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5802800000002

第2章 代序 我记忆中的母校和师长(2)

1961年入校的高中学生分两个班,我在二班。班主任换得很勤,担任时间最长的是张业秦老师。她大学毕业不久,为我们上政治课。她的课讲得很有条理,普通话说得很动听,满是抽象概念而又近于公式化的“社会发展简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经她一讲,常常会有许多有意思的东西冒出来。她并不用“阶级”、“阶级斗争”一类术语做学生的思想工作,也并不总是板着面孔对学生作道德、理想、纪律方面的训话。她从没有刻意引导学生按某个标准程式去模塑自己,但她带着严重的关节炎病跟学生一起唱歌、跳舞、办墙报、参加歌咏比赛,却无意中把一种热爱生活、鄙弃雕饰、忠实于自己心灵的品格示范给了学生。

在学业修养上,对我帮助最大的是两位数学老师,一位是上代数课的谢子藩老师,一位是教我们立体几何学的强维敏老师。他们把我带到了对数学入迷的境地。我在他们和其他几位数学老师的启迪与指导下,从能够收集到的各种习题集中找难题来做。每解出一道难题,尤其是人们通常说的那种偏题、怪题,我总会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那情形就像猜出了一个悬了很久的谜语一样。记得每当星期六下午回家和星期日下午返校时,我常会在上路前记好一道足够难的数学题,然后一边不慌不忙地走那三十多里路,一边在头脑里作假设、绘图、画辅助线。不用动手,凭着内心的那个画来绘去的图象或一层又一层的运算,往往在到家或到校前就能把难题解开,并做好验算。在高中的三年里,我们那个年级先后进行了三次数学竞赛,三次我都得了第一名。人在年轻时,是需要一种人生自豪感的激励的,这对于一个心神忐忑、常伴有一种莫名的焦虑感的人尤其重要。那曾经强烈地激发过我的兴趣和灵感的数学,虽然我曾打算选择它而它终究没有选择我,但高中时代的数学竞赛的往事,却长久地给了我一种向着更高的人生境界求索的自信,并且,那在以后越来越模糊了的算式和图象,也以一种特殊的理解或感悟的方式,默默地养润了我后来深陷其中的人文思考。

1963年的春天,高中各班都在为学校将要举办的“五一”文艺会演作准备,当时是王根水老师做班主任,他提议我们高二(2)班排演一个自编的节目。班委们七嘴八舌地议论了一番后,决定把编写节目的事交给我和王自贤同学去做。自贤是我的好友,我们在周原中学时就是同学了。他写得一手很俊雅的字,其作文更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评点,同他一起编节目我当然是很乐意的。可那次实在不巧,不知是他家中有事,还是他突然病了,这件事最后落在了我一个人身上。真可以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居然用课余时间在一周内编了一出独幕眉户剧。剧名叫“在小队会上”,说的是某个地处河湾的村子遭了涝灾后,另一个生产队的社员在会上讨论要不要援助和怎样援助邻村人的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要表现的人物内心冲突较大,剧中人在配有唱腔的争辩中述说自己的心曲,展示各自的气质。初稿写好后,我在一天下午把它交给了王老师。王老师一边看,一边不紧不慢地哼着配上去的眉户调。整幕剧看完后,他笑着朝我眨了眨眼,一抬手猛地朝我肩膀上一拍,说了一声“好!”这时,一直站在旁边像听候审判的我才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五一”时,这出戏搬上了舞台。文娱委员王莉(女扮男装)和高让同学扮演剧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另有几个同学配戏,而拉板胡、二胡的是学习委员谭全芳和刘定元、司周勤同学,戏演得热热闹闹,大家都很高兴。

像在初中时一样,我很懂得发愤,学习成绩一直很好。饥饿总算过去了,一个乡下的少年对县城中学的食宿条件已经感到非常满意。我的精神状态比以前什么时候都好。但新的苦恼也在悄悄地酝酿。当我到了十七八岁的年龄时,这苦恼已经影响到我的心灵的安顿。父亲的历史问题历史地成了我的问题。由于血缘的原因,我要对我还不存在的时候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仿佛已经是注定了的命运。其实,父亲只是做过黄埔军校的学生,后来也只是做了国民党军队的一名下级军官,而且,这一切主要发生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时期。

高考一个多月后,我接到新疆兵团农学院的录取通知书。接着,我便得着一个确凿的消息:在高考前的政审中,父亲的已经成为历史的军职被无端地一下子提升了好几级——我是作为一个黄埔出身的旧军官的儿子去新疆上大学的。不过,无论如何,我仍然为自己能继续上学而庆幸。早在前一年的初春,“阶级斗争,一抓就灵”的口号就已经出现在显眼处的墙壁上了。很快,以“四清”为内容的“社教”运动开始了。在高考已经相当看重政审的背景下,像我这种父辈有历史问题的人能被一所大学录取,显然是十分幸运的了。

(五)

还在上小学时,就学会唱《我们新疆好地方》了。到了新疆,感动我的第一首新疆味十足的歌是《送你一束沙枣花》。这歌是在一次规模不大的“迎新晚会”上由高年级同学唱给新生听的,它让我一直记到现在。

