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648800000006

第6章

春秋战国时代,商鞅一派法家认为,要使君主政权达到“至治”,必须使得“夫妻、交友不能相为弃恶盖非而不害于亲,民人不能相为隐。”就是说,最亲密的夫妻和朋友,也不能互相包庇,而要向政府检举揭发,使得任何“恶”与“非”都不能隐匿。一旦有人犯罪,其亲友、邻里或者其他有关系的人都要共同受罚。于是秦国颁布了连坐法。

在变法后的秦国,一家之内可各自拥有独立的个人财产。《秦律》规定,丈夫偷窃,如果妻子知道了不告发,则同罪;如果不知道,则卖为奴隶。丈夫犯法,妻子告发,妻子的财产可以不予没收;妻子有罪,丈夫告发,则妻子的财产可奖励丈夫。

于是,为了不被牵连,也为了得到奖励,每个人都要像警察一样盯着身边的人,一旦发现有犯罪嫌疑就得赶紧报官。

汉儒曾这样描绘秦国的民风:儿子借父亲一把锄头,父亲的脸色便很难看;母亲来儿子家借个扫帚簸箕,儿子一家便骂骂咧咧;媳妇生了男孩便得意洋洋,不把公公放在眼里,婆媳一语不合,便“反唇相讥”。

这样的“告亲”规定,当然也被说成是制衡机制,使得人人不能自私自利,乱说乱动,作奸犯科,而社会秩序井然。但是人人不能自私自利的目的,却是为“我”——皇上服务的,也就是爹亲娘亲不如皇帝亲。所以灭亲是为了“大义”,“大义”则是为了皇上一人。

不过,自汉宣帝开始,威逼利诱“告亲”的法律有所松动,还规定了一些亲人之间可以不告发甚至包庇也不治罪的法条。

在今天,“亲亲相隐”是否与法制社会格格不入呢?

有人抱持“我爱我亲,但我更爱正义”的信念,也有人抱持“我爱正义,但我更爱我亲”的信念。如果前者有空间,那么也应该给后者以空间。

1994年的《法国刑法典》、1996年的《德国刑法典》、1975年的《意大利刑法典》都规定,明知近亲属犯罪而不告发,故意隐匿以及为亲属作伪证,帮助亲属脱逃,都不能认定是有罪。

中国的法律则比较严苛,既规定了任何人都有作证的义务,还规定了亲属也适用包庇窝藏罪。

作为一个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孔子在其一生中,对道德介入政治生活一直抱有不衰的热情。而且,孔子的理想是为万世垂训,非为一朝立法。不可忽视的是,孔学、儒学的的确确早已演绎为一种文化形态,两千多年以来,促成仁君、培育儒臣、调教民众,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影响了东方世界。

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当然不可忽视,但我们岂能忽视道德的力量?那种只顾方便公权力,不顾及亲情、人情、人性的法律,是不是合理呢?

中国的先贤倡导德化天下,但绝非不要法治。孔子对周朝就有“谨权量,审法度”的赞美,老子也说“常有司杀者”,只是他们更强调治本治根。

理想的德治是一种比法治更高的境界。它以道德的力量规范人们的行为,在人与自我之间建立和谐人格,在人与社会之间建立和谐关系,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和谐世界。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温馨的港湾,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后一块栖息地。如果家庭的孝慈温情不在,那么我们构建和谐社会还靠什么呢?

