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200000011

第11章 修行的四个阶段(1)

修道之人,未明心,皆是盲修,未见性,皆是瞎炼。如此说来,我们在座的都是在盲修瞎炼!明心的人即是“开眼”的人,见性的人才是修炼的人。

“心”是“明”,“性”是“见”。未明心,何以见性?为什么祖师不说“明性见心”呢?大家平时静坐的时候,是否参究过这个话题?既然都是在盲修瞎炼,我们所谓的修行岂不是背道而驰?

有的人说,这一世成就不了,先种下一颗种子,待来世成就。在这里我可以大胆地告诉大家一句:你没有明心见性,连种子都种不进阿赖耶识!既然种子没有种进阿赖耶识,来世又怎么可能接着修呢?

我们大家这一世能闻到佛法,又能修行,实际上在过去的某一世,早已经把种子种进去了。也就是说我们大家在某一世早已经明心了。如果没有明心,种子是种不进去的。既然种子没有种进去,来世就不可能受用。这一世我们能受用,是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发芽了。

既然我们大家曾经明过心,为什么现在又迷失了呢?为什么还没有脱离贪嗔痴呢?并非明心见性的人就已经把贪嗔痴修干净了,他还会有贪嗔痴,只不过是很微细而已。再重复一遍:明心见性的人仍然有贪嗔痴,只是他做得了主,当贪嗔痴出现的时候,他马上能觉察到,不被贪嗔痴所转。

我们之所以被贪嗔痴转,是因为觉察不到贪嗔痴的出现,往往事后才醒悟。古人说得好:明心见性以后,慧眼才打开,这时候才是修炼的开始。

实际上古人把“明心”列在“修”的层次,把“见性”列到“炼”的层次。修与炼、明心与见性之间,还有很远的距离。如果大家不把“本来面目”修出来,如何去训练本来面目?所谓的“先修后炼”,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大家说:我炼的是这颗心。我问你,你见到这颗心了吗?你肯定会说:没见到。既然没见到,又如何炼这颗心呢?你要训练一匹野马,首先要找到这匹野马啊。

实际上我们现在还处于修心的阶段,什么时候你把这颗心修出来了,见到它了,才知道如何正确地、有把握地炼这颗心。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的缺点,又如何避免自己的缺点呢?

道教通常不讲“修炼”,而讲“修养”。实际上“修养”与佛家讲的“修炼”是一个意思。“修”是找到它,“炼”是掌握它,运用它。道教讲“养”,也是要先把这颗心修出来,抓住它以后再慢慢地培养它。为什么要培养它呢?还是为了让它起大用,也即佛门里讲的“生妙用”。

为什么那么多学佛的人智慧打不开,做人做事一塌糊涂呢?就是因为没有把这颗心修出来,更没有把它掌握在手里,学会运用它。需要智慧的时候,它不出来;不需要无明的时候,它却跑出来!所以我们才会迷失方向,把握不住自己。

大家听了这段话,对自己多年的修行是否感到好笑?甚至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有的学佛二十几年了,还是处于盲修瞎炼的阶段!都是如此,我怎么教大家学佛呢?怎么教大家炼这颗心呢?

大家往往误以为烧烧香,拜拜佛,就是修炼,实际上这些与修道毫不相干。想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

很多学佛的人开口闭口都想“了脱生死”。处在盲修瞎炼的阶段,怎么可能了脱生死呢?怎么了?怎么脱离六道?因果不了,是无法脱离六道,从六道中解脱的。

大家学了一些佛学知识,都知道要“了脱生死”。但是,大家是否考虑过、参悟过你们要了脱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生?妄心未死,故会生。为什么会死?未跳出三界五行,故会死。

有一句话我曾经讲过好多次:你诵经、拜佛、观想、持咒,不把这个力量渗透进阿赖耶识,丝毫作用都没有!没有储存进阿赖耶识,智慧怎么会出来呢?从哪里打开呢?你掌握了如何把种子储存进去,就会知道如何把智慧打开,拿出来使用。就像你能把一道门打开,同样也会知道如何把这道门关上一样。这是学佛的一个阶段,并非学佛的根本。

大家说学佛的根本是什么?谁能回答?(答:“成佛,了脱生死。”)人啊,未必能了脱生死!要想了脱生死,必须经过“明心见性”这个阶段,再继续往里面深入,才能了脱生死。了脱生死以后,再继续修下去,怎么样?成佛!

大家现在修到哪个阶段了?(答:……)盲修瞎炼的阶段!与道不相干,背道而驰啊!我们念佛、打坐,苦苦地求道,折磨自己的身心,原来所做的一切都与道不相干,都是在盲修瞎炼,你们听了是什么滋味?

你们到别的明师那里去,许多明师会给你们授记,说你们是某某菩萨再来,某某罗汉再来,你们已经是罗汉了,已经了脱生死了!结果到万行这里来,给你们一印证,原来还处于盲修瞎炼阶段!人家说你们快成佛了,万行说你们啥也不是,盲修瞎炼,与道相悖,你们会怎么评价万行呢?——万行没有开智慧!

