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作仁剪纸艺术馆坐落在海伦一条热闹的大街上,这是一栋三层的小楼房,从一楼到三楼,到处悬挂着傅氏家族的作品,各色剪纸紧密地摆排着,午后的阳光里,目光滑过这些美轮美奂的色彩与图案,每一幅似乎都在述说着一个悠远的故事。
傅作仁自称此馆是他的“小星球”,这里汇聚了他一辈子的心血。2008年,此馆在有关部门的督促下落成,300余件展品,在傅家几代人创作的数万件作品中虽说仅是一小部分,但从中还是能一窥傅氏剪纸的艺术特色,领会到傅氏剪纸那独有的艺术魅力。
痴迷剪纸,一鸣惊人
海伦,除了是黑龙江省重要的产粮大县外,它还一个颇含艺术气息的标签——中国著名剪纸艺术之乡。作为海伦剪纸的灵魂级人物,傅作仁从事剪纸已历五十余载,他热爱海伦这块带给他以艺术灵感的黑土地,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他就谢绝了调他到省文联作专职画家的邀请;晚年,名望日隆,绥化、大庆、成都等城市都曾高薪聘请他去大学或民艺机构传习,但傅作仁还是选择了扎根故土,继续他清贫的艺术生活。
对于我们的到访,傅老和老伴董振凡热情接待。实际上这几年他们潜心艺术,极少接受外来采访,因为是老朋友的强力推荐,才破例了。
退休后,除继续剪纸外,傅作仁又专注上了民间皮影艺术。旧皮影头像是皮革制作的,一般是红、绿、黑三色,颜色单调,形象单一。傅作仁借鉴剪纸技法,改皮革为纸料,改三色为多色,创造了染色后打蜡固定法,制作出来的新皮影头像绚丽透明。他又把不规范的皮影头像归类整理成帅盔、皇冠、神妖、文旦、武旦、文生、武生等几大行当,几年来他刻制皮影头像数万张。继剪纸之后,他的新皮影艺术在全国民间艺术界再掀震动。1999年,傅作仁的《中国北方皮影艺术精粹》作品荣获了第三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国际金奖。2000年黑龙江美术出版社、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分别出版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双月挂历,他的皮影艺术还被印刷成明信处。
傅作仁的皮影情结缘于叔叔傅万举,傅万举曾是当地有名的皮影艺人。“小时候,我只要不去学堂,就跟着叔叔走南闯北唱皮影戏。叔叔极耐心地教我如何选皮样、画稿、刻图案、上颜色等等。应该说,在皮影艺术方面,我得到了叔叔的真传。现如今,我唯一有些遗憾地是儿时叔叔教我的皮影影调,我几乎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唱一曲完整的皮影戏影调。”
家族文化、东北民间文化对傅作仁影响至深。1935年12月,他出生在海伦县北白家围子屯的一个满族家庭。“我的祖母傅王氏和母亲王玉芝都是闻名乡里的剪纸、刺绣能手,东北独特的地域民俗,婚丧嫁娶、丰收喜庆、二人转、大秧歌等等,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纸张没引入之前,世代生息在黑土地上的满族人就曾以树皮、兽皮、鱼皮、麻布等为材料剪成的类似剪纸的艺术品。至近代,融合了中原剪纸的技巧,满族人民发展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剪纸艺术。至1899年海伦县建制前后,剪纸艺术已在民间广泛流传,这里家家女儿会剪纸,户户闺中爱绣花。逢年过节剪纸更是大有用武之地,剪窗花、贴福字、粘挂钱……这些红红绿绿的图案,深深地吸引着傅作仁。童年时光,傅作仁天天缠着祖母嚷着要学习剪纸。祖母疼他,见他对剪纸这么感兴趣,便手把手地教他。
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让他熟读《四书》、《五经》,大一些就把他送入学堂学习。就这样,“每逢年节,我就帮父亲给乡亲们写对子、画墙画,成了农村中的小忙人。”
1950年,15岁的傅作仁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被安排担任二年级班主任,当时班上的大多数学生都比他年龄还大。这一年,一场伟大的战争开始了,美术教师傅作仁很想表达自己同仇敌忾的情感。于是,他剪了两幅挂钱,挂钱上的图案有镰刀、斧头、五星、鸽子等,以此表达人民渴望和平的心愿。他把这两幅剪纸邮给《黑龙江日报》,竟很快在文艺版上发表了,且读者贺彩叫绝。这意外的激励,让傅作仁一时激情满怀。
