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467300000019

第19章 读经

今天我们关起门来静修,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社会;今天我们短暂地回避人群,是为了明天更好地融入人群。祖师讲,静中十分功,动中三分用就不错了。动中三分功,临终时一分都没有,还要倒扣十分。你们可以想象,在静中如果没有十分功夫,不能自主,临终的时候两只氧气管往鼻孔一插,你还有几分功夫?现在的老人临终时,十个有九个都是插上呼吸机。不要说俗人了,我看到几个长老、大和尚,临终的时候也是上呼吸机,那一刻他的功夫到哪里去了?他的神识是否需要插呼吸机?虽然我们相信因果,相信鼻子里插上管子只会让病人更痛苦,但谁能回避这种社会现象呢?九二年我认识的空有师父临终的时候,新上任的当家师给他插上管子,不让打针也硬给他打针。为什么?怕人家议论他不孝敬老和尚,沦为千古罪人啊!将来这样的事发生在我们身上,我们也逃脱不了!

你静中有几分功夫,就要在动中下几分功夫,这叫做平衡。我们白天工作八个小时,晚上就要睡八个小时。如果在动中调和得好,晚上三四个小时就睡好了。我们现在用功都不是在静中,在静中我们并没有触摸到力量。如果我们触摸到力量,为什么不敢到动中去用,或者在动中起不了用呢?学佛的目的难道不是为了自受用,然后再让他受用吗?让他受用就是融入社会,和众生打成一片,普度众生。但是学佛的人往往一辈子都是在自我修炼。如果自我没有修好就老了,就死了,还没来得及回报社会,还没有融入红尘,一辈子在山林里清修,不仅没有成就,连自己一点点的福报、老本都吃光了,别说来世能投胎做人了,就是投胎做人也是个穷光蛋。因为你这一世没有创造,没有奉献,只是索取。

如果你们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现在所谓的大老板,发财的资本家,一个个都是肥头大耳,底气十足。古人讲“有骨为贵,有肉为富。”比如一座山有没有气势,有没有名气,就看山上的石头威不威武,俊不俊秀,山的水分充不充足,土壤肥不肥沃,能不能长出茂盛的植物。如果一个人又有骨又有丰满的肉,就像山上又有石头又有肥沃的土壤一样,他就既富又贵。

天天访明师,天天改法门,你学那么多法门,拜那么多明师,看那么多书,消化得了吗?能融会贯通吗?如果你在静中真的会用功,到动中也会用;在动中不会用功,在静中肯定也用不上。佛法最后一定要落在用上,如果不起用,学佛还有什么意义呢?你说你自己开悟就行了。大家都无明,你一个人开悟有什么用呢?你是一个健康的人、正常的人,身边都是一群神经病,最后你也变成了神经病。

如果你一个人成佛,身边的人都是凡夫俗子,你成佛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佛菩萨最后一定要度身边的众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的悲心与智慧,才不枉他累世苦修。你今天关起门来在禅堂里修行,也是为了明天出去度众生。世俗上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吗:“练武三年,不如出去打三年架。打三年架不如炼三年嘴上功夫。”所谓“一张嘴可以抵挡十万大军”,历史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动胳膊动腿不如动嘴。嘴是什么呢?嘴是智慧的显现。你有嘴,我也有嘴,为什么我的嘴不能击败十万大军呢?嘴和嘴不一样,嘴是工具,操纵嘴的是智慧。真正的神通是智慧,不是所谓的千里眼、顺风耳。佛陀最大的神通就是他的智慧。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大师”,他们都是学了佛,学了道,把佛道的思想提炼出一部分,创立了一些学派和法门,才成“大师”的。结果我们出家人个个神魂颠倒,也跑去跟他们学。人家的思想是从佛经里面提炼出来的,我们跑去学人家的东西,岂不是舍本逐末?你只要好好读一读佛教的经典,什么大师的著作、思想你都一清二楚。

对一个学佛的人来说,有几本经书是必须读的,比如《圆觉经》《维摩诘经》《楞严经》《楞伽经》,还有《达摩破相论》《达摩上乘论》《达摩血脉轮》等。如果时间允许,《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也应该读一读。在没有开悟以前,要以经典作为我们的指引;开悟证道了,还要靠经典来印证。不要以为经典没有用,那是大错特错!

一个修行人如果没有文字般若、语言般若,怎么弘法呢?你说你能用心沟通,有几个人能用心和你沟通呢?你的心又如何跟别人沟通呢?如果真的可以用心沟通,就不会存在三藏十二部了。各个宗教都有它的原始经典,如果他们都用心灵来沟通,不用语言文字,在这个娑婆世界是行不通的。用语言我们尚且不能很好地沟通,何况用心灵?