你们以为自己吃斋、念佛、诵经、打坐、拜佛,就是在修道吗?就能入道吗?就是在道里吗?差得远哩!要学法就要学真法,要修道就要修真道!将来大家出去讲法的时候,就要讲真法!

也许大家听了心里不是滋味。但我相信,如果大家真的想求法,想修道,总有一天能理解我今天对你们所说的话。哪怕在座的有一个人能理解,也不枉费我今天讲了这番真话。

前些天我在广州待了一个礼拜,见到一些信徒,他们说他们如何如何信仰万行,对万行多么有信心,多么崇拜,要跟万行修行……等他们说完,我把他们混账了一顿,第二天他们就不再来了。他们真的相信万行吗?真的对万行有信心吗?你不了解我,怎么会对我有信心呢?你们对佛不了解,怎么可能对佛生起正知正见,达到正信呢?可以说在座的都是处于迷信阶段!

我到任何地方,从来都自称是“信”佛的出家人,不敢自称是“学”佛的佛教徒。因为不了解佛,在内心对佛都是妄加猜测。实际上无论你如何猜测,从佛的角度讲,都是错的。就像你没去过英国伦敦,没见过伦敦是什么样子,无论怎么想象都不可能是伦敦的样子。

我们常说别人搞歪门邪道,实际上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在歪门邪道上。你没有入道,在道外,都是“外道”!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怎么可能产生正信的信念呢?

你们凭着一种很深的、执著的、迷信的信念在往前走,使尽全身的力量往前冲,结果冲的方向都不对!讲到这里,我又想起曾经来我们这里住过的,辽宁鞍山的三个比丘尼。她们当中有两个用功非常勇猛精进,每天诵经、打坐、过午不食。另外一个在别人眼里则非常自由散漫,无拘无束,没有发勇猛精进心。

当她们和我见面的时候,我看那个比丘尼的头不一样,她内在的莲花已经快开了。我问她每天是怎么用功的,她说:“我也不知道怎么用功,每天都是晃晃悠悠的,也打打坐,也念念佛,但从来没有带着很强烈的欲望在打坐、念佛。”

那两位很用功的比丘尼也说:“我们经常看到她在睡觉,随随便便地东走走,西走走。而我们两个每天都拼命地用功。为什么她的体验要比我们两个的好呢?”

实际上那个比丘尼已经不执著在有形有相的方法上了,她已经明白修行的关键是要把握自己的起心动念,而打坐仅是把握自己起心动念的方法之一。

实际上修行不是让你发勇猛心、精进心,而是要发长远心。许多发勇猛心的人都还俗了,不紧不慢的反而还在出家。跑步,能坚持多久?只有走,才能坚持到底。到最后的冲刺才需要勇猛心。修行可以给自己定时间、定数量,每天坚持两三个小时,三年五年下来,就会有成就。

大家打坐的时候,往往喜欢把自己关闭起来,与人群隔开,不受外界干扰。闭上眼睛浑浑噩噩地坐上两个小时,就误以为自己今天在修道,修得很好了!其实大家根本就没有明白,也没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在剩余的22个小时里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

修行,首先要把握的就是自己的起心动念,根本不应该把修道局限于打坐。譬如在接人待物的时候,大家的内心肯定会有反应,会有想法,如果能在当下的一刻看住自己的起心动念,就是在修道!

你们每天诵那么多经,拜那么多佛。从现象上看,你们是在修道;从实质上看,你们的心没有专一,妄念没有消除,没有与道相应,都不是在修道。但是,我们看一个人有没有修行,往往都是从现象上去判断。

那三个比丘尼来到我面前时,我说:“这个比丘尼比你们两个修得好!”那两个也承认她修得好。但是心里总有点不服气,因为找不出答案。为什么她们两个也知道另外一个修得好呢?因为她们三个人的关系比较好,经常在一起谈经论道,这两个比丘尼也认为自己的境界没有那个比丘尼的境界高。

守不住自己的心就无法明心。见性之前必须先明心。因为“明心”是入道的钥匙。当你通过“明心”这把钥匙,把“道”的大门打开以后,才能见到内在的自性。

人们都说六祖的境界比神秀的境界高,都把神秀否定了。实际上神秀的境界一点也不比惠能的境界低,只是神秀当时错解了五祖的意思。这也可以说是神秀的命!是他命中注定不该拿到五祖的衣钵。而惠能有这个福气拿到衣钵,成为一代祖师。

在座的是不是都读过《坛经》?当时惠能是看了神秀的那首悟道偈后,在他的基础上写出自己的感受。我相信,如果是惠能先写,神秀看到惠能的悟道偈后,再写自己的感受,可能结果会不同!大家都知道一个规律:后来者居上。后面的人永远比前面的人高明。

实际上神秀讲的是修行的方法,惠能讲的是修行的结果。按照神秀的方法去修,就能达到六祖所说的那个境界、那个结果——“本来无一物”。

惠能当时已经超越了修行的阶段,得到了结果。神秀也已经得到了结果。可是他当时讲的不是结果,而是如何修道。当时五祖叫寺内大众都把自己修行的心得、体悟写出来。神秀写的是修行的方法、过程,没有讲修行的结果。而惠能没有讲修行的方法和过程,直接讲结果。