“在艺术创作领域里,我是比较有名的能‘拼命’,为创作而不吃饭不睡觉是常有的事。”正是源于这份执著与刻苦,在不乏激情的年代,他的新作品不断推出与发表,在美术界日渐有了名气。
就像在长跑赛场上运动员会中途遭遇“极限期”,傅作仁在剪纸上的第一个“瓶颈期”很快来到。脑海里有很多激情、想法在奔涌,可他不知如何用剪纸来表达。剪纸,也称刻纸,是门抽象的镂空艺术,就是用刻刀或剪子在纸张等材料上雕刻,它的表现形式与手法单一,远不如绘画等那样丰富。傅作仁想,剪纸终归是门形式上的艺术,那么向绘画汲取灵感,既是“万佛朝宗”,也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他认准了弥补差距的“法门”。
傅作仁觉得自己剪的人物还不生动,他把握不好人物的特质,这觉得这与缺少绘画专业训练有关,他的美术基础主要是自学的那些民俗画。这时,县中学有一位美术老师的人物画极具水准,是专业出身。于是,傅作仁赶紧拜师学艺。“我只要有空闲儿,就跑到这位老师办公室学素描。现学现用,那时我晚上睡觉身边都放着笔纸,以便睡梦中突发灵感时能及时记录下来,以免后来忘掉。没过多久,美术老师看过我画的人像之后,就开始不停地点头,他说,现在你画得比我都好了,不用再浪费时间向我学习了……”
傅老如今身体并不太好,但只要提起剪纸,他眼睛是放光的。因为痴迷,所以他对剪纸极挑剔,于是才有经得起时光推敲的佳作问世。1956年,傅作仁又设计、刻制了反映农业生产大发展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套剪纸,把现实生活中的先进人物纳入剪纸画面,人物身有动势、面有表情,并运用远近透视关系。这套剪纸独树一帜,多次获奖,倍受美术界好评。1960年,他的《祖国颂》发表于《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报刊上,(后被中国民族文化宫收藏),在全国剪纸界他一鸣惊人……
开拓创新,步入殿堂
剪纸有其特殊语言,它靠线条和块面说话,只有热爱并熟悉这“母语”之美,才能自由、艺术地表达。在中国众多艺术形式中,剪纸是最接地气、最贴近民间的艺术,它传承民俗、民风,传承着中国民间质朴、乐观的审美心态。传统题材的剪纸,包括吉祥图案、民间传说、花鸟鱼虫、山水仕女等等,往往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傅作仁不想停步在传统范畴中,他想把剪纸纳入现代意义上的创作中。傅作仁用剪纸形式表现政治、经济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这在理念上与传统民间剪纸有了很大的不同,傅作仁是中国新剪纸艺术的最早践行者之一。当时也有异意:“剪纸只能是平面线条连结,不能用透视关系。”“剪纸不能多色套刻,这不是剪纸,这是版画。”面对这些纷争,傅作仁坚持自己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观点,坚持自己的理解。那个年代,歌颂祖国、讴歌社会主义是主旋律,沉浸其中的傅作仁,获得了大量灵感,一张张宣纸上不断地盛开出染着傅氏基因的“花朵”。1950年代的《农繁林茂》、《龙马精神》、《桥梁》、《采伐》等;1960年代的《大庆赞歌》、《开渠引水》、《春到农家》、《农乐图》等;1970年代的《绣金匾》、《光辉历程》、《东方红史诗》大型组合剪纸等;1980年代的《科学家头像》、《锁龙图》、《林姑娘的心愿》等作品,这些作品或粗犷稚拙,或严谨含蓄,风格雄浑多变,彻底超越了原生态的意识思维,显示出他驾驭剪纸新语言的能力日臻完善。今天,这些作品依然难以被超越,已成为了理解那些时代思潮的最佳注解。
内容创新,必然源于技法创新,这是傅作仁苦思的结果,也是他对“新剪纸”的最大贡献。例如,傅作仁把传统剪纸在一个平面上单层镂空的思维,演绎成能体现焦点与散点透视关系的多层次空间;把平面的纹样装饰,演化为立体造型的衬景装饰;他还完善或创造了两色压刻、多色套刻和镂金衬刻等多种技巧。传统剪纸多为单幅单件,傅作仁经常制作多幅或成套成组的作品。同时,传统民间大都为小幅面,傅作仁把这个创作平台大大地突破了,他的一幅《黑龙起舞》图长宽各三米;《送瘟神》这幅力作是一张白纸全开,画面里纳山容海,有多达上百个不同姿态的人物。
从20世纪60年代起,以傅作仁为代表的海伦现代剪纸在中国工艺美术界崭露头角,大量以粗旷、豪放、大气为风格的优秀作品诞生,其艺术价值和感染力引起了国内外关注。此时,也正是傅作仁创作作品的高产时期。
