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人把那种用牛毛毡制成的棉鞋统称为“窝窝”。窝窝有高筒、低筒、无筒之分。高筒窝窝靿长过膝,适合冬季野外放牧或寒冷条件下劳动的人穿,保暖功能自不待言。从严格意义上讲,这种毡鞋不能叫窝窝,应该叫“毡靴”才对。低筒窝窝靿及脚踝,保暖功能比普通棉鞋要优越得多。至于无筒“窝窝”,那才是名副其实的窝窝,其保暖功能仅等同于普通棉鞋乃至拖鞋,是最常见的窝窝之一。
窝窝的制作过程不得而知,据说生产作坊不在本地,是贩盐的骆驼客从包头、绥远一带捎回来的。小时候见很多大人都穿那种东西,着实眼热得不行。冬日里,寒风刺骨,积雪盈尺,脚上穿了高筒窝窝的男人们在雪地里奔走呼号,把一溜溜杂乱无章的脚印抛在身后。听着他们粗狂的喊叫声,望着他们额头上冒出的涔涔热汗,我当时断定,不是大人们不怕冻,而是脚上那个厚厚的东西为他们抵御了寒冷。于是就想,啥时自己也有一双窝窝就好了,到冰河上打“老牛”,去雪地里逮鸟,就再也不怕两只脚受罪了。当年这个小小的心愿,脑门子想疼了也未能实现。这或许跟时下某个家境贫困的乡间女子渴望拥有一双城里姑娘才有的高靿皮靴差不多,心愿不算大,要求不算高,但实现起来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邻家大哥外号叫“稀饭盆子”,是生产队里指派的专业放马人。“盆子”不知怎么跟前滩的裕固族牧人扯上了关系,仅用一口袋霉黑了的沙枣就换回来两双窝窝,一高一矮,都有八成新。高的“盆子”自己穿,矮的给了碾子般粗壮的老婆。靠这两件行头,两口子在庄子上可把人给耍了。“盆子”进滩时,立马就成了另一副模样:脚蹬高靿“靴”,头戴狗皮帽,身穿罩了焦黄土布面的老羊皮大衣,从沙枣树上解下他的坐骑——一匹红色高头大马,跨上去,缰绳一抖,飞奔而去,活像《智取威虎山》里的“八大金刚”,眼热坏了庄子上的一帮鼻屎筒娃娃。“碾子”大嫂穿了那双矮靿的窝窝,东家进西家出,一连显摆了好些日子。遇上村里放电影,夜里风大天冷,别人都嚷嚷“脚冻得很”,她却说“脚烧得慌”,惹得女人们悄声乱骂一气……
还有一件陈年旧事与窝窝有关。年三十夜里,庄上某大户人家敬神祭祖,在灶上煮了牛头,打发儿媳妇摸黑翻弄了数次,总说“再等等,还没烂”,等到半夜三更,仍不见有任何煮烂的迹象。户主等得心焦,亲自点了灯去看,发现锅里煮着两只牛毛窝窝,而牛头,不知早让哪个穷汉捞去吃了……
这里透露一下,那个往人家锅里丢牛毛窝窝的穷汉,是我的一位同宗二爷,现早已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