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0500000004

第4章 教研室——中国基础教育特有的组织和制度(3)

教研室一直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之下,无形中经常被人们看做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教研室负责人和教研员在谈到自己机构的性质时都会特别强调:“我们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的确,虽然业外人士对此往往不大注意,实际上这一点含义深刻,教研室作为专门组织的性质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自然不同于政府机关,那么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意味着什么?与教研室的创收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简言之,身为事业单位的教研室,有没有创收的权利呢?沿着这种思路追踪下去,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在我国,有一类非常独特的组织——事业单位。言其独特,其一是因其既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又不同于企业组织;其二是因其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找不出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类型。我国的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甚至连事业单位这一名称、分类,也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何改革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完成从事业单位向公共事业组织的过渡,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课题。”[11]事业单位,是中国独有的组织机构,是中国的“土特产品。”

在我国,有关事业单位的概念的界定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1963年,《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此时,“界定的标准则主要是经费来源”。到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试行办法(讨论稿)》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项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与60年代相比,变化在于,“不是通过经费来源,而是通过对其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目的来进行界定”。[12]

有学者提出,新时期以来关于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一直在变化,“新的事业单位的概念更接近于公共事业的概念”,[13]的确,国外没有“事业单位”,但却存在着与其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组织机构:公共事业。抛开中国的事业单位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计划经济,从社会生活的需求本身考察,通行于国外的公共事业概念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则相当程度上吻合。这样,了解国外关于公共事业的研究,对于认识教研室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有趣的是,当阅读有关国外公共事业的文献时,很快便发现,原来在西方围绕着“公共事业”竟然也是迷雾重重。“公共事业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公共事业的研究近些年来才刚刚开始。套用美国学者尤劳的比喻,‘公共事业’这一概念和核心特征‘也许就是其含义的不明确性。’事实上,它就像尼斯湖的怪兽:人们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什么’,但很难说它‘是什么’。”[14]

如果不去纠缠概念定义的“陷阱”,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可以用几个特征来确定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非政府性、非营利性、非特定多数性、非实物生产性、非权力依附性。[15]从对于这些特征的讨论与说明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教研室性质符合之处。“公共事业部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一切社会服务组织。公共事业部门执行不生产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政府及企业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非营利性强调的是自组织宗旨不是为了营利,但这不等于说它们不可以营利。只不过是说它们所赚取的收入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用于扩大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16]

看来看去,从事业单位的性质考虑,教研室在筹措资金方面的举措,实际并无不合理之处。就今天的形势,即使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学校的创收,也早已在人们的叹息之中得到了默认。至于其他各种各样事业单位的创收,更是早就为人们所习惯。医院、研究所……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也是事业单位,一则几秒钟的广告费动辄几十万,新闻联播之前的广告竞标的千万元天价经常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报载,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入账92亿元。[17]相形之下,教研室的创收所得实在不值一提。

而讨论教育领域的“创收行为”,更不能不提到国人皆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育经费的几组数据。

1966年至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九三”。

1971年至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三”。

1976年至1978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百分之六点一三”。

1979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六点四”。

1980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八点二六”。

1981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八三”。

1982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点零三”。[18]

以下是包括了GDP和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统计。

2007年,首都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的消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这一目标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被提出,而实现目标的时间为2000年。此后,这一目标又经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反复说明、强调,但直到2006年的6年后,这一目标仍然没有实现。也正是因此,‘4%’这一数字成了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19]距离这则“两会”消息的刊出,已经又是3年,4%依旧是镜花水月。我个人的感受,这个曾经引发无数次慷慨陈词的百分比,如今在教育界的同行们中已经很难成为热门话题——其境遇有点像中国足球:不说也罢,“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过在这里还是很想啰嗦几句。

第一,也许4%并非遥不可及。曾经请教教育经济学的学者,得知财政性教育支出与GDP是不能简单相比的。不过对于以上数字还是可以尝试做点分析。从改革开放后1979年开始直到1991年,除1984年略有下降,按照财政支出计算,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直保持着增长,其中1979—1982年增长最快。这一阶段能够看到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2.67,最低也在2.31。1993年之后,同样以财政支出度量,开始有升有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开始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如此,是不是可以假设,若是从70年代末一直保持增长而没有回落,30年的时间,应该是可以达到4%的。“不怕慢,就怕站”,何况时有回落!

