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萍:俞老师,你好!你从创立新东方开始,与别人成为合伙人,然后又成为总裁、董事长,经历了不同的角色转换,在不同的时期你遇到过什么样不同的挑战?比如说创业的挑战,合伙制的挑战,上市以后的挑战,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有哪些?
俞敏洪:现在回想起来,当初创业的挑战主要有两个。第一是跳出来下海本身就是挑战,从一个非常稳定的、在北大快要当教授的岗位,跳出来“下海”,挑战巨大。首先是来自家庭成员的反对,记得当时我老妈、我老婆都是强烈反对,坚决不让。
陈晓萍:那你是怎么说服他们的呢?
俞敏洪:我没有试图说服,决定出来就出来了。
因为你做说服工作这件事情本身就是很难的事情,而且耗时费力。另外,你也知道,家人到最后总是支持你的。
第二个挑战是你出来之后社会资源等于零,谁都不认识。我刚出来的时候是不能自己干的,必须挂靠在民办大学东方大学的名下,给他们成立了一个东方大学外语培训部,才可以干。但是他们拿走总收入的25%作为收益。他们就给执照,其他什么都不给,我光跑执照就跑了一年多。
陈晓萍:生意本身对你反而是相对容易的事情?
俞敏洪:对。生意本身对我来说不是难事,当时也不像现在移动互联时代商业模式千变万化,其实你抓住一个要点就可以了。因为我知道学生要学习,你能提供的就是最高质量的教学。我把自己打磨成一个没有任何人的教学水平能超过我的人。同时,我请了一批没有任何人能超过他们水平的老师,给他们高工资。这几个点都被我抓住了。给老师高工资,优秀老师进来,优秀老师进来学生来得更多,学生来得更多老师的工资更高,这变成了一个正循环。当时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我们的学生百分之百都是大学生,大学生是一个高度自觉的学习人群,所以你根本不用去关心他们,强迫他们。你只要给他们打鸡血就行,而我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打鸡血的能手。所以,那个时候商业模式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