法治治身,德治治心;法治治近,德治治远。

法制建设只是手段,社会的和谐与人类的幸福才是根本的目的。

儒家伦理中“亲亲相隐”的理念,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也曾上升为法律规范。今天的我们,一方面在加速奔向现代化,同时也在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儒家的伦理没有理由烟消云散,“亲亲相隐”也应当成为文明法律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亲有过 谏使更

圣贤毕竟是人中少数,每个人都会犯错,并在纠正错误中成长。作为儿女,对待父母,孝是首要。那么,当父母也存在错误的时候,为人儿女是不是就一味顺从呢?儒家思想可不是如此不讲原则。

《弟子规》明确告诉我们:“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父母亲有过失,当儿女的一定要劝谏改过,但是在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缓。假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就要等到他们高兴的时候再劝;假如父母亲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有明显错误而又固执己见,有孝心的儿女,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就会放声哭泣恳求他们改过,即便遭到责打也毫无怨言。

《二十四孝》记载了一个孝子孙元觉的故事。

孙元觉从小就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可是,他的父亲却对老人不孝顺,甚至感到厌恶,因为爷爷年迈多病,只能吃饭,不能做事。

一天,孙元觉的父亲忽然把病弱的老人按在筐里,绑在车上,要将他推到深山扔掉。

孙元觉放声大哭,跪在地上请父亲不要这样做,但父亲一把推开他,拉起小车就上山了。孙元觉跟在后面,又哭又喊,可父亲根本不听。

到了山里,元觉的父亲将老人连人带筐从车上搬下来,连筐子也不要了转身就走。爷爷爬出筐子后,元觉哭着把筐子捡起来,放在车上。

父亲说:“这是个晦气的东西,要它干什么?”

元觉认真地说:“我要把它收好,等您老了,就能用它来装您了。”

父亲大吃一惊,说:“你是我的儿子,怎么能说这种话呢!”

元觉说:“您是我的榜样,您怎样教育我,我就怎样做。您这样对待您的父亲,难道我就不能这样对待您吗?”

元觉的父亲于是幡然悔悟。

孔子提出的劝谏父母的原则是:其一,应当“几谏”,即谨慎而又爱惜地劝告;其二,“敬不违”,即不违背他们的正常意愿;其三,“劳而不怨”,即绝对不可心存怨恨行为极端。

唐太宗李世民年轻的时候,随父亲李渊南征北讨。在一次战役中,父亲因战争失利决定退回太原,李世民劝谏父亲军队眼下不可后退,否则士兵会四处逃散,敌军也会乘机攻击。

然而无论怎样劝谏,李渊还是不予采纳。因为坚信危险的存在,当天晚上,李世民在军营外面放声大哭。

李渊出去探看,见儿子如此真切,终于静下心来听他分析利害得失。最后,李渊接受了李世民的劝谏,停止了危险的撤军行动。

正确研读孔子所说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其思想与“父为子纲”的教条相去甚远。“父为子纲”所强调的,是父对子的绝对权威;而从孔子的思想看,儿女是可以怀疑父母的意见并且保留自己意见的。事实上,天下父母无不希望自己的儿女健康成长,只要坚持了孔子提出的几项原则,即便确信自己正确,也不会与父母发生正面的激烈的冲突,而是始终以恭敬、虔诚的态度对待自己生命的源泉。

儒家思想中还有一个规矩叫“小杖受,大杖走”。

曾参在孔子门徒中是一个典型的孝子。

有一天,雄鸡三唱,太阳从山林冉冉升起,曾参的父亲曾晳荷锄走出大门,曾参紧跟在后面,来到山脚下瓜地里。那瓜苗一片葱绿,十分茁壮,迎风摇摆着。

曾晳以教诲的口吻对曾参说:“参儿,锄地下锄要稳,拉锄要匀,切勿忙手忙脚。”说着便做起示范。

曾参用心学习,小心翼翼地耘瓜。曾晳则是老当益壮,遥遥领先。

曾参初学乍练,手脚生疏,远远落在后面,但他不甘落后,奋力追赶。没想到,动作一快,竟把一棵肥壮的瓜苗锄掉了,于是大惊失色。

曾晳回头一看,十分生气,声色俱厉地顺手拿起木杖就打。曾参不仅没有逃避,反而顺从地趴倒在地,任凭父亲责打。

曾母听说儿子挨打,急忙跑到田间,抱住儿子痛哭:“参儿受苦了!参儿受苦了!”曾参反而安慰她:“请母亲不要难过,爹爹是在教训我。我惹爹爹生气了!”

