打架,上来就是一个套路,从头练到尾,你让他单独打一拳,不会。

同类推荐
  • 温度决定健康

    温度决定健康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以及对健康知识的渴求明显增强,衡量健康的指标也变得多起来。可是,大部分人却常常忽视了体温。事实上,这个不被我们关注的重要因素不仅能够影响人体的免疫力,它还与新陈代谢、自律神经息息相关。
  •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人一生要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

    本书倡导了“细节决定健康”这一理念,提出了人一生当中必须注意的100个健康细节,这些健康细节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接触最多、同时也最容易忽略的,而正是这些小细节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威胁,甚至影响到一生的幸福。本书带领读者认识忽略健康细节带来的危害,并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法。
  • 我的第一本健康书:四季养生

    我的第一本健康书:四季养生

    是以“一年365天,健康每一天”的观点为出发点,着眼于四季寒暑变化及24节气的气候特征对生命健康的影响,告诉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不同的节气里,从饮食、起居、防病、精神、运动等方面对自己的健康进行全方位的呵护。
  • 肝病食疗菜谱

    肝病食疗菜谱

    本书精选了近百种适合于肝病患者的食疗菜谱,你能在短时间内享受到食疗的好处,并且菜肴色、香、味俱全。本书内容丰富,科学实用,易学易懂,非常适合肝病患者以及患者家属使用。
  • 50种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

    50种有益健康的生活习惯

    养成简单朴素的生活习惯,是增进健康的一大因素,使人对于生活必需品不加挑剔。
热门推荐
  • 世界神秘现象

    世界神秘现象

    在无边的黑暗里,众多的未解和神秘静静地守候,等待那支探索火炬的亮起。幽暗的地宫、离奇的谜案、远去的传奇、隐藏的真相……那些沉睡在未知世界里的人和事在渐行渐近的好奇下,缓慢开启岁月的封印,褪去寂寞的外衣,展示出一幕幕尘封已久的画面……探索发现系列,宛如一个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万花筒,真实再现了大干世界的神奇瞬间,精彩诠释了人类文明的隐秘片段。神秘的、奇幻的、悬疑的……令人目眩神迷,欲罢不能。娓娓道来的传奇故事,弥足珍贵的彩色图片,打造出一席华美的文化盛宴。《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编委会编著的《世界神秘现象》是“图说天下·探索发现系列”之一。
  • 欲天神魔劫

    欲天神魔劫

    三十三天之主帝释天之子,少帝诺枫,天纵奇才,弱冠之年便遍战天界高手,成就一时威名。然为给其打造绝世神兵,其爱人天界语馨仙子遍访三界,寻找铸剑材料,后于神界千年战争最激烈一战之际,将神剑及时交与少帝。然自己却不幸在此时以外陨落,弥留之际定下三百年之约。但三百年后却又是一场血雨腥风,少帝为寻找重堕轮回的语馨,踏遍三界六道十方佛土,但这一切又能否如其所愿……
  • 强势夺爱:娇妻乖乖入怀

    强势夺爱:娇妻乖乖入怀

    17岁的她被人称为丑八怪怪物。初恋的背叛,在抢救室里的爸爸居然和自己毫无血缘关系。一切都还未得知,两个男生闯入了她的世界,一个是黑道的主宰她一生痛恨,一个是商政界的佼佼者是她一生的渴望。当幸福来临一些阴谋却把她伤的遍体鳞伤,让她不能和自己爱的人在一起......
  • 战争大法师

    战争大法师

    当一张卡可斩万千星辰当一副牌可演地水火风“循环已成,下一个!”
  • 陌上花开不如公主归来

    陌上花开不如公主归来

    因被错勾魂魄而死的楚莲,在忘川枯坐了十六年终于等到一个借尸还魂的机会。她茫然踏向一个闻所未闻的世界,原本只想安安静静地混吃等死,然后就能饮到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重新开始,怎奈这里弱肉强食,如果不反抗,等待她的就是无止尽的灾难。是寻个死解脱自己呢?还是苦逼的捱着?楚莲很纠结!然而有个人对她说:从现在开始好好活,不也是一种重新开始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古代田园诗词三百首

    古代田园诗词三百首

    提到田园诗词,人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陶渊明以及他那句著名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确,作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创始人,陶渊明开启了中国田园诗词的新领域。但是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诗词中,除了陶渊明外,还有很多著名的田园诗人和作品。本书就是一本集中体现中国历代田园诗词的作品集。从先秦到明清时期的众多诗词中,精心选出了三百首田园诗词以及部分的元曲作品加以评析。通过作者详尽地分析,使我们对这些古代诗词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 总裁,别玩火

    总裁,别玩火

    结婚纪念日,她精心策划,想要给丈夫一个惊喜。而她也收到了一个莫大的“惊喜”。电梯里,男人的身体靠近她的耳畔,“今夜,要不要我为你疗伤。”清醒过后,她匆忙离开。再次遇见,他成了她的合作伙伴。她装作不认识他,却被他似笑非笑的回了一句,“安总,你刚才说初次见面,可我记得我们不是第一次见面吧。”她心里有十万头草泥马在狂奔,表面死死的稳住,装傻的看他:“有吗?”席慕年,最年轻的财阀,拥有精致的外表跟强大的野心,而他最大的野心就是将她占为已有。望着他如狼似虎的幽沉目光,她头发一阵发麻,她该往哪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都市超凡医神

    都市超凡医神

    小农民混花都!会医术!会一切!
  • Once Upon a Crime (The Sisters Grimm #4)

    Once Upon a Crime (The Sisters Grimm #4)

    Fans of fractured fairy tales will be delighted to discover the fantasy, mystery, adventure, and humor in the beloved New York Times bestselling Sisters Grimm series by Michael Buckley, now with new cover art. The nine wildly popular books are favorites around the world. They were among the first books to bring a distinctly girl-power spin to fairy tales—a trend followed by hit television series and movies such as Grimm and Maleficent; the bestselling book series the Land of Stories; and more. Now, books one through six in this smash-hit series appear with new covers, with books seven, eight, and nine available as revised editions soon.
  • 新华严经论

    新华严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