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式的杂文同样为光明的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杂文不仅仅是旁观者的讥讽,失意者的牢骚,而主要是建设者的心声,这一点,也为越来越多的公众所承认。
吴宣文先生的杂文集名曰《凤城夜话》(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关于“夜话”,使我生出许多的感慨。一般的杂文作家,将自己的千字文名为“夜话”者较多。“夜话”中最著名的,要数“燕山夜话”,因为它的后面缀着一大串关于知识分子、关于中华民族的滑稽辛酸的故事。考察中外古今的“夜话”,不论取何种角度,不论置身其中或其外,只要不抱偏见,都可以看出,所谓“夜话”,绝大多数均为阳光下的心灵剖白。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却绝对真诚。正如鲁迅所言,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是血。这便是杂文家们的形象。
吴宣文先生是穿着布衣踏上塞上政坛、文坛的。民众第一,事业第一,是他几十年人生的写照。他曾身穿雨衣,手持铁锹,带领公社一班人雨夜看稻田;他曾亲临现场,率县委一班人直接指挥拔钉子户拓宽道路;他也曾在最敏感的年月毅然支持部下创办报纸刊物。不论是旧知还是新识,大家共同的感受是,这个人是个干事业的人,是开拓进取的人,是个对生活对事业都全身心投入的人。
吴先生的书值得一读。俗话说文如其人,吴先生的杂文是他的内心剖白,是一个智者、勇者的思想轨迹。“求新,求实,求美”,是吴先生为人、为文的旗帜,也是《凤城夜话》这本书的鲜明的标志。收入这本书中的一百多篇文章,不论杂文、随笔,还是短论、散文,都体现着时代之新,生活之实,心灵之美。贴近生活,干预生活,是这本书最鲜明的特点。诸如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精神文明,异邦变化,等等,尽在视野之中。捧起这本书,你分不清吴先生是官是民,但却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个“大写”的人,“大写”的中国人。宋代的范仲淹先生曾描绘过这样的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吴先生的人生与文章中便浸透了这种精神。
吴先生文章的第二个特点是正面立论,于质朴中见匠心,于平淡中见峭峻新奇。少用讽刺调侃,并不是不认同“鲁迅风格”,我想大约与他的人性敦厚与领导者的社会角色直接有关。少用讽刺调侃手法,写起杂文来就更难。吴先生却以极大的耐心、极其娴熟的技巧,自如地驾驭了正面状描诱导的手法,使人读来轻松亲切投入,读者的情绪思路易于与作者共振,其文章往往能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
吴先生杂文的第三个特点是浓郁的学术性与丰富的知识性。《凤城夜话》中的文章大多较短,但有些短文中包容的思想却极有理论性。文章中引用了不少材料,也引用了许多的名人名言,孔夫子、汉武帝、郑板桥、亚里士多德,马、恩、列、斯、毛……吴先生引文用典极其自然贴切,没有生搬硬套之嫌。
《凤城夜话》是宁夏出版的第一本个人杂文集。我们的时代需要杂文,《凤城夜话》的出版,无疑是值得我们宁夏杂文界乃至文学界理论界欣慰的事。
199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