曾晳渐渐息怒,回家之后,担心打伤了儿子,便悄悄到儿子的房门口窥视。曾参知道父亲走过来了,忍住肉体剧痛,抚琴而歌。

曾晳于是放下心来,缓步又走回屋去。

孔子知道了此事,马上就把曾参找来,指出父亲这样打他而不躲避是不对的。

曾参不解地问:“老师认为我应该跑吗?”孔子解释说:爹爹打你,你要看他拿的棍子是粗还是细。棍子很细,你就不要跑。如果棍子很粗,就可能失手把你打成傻子打成残废。你遭殃了,爹爹也一定会后悔,而且背上恶名。这种情况下你不躲避,那不是不孝吗?

古往今来,真正狠心的父母实在是太少。今天的许多孩子,倒是几句话不中听就要跑,就要离家出走。为什么敢呢?因为有条件要挟,欺负父母就这么一个“宝贝”。

更有甚者,有的子女不仅不会“挞无怨”,反而要鞭挞父母了。

在广东省中山市,一个18岁的女孩将父母双双杀死,并与尸体同处一屋达4天之久,直到案发。女孩向警方交代,杀死父母的原因是不能忍受他们争吵闹离婚。

那一天,父母又因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妈妈提出要和爸爸离婚,她一听就十分生气,大声对他们喊:“不要吵了,更不要再提离婚!”

喊完之后爸爸不再做声了,可是妈妈依然不依不饶地对爸爸骂个不停。她实在忍受不了,就从地上捡起一个旧胶袋,紧紧地套在了妈妈头上,然后用绳子将她的双手反绑起来,拖到房间里面。过了半个小时再去看时,发现妈妈已经咽气了。

她又惊又怕,生病躺在床上的爸爸不停地劝她去公安局投案自首。她的爸爸以前跑运输养家糊口,后来出了车祸,患了严重的脑血栓,卧床不起,最近他把车子卖了,钱为女儿存了起来,希望她嫁个好人家。没想到,他的这个女儿当时脑子里面一片空白,想着妈妈都死了,不如大家一起死了吧,于是狠下心来,又用胶袋紧紧地套住了爸爸的头,把他也闷死了。

杀死了爸爸妈妈以后,她却并没有舍得让自己一起去死,倒是到了中山市内的一家大型超市,购买了几把大水果刀和锤子,就在房间里面慢慢地把他们的尸体肢解了,然后用黑色的大胶袋一包包装好,准备有机会就搬到外面扔掉。几天之中她下过一次楼,和房东见过面,还说过几句话。

这个女孩为什么如此轻易就杀死了自己的父母?因为父母太爱她了,压根儿就没想到自己的女儿劝架的方式会如此狠毒!

一个人若无孝心,只有自我,哪有资格和能力去劝谏父母呢?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在表达了自己的意见之后,如果发现意见没有被采纳,很容易使自己受制于不好的情绪,脸色难看,甚至大发脾气,其结果更是事与愿违。

可以说,孝悌是一种童子功,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服从力。

清朝唯一的一个新科状元叫刘庆泰,曾经受到慈禧的接见。因为年纪大了,当时慈禧记不太清楚他的名字,就问了一句:“你就是新科状元王庆泰吗?”

姓都被慈禧搞错了,这刘庆泰当时怎么反应呢?他的回答十分的谦卑和恭敬:“臣,就是新科状元刘庆泰。”

慈禧意识到自己刚才说错了,但是人家的语气却是那么的恭敬顺从,完全无损于自己的颜面,所以老佛爷一下子就对这位新科状元心生好感。

既顺承了他人,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刘庆泰就这样巧妙地化被动为主动。

兄弟睦 孝在中

孔子全部的思想主张都是由孝悌出发。在孔子看来,忠以孝悌为前提,孝悌以忠为目的。一个人如果能够在家中对父母尽孝,对兄长遵从,那么他就可以对国家尽忠,就不会在外面“犯上作乱”。

