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370500000004

第4章 教研室——中国基础教育特有的组织和制度(3)

教研室一直都是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之下,无形中经常被人们看做政府机构的组成部分。而实际上,几乎所有的教研室负责人和教研员在谈到自己机构的性质时都会特别强调:“我们是教育行政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的确,虽然业外人士对此往往不大注意,实际上这一点含义深刻,教研室作为专门组织的性质是: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自然不同于政府机关,那么这种不同表现在哪里?意味着什么?与教研室的创收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简言之,身为事业单位的教研室,有没有创收的权利呢?沿着这种思路追踪下去,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在我国,有一类非常独特的组织——事业单位。言其独特,其一是因其既不同于国家行政机关,又不同于企业组织;其二是因其在国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找不出与其相对应的组织类型。我国的绝大多数事业单位都是按照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建立起来的,甚至连事业单位这一名称、分类,也是计划体制的产物。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如何改革传统的事业管理体制,完成从事业单位向公共事业组织的过渡,与国际标准接轨,并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独特的课题。”[11]事业单位,是中国独有的组织机构,是中国的“土特产品。”

在我国,有关事业单位的概念的界定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1963年,《国务院关于编制管理的暂行规定》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社会福利、满足人民文化、教育、卫生等需要,其经费由国家事业费内开支的单位均为事业编制”。此时,“界定的标准则主要是经费来源”。到1984年《关于国务院各部门直属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试行办法(讨论稿)》中规定,“凡是为国家创造或者改善生产条件,从事为国民经济、人民文化生活、增进社会福利等项服务活动,不是以为国家积累资金为直接目的的单位,可定为事业单位,使用事业编制”。与60年代相比,变化在于,“不是通过经费来源,而是通过对其活动的性质和活动的目的来进行界定”。[12]

有学者提出,新时期以来关于事业单位的概念界定一直在变化,“新的事业单位的概念更接近于公共事业的概念”,[13]的确,国外没有“事业单位”,但却存在着与其具有一定可比性的组织机构:公共事业。抛开中国的事业单位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计划经济,从社会生活的需求本身考察,通行于国外的公共事业概念与我国的事业单位则相当程度上吻合。这样,了解国外关于公共事业的研究,对于认识教研室不失为一种有意义的尝试。有趣的是,当阅读有关国外公共事业的文献时,很快便发现,原来在西方围绕着“公共事业”竟然也是迷雾重重。“公共事业的存在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对公共事业的研究近些年来才刚刚开始。套用美国学者尤劳的比喻,‘公共事业’这一概念和核心特征‘也许就是其含义的不明确性。’事实上,它就像尼斯湖的怪兽:人们可以肯定地说它‘不是什么’,但很难说它‘是什么’。”[14]

如果不去纠缠概念定义的“陷阱”,在综合比较的基础上,可以用几个特征来确定事业单位/公共事业部门:非政府性、非营利性、非特定多数性、非实物生产性、非权力依附性。[15]从对于这些特征的讨论与说明中,可以看到许多与教研室性质符合之处。“公共事业部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向社会提供服务的组织。它是介于政府组织、营利机构之间的一切社会服务组织。公共事业部门执行不生产利润的社会职能,专门提供那些不能由政府及企业充分提供的社会服务。非营利性强调的是自组织宗旨不是为了营利,但这不等于说它们不可以营利。只不过是说它们所赚取的收入必须服务于组织的基本使命,用于扩大向社会所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16]

看来看去,从事业单位的性质考虑,教研室在筹措资金方面的举措,实际并无不合理之处。就今天的形势,即使是教育系统内部的各级学校的创收,也早已在人们的叹息之中得到了默认。至于其他各种各样事业单位的创收,更是早就为人们所习惯。医院、研究所……大名鼎鼎的中央电视台也是事业单位,一则几秒钟的广告费动辄几十万,新闻联播之前的广告竞标的千万元天价经常成为街头巷尾老百姓津津乐道的话题,报载,2009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招标入账92亿元。[17]相形之下,教研室的创收所得实在不值一提。