同类推荐
  • 圣经故事4

    圣经故事4

    《圣经》是世界上流传范围最广、对人类影响最大、在全球发行量最多的一部书,它不仅是一部宗教经典,也是整个西方文明的基石,对西方社会、政治、教育、思想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成为全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圣经故事》尝试用浅显的故事形式让一般读者对这部典籍能有个大致的了解。本书分《旧约篇》和《新约篇》两个部分。其中《旧约篇》讲述了创世之初,上帝耶和华创造亚当、夏娃以及他们的后人如何形成以色列民族,并在“上帝应许之地”建立和发展自己的王国等故事。《新约篇》讲述了基督耶稣的诞生、传播上帝福音和被犹大出卖并被处死以及使徒们传教等故事。
  •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

    《楼观道源流考》是一部见解独到、特色鲜明、风格别具的书,是一部有重要学术价位的书籍。新版不但增加厂不少新资料、新内容,而且它使初版的著述风格得到了进一步强化。我觉得,这种著述风格可以概括为一个字,就是“实”。本书内容包括:研究楼观道的史料依凭、楼观道的历史演变和道法承传、楼观道的宗派特征。
  •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金刚经》到底说什么:与南怀瑾商榷

    出家六年,精研佛经,一朝归来,即向文化大师南怀瑾叫板!此人就是本书作者董子竹。他认为,东方文化必须全面重估。六年如一日诵读《金刚经》,对儒佛道三家均有深入研究的董子竹认为:当代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阐释存在着太多的漏洞与谬误。
  •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

    《六祖坛经笺注》是为佛教、特别是禅宗极为重要的经典《坛经》进行注释解说的著作,也是《坛经》“笺注”著作中的集大成者,全书搜集资料丰富,注释严谨,以“字字考其来历,句句求其证据”的标准,详细解释阐述《坛经》本义,使《坛经》奥义清晰可读。
  • 十善业道:洗心禅2

    十善业道:洗心禅2

    佛教中讲究十善业道,而何为十善业道,简单说来即永离杀生、偷盗、邪行、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瞋恚、邪见。此观念对于我们平凡人修身养性,把握幸福人生有何启示?本书中,贤宗法师心怀慈悲,娓娓道来,用自身所悟为读者宽解心中疑惑,助其获得快乐人生。
热门推荐
  • 决定男人一生的3件大事与36种本领

    决定男人一生的3件大事与36种本领

    男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开创属于自己的幸福。许多男人都梦想做大事、立大业,可实际上成功的人很少,他们或者不善理财,到头来依然生活潦倒;或者不会很好的经营自已的事业,一生都碌碌无为;还有的理不清自己的感情,最终享受不到平和,幸福的家庭生活。身为男人,如果你不能很好的处理好生命中的三件大事:理财、事业、家庭,你的一生不会很幸福。如果你想拥有理想的人生,何不从现在开始努力?
  • 武道之风卷残云

    武道之风卷残云

    风卷残云,武道山上,剑气震荡,银练无双,青云剑锋染赤血,一曲红尘多自叹。武道一途,横尸骨,逆夺造化,天地不容。
  • 金刚般若论会释

    金刚般若论会释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妇产科女博士

    妇产科女博士

    协和医学院医药双博士学位的天才女医生李晓鸥,丈夫贪腐出轨被判刑,李晓鸥叱咤风云,成为一名民营妇产医院的院长。并收获新的爱情。
  • 异神传说

    异神传说

    本人新书《我的老婆是幻想少女》已经上传,书号2443371,阔别两年强势回归之作,请新老书友多多支持。
  • 老舍散文

    老舍散文

    本书精选老舍散文作品,是我社原“中华散文插图珍藏本”的改装本。老舍的散文作品与他的小说创作同样有着浓郁的京味和幽默色彩。书中所收作品或描写市井风情,或记载友人交往,或抒写自然风光。文笔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 重修台湾府志

    重修台湾府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一面之间

    一面之间

    一张面孔两个身份,一段阴谋几段情深。萧倚歌再次醒来,成了梦寐以求仙修,多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妹妹,却不知二十四年前的因果由此满了一个轮回……
  • 昆仑之泪

    昆仑之泪

    “号外!号外!‘昆仑之泪’诅咒再次灵验!持宝人暴毙家中,绝世珍宝不知所踪!号外,号外……”小报童们扯直了嗓子在大街小巷上窜下跳,脸上挂着“号外”专属的幸灾乐祸。明凤桢买下一张报纸。黑色的大标题赫然入目:昆仑之泪。诅咒之泪昆仑之泪是一对钻石耳环,总重量为8.8克拉,通常情况下,钻石的价值一般是由成色和重量决定的。但是这个标准并不适用于“昆仑之泪”,因为这副珍宝最稀罕的地方在于它所采用的钻石并非无色钻石,而是极为罕见的蓝色钻石,据说这两颗蓝钻是由国内一个地质考察队在民国十六年于昆仑山西部发现的。
  •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驱逐荷兰,收复台湾的“国姓爷”:“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