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183000000012

第12章 季羡林先生的治学精神

黄宝生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属于自己时代的学术大师。季羡林先生是中国20世纪的学术大师之一,那么,我们怎样为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定位?我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师治学精神学录》撰写的《季羡林》一文中,称季先生为“东方学大师”,并在结语中说:“中国东方学有季羡林这样一位大师,实为中国东方学之福祉”。

东方学,顾名思义是研究东方文化的学科。东方指亚洲和非洲。东方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汉学(Sinology)、印度学(Indology)和埃及学(Egyptology)等等。季先生学术生涯的起点是印度学,主要研究佛典语言。此后,他的研究范围不断延伸扩展,包括中印文化交流史、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和中国佛教史等等。同时,季先生于1946年从德国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组建东方语文系,为中国现代东方学学科的创立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国内常称季先生为“国学大师”,据说有些学者对此持有异议。其实,我们应该注意到,季先生的学术出身是印度学,但他并非单纯地研究印度文化,而是始终与中国文化的研究紧密结合。诸如中印(或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和中国佛教史研究本身就属于国学范围。譬如,季先生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和撰写的《糖史》都属于国学研究课题。尤其是对中国新疆出土的吐火罗文A(焉耆文)《弥勒会见记剧本》的释读,堪称国学中的“绝学”。因此,称季羡林先生为“印度学大师”或“国学大师”都是可以的,当之无愧的。而我更愿意称季先生为“东方学大师”。因为他的治学范围和学术成就包含印度学和国学两个方面,而他又是中国现代东方学学科的创建者和组织者,称为“东方学大师”更能体现他的学术特色。

我们今天庆祝季先生95华诞,皆在表彰季先生的学术成就,学习季先生的治学精神。治学精神可以说是每位学术大师的学术之魂。学术大师往往学识渊博,治学范围相对广阔,但仍然都会有自己的学术专长和研究重点。我们学习季先生,并不要求都像季先生那样掌握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即使掌握了这些语言,也并不一定要求我们都从事与季先生相同的研究课题。然而,我们都应该自觉地学习季先生的治学精神。因为季先生的治学精神对我们从事的各种学术门类具有普遍意义。我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者文选”编选过《季羡林文集》。在“编者的话”中,将季先生的治学精神归纳为三点:一、坚持学术贵在创造的信条;二、重视考证;三、追求“彻底性”。在这里我想对这三点作一些具体的阐释。

一、坚持学术贵在创造的信条

季先生牢记德国导师瓦尔德斯米特在指导他写作博士论文时,要求他删去一切陈言的训示,在学术研究中要求自己凡写论文必有学术新意,或提出新见解,或提供新材料,以填补学术空白、攻克学术难点为己任,以重复前人劳动(炒冷饭)为学术研究大忌。

佛典语言是季先生的学术专长,而通过佛典语言比较研究探索佛教的起源、发展和传播,却是季先生的独创。他确认中世纪印度西北方言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是“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而中世纪印度东部方言的一个语法特点是“多用不定过去时”,再结合其他一些语法特点,便成为判断一些佛典产生的时间和地区的重要依据。譬如,《论梵文〈妙法莲花经〉》一文依据不同梵文原本中残留的俗语语法特点,判断这部佛经最早用印度东部方言写成,后来传到印度西北部,其间经过梵文化过程由印度西北部传入中亚,由中亚传到中国。《论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一文依据这部佛经使用的混合梵语具有印度西北方言的语法特点,即语尾am变成o或u,说明它虽然是一部早出的大乘般若经,但还不是原始般若经。由此,季先生提出一个重要的新见解,即大乘佛教分成原始大乘和古典大乘两个阶段,而原始大乘起源于印度东部,而非神话传说化(中)的印度南方。又如,《浮屠与佛》和《再谈浮屠与佛》通过Buddha(佛陀)一词的汉语音译,追溯出佛教传入中国的两条途径:先从大夏(大肢)传入,后从中亚新疆小国传入。《论梵文td的音译》则阐明依据汉译佛经中梵文td的音译情况,可以将汉译佛经分为汉至南北朝、南北朝至隋和隋以后三个时期。前期汉译佛经的原文大半不是梵文,而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中期的原文也有很多是俗语和混合梵文,但梵文化程度有所进步;后期的原文是纯粹的梵文。季先生的这些学术见解在中国乃至国际的佛教研究史上都是空前的和开创性的。