“当时,黑龙江省美协经过多次讨论后作出评议,‘北大荒版画’与‘海伦剪纸’较有代表性,最终,晁楣先生的版画作品和我的剪纸作品被定为赴京参展作品,走进了人民大会堂。我的作品能留在人民大会堂,那是我获得最高荣誉。”1965年,以表现富饶美丽的大森林、大农田为主旨的《北国风光》应邀装饰人民大会堂黑龙江厅。同年,该作品在58个国家展出。1987年该作品再次被民族文化宫收藏。
致力传承,甘为人梯
傅作仁兴趣广泛,除剪纸外,他对刺绣、染麻花、土陶、泥塑、拨云子(各种彩云图样,寓含“喜”、“寿”、“福”等吉祥文字)、皮影、木拼图案等带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义的民间工艺都极其感兴趣。
“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养成了一种习惯,只要听说哪里有民间艺人,不管多远,我都要去拜访。有一次我去一位民间剪纸老大娘家拜访,不料老大娘刚刚去世,老大娘的剪纸作品也随之火化了。我特后悔晚来了一步,那几天我失魂落魄,像得了一场大病。我曾经为了收集珍贵的民间艺术遗产,花光了自己的所有钱,后来不得已,我就卖自己的剪纸作品来收藏民间的艺术作品。”
而今,傅作仁所抢救、收藏、整理的原始刺绣、印染、土陶、剪纸、皮影等各类民间艺术品已达一万多件,十大木箱。他和老伴把这些来自民间的珍品进行了分类、整理、入册,把它们视为自己的生命。
傅作仁不仅仅是一位出色的艺术家,他更是一位称职的群体带头人。海伦剪纸是由干部、职工、农村妇女和青年学生等组成的创作队伍,傅作仁1950年就参与了组建了海伦县美术创作组,并使其成为黑龙江省剪纸基地。后来傅作仁调到县报社,剪纸更有了发表的阵地,他们组建了县业余美术创作组,使海伦剪纸进省、进京乃至到国外展出,培养了一大批剪纸人才。
作为剪纸世家,现在傅家四代十九口人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从事有关剪纸的创作与研究。1987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举办了“傅作仁满族剪纸世家作品展览”。这是中国第一个满族世家剪纸在北京举办的专展,傅家几代人的500余幅作品,向世人展示着剪纸这一古老文化在一个家族里面的传承与发展。展会有数千人参观,溥杰、胡洁清等名人专家参观了展出,倍受好评。
这些年来,他想得更多的是“传承”。“对我的学生,我会很仔细地教他们每一个步骤。面对我的子女,我的耐心反倒变得很吝啬,所以他们在我这里的学习更多是靠‘看’。也许是遗传的缘故,我手把手教出的学生,和自己的孩子相比,还是少了一些我的味道。”近些年来搞剪纸艺术收入微薄,有很多人都放弃了,但傅老的小女儿傅清泉坚持创作。她曾在全国和全省的展赛中多次获奖,2005年出版《傅清泉剪纸艺术》一书。作为中国百名技艺能手之一,她曾出席在京召开的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傅清泉近年来满族风情剪纸与鱼皮画等方面收获颇丰,大有青出于蓝的意味。为表彰傅氏家族对弘扬黑龙江流域文明作出的积极贡献,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傅氏全家“优秀剪纸群体”奖。
多年来傅作仁以海伦为基点,不断地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剪纸的社会影响力。从1984年起,他参与发起、组建中国剪纸协会,1986年主持组建了黑龙江省剪纸协会……2007年,经文化部、人事部等国家九个部委审评,傅作仁荣获得我国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荣誉——“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黑龙江省终身成就奖”。在此前的1995年9月他就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
1993年,傅作仁退休了,却变得更忙。他又担任中国剪纸学会副会长和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剪纸专业委员会主任兼秘书长的工作,当时遍布在全国的两会会员2000多人,他和他们经常联系,自己掏腰包支付的邮资一年就达四五百元,相当于他一个月的退休费。
1996年经傅作仁发起在宁安市举办了全国剪纸艺术节,当会议经费不足时,他就把自家省吃俭用节省下来的3500元钱添作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