禅堂里有一部分人修上三年以后,经书也不愿看,香也不愿意跑,人也懒,身体也不愿意活动了。行愿是要有福报的。我们这一世之所以能坐在禅堂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人家供奉我们,那真的不知道是哪一世修的福报。否则,我们应该和外面的人对换身份,我们出去为禅堂里面的人服务。如果这一世我们不好好修,不能得道的话,来世我们就跟他们对换,他们进来坐禅,我们出去为他们服务。也许他们的现在就是我们的前世。前天我说了一句话:“江山依旧,人依旧。”这里的山还是从前的那座山,人也还是那帮人,只是改头换面了。《阿弥陀经》上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没有大福报、大功德、大因缘,想到极乐世界,门都没有!修行不外乎修福报和智慧,福慧资粮具足了才能成就。一个罗汉的功德和福报可以让千千万万的众生受用。一个大菩萨的福报功德更无法形容。

难得有一件事,有一个人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修行人就应该以非常平静的心,去面对眼前的人与事,不应该排斥、分别。来到我们眼前的每一个人,你会用,他就成就你;你不会用,他就让你堕落。所以《华严经》上说离开众生没有佛。离开了众生就没办法修行,又怎么可能成就呢?离开了众生,你怎么培福报?离开了众生,你怎么检验自己的本领,怎么检验自己的品质?不做事的时候,总认为自己很有能力;不说话的时候,总认为自己辩才无碍;不挑担子的时候,总以为自己力大无穷。让你挑担子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力气;让你说话的时候,才发现自己哑口无言;让你到社会上做事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没有能力。所以佛法还是要拿出来用。在哪里用?在社会上用,在芸芸众生中用。佛法之所以能流传至今,让那么多人虔信,敬仰,说明了一个问题:有无数的人从佛法中受益了,对佛法产生了深深的认可和敬仰,所以才有人不惜一切前仆后继地把经典保留了下来。过去的祖师们不惜一切代价,把自己的肉割开,把《楞严经》等经典藏在身体里面带到中国。那是因为他们在印度修学那些经典受益了,所以才以生命的代价把经典带出印度,去利益其他区域众生。为什么我们现在对经典不是那么珍惜呢?第一,经典上说的一切我们没有感受到;第二,经典里说的那些功夫、境界我们没有体验过。现在寺院里到处都是经典和佛教的光碟,有的甚至被扔进了垃圾桶!真不知这样发心印经刻碟是功还是过。

对经典、佛像,我们要好好去爱惜、珍惜。佛经是佛说的,就代表佛。佛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是假相,但是你恭敬它,就有福报;你践踏它,就会造恶因。佛法从恭敬中来,从布施中得。今天你进了禅堂,就把你的身心布施给禅堂,不要再想外面的事;明天你出去了,就不要再留恋禅堂里面的打坐。人到哪里,心到哪里。干什么,吆喝什么。你到禅堂里坐禅,就要参禅悟道。到社会上,就要遵循做人做事的规则。符合道,你才在道中,否则你就会遭到道的谴责。

提起正念——参!!!

2010年4月4日

同类推荐
  •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

    本书首次系统地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进行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作者根据比较宗教学、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和层面探讨了道教与基督教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伦理道德规范及其实践活动。道教和基督教的生态思想以其神学为基础。本书梳理了不同历史时期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思想,重点比较了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自然生态思想、社会生态思想及环境保护实践,剖析了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现代价值,并对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比较研究,旨在求同存异,探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精神实质的一致,看到某种更深层的价值相通。
  •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红尘禅影3:黄檗无念禅师说禅

    《嘉兴大藏经》新文丰版第二十册《黄檗无念禅师复问》,内容含《醒昏录》。黄檗无念禅师撰,明闻校订。明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刊行。黄檗无念禅师,名深有,明末著名禅师。深得憨山、袁宏道、李卓吾诸人之推崇。本书卷一至卷三为作者回答友人询问佛法禅理与生死问题的回信,卷四至卷六收《醒昏录》、法语、酬问、牧牛图颂,及传记资料等。
  •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中国回族伊斯兰宗教制度概论

    根据1979年在昆明召开的全国宗教学会成立会议的精神,1980年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在银川首次举行,从而揭开了新时期伊斯兰教研究的序幕。
  •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

    生本来就是活也苦,死也苦,有钱没钱都痛苦,但很多人就不明白这一点,遇到一点违缘就怨天尤人:“老天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这么倒霉,所有的不幸全落到了我的头上?”却不知轮回的本性即是如此。《苦才是人生:索达吉堪布教你守住》是一本帮我们解脱生老病死之苦的珍宝之书,里面讲了很多藏传佛教中解决各种痛苦的不同方法,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地经常串习,所有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消除痛苦轻而易举。无论是事业、家庭、爱情,全都变得一帆风顺。把它请回家,就好像与佛陀朝夕相处,一呼一吸都得到了加持,不仅今生拥有不可思议的好运,而且后世也会得到一份幸福的保险。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热门推荐
  •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2)

