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引进新型药物技术。在韩国,新型药物技术的使用铺天盖地。一份来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的报道显示了其成员国人均医疗器械的拥有量。数据显示,韩国的CT扫描仪的人均拥有量位居第二,磁共振扫描仪位居第八,碎石钳位居第三,乳房X线照相术位居第六,血液透析则位居第五,韩国还拥有四十余台正电子发射X射线层析照相扫描仪。在新技术的使用方面,韩国绝对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当家才知盐油盐贵——NHI的财政与药物开销
尽管韩国现今的医疗卫生体系有其独特的优点,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尤为突出,包括NHI财务赤字、过量的药物开销、NHI药物报销等。
NHI的财务赤字。NHI的财务可持续性前景并不乐观。1990—2005年,医疗保险开销年均增长20%,其主要来源是持续上升的医疗成本,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需求与供给的推动、医疗保险覆盖面的扩大、医药费用的增长快于医疗价格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与过量新技术使用,而最重要的因素则是按服务项目付费(FFS)的支付方式。现行的支付方式在结构上导致了医疗系统资源需求的无限制性,而持续增长的治疗成本自然就导致了NHI的财务赤字。
1997年开始出现的财务赤字,到2003变得尤为突出。2000年底医师与药师的收费突然增长,使这一问题的出现早于预期。累积的财务赤字迫使决策者将这一问题提高到国家首要的考虑层面,政府通过增加财政补贴,引入新的香烟税,提高保险费,控制医疗服务费用报销以及加大对欺诈性报销的监管来消除赤字。从2002年起,NHI的年度亏损开始减少,接下来的两年扭亏为盈,2004年NHI累积的财务赤字得以消除。
但是,现行的政策治标多过治本,如果具有统治地位的私营企业一味追逐利润,再加上医疗咨询网络的缺失,以及新型药物技术管理尚待完善,NHI的财务远景依旧不容乐观。
NHI的药物开销。面对黯淡的财务状况,韩国卫生部门与专家正不断尝试新的方法,以合理分配NHI有限的资源,并维持合理的财务状况。不断增加的药品报销费用是他们调查的重点,2001—2005年的4年间,药品开支的名义值几乎翻了一番,而实际开支也增长了50%,药品支出占NHI总开支近1/4(2005年占超过29%),并且这一比例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这使得政策制定者开始考虑改革现行的药品报销制度。韩国政府的新做法是用经济数据来确定是否将特定的药物纳入报销范围,并进一步对其进行定价。
药物制度漏洞多
NHI的药物报销有两大显著的特点,一是大量药物被列入报销范围,二是新药被过快地纳入保险范围。
报销药物繁多。几乎所有拿到韩国食品与药物部许可证的药品都可以由医保进行报销,该报销方法似乎从来没有考虑药品的成本有效性和对预算的影响。这样韩国有超过21 000药品被列入NHI医保范围之内,与绝大多数OECD国家3 000~8 000种药品纳入医保范围相比,这一数据简直是不可思议。随着一系列可互相替换的治疗类药物被纳入医保范围,大量当地的医药企业(其中大多数为小中规模的企业)开始了激烈的产品推销,他们经常使用不公平甚至违法的营销策略。韩国有超过6 000家制药公司,多数企业仅用很小部分的收入来进行药品研发。各种各样的营销活动导致成本上涨,而公司又以提高药品价格的形式将其转嫁给消费者和NHI。
新药过快地纳入医疗保险范围。NHI药品报销制度的另一不足就是过快地将新药引入韩国市场。2003年,总共25种新药被NHI引入医疗市场中,其中有3种是韩国研制的新药,引用新药的比例在世界上名列第二,这凸显出了药品过快引入的问题。至于新药的定价,NHI的药品定价公式使用了A7集团(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士)对新药价格的计算公式。这一定价公式被认为极具创新性,同时也为其他新药的定价提供了参考。然而很少有国家会很快地将新药引入市场,并且被韩国引入市场的新药未必会被其他国家同样引入。一些韩国特定的药物很少有A7国家使用,因此缺乏足够的经验和临床数据来确定药物定价的合理性。举个例子,2003年的25种新药,只有一种被A7成员国标定了价格,也只有一个A7成员国将这些药品纳入医保范围。对于这25种药品,韩国只能根据这一个A7标价作为参考来定价,因此,早期对新药的使用在定价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不考虑药品预算及成本有效性的情况下,被纳入医保范围的药品花费不可能达到货币价值的最优化。考虑到国家日益紧张的可获性资源,一些研究者主张重新制定NHI的医疗保险政策,以提供一个合理的药品预算使用方案,这包括了合理利用资源以及制定合乎经济效益的决策。
以经济评价与药品报销为核心的医保改革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从2001年起,韩国政府开始了一项大胆的举措,这便是韩国全民医疗保险中的经济评价与药品报销改革。新措施规定,运用经济评估进行医药价格、相对价值等方面的决策,并确定医疗保险对新型医药技术(包括医药、器材、诊断等方面的相关技术)的承保范围。
尽管这一改革在2001年就已经存在,但由于一些现实原因,它迟迟未能落实。这是因为韩国缺乏富有经验并能够进行经济评估的专业人才,并且在该领域提供的奖金支持也非常有限;不完善的评估方法与指导方针使得在实践中推行经济评估的使用举步维艰,政府官员也缺乏能力来判断提交上来的经济数据是否合理;许多公司缺乏运用经济数据进行调研的能力。
