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21900000002

第2章 自我的认知与救赎——人顺随众又不失真性(1)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一部分,而且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更是每个人进行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自我认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前三点基础上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社会价值的评估,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

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战胜自己。但是认识了自己,还要认识众人,并学会在随从众性的基础上保持自我,这才是自我认知的根本目的。

1.瞭望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

【原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辩德第三十三》

【译文】

了解他人的人是智慧的,了解自己的人才是开明的。

道学玄理

道家认为,一个人的能力与智慧不是来自于对他人的洞察和了解,而是来自于自我的认知,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的,但是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才算得上开明,才是真正的强者。

造物主赋予人类的不仅是发达的头脑,健硕的身躯,还有所有动物都不具备的自我认知、自我超越的能力。人的自我概念是透过一个人对自己的描述来呈现的,有人对自己的描述是肯定的,自我价值感很高,有人似乎永远对自己不满意,有很多负面的评价,常常自责或贬低自己,自我概念偏低。

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时代开始,人们就不再满足于对自然的追问,转而提出“认识你自己”的命题。虽然上天赋予了我们这种潜在的能力,却很少有人能运用和发挥出来,大多数人在不自知中度过了一生。其实,古代贤者对自我的感悟,已经引领我们踏入了自我认知之门。通过几千年的传承,人们已经将自我认知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自我认知的第一道门是我与“我”的关系。

“我是谁”这个问题,无论是在哲学领域还是宗教领域,都是需要首先做出回答的问题。如何解释“我是谁”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的生命是否可以更充盈。

其实,我们的身体里,有个世代相承的灵魂,它需要借助我的身体来完成一生的修为,这个灵魂就是真正的“我”。对这个灵魂的塑造和升华就是“我”来到人间的最大使命。

当你找到那个真正的自己时,你就会感到充满了力量,像迷途孩子找到家一样喜悦和安宁。在人的一生中,审视和修炼这个你,便成了你的必修课。而且这种修炼无时不在,在工作时、学习时、与朋友共处时、独处时……

但是理想中的我与现实中的我往往存在差距,尤其当一个人感觉到自己无法达到自我认定的标准时,就会出现难过或自责的情绪。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条件已经很好,却生活得不快乐,这就是理想的我与现实的我不符的结果。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达到心底的期望,就会产生挫败感。

理想我和真实我的差距,使人对自我概念产生了负向评价,这样的人往往只强调自己的缺陷或过度承担过错中的责任,把自己放在一个犯罪者和受害者的位置上,不仅让自己痛苦不堪,还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和完善。

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在自我概念中探索自我的价值,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激励自己:

①喜欢和欣赏自己。

②重视自己。

③对事物抱有积极的思考态度。

④勇于尝试,敢于改变。

正如日本管理学界的大师稻盛和夫所言:人生就是精神实现的过程,就是让你的灵魂经过你一生的修炼,比你刚来到世间时得到一些提升。所以,正确的认识和欣赏自己,才能完成整个历练的过程。

(2)自我认知的第二道门是“我”与他人的关系。

“利他”是每个人生活不能脱离的词汇,无论是财富的吸引还是目标的实现。每个人的人生是否精彩,与你所遇到的每一个“他人”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而什么样的“他人”会出现在你的世界里,则完全取决于你的内在。因此,看清你与他人关系的内在本质才是解决你与他人关系的根本办法。

要想了解如何建立与他人的联系,首先要知道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对于自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依附类型:

①安全型:自认为有价值,对别人也是接纳和信任的,并有意建立和维持与他人间的亲密关系。

②焦虑型:否定自我,肯定别人,总觉得别人比自己好,需要别人的肯定才能实现自我的肯定,人际关系比较拘谨,并喜欢别人的赞美。

③逃避型:觉得自己是不受欢迎的,对于别人同样持否定态度;对他人没有信赖和依靠,不愿意接近他人,同时也拒绝被接近。

④排除型:有正向的自我认识,自我肯定,却拒绝别人,认为别人是不值得信任的,喜欢独立自主,绝不依赖别人,也不喜欢有太多的自我表露。

确定了自己的类型,你自然就可以找到自己的误区所在了。我们的目标都是朝向第一种的,后面的三种都是在某一方面背离了正确的认识标准。所以,查漏补缺,找到自己的弊病,然后加以改正。

还有的人常因别人一句无关紧要的话而大动肝火,因别人一句评判和议论而怀疑自己。这都是自我认识不够,不自信的表现。在认识自我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不容忽视的,那就是自我反省。