第二,最为困难的两个时期竟然也保持稳定甚至增长。三年困难时期明显下降,那时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华夏大地饿殍遍野,共和国经历巨大灾难,教育经费下降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从1958年到1961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百分比依次为4.84、4.36、4.86、7.30。1960年灾情依旧惨重,教育经费却开始回升,而1961年也不过是刚刚开始调整恢复,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百分比却增加至7.30,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年度。当然,没有看到具体数字,想必未必真有多高。但这样的百分比依然透露信息:教育经费得到政府的强力保障。

“文化大革命”令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彼时教育事业彻底陷入瘫痪,然而,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居然也超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部分年份,1966年至1970年(“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3%”。1971年至1975年(“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3%”。“文化大革命”甫一终结,“1976年至1978年,这个数字便迅速增至6.3%”。

第三,改革开放之初一直保持大幅度上升。改革开放之后,从1979年至1982年期间,是增长最快的时期。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持续大幅上升,1979年6.4%,1980年8.26%,1982年10.03%。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民经济迅速繁荣,虽然整体实力与后来无法相比,但足见当时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与气魄。

第四,20世纪最后十年至今令人担忧。除了三年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基本是呈现增长趋势的,从1984年之后,稳定增长被打破,下降、回落开始经常出现。

教育事业整体经费不乐观,基础教育尤其困难,教研室自然不会例外。一位地方教研员曾经这样说:“由于各地教研室的定位不够明确,地方财政也没有给教研室以足够的支持。这样,使得本来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员们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默许下,开始了本来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活动,即大量编发资料和讲义,开展各种形式的统考,以获得相应的利润来补充财力的缺口。”[20]

“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一方面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不可能,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割断了事业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事业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从而严重压抑了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如事业单位及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扩大了政府的职业职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是政事不分,使政府职能不清,只能对事业单位统包统管,进一步增加了国家投入,而事业发展却陷入艰难。”[21]

须知,省市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们是没有如今日益显赫的“公务员”身份的,也没有部分名校教师的“额外”收入,在全社会讲究市场经济的今天,要求教研员独守清贫实在不切实际。看来,关键还是在于体制,作为一个公共教育部门,教研室绝对不能够像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但纯粹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在目前看来仍然是不现实的。如何规范教研室的创收行为,是教研室洗脱自身,找回清白的出路所在。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7.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二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

[3]韦伯.韦伯文集(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24.

[4]编办职能[EB/OL].http://www.bjbb.gov.cn/zzjg/bbzn,2009—05—25.

[5]编办职能[EB/OL].http://www.bjbb.gov.cn/zzjg/bbzn,2009—05—25.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16.

[7]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基[1990]013号)

[8]关于印发《全国省级教研室主任会议纪要》的通知(教基厅[1993]14号)

[9]关于对部分省级教研部门教研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基厅[1994]13号)

[10]梁威等.回顾历史把握机遇开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新局面[A].梁威主编.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2.

[11]冯云廷.公共事业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前言1.

[12]同上,第2页.

[13]同上,第3页.

[14]同上,第1页.

[15]同上,第6—8页.

[16]《公共事业管理学》,第6页.

[17]央视广告招标入账92亿[N].北京青年报,2008—11—19.

[18]以上分别引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36、439、482、538、569、602、639、679.

[19]代表委员“较真”4%教育支出[N].北京青年报,2007—03—07.

[20]朱志平.教研员何以异化为“考研员”[J].人民教育,2008(9):33.

[21]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7.

同类推荐
  •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2009年讲座精选

    2009年“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邀请了厉以宁、高占祥、吴建民、海闻、张继钢、郁钧剑、韩少功、康洪雷、毕淑敏等多位名家大师举办了104场讲座,从讲座文稿中精选出72篇整理编辑成本书,内容包括新中国60周年、礼仪文化、励志教育、养生文化、创新文化、婚姻家庭、文学艺术等多个系列。
  • 我们生于70年代

    我们生于70年代

    本书主要内容为:70年代有自己的朋友,七十年代生人之生长简史,七十年代生人之42个生活烙印,关于70年代
  •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城市精细化管理:新时期社区工作与管理

    随着改革的推进,社会流动性加速,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集聚到了社区。社区已成为政府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须臾不可少的好帮手。当前社区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解决不当,势必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向当下的社区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城乡社区服务纳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社区如何做好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等诸方面的工作。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 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剧领天下: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2012-2013)