季先生在佛典语言研究方面,另一项重要的创造性成果是《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译释》。早在留学德国期间,季先生跟随西克教授学会吐火罗文后,就利用《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多种汉译异文与吐火罗文本进行比较研究,以解决一些吐火罗词汇的语义问题,令西克教授“大喜过望”,对季先生“奖誉有加”。而从1982年开始,季先生从事中国新疆博物馆所藏的吐火罗文《弥勒会见记》的译释,也是采取平行异本比较研究的方法,尤其是利用回鹘文本,前后历时五六年,完成了全部译释工作。这项研究成果也译成英文出版,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吐火罗文作品的英译本,使国际吐火罗文研究这门学科提升了一个台阶。

二、重视考证

提出新见解不是靠主观臆想,而要以材料为依据,观点出自材料。有一份材料说一句话。因此,在搜集材料方面,要有“竭泽而渔”的气魄,而在辨析材料方面,又要有“如剥春笋”的精神。

季先生于1944年发表的《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变为o和u的现象》,依据大量语言材料,诸如阿育王铭文、新疆尼雅俗语文书、和阗俗语残卷、混合梵语佛典乃至阿波布朗舍语、于阗塞种语、窣里语和吐火罗文B(龟兹文)资料,揭示了中世印度西北方言的一个重要语法特点。后来,国外有些学者对季先生的这个观点提出不同意见。然而,这些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下够工夫,以致立论轻率,论证粗疏。季先生在回应不同意见时,则坚持摆事实,讲道理,用材料说话。他不仅利用旧材料,还不断发掘新材料,充实自己的论点。

重视考证的另一个典范例子是糖史研究。早在1978年,季先生撰写的《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前言中,就已经提出中印两国在制糖上互相交流的过程。1981年,季先生考释一张有关印度制糖法传入中国的敦煌残卷。这张残卷记载了中国工匠制造砂糖和煞割令(即Sarkara,梵语中的“糖”字)的方法,需要考释的问题涉及甘蔗的种类、糖的种类、砂糖和煞割令的区别等等。这激起季先生全面深入研究糖史的兴趣。此后,他发表了一系列相关论文。最终于1996年完成了一部近80万字的皇皇巨著《糖史》,前后历时10多年。从《糖史》中,我们看到书中的大量引证取自中国古代正史、农书、医书、科技书、地理书、游记、方志、类书、笔记、杂著、诗文集以及外国人的游记和著作,举凡与糖史有关的材料,几乎网罗殆尽。面对这部巨著,再想到它是季先生在耄耋之年独立完成的,任何人都会肃然起敬。

三、追求“彻底性”

许多学术问题不是靠一两篇论文就能彻底解决,而是需要不断发掘新材料,加以验证、修订、充实和完善。以“彻底解决”为理想目标,对有些学术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势必会终生抓住不放。

早在1947年,季先生的《浮屠与佛》纠正长期以来认为佛是梵语Buddha(佛陀)一词的音译略称的错误看法,指出佛的译音源自吐火罗语。然而,汉语和吐火罗语的“佛”字固然都是单音节,但“佛”字的汉语古音是浊音,吐火罗语却是清音。这个问题一直留存在季先生的心中。直至1989年,也就是事过40多年后,季先生又利用新发现的材料,写了《再谈浮屠和佛》修正了佛的译音源自吐火罗语的看法,而确认源自中亚新疆小国的语言,如回鹘文“佛”的发音就是浊音。这样,中国古代将Buddha(佛陀)译为佛的缘由也就得到了满意的解释。