人对自我的评定跟别人对自己的评定往往有很大的不同,比如,你觉得自己开放、宽容、乐于助人,可别人眼里你却是个保守、爱计较的人。这个时候,你会困惑,会怀疑,不知道哪一个才是真正的自己。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就是通过内省来认识自我了。

自我反省,通过自己的行为以及做过的具体事情,客观公正地审视自己。也就是不绝对、不固执地看待自己,并多角度地观察问题,全面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具体来说,就是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欠缺。这种办法主要是把关注点全部落在自己本身上,而绝不是停留在别人对你的评价上。如此一来,你所看到的事情就都是客观而全面的了,你从事情背后认识的自己也将是公正的,这是自我认识的基础,也是最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抱怨你的配偶不够好,你的孩子不够优秀,你的同事不够仗义,你就需要停下来想一想了,仔细从自己身上找找问题的所在了。因为他们不会因而转变,也无法由你来改变,你真正能把握住的人只有你自己。一个懂得“利他”的人,会吸引一些同领域的人,这样,你本身的格局也会逐渐扩大,自由和喜悦的程度同样会加深。当你把你的内心放大时,你就会发现,你已经慢慢进入到了你与他合一的境界,这时,大爱就自然显现了,“利他”的境界也就达成了。

(3)自我认知的第三道门是“我”与世界的关系。

在电影《功夫之王》中,有这样一个片断,在一群人遇到了很大困难的时刻,其中李连杰所饰演的高僧只说了一句话:“去留意你的呼吸。”

其实,我们与世界相处的关系,就在一呼一吸间。也许你会觉得费解,实际上,当你能进入这种无为的境界时,你与世界的连接就算真正打通了。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掌握着与世界连接的独一无二的密码,很多人在盲目追求中丢失了这个密码,也就失去了与世界连接的密码。只有当你把注意力真正转回到自身,你才会变得富有创造性,激发出内在的力量,从而驱赶走身心的恐惧。

《当和尚遇到钻石》中有句经典的话:“当一切事情都长期一帆风顺的时候,是最危险的时候。”无论是磨难、喜悦、鲜花还是闪电,世界给予我们的永远都是需要我们感激的,它们是我们与世界建立联系与和谐的通道。

道学告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处宝藏,找到这些宝藏,只要你打开这三道认识自我的门即可。

心灵小憩

这个世界很精彩,也很复杂,要想真正的去了解和欣赏这个世界,就必须先懂得认识和欣赏你自己。只有当你有了正确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你才会站在一个正确的立场去审视和建立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所以说,把一切对外界的渴望转移到对自身认识的基础上来吧!望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

2.自我管理需求“三宝”

【原文】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译文】

我有三件法宝:一是仁慈,二是有节制,三是不为天下先。正因为仁慈,所以在事业上能勇往直前;正因为心中有节制,所以行事才大度;正因为不为天下先,所以能在有才能的人中露出头角。现在,假设我舍弃了仁慈,趋向勇敢,舍弃了节制(节俭),趋向广阔,舍弃了后而趋向于先,势必会走向衰败。只有以仁慈的心对待,才能作战时攻无不克,防守时固若金汤。总之,拯救你靠天,保卫你靠仁慈。

道学玄理

老子认为,人类在自我管理中的道,有三条原则——慈、俭和不为天下先。

(1)“慈”,即爱心加上同情感,是实现高境界自我管理的第一个关键要素。慈,就是对社会和人民有慈爱之心,关怀之心,宽容之度,容人之量。

“慈”还包含柔和、爱惜之意。所以一般人总认为,慈善的人就是那些软弱和无能的人,慈善就意味着被欺压,是一个弱势的群体。可是,老子却说:“慈故能勇”人不仅不会因为慈爱而变得软弱,反而可以变得坚强和勇敢。

因为“慈爱”是一种将自己融入到他人和社会之中的精神,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团队都充满了关怀与热爱,是那些内心阴暗和缺乏仁爱之心的人所不能达到的一种勇敢的境界。

曾国藩曾说:“带兵之道,用恩莫如用仁,用威莫如用礼。仁者,所谓欲立而立人,欲达而达人是也。待兵如子弟之心,当望其发达,望其成立,则人知恩矣。礼者,所谓无众寡无大小无敢慢,泰而不骄也,威而不猛也。持之以敬,临之以庄,无形无声之际,常有凛然难犯之象,则人知威矣。守此二者,虽蛮陌之邦行也,何兵之不治哉?”