《弟子规》告诫我们:“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弟”即“悌”,就是以一颗真诚之心对待兄弟姐妹。中国人除了讲孝道,还要讲悌道。这个悌道,正是孝道的延续。

哥哥姐姐友爱弟弟妹妹,弟弟妹妹恭敬哥哥姐姐,兄弟姐妹和睦而不冲突,并且互相帮助;对待叔叔、伯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恭敬,对待同族兄长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友爱。如果这样,父母自然就感到宽心了,所以这种和睦当中,当然存着孝道。

日常饮食起居中,有人认为孩子还小,礼貌礼节方面不必太过要求,甚至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好吃好用的先给孩子享受,以至于孩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知道要礼让长辈,更不懂得礼让同伴了。

法昭禅师有一首描述兄弟情谊的诗:“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作样看。”意思是:兄弟就好像同一棵树延伸出来的树枝一样,年轻时一个个生气勃勃,不过相互之间言语交流要柔软,不要有伤和气。上了一定岁数以后,每次见到各在一方的兄弟姐妹,都会感觉衰老了一点,所以要好好珍惜这种缘分。兄弟姐妹在一起,一定要互相谦让,不要因为小小的问题就开始争执引起事端。兄弟姐妹长大成人,一个接一个为人父母了,下一代又是一群兄弟姐妹,只有上辈兄友弟恭,才能留与儿孙做个好榜样。

从前有一位病入膏肓的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

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一个人的日子好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的,生活就比较艰难了,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怕哥哥不肯接受,就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送到了哥哥的仓库里。

大儿子也有小儿子那样的想法:我已成家立业了,只要一家人努力劳作,生活不会成问题,可弟弟现在还是孤身一人,应当为他以后的日子多多考虑。他怕弟弟不肯接受,也趁着星月无光,将自己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弟弟的仓库里。

第二天早上,当他们走进仓库的时候,都吓了一跳,苹果和玉米丝毫未减,两兄弟都以为自己做了一场非常真实的梦。

同类推荐
  • 哈佛之道

    哈佛之道

    仲秋,赏叶的时节,美国东部新英格兰的红叶据说是最壮观的。好大的一片美丽!色彩的海洋,树叶的大潮,不动声色但却义无返顾地蔓延伸展,向南,向南!从加拿大的南端,跨过白山,分分秒秒都在行进、占领,行迹所至便毫无商量从从容容地涂染出一片绚烂的金黄,它就这样夸张地展示妩媚和美丽,倾倒无数游人。这片红叶潮席卷翻飞铺天盖地,漫过麻州,来到康桥,来到了查尔斯河畔,来到了哈佛。秋叶之美,贵在成熟。三百五十余岁的哈佛,红叶点缀在层层幛幛的古老校舍中,写意了成熟的另一种美感。宁静、庄严、深沉、厚重,且又充满人气。十月金秋,十月哈佛,醉人的时节,醉心的学府。
  • 四大名石故事

    四大名石故事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四大名石故事》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有关寿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的故事。
  •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下册)

    《论语日记(全2册)》以日记的形式把《论语》二十篇作别开生面的解读,如道家长里短般向读者娓娓道来。作者注重对《论语》每一个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详细解读,且汇集历代儒学名家的不同解构形式,让读者可以从不同角度梳理《论语》所反映的内涵。同时,作者还深挖《论语》中每一个字的来源及引申义,让读者可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该字的微言大义。《论语日记(全2册)》在阐述《论语》文本所包含的深意时,还结合经典佐证,以及史料、文献、文学资料进行侧面的阐述和对比,读者从中得到的不仅是视野的扩增,更重要的是知识的累积和智慧的提升。总之,《论语日记(全2册)》堪称一本阅读《论语》的工具书。
  • 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与社会译丛)

    美国精神的封闭(人文与社会译丛)