而讨论教育领域的“创收行为”,更不能不提到国人皆知的教育经费短缺的现实。下面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关于教育经费的几组数据。

1966年至1970年(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九三”。

1971年至1975年(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五点三”。

1976年至1978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百分之六点一三”。

1979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六点四”。

1980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八点二六”。

1981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九点八三”。

1982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百分之十点零三”。[18]

以下是包括了GDP和财政支出的教育经费统计。

2007年,首都一家报纸刊登了这样的消息:“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这一目标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首次被提出,而实现目标的时间为2000年。此后,这一目标又经过一系列政策、文件反复说明、强调,但直到2006年的6年后,这一目标仍然没有实现。也正是因此,‘4%’这一数字成了众多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19]距离这则“两会”消息的刊出,已经又是3年,4%依旧是镜花水月。我个人的感受,这个曾经引发无数次慷慨陈词的百分比,如今在教育界的同行们中已经很难成为热门话题——其境遇有点像中国足球:不说也罢,“却道天凉好个秋”!不过在这里还是很想啰嗦几句。

第一,也许4%并非遥不可及。曾经请教教育经济学的学者,得知财政性教育支出与GDP是不能简单相比的。不过对于以上数字还是可以尝试做点分析。从改革开放后1979年开始直到1991年,除1984年略有下降,按照财政支出计算,教育经费所占比例一直保持着增长,其中1979—1982年增长最快。这一阶段能够看到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最高达到2.67,最低也在2.31。1993年之后,同样以财政支出度量,开始有升有降,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也开始表现出极大的不稳定。如此,是不是可以假设,若是从70年代末一直保持增长而没有回落,30年的时间,应该是可以达到4%的。“不怕慢,就怕站”,何况时有回落!

第二,最为困难的两个时期竟然也保持稳定甚至增长。三年困难时期明显下降,那时国民经济形势严峻,华夏大地饿殍遍野,共和国经历巨大灾难,教育经费下降是必然的。值得注意的是,从1958年到1961年,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百分比依次为4.84、4.36、4.86、7.30。1960年灾情依旧惨重,教育经费却开始回升,而1961年也不过是刚刚开始调整恢复,尚未取得明显成效,百分比却增加至7.30,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年度。当然,没有看到具体数字,想必未必真有多高。但这样的百分比依然透露信息:教育经费得到政府的强力保障。

“文化大革命”令国民经济濒于崩溃。彼时教育事业彻底陷入瘫痪,然而,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百分比居然也超过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部分年份,1966年至1970年(“三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3%”。1971年至1975年(“四五”期间),“我国教育事业费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3%”。“文化大革命”甫一终结,“1976年至1978年,这个数字便迅速增至6.3%”。

第三,改革开放之初一直保持大幅度上升。改革开放之后,从1979年至1982年期间,是增长最快的时期。教育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持续大幅上升,1979年6.4%,1980年8.26%,1982年10.03%。那时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民经济迅速繁荣,虽然整体实力与后来无法相比,但足见当时党和政府发展教育事业的决心与气魄。

第四,20世纪最后十年至今令人担忧。除了三年困难和“文化大革命”时期,教育经费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例基本是呈现增长趋势的,从1984年之后,稳定增长被打破,下降、回落开始经常出现。

教育事业整体经费不乐观,基础教育尤其困难,教研室自然不会例外。一位地方教研员曾经这样说:“由于各地教研室的定位不够明确,地方财政也没有给教研室以足够的支持。这样,使得本来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的教研员们在单位领导的支持下,在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默许下,开始了本来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活动,即大量编发资料和讲义,开展各种形式的统考,以获得相应的利润来补充财力的缺口。”[20]

“事业单位的非经济化定位,使事业单位与经济发展相脱节,从而一方面使发展科技经济、教育经济、文化经济等不可能,使事业单位失去了自我生存与自我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又割断了事业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使科学技术成果等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事业单位全部由财政支撑,一方面,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另一方面是事业单位既没有自主支配事业经费的使用权,也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费来源,从而严重压抑了事业单位的积极性;如事业单位及体制的行政性,一方面,扩大了政府的职业职能,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单位的运行效率;另一方面是政事不分,使政府职能不清,只能对事业单位统包统管,进一步增加了国家投入,而事业发展却陷入艰难。”[21]