曾国藩把仁慈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讲述得淋漓尽致。他认为,在管理中,立威不如施恩,施恩的方法不如用仁、用礼。所谓的“仁”就是自己要想建功立业,就必须先帮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要想发达,就必须先帮助别人发达。对待别人的事,就像是对待自己的事一样。

所谓的“礼”就是无论你官大官小,对待别人都要一视同仁,不能有所偏爱和怠慢。也不自大,盛气凌人。日常做事要恭谨有礼,威严而不凶暴。在无形中,保持凛然难犯的姿态。如果能够做到这两点,即使是再难管理的人也能够管理好,这正验证了老子所提倡的“慈故能勇”的道理。

(2)“俭”的内涵有二层,一是节俭、吝惜;二是收敛、克制。

老子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意思是说,在管理人民,遵循天道时,没有什么比节俭更好的办法了。

诸葛亮一生为了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曾教育儿子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道德高尚的人,通过内心宁静来涵养其心灵,通过节俭以培养其品德。如果不能排除欲望的驱使,就不能纯洁心灵,如果不能排除心中的利欲,就不能树立远大志向。凡是有德行的人,必定是俭朴的,因为俭朴的人功利心都少。

为官的人懂得勤俭,就不会贪图不义之财,就会公正主事,普通人懂得勤俭,就会持身谨慎,不会为攫取钱财而作奸犯科。所以,我们应以诸葛亮的“俭以养德”为警醒,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保持朴素节俭的美德,才能达到宁静致远的人生境界。

老子还说:“俭故能广。”节俭,才是长保富裕之道,对个人是如此,对家庭是如此,对一个国家更是如此。

晋武帝统一全国后,不思进取,沉湎于奢华享乐之中,朝中的大臣也参与到这种风气中,纷纷把阔气、排场看作一件重要的事。当时任散骑侍郎的石崇,他没有后将军王恺的权势大,却硬要与王恺比比钱财的多寡,晋武帝知道后,不但不加制止,反而纵容这种攀比的虚荣作风。所以,石崇和王恺都开始大肆搜刮民财,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在这种奢靡成风的社会状况下,国家很快就灭亡了。

“俭”所包含的克制,根本意义在于把所有的力量用在刀刃上,《易经》中有“治人事天,莫若啬”,这里的“啬”与“俭”是相同的含义。是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还要聚敛精神,积蓄能量,等待时机。

(3)“不敢为天下先”,也有二层涵义,一是不争,谦让;二是退守、居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不敢为天下先”的核心意义就是“处下”和“不争”。只要精神上得到充足,即使没有多少财富和名利,也应该是幸福的。而精神上得到满足的前提就是不争和低调。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的才华,也要学会藏拙,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手段,也是能量的内敛,在沉默中把事情做精彩。低调不是安贫乐道,更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一种在更高追求中保持住谦逊的心。

另外,“不敢为天下先。”还指管理者应当勇于承担更多的责任、不先享受快乐,应常常把自己的利益摆在别人的后面,做到先忧后乐。老子所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高明的领导甘愿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群众后面。能把自己的利益置之度外的人,才能最终保存住自己的利益。

同类推荐
  •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

    为什么很多人不快乐不幸福?为什么很多人活得很累?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原因在于缺乏智慧。佛说,有大智慧者,方能得大圆满。佛学博大精深,蕴涵着人生的大智慧。佛学中所讲的智慧,除了指聪明、明事理之外,主要是指灭除人生的烦恼和欲望,通过修行而达到人生的解脱与圆满的方式方法。《佛心禅语(受用一生的佛禅哲理与智慧)》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和工作,以佛禅哲理故事的形式,从快乐、平常心、放下、慈悲、无欲、包容、智慧、成功、得道、随缘等十个方面入手,对佛家智慧进行了全方位的解读。常读这些佛禅故事,不但能对佛学有所了解,更能增长智慧——大智慧。
  • 善观法性:洗心禅4

    善观法性:洗心禅4

    人人都身处多个环境,家庭,工作,社会,如何游刃有余的处理这些关系,同时还保持自己宁静的心性?又有多少人在这些繁琐和鸡毛蒜皮中丢失自己?或许禅修将为我们提供解决之道,贤宗法师认为禅修可让生活回归简单,看透某些问题,获得智慧,从而把握生活的真谛。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

    他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地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个最真的自己。
  •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说儒