    本书论证现代民主的起源,品评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等启蒙思想家的意图及其得失,考察当代美国心智与德国思想之间的联系,批判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社会盛行的虚无主义及文化相对主义,揭示出民主政治之下高等教育的危机。
  • 天下蜀道

    天下蜀道

    道,蜀道,道载蜀道。缘,广元,缘结广元。谨以此书献给中国蜀道文化联合申请世界遗产工程!
热门推荐
  • 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

    学习咋有那么难?看当代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教育专家、2007年2008年2009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教育类畅销书第一名作者——林格如何解析学习本质,解放天下父母。本书是全国教育名家巡回报告会唯一指定用书,它最终价值是让教师和父母从单纯的“管教”里跳出来,一切为了获得孩子的自我教育能力。
  • 落花

    落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冷陌凉栀之浅夏微凉

    冷陌凉栀之浅夏微凉

    夏瑶狗血小说集,冷陌凉栀系列言情篇,另外几本也会同步更新,敬请期待。
  • 末世重生之离末

    末世重生之离末

    有些事做错了,便无后悔药可用。重生一次,我定不再做错,不再后悔!慕璃:凉凉,我错了。温良烯撇一眼慕璃,无视之。慕璃看哄了半天,温良烯还在生气,哼!我不伺候了:温良烯!(复又气短,挠挠耳朵)我以后再也不去撩小哥哥小姐姐了。温良烯:嗯?慕璃:老公,我错了。(对手指)温良烯看自己媳妇儿这小模样,大发慈悲的原谅慕璃了。 慕璃:……PS本文HE1慕言是0号,而且慕璃会有孩子,也就是生子,不喜欢的请慢走,谢谢2因为第一次写文,所以文笔什么的,就不要在意了,更新可能会很慢,但是不会弃更。
  • “大刀神将”秦基伟

    “大刀神将”秦基伟

    秦基伟(1914年-1997年),湖北红安人。参加过黄麻起义,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长征。大革命时期,历任红31军274团团长、红四方面军总参谋部补充师师长、西路军总部四局局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独立支队司令员、129师新编第11旅副旅长等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9纵队司令员、第二野战军四兵团15军军长等职;建国后,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指挥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回国后,历任云南军区副司令员,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成都军区司令员,北京军区第二政委、第一政委、司令员,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等职。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4月,被授予上将军衔。曾任中国共产党第十一至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常委。1997年2月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1984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举行了自1959年以来的第一次大阅兵,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隆重的首都大阅兵。
  •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上清无英真童合游内变玉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丫鬟小呆养成记

    丫鬟小呆养成记

    我大义凛然:既然柳老板对你情深意重,你就从了她吧,我退出好了。砰!一张桌子被拍碎,赵夕白气的发抖:你是不是没心没肝没肺!糟!没心没肺的本质被看穿了!我赶紧谄媚道:诶呀别生气嘛,就当我刚才什么都没说!赵夕白怒道:你到底有没有原则啊!糟!没有原则的本质也被看穿了……
  • 微软的员工管理秘诀(蓝狮子速读系列-管理039)

    微软的员工管理秘诀(蓝狮子速读系列-管理039)

    最初的时候我们还很年轻,我是指当时我和史蒂文负责销售工作,同时又和保罗一起开发新产品。我们很乐观,觉得应该能够发展得更快,那时的一个个项目也总能让我们热血沸腾,而且有些产品从来没有申请过版权。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当时没有那么轻狂,那些产品就可以做得更完美,很多错误也就能够避免了。
  • 天命大陆

    天命大陆

    武道一途、千难万阻。一旦踏入、非死即。没有谁是与生俱来的强者、没有谁是不可战胜的敌人。落魄家族子弟凌时一、惊得无上传承。怀揣上古神器、手握绝世神剑。从此修行路上一路畅通无阻,披荆斩棘所向披靡。佛阻杀佛、魔挡诛魔、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为兄弟,我甘心与世为敌,予佳人,吾情愿倾其所有!!!
  • 琅玡慧觉禅师语录

    琅玡慧觉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