关于中世印度西北方言和东北方言的语法特点也是季先生一生抓住不放的学术问题。除了40年代在德国发表的几篇论文外,回国后继续发表的论文有1958年的《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1984年的《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和《中世印度雅利安语言二题》、1988年的《论梵文本〈圣胜慧到彼岸功德宝集偈〉》、1990年的《新疆古代民族语言中语尾am>u的现象》等。

中印文化交流史也是贯穿季先生学术生涯的研究课题。糖史研究是如此,对中国纸和造纸法以及蚕丝传入印度问题的研究也是如此。季先生于1954年写了《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的时间和地点问题》、1955年写了《中国蚕丝输入印度问题的初步研究》、1957年又写了《中国纸和造纸法最初是否由海路传入到印度去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季先生继续关注国内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状况,又写了《中国纸和造纸法输入印度问题的补遗》(1979)和《对“丝”、“纸”两篇文章的补正》等。

以上对于季先生治学精神的认识,只是我长期追随季先生从事印度学研究,亲身感受较深的三点,主要偏重于治学思想和方法。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天才和勤奋、考证和义理以及文化理念等视角总结季先生的治学精神,对于21世纪中国东方学的发展和学术整体水平的提高具有无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同类推荐
  •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元朝秘史:蒙古族史籍(中华大国学经典文库)

    十三世纪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建立元朝,定都北京,皇帝祖先被称为“黄金家族”,所遗留下的家谱档册、世袭谱册称作“金册”,均珍藏于皇宫之中,历代皇帝皆如此。《元朝秘史》即是经过文人史官多次的增加修改而成的“金册”,它主要记载了成吉思汗历代祖先的事迹和家谱档册,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蒙古古代游牧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以时间上讲,从蒙古民族图腾、成吉思汗的远祖,一直写到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汗在位时期。从地域角度,横跨蒙古高原。
  •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湮没在森林的奇迹:古玛雅的智慧之光

    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中绽放最早的一枝。玛雅文明是在与其他古老文明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匪夷所思的问题。在天文、历法、数学、象形文字、建筑上,玛雅人都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尤其是在农业上。玛雅人培育的玉米、土豆、西红柿,即使在现在,也是人们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物和蔬菜。然而,让人费解的是,玛雅文明就像谜一般销声匿迹了,它秘密隐藏在中美洲的热带丛林中,没有人知晓其历史的悠久。没有人能说得清,在这千百年的时光里,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当这片土地尘封许久时,后来的人叫醒了它,并开始对它进行“拜访”,退去了厚厚的外衣。
  •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

    《岁时文化》主要内容分为悠久的岁时文化、岁时文化的四季等章节。岁时文化是与我们的文明相伴而生的,其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生命力之强大,已成为与我们日常生活、意识、情感紧密联系又蓬勃律动的鲜活基因。岁时文化可以增进现代人对自然和历史的尊重,岁时文化的来源就是自然物候的变化。春节、元宵节、清明踏青、元宵赏月、重阳辞青等,都是踏着自然的节拍进行的。重视岁时文化有利于我们审视自己,继往开来。
  • 非洲双城记

    非洲双城记

    散文,情到深处即成文。好的散文,不在于有多少华丽浪漫的辞句,而在于能够引起读者仿若身临其境的共鸣。
  • 汉代婚姻形态

    汉代婚姻形态

    常常有人说,汉代的研究题目都已经有人做过了,很难再做出什么新的成果来。这种看法其实是不对的。汉代历史文化内涵异常丰富,考古发现又日新月异,只要与正确的理论结合,取得新的视角,自然会有柳暗花明的局面,彭卫同志这部书便是佳例。书中环绕着婚姻关系,讨论了许多饶有兴味的问题。即以开卷第一章所谈汉代婚姻关系中的等级性而论,援引大量材料以证成其说,不仅联系到汉以后历代的发展变化,并与中世纪西欧与印度作了对比,眼界之广阔,见解之新颖,使读者深感其吸引力。
热门推荐
  •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让节约成为习惯:有效节约的38个细节