须知,省市级教研室的教研员们是没有如今日益显赫的“公务员”身份的,也没有部分名校教师的“额外”收入,在全社会讲究市场经济的今天,要求教研员独守清贫实在不切实际。看来,关键还是在于体制,作为一个公共教育部门,教研室绝对不能够像企业一样追求经济效益,但纯粹依靠国家财政支持在目前看来仍然是不现实的。如何规范教研室的创收行为,是教研室洗脱自身,找回清白的出路所在。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157.

[2]教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教育大辞典(第二卷)[Z].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23.

[3]韦伯.韦伯文集(下)[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224.

[4]编办职能[EB/OL].http://www.bjbb.gov.cn/zzjg/bbzn,2009—05—25.

[5]编办职能[EB/OL].http://www.bjbb.gov.cn/zzjg/bbzn,2009—05—25.

[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516.

[7]关于改进和加强教学研究室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基[1990]013号)

[8]关于印发《全国省级教研室主任会议纪要》的通知(教基厅[1993]14号)

[9]关于对部分省级教研部门教研工作进行检查评估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基厅[1994]13号)

[10]梁威等.回顾历史把握机遇开创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新局面[A].梁威主编.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新时期教学研究工作的继承与创新[C].北京:同心出版社,2003:2.

[11]冯云廷.公共事业管理学[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前言1.

[12]同上,第2页.

[13]同上,第3页.

[14]同上,第1页.

[15]同上,第6—8页.

[16]《公共事业管理学》,第6页.

[17]央视广告招标入账92亿[N].北京青年报,2008—11—19.

[18]以上分别引自: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1949—1982)[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436、439、482、538、569、602、639、679.

[19]代表委员“较真”4%教育支出[N].北京青年报,2007—03—07.

[20]朱志平.教研员何以异化为“考研员”[J].人民教育,2008(9):33.

[21]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7.

同类推荐
  • 媒介批评学

    媒介批评学

    本书为媒介批评学专著。媒介批评是指根据一定的立场和标准对媒介及其活动进行理论鉴别与价值判断的活动,媒介批评在本质意义上是一种精神和观念生产,属于社会舆论的范畴。媒介批评要成为一种有效的活动,就必须遵循一定的理论和科学的方法。本书重点探讨“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全书共21章,包括媒介批评的主体、客体、载体、文体,媒介批评的历史与发展,意识形态批评,流行文化批评,媒介的美学批评等内容。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 国际传播概论

    国际传播概论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国际传播尚是一个相对稚嫩的分支。稚嫩的优势在于生命力的旺盛和生长点的繁多。《国际传播概论》对国际传播进行了综合的梳理,书中章节延承传播学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侧重介绍国际传播本体及其各构成要素,同时关注国际传播的一些专项问题以及中国国际传播的历史、发展与现状。《国际传播概论》力图在国际视野、全球眼光、人类胸怀的总体观照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全书由刘利群、张毓强统稿。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走向承认: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

    本书是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中心”2007年度重点课题“浙江省城市农民工权利发展状况研究——从国家、市场和公民权的关系看”的最终成果。全书共分7个章节,主要对 的基础知识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浙江省农民工的社会权利、加入工会抑或成立自组织——关于农民工组织化途径的思考、塑造志愿行动的公共空间——一个农民工草根志愿组织的实践逻辑、浙江省农民工的政治权利——以选举权和工会入会权为例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热门推荐
  • 伐道击法

    伐道击法

    石猴出,天地震,乾坤动,宇宙崩。一猴一术万道屈,一妖一棍神魔亡。亦仙亦妖伐万道,亦神亦魔击万法。创不朽,显伐戮。眨眼天地裂,抬手星辰陨,伐万道,破万法,挥手逆乾坤。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快穿:男神真绝色