改变开始于2004年11月,一位经济学家加入了医保政策制定的权威决策机构——DPRC(Health and Welfare`s Drug Princing and Reimbursement Committee),并且担任了DPRC 主席,新组成的DPRC几乎每做一个新决策都对相关经济数据进行调查。2005年与2006年相关方面的变化更加明显。从2005年起,批准新药的数量便开始大幅下降。例如,2005年经NHI审批的50种医保新药的初步决定如下:31种新药被通过(占62%),14种新药没有通过(占28%),另5种新药视进一步的数据推迟决定(占10%)。通过的31种药品中,一些价格正常而另一些则以较低价格被接受;5种被推迟决定的药品包括了那些被要求补充经济数据的药品;未能通过的14种药品,有6种是因为保健效用低于现有药品,剩下的8种则因为经济效率太低。到2006年1月,因经济原因未通过的8种药品中的5种,生产商又发布了更低的价格,NHI在重新考察后予以通过。
当然以上只是新改革的一部分体现,但从NHI的这一举措可以看出,医疗保险中运用经济数据来做决策已经被卫生部门的官员认真采纳。为了考察新药的成本有效性与预算影响,医保评审机构(The Health Insurance Review Agency,HIRA)在2005年制定了韩国版的药物经济指导方针,该方针为医药企业在发行医保药物及定价之前准备相关经济数据给出了指导。这样,将新药纳入医疗保险范围时就顾及到了其成本有效性,使新药的引入更有效率。
在制定指导方针的过程中,HIRA邀请相关专家审核,听取公众意见并在2006年上半年进行了议会讨论。2006年3月,韩国宣布了运用经济数据进行药品报销决策的相关政策,该政策名为“积极的报销体系”(positive list system,PLS)。PLS政策在2008年1月以法律形式生效,与以往明确列出哪些药品未能纳入医保范围不同,PLS的名单包含了对药物的经济评价,并以此作为选择的标准。
由于PLS政策刚生效不久,其实际效果还没有完全显现出来。尽管韩国政府的决策层声称运用经济数据来进行医疗保险决策的目的在于减少开支,但在现实操作中药品的开支能否减少尚不明朗。从已经运用经济评估方法的国家来看,减少开支似乎难以实现。韩国相关领域的研究者也认为,该政策初步的目标在于合理地利用紧缺的医疗卫生资源。随着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韩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紧缺与新技术的开发之间的矛盾也越发显著。
重视成本有效性以及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得更多价值,将使消费者获益更多。因为更有效率地开药,会在保证疗效的同时节省消费者的医疗成本,其长远的结果则是全民健康水平的提高。通过考虑药品的成本有效性,决策者希望从有限的资源中获取最大的医疗保健效果,将有限的医保资金高效地利用。
对于制药公司而言,给出经济数据意味着多出了一项财务负担,即准备数据。这也意味着需要经历一个长时间的批准过程。不过从长远来看,这项改革会消除制药公司之间的不正当竞争,使药品市场更加健全,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运营效率。改革之后如何加大研发力度,生产出更好的产品成为他们迫切关注的问题。可以预计的是,制度的改善会促进韩国制药产业全面提升,因为只有高效的公司才能生存下来,那些过分依赖广告与推销手段而疏于研发的公司最终会被淘汰。如果政府将医药行业的发展看作新世纪繁荣全民经济的一项举措,运用经济数据进行药品报销决策必将会为这一目标做出巨大贡献。当然这项新改革尚处于初始阶段,它能为韩国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带来些什么,我们拭目以待。
医药分离是非多
新的尝试——医药分离
进入新世纪之后,韩国人口步入了老龄化,大众对药品消费需求增加,这直接导致了药品消费及支出的增长,而如何控制药品的成本与开支成为韩国医疗部门的重要目标。2000年以前,韩国的药剂师与医生都拥有开药和配药的权利,并且他们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来自药费。由于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医生及药剂师对药品的选择不再以药品的质量为基础,甚至不考虑药品的成本有效性,病人的利益更是无从谈起。于是,在开药的过程中,药剂师与医生不加限制地开出药品,这不仅造成了药品的浪费,还剥夺了病人的知情权,绝大部分病人对药物的类别和剂量知之甚少。比起其他国家,他们消费了更多的药品。事实上,这一情况的产生并不难理解,在以私营为主导的韩国医疗卫生体系,绝大多数的医院和诊所都带有企业性质,利益最大化是这些医疗机构运营的最终目的。医生作为医院的所有者同时也是管理者,利用高利润药品大做文章也就不难理解了。对医生来说,配药比提供医疗服务更加有利可图。资料显示,内科50%的收入来自药品;皮肤科、泌尿科以及儿科也达到了40%以上,综合性医院45.4%的收入被药品占据。
然而,在医院与诊所从药品处方上得到高额利润的同时,医药部门的成本却在不断提高,NHI很大一部的财务赤字便来源于此。于是,从2000年7月1日开始,韩国政府实施了一项新的改革,要求医药分离。这一改革的根本在于改变药品供给的无效率模式,减少药品的滥用,以此控制药品的支出成本。
医药分离中的利益角逐
医药分离在形式上仅是医生与药剂师的简单分工,即医生负责开处方而药剂师进行配药,但事实上这项政策有着更具体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