    本书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现实可行的节约细节为内容,以理念、工作、落实、流程、管理、提升等各个阶段为单元,列举和说明了让节约成为习惯的重要性和可操作性,明确能够实施节约的细节所在,帮助读者树立节约意识、践行节约习惯,为企业和个人创造更多收益、谋得共同发展。本书说理简明,案例丰富,既可以协助企业宣传和确立节约文化,也能够为个人强化节约素养,是一本通俗有益的读本。本书可作为大众读物,也可作为企事业单位和机关节约培训教材使用。
  • 刚刚好的你

    刚刚好的你

    周尽欢没想到过了这么久,她还能再遇到宋演。她记得自己做过最勇敢的事就是大声向宋演表白,但结果却只是听到他冰冷的声音里饱含的鄙夷和拒绝。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却又重新出现在她的生活里,还成了她的上司。已经做好准备同这个人老死不相往来的周尽欢却发现,宋演似乎变了。虽然他依旧毒舌、冷漠,但似乎他对她是不同的,让她有些措手不及……周尽欢:“宋演,你不要告诉我,你喜欢我?”宋演:“我就是喜欢你!”
  • 战神

    战神

    重生的王者,在波澜壮阔的宇宙时代,用双剑书写不朽的战神传奇。战神读者群:28793815踏雪真人书友群:236209069战神盟核心读者群,订阅认证入群:338567119
  • 无敌小校医

    无敌小校医

    小校医叶浩川,获得透视异能和医道传承,时来运转。
  •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套装共9册)

    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套装共9册)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不但是十九世纪群星璀璨的俄罗斯文坛上最伟大的小说大师之一,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有史以来最复杂、最矛盾、最伟大的小说巨匠之一。他以其卷帙浩繁的创作,在对于人类复杂的甚至分裂的人性以及心理乃至变态精神的深刻描绘和深度开掘上独树一帜、无人能出其右;如果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上海译文出版社布面精装本“陀思妥耶夫斯基文集”收入陀氏《被伤害与侮辱的人们》、《死屋手记》、《罪与罚》、《白痴》、《鬼》、《少年》和《卡拉马佐夫兄弟》全部七部长篇小说以及中短篇小说集《白夜》,共八种九卷,基本囊括了陀氏一生创作的所有最重要的作品。
  • 老板的九项修炼

    老板的九项修炼

    中国企业用了短短几十年、十几年甚至几年,“浓缩”式得走过了西方正常的商业成长轨迹,一批企业得以快速成长。刨去时势大浪之托力,老板的个人综合能力,实为竞争力之一。柳传志、张瑞敏、任正非、鲁冠球、牛根生、陈天桥、马化腾等人,能够带领团队在一路“狂奔”中走向卓越,离不开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深邃的商业思想,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强大的创造力。作为企业的舵手,老板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提高本领,才能在瞬息万变的商业世界里获取竞争优势,带领企业走向卓越、基业长青。中国商业的勃兴,中国经济持续发展,都需要企业家群体迎难而上、勇挑重担。
  •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作者爱上小书迷

    大作者爱上小书迷

    一个晚上的时间,璃茉幽蹲在大街上哭了足足三个多小时,从她意识到自己已经被男友江小南背叛了之后,她便开始了不停地哭泣,任谁也劝不停。
  • 汉末称王

    汉末称王

    魂入大汉,争雄天下,诸侯彼此算。曹孟德,孙仲谋,回天乏术难一战。刘玄德,百折不挠,头颅依然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谋臣显手段。贾文和,郭奉孝,余子琐琐不足看。荀文若,鞠躬尽瘁,仍怀旧大汉!决胜千里,披坚执锐,良将展才干。陈元龙,张文远,文武声名谁敢犯?许小弟,神勇盖世,一锤魂飞散!天灾人祸,兵凶战危,白骨岂一半?功成名就,回看江山,心中徒嗟叹!没有系统、没有神功、没有热兵器,这是一本原滋原味的三国。第一卷基本都是铺垫,所以请稍微耐心一点,后面的精彩不会让你失望!
  • 西窗风雨(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西窗风雨(感动青少年的文学名家名作精选集)

    文学作品是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是人生的一面镜子。好的文学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它能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