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兴起城市品牌建设的热潮,各大中小城市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国际大都市”“汽车工业城市”“绿色城市”“休闲城市”“旅游城市”……林林总总,纷纷寻找自己的城市特色与定位;城市标志、城市精神、城市形象宣传片、会展节事活动、政府公关……熙熙攘攘,你方唱罢我登场。与此同时,城市经营、城市营销、城市品牌、城市形象……眼花缭乱,学界和业界为种种观念和理论争论不休,扰乱了各市领导的心神,也看花了你我的双眼。
“城市品牌风”刮遍神州,有春风得意的,一如那些独辟蹊径的新贵: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大连在其领导的倡导和经营下,在国内率先打造了以海滨风光、女骑警、人居佳境等著称的城市品牌;而后起之秀青岛凭借海尔、海信、澳柯玛、青岛啤酒、双星等“五朵金花”,形成了以名牌企业集团为支柱的工业体系,走出了一条“品牌城市”之路;地处西部的成都以“第四城”为理念,大打休闲、美食、文化牌,掀起了“东方伊甸园”的回归热。
又如那些擅长大手笔的豪门:香港以“亚洲飞龙”的姿态,一飞冲天,在专业团队和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完成了其国际化大都市的品牌定位与塑造;上海联合长三角,用实力与地利优势雄视九州,拥抱世界,打造“战略投资者的东方家园”;北京借2008奥运东风,倾力为自己严肃的形象增添绿色和活力。
还有那些日渐靓丽的小家碧玉:茶马古道、东巴文明的丽江;江南水乡、人人皆风景的绍兴……准确的定位让它们成为神州大地一颗颗散落的明珠。
当然,这其中也有黯然神伤的城市。由于城市定位的雷同,一时间出现了无数“国际大都市”“金融中心”“休闲城市”“汽车工业城市”等。缺乏准确的、差异化的定位让这些城市流于平庸;城市形象塑造着力于基础设施建设,各城市都相互攀比高楼的高度、道路的宽广、广场的数量,劳民伤财之后留下一堆缺乏生命力和文化内涵的空洞建筑;城市品牌推广缺乏系统专业的指导,几部城市形象宣传片、几场节事活动造成一时的轰动效应,但缺乏后续的运作和管理,瞬间又归于黯然。个别地方政府打着“经营城市”的旗号,实则违规经营土地、侵犯公民权益,造成政府公信力的极大损害。此谓中国“城市品牌困境”,像香港这样腾飞起来的成功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蛟龙”仍处于这个困境之中。如何解开这个“捆龙索”,是当前学界和业界共同的任务,也是我们的政府和公民共同的使命。
当全球化、民主化成为时代的潮流,城市的现代化甚至后现代化成为后工业时代的现实与趋势,城市的功能和使命将被赋予新的内涵,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城市品牌战略即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城市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城市经营、城市营销、城市形象等概念也大行其道,各自依据相关的理论背景,运用于城市发展的这个创新实践中。理论的繁杂和含混加剧了现实的困境。因此,将各种理论进行梳理和澄清,站在城市发展趋势甚至人类发展终极关怀的角度来解读城市品牌的人文价值和创新含义,是中国城市品牌困境进行突围的一条创新之路,也是本书的主旨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