    快穿:男神真绝色

    买彩票中大奖,出门大晴天,拿伞下大雨,考的全会蒙的全对,反正靠运气这件事,云芸就没有输过。靠着无往不利的运气活了二十年的云芸,一个不小心被系统绑定了,从此过上了在其他世界靠运气的日子。哈哈哈,身为好运的代言人,天道的亲生女,云芸感觉这日子过得简直美滋滋。虐虐渣,逗逗男女主,撩撩小哥哥,生活怎么可以这么美好啊!倒霉的小可怜,黑化的反派,霸道的大佬,躺好,让你们见识什么叫做真正的绝望!系统:夭寿了,男女主靠气运,我家宿主靠运气!气运与运气之战,气运完败!男女主:说好男女主凡是逢凶化吉,遇难成祥呢?但凡遇到云芸,气都运炸了!小哥哥:躺平任撩。
  • 夜风

    夜风

    《夜风》是一部描写当代都市下岗职工再创业的长篇小说,作品当代都市气氛浓郁,情节生动紧凑,语言清新朴素。《夜风》获山东省第七届(2002—2003年度)精品工程奖、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入围作品。之二《夜雨》获2005年国际文化笔会“中山图书奖”。《夜风》获山东省第七届(2002—2003年度)精品工程奖、中华全国总工会“五一文化奖”入围作品。之二《夜雨》获2005年国际文化笔会“中山图书奖”。
  • 海底捞内部讲话:关键时,张勇说了什么

    海底捞内部讲话:关键时,张勇说了什么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人们未曾想到会有人将大众化的火锅做成了高端品牌,不仅席卷了中国,还冲出了国门。海底捞创造了餐饮界的一个传奇,它引起的决不是反应,而是轰动。三伏天,海底捞依然门庭若市。为什么这么热的天人们还排队来吃火锅?因为这里的服务好到无可挑剔:怕眼镜被火锅熏得模糊,他们免费提供眼镜布;怕手机被弄脏,他们免费提供“包丹袋”;怕长头发影响吃饭,他们免费提供头绳……排队怕什么?这里有免费的零食、点心和果盘,还有免费的美甲和擦皮鞋服务等。
  • 大宇宙圣地

    大宇宙圣地

    因果纠缠的圣地,众种族杀戮的修罗场,出入多元的神组织,众生平等的宇宙树,生于荒芜,死于繁盛的“父”谁都是自己的主角,可是谁又是别人的配角。新人新书。
  • 暗改江山

    暗改江山

    少年风流,美人顾盼,才气满官场,执刀改江山。
  •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微笑向暖,安之若素

    积雪草继《低眉尘世,随遇而安》之后最新温暖随笔集。世界浮躁,我们要怎样而活?书写我们这个时代的怕和爱,道尽每一个人心中的软弱、纠结、矛盾、不安和焦虑。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为了获得内心真正的安静和平和。在忙碌疲惫的生活里,依然坚持过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人,是内心最强大的人,是真正的英雄。积雪草用温暖纯净的文字告诉我们,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微笑向暖,安之若素。你若盛开,清风自来。
  • 凤独天下

    凤独天下

    早期作品,劣迹斑斑,建议别看。————————————————————凤砂——作为一名华夏大陆21世纪的医药学教授兼古武传人,身怀绝技的凤砂在荣获医学最高荣誉奖之时,意外得到得到空间令牌,从而与哥哥凤颜一起,魂穿异世。被空间令牌带到异世妖界之后,便与妖界即将死去的善良雀砂合为一体,而她从来都不是善类,该报仇报仇,该高傲高傲。
  • 西方的没落

    西方的没落

    本书中,斯宾格勒以生物生长过程的观念进行历史研究,把世界历史分成八个完全发展的文化:埃及文化、印度文化、巴比伦文化、中国文化、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伊斯兰文化、墨西哥文化和西方文化,细致考察其各个时期的不同现象,揭示其共同具有的产生、发展、衰亡及其毁灭的过程。
  • 道岳

    道岳

    袁修看了看这个世界:天庭、帝国、妖……光明之下,黑暗就在身边。书上说:“大道如岳,你我皆是登山人。”袁修说:“大道三千,苟字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