    牟宗三先生终生不做官,不取财,不搞华而不实。对于平凡的世界,他更强调不平凡的人生学问,“这学问不为自己,专为我们中国文化做一点点贡献。”在这位最具“原创性”的“智者型”哲学家,当代港台新儒家中的重镇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个儒者的真情真性与一份儒家的生命力量。
  • 李叔同说佛

    李叔同说佛

    本书是弘一法师晚年将其学佛心得整理、修订,以大才子、大学者、大艺术家的俗家修为向常人揭示出佛门的真谛。他的演讲稿与辑录的处世格言被梁实秋、林玉堂等作家誉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热门推荐
  •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最具影响力的文坛巨匠(上)

    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与社会、政治以及哲学、宗教和道德等社会科学具有密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能深刻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特定时期的社会生活面貌。文学的功能是以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是用具体的、生动感人的细节来反映客观世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使人产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并从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教育和陶冶。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语言为工具来塑造艺术形象的,虽然其具有形象的间接性,但它能多方面立体性地展示社会生活,甚至表现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物的内心精神世界。
  • 锦香亭

    锦香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无限深渊系统

    无限深渊系统

    地球突变,灵气复苏。洪荒万灵觉醒重生!凶兽量劫、人族崛起,巫妖之战再度重现。人族未来,危机四伏。曾经的洪荒时代,为何一瞬间仙神皆灭?真正的大恐怖来袭,洪荒生灵该何去何从!恶魔的领袖!我夜穹,其实是一名善良的恶魔!
  • 寒声轻落

    寒声轻落

    【盛夏城事】——你在等什么?——我在等那个人回来。十年前,他坐在豪车里对着她冷漠的背影喊着:“韩轻落,我会回来娶你!”她背对着他,“笙笙,永别了,我们应该不会再见。”十年后,他搂着另一个女生笑得一脸不屑,“不要想接近我,我对你这种乡下妞没兴趣!”她只是淡漠地望着他,“同学,你挡路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等待,两代人的恩仇。等到最后,韩清落只等到了一脸恍然。一个是飞蛾扑火的疯子,一个是盘缩如鼠的傻子,一个是默默守候的呆子。二十年前,三个人,一场邂逅一桩罪。二十年后,四个人,一场青春一世劫。——你在等一个人,还是一个故事?——我在等一颗心。
  • 御夫有道:独宠傲娇夫君

    御夫有道:独宠傲娇夫君

    一场同学聚会让颜洛葬身悬崖,却阴差阳错穿越凤天大陆,一个女尊的世界。她,由一个烟雨楼的小老板变成富可敌国的大富商,一路走来,遇到了傲娇的他,娇媚的他,温润的他,霸气的他,可爱的他,身边环绕着众男子的她,能否在滚滚红尘中保持本心,是选择从始至终还是入乡随俗……且看颜洛的表现吧!
  • 风水100问(人生运势500问)

    风水100问(人生运势500问)

    对于“风水”这个词,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对于中国人来说,好的居住环境是一个家庭能够长久兴旺的根本基础。从上古时期的原始人选择山顶石穴为宅,到后来通过罗盘定位寻找最吉利的房屋坐向,风水学从单纯的地理环境选择发展成为一门结合天文地理知识和民族文化传统的学科,其内涵和意义都极为复杂多变。风水,顾名思义就是“风”和“水”,这两种大自然中最常见的事物带动着万物的生长,风好水好的地方都是生机勃勃的景象,而一些隐晦荒凉的地方就少有人迹。
  •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Enquiry Concerning Political Justic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五岳真形序论

    五岳真形序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任鸿隽谈教育(名家谈教育)》共收任鸿隽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6篇。前面部分的文章均为任鸿隽先生以一个教育家身份所撰写的关于教育的心得文章,主要收录了能够代表任鸿隽教育思想的全部重要文章,如《科学教育与科学》《大学研究所与留学政策》《论所谓择师自由》等;后面部分的文章是任鸿隽所写其他方面的文章,包括他个人的自述、关于中国科学社和《科学》杂志的回顾,以及他谈科学、社会、翻译、实业等方面的文章。
  • 管理员工有绝招

    管理员工有绝招

    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有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办公司就是办人。人才是利润最高的商品,能够经营好人才的企业才是最终的赢家。”现代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才是企业之本。所谓企业管理,其实就是员工管理。人心不一,招法不一。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或手段才能有效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更加忠诚于企业,尽心尽力地完成工作,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不错,管理员工确实有难度,但并非没有办法,关键是要对症下药,找准规律,遵循规律,以心养心。按照规律管理员工,那么,“刺儿头”员工也会变成得力助手,低效的团队也会变得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