    本书是国内独有的全面解读全球电视剧产业最新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综合研究报告。本书由30多位传媒专家和业界精英倾情奉献,是一部集时效性、权威性、精准性、可读性于一体的行业著作;是一部发现规律、把握趋势、立足本土、放眼全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的最新实物研究大全。
热门推荐
  •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茶罗义述一卷

    般若波罗蜜多理趣经大乐不空三昧真实金刚萨埵菩萨等一十七圣大曼茶罗义述一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星际魂之谜

    星际魂之谜

    从一个普普通通的的星际战士到称霸全宇宙,这其中他究竟经理了什么,又会有谁和他作对?无人知晓。
  • 天下一等假货:纨绔女世子

    天下一等假货:纨绔女世子

    她,萧鱼淼是萧王府不能修炼武道的废材纨绔世子,她嘻笑怒骂,安逸享乐。然,一场突变,整个萧王府一夜之间神秘消失……废材纨绔萧鱼淼为了重振萧家,脱胎换骨,萧鱼淼原本想走的废材纨绔之路彻底被扭转……一个是身份神秘,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大叔,对萧鱼淼一路相助相扶;一个是妖孽无双的暗黑之主,自从相遇之后,就对萧鱼淼死缠烂打,不放手……小鱼儿的真爱是谁?且看一正一魔的逐爱追情之路,谁能抱得美人归……【女扮男装+穿越玄幻宠文】【简介无力,内容精彩,欢迎追文,群号:136537872】
  • 两同书

    两同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痞女倾国:爱你,纯属意外

    痞女倾国:爱你,纯属意外

    她,身为台湾最有权势的黑道集团千金,一场飞车意外,让她穿越时空,原以为可以吃香喝辣,美男环绕,却因为老娘的一句话,由是倾国倾城的大美女,变成了风度翩翩的极品公子。他,有着显赫的家事,绝美的容颜,却性情善变,时而温柔,时而冷漠,偶尔还带着一点孩子气,绝美容颜下不经意间流露出的苍白与脆弱,让人忍不住想要探究,到底哪个才是他最真实的一面?他,优雅俊逸,性情温和,不管喜怒与否,脸上始终挂着一层不变的笑容,却极少有人看的出,他笑容中的冷漠与疏离,也只有在她面前,他才会露出最纯粹最真心的笑容。他,妩媚妖娆,慵懒迷人,一双桃花眼,勾魂夺魄,在别人面前他是精明狠厉的皇子,在她面前却总是扮出一副柔弱无力,楚楚动人的模样。他,身份尊贵,天性善良,从相遇相识到相知相思,他始终恪守着朋友的界限,可心却还是在不由自主的沉沦,纠结挣扎过后,自以为能够坦然面对的时候,才发现,他,原来竟是她……
  • 墨先生宠爱的她

    墨先生宠爱的她

    重生前,时晚晴被继母算计,和青梅竹马的好哥们发生误会,她不是那人心中的白月光,最后两人老死不相往来!重生后,时晚晴使出浑身解数,天天变着花样躲墨念煜,天知道,原来他心里惦念了十几年的白月光竟然是她?时晚晴泪流满面,却无法逃过某人温柔的攻势。能够和你携手共度余生,就是我今生最大的梦想。
  •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金刚顶经瑜伽文殊师利菩萨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唐代佛教

    唐代佛教

    密教使佛教堕落成为以妖法惑世欺众的巫术,使佛教走八绝境,是在文化交流中流采了一股比其他各宗派更秽浊的脏水。华严宗无非是脑里空想,口上空谈,毫无买际意叉,根本是为统治阶级忠实服务的一套骗人把戏。
  • 冷血杀手四公主

    冷血杀手四公主

    她们为了复仇创建了‘邪魔组织’,一个让黑白两道都闻风丧胆的杀手聚集地。四MM的性格各异,却是生死之交。神秘冷血如她,妩媚嗜血如她,活泼喋血如她,可爱冷酷如她。她们为了复仇,在四年间创造了奇迹。全球第一大神秘的组织,全球排名第一的公司,世界上最强大的财团,全世界无人不知的冷血杀手,三个世界强国的皇室公主……!四年后,她们回来了,却是为了复仇。她们曾发誓:要那些曾经伤害过她们的人痛不欲生!
  • 绕不过的肉身

    绕不过的肉身

    这里有汉奸、有志士、有君子、有小人,这里有激情、有理性、有诗意的表述,更有细节的震撼。这样的文字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肉身和灵魂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