    世界最具智慧性的哲理故事(2)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灵纹异兽诀

    灵纹异兽诀

    玄清历763年,原本蔚蓝的天空,莫名的出现了一道黑色的裂缝,从这裂缝中,出现了无数的黑色光点,光点四散向大陆四方,黑色光点四散几年后,大陆出现了一个无法证实的传言,世间出现了一本奇书,得其者,可收拢各光点里面存在的大能为己所用。从此天地之间,任己遨游,再无约束。而为了证实传言的真实性,也为了抢夺这本奇书,大陆陷入了一番无尽的争斗旋涡,史称:黑光纪元。
  • 荒天帝录

    荒天帝录

    太极世界,宇宙乾坤,混沌之气,阴阳变化,生生不息。当上古所战的创伤被时间抚平,天道规则再次补全,盛世如古之神帝所下谕旨那样如约而至。在这群雄并起,龙腾虎跃,一个个修仙者都心雄万夫的万神界,谁将凭阴阳定乾坤,谁又知幽冥之故,知鬼神之情伏,见万物之情,天地之心。而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新世纪,我们的主角带着奶奶爷爷们的教诲走出祖地朱陈村,踏上了斗战群雄的征途
  • 邪神帝君萌哒哒

    邪神帝君萌哒哒

    前世,她被人烧了生魂,从神界就此陨落。重生到白虎国六公主身上,奈何六公主容貌被毁,灵根被废。不得已之下,她带着弟弟远走他乡。她来日定要让仇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什么?抢她的男人?不存在的!来一个打一个,来两个揍一双。自从知道娆儿喜欢毛绒绒的东西,曾经在神界叱咤风云的修罗神立马变得萌萌哒,撒娇卖萌一把好手。顶着粉嫩萌耳,俊美的男人对她抛媚眼:“为夫这般模样,夫人可还喜欢?”
  •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视域下的中国人权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视域下的中国人权

    本书从联合国人权理事会UPR这一独特视角,通过梳理和分析中国接受第一、二轮审议时形成的国家报告、联合国信息汇编、利益攸关方报告、各国问题清单和工作组报告,系统总结中国第一轮审议以来在人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尚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第二轮审议时各参与国提出的建议,对即将到来的第三轮审议中中国面临的新旧问题做出预判,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方法,以期为中国顺利接受第三轮UPR提供现实的和现成的解决方案。
  • 东汉废帝

    东汉废帝

    “你意在皇权,而我志在丰草,无须懂更不必懂”
  • 中国艺术经典4

    中国艺术经典4

    本书从书法、绘画、建筑、服饰、民间传统工艺等多方面地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魅力,让青少年在阅读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提高自己的人生品味。
  • 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

    永不放弃:马云给创业者的24堂课

    有人说,人生有两杯必喝之水,一杯是苦水,一杯是甜水,没有人能回避得了。区别不过是不同的人喝甜水和喝苦水的顺序不同,成功者往往先喝苦水,再喝甜水;而一般人都是先喝甜水,再喝苦水。在成功的过程中,持之以恒非常重要,面对挫折时,要告诉自己:坚持,再来一次。因为这一次失败已经过去,下次才是成功的开始。人生的过程都是一样的,跌倒了,爬起来。只是成功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要少一次,平庸者跌倒的次数比爬起来的次数多了一次而已。缺乏恒心是大多数人后来失败的根源,一切领域中的重大成就无不与坚韧的品质有关。成功更多依赖的是一个人在逆境中的恒心与忍耐力,而不是天赋与才华。布尔沃说:“恒心与忍耐力是征服者的灵魂,它是人类反抗命运、个人反抗世界、灵魂反抗物质的最有力支持者。”对于创业者来说,要想成功创业,就要像马云、约翰森那样认准目标,坚持到底,永不放弃。即使遇到一千次一万次困难也不放弃追求,不言失败,不退缩,不向命运屈服,如果能做到这点,那么你就可能会成为另一个马云,另一个约翰森。
  • 人类与地球

    人类与地球

    在浩瀚无际的宇宙中,漂浮着一颗璀璨的星球——地球。地球是生活在这个蓝色星球上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摇篮,人类改变着这个星球的面貌,索取着宝贵的资源……本书分人类的家园、人类起源、文明与灾难、打造绿色地球四部分内容。
  • 人生何必太较真

    人生何必太较真

    庄之鱼的《人生何必太较真》通过对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譬如伤害、金钱、幸福、得失、挫折、名利等九大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结合发人深思的故事和案例,《人生何必太较真》旨在让读者在品味别人的人生经历中,领略到为人处世所应该具备的基本态度——不较真。 因为太较真,认死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镜子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成了凹凸不平的山峦;肉眼看很干净的东西,拿到显微镜下,满目都是细菌。试想,如果我们“戴”着放大镜、显微镜生活,恐怕连饭都不敢吃了。再用放大镜去看别人的毛病,恐怕那家伙罪不容诛、无可救药了。 正所谓“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