我是水利专业69届的学生,刚入校那年水利专业还没有从农学系分出来。记得是入校第一周的周末,农学系水利专业的师生聚会,68届的同学唱了这首歌。那歌词中有这样的句子:

坐上大卡车/戴上大红花/远方的年轻人/石河子来安家/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 同学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送你一束沙枣花/不敬你香奶茶/不敬你哈密瓜/敬你一杯雪山的水/盛满了知心话/来吧,来吧,年轻的朋友/亲爱的 同学们/我们热情地欢迎你/送给你一束沙枣花/送你一束沙枣花……

曲调的旋律欢快有致,但我还是听得出几分飘忽不定的纡郁的底蕴。那可能是少小离乡者的心绪的流露,唱者、听者最有可能在这里发生情思的共鸣。水六八的同学大都能歌善舞,唱《送你一束沙枣花》时,有人打手鼓,有人挥舞萨巴依,全班男女都穿半新不旧的军装,那洋溢其间的异域风情,自始就笼罩在颇见谨约的军旅氛围中,分外能传示一种只是在后来才慢慢品味出来的“兵团”韵度。

正像胡杨和红柳,沙枣是新疆最有特色的树种之一,而它结出的涩中带甜的果实尤其别具一种象征意趣。从北疆到南疆,沙枣树几乎无处不有。《送你一束沙枣花》的歌让我此后分外留意这风沙之乡耐寒耐旱的植物,而每每看到沙枣林,闻到沙枣花那略带醇酒味而不失大雅的野香,又总会勾起我对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时的情境的回味。1969年初夏,我毕业离校,去了南疆开都河畔的一个军垦农场,在又一个常有沙枣树陪伴的地方一待就是九年多。再后来,我就离开了新疆。从那时到现在,许多年过去了,太多的往事都淡漠了,而沙枣树和那首把“年轻人”和“沙枣花”关联起来的歌却一直收藏在我的记忆中。它时时告诉我,我也曾年轻过。

当年的母校,管理体制差不多是半军事化的,学校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兵团农学院。院、系、年级配有政委、协理员、助理员,兵团政委张仲翰兼农学院第一政委,副司令员陶晋初兼农学院院长。学校的名称和机构配置隐然告诉人们,来这里上学的人既是学生,却也是一名允诺加入农垦队伍的准军人。

我做了二十年的学生,从发蒙识丁到就读研究生,遇到过一个又一个可亲可敬、笃守师道的老师。每当回忆到他们,伴随着感戴之情,心中总会浮现出年少时问学受教的许多故事。但大学时代为我留下的那份师生情结毕竟有些不同,对师长的惓惓怀念里不免会生出几分忧悒和伤感。

算起来,大学时聆听老师们授课的时间最多不过两年。两年中为水六九班上过课的老师有:黄震寰(画法几何)、王志成(高等数学)、杨树成(高等数学)、阮家谔(理论力学)、王扩疆(有机化学)、凌可丰(俄语)、关致邦(俄语)、申震中(政治)、戴本浩(政治)等。老师们所授课的内容忘记很久了,但他们讲课的神态、表情至今仍历历在目,而黄震寰、凌可丰老师留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黄老师,一张清瘦的脸,眼光祥和而有神,1964年时他还不到五十岁,但额头的皱纹和黑白参半的头发已经同人们称他为“老教授”的那个“老”字很配称了。他用一口方言很重的上海普通话讲课,把“夹角”读成gā gē,把“连线”读成lī xī,把“延长”读成yǐ zāng……我们班的同学大都来自陕西和四川,起先几乎一句也听不懂。于是,他就不断在黑板上写,耐心地把那些画法几何术语一字一字写下来。久而久之,师生间有了一种默契,他边说边比画,开始讲得轻松起来,我们也连听带猜,越来越能跟上他的思维和讲解节奏了。其实,一学期的课细细听下来,你就会发现,黄老师不只学养深厚,他的口头表达也是很见逻辑功力和措辞技巧的。他写一手漂亮的长仿宋体字,这对于他,真可以说是字如其人——那字一笔一画写得工整、规范,而从整体上看去,却又透出一种风雅,一点也不呆板。在同学或其他老师面前,他很少逗乐的,但笑起来会像孩子那样无拘无束,真率可爱。

凌老师,一副银边眼镜后面一双大大的眼睛,衣着考究而庄重,流利的普通话里略带点南方的尾音。她看上去无忧无虑,其实仍是那种弱女子型的人。她的俄语说得比她的普通话还要好听些,很有乐感,尤其是常常出现在单词中的弹舌音“P”,她的发音轻松、准确、自如,很有点莫斯科人的风致。记得在第一堂俄语课上,她叫了几个同学读课文,那大约是想摸摸底,但同学们的口语显然让她失望了。我们这个班的同学多数人来自农村,只是在上高中后开始学外语,上大学前可以说是将入门而尚未入门的水准。心里有数后,她便分外注意对我们进行发音、朗读和对话的训练。她有足够的耐心,一遍一遍地领读,一句一句地示范,那情形与教中学生没有什么两样。她也许真把大学生当中学生教了,但她显然没有意识到这些人已经比中学生难教多了。中学生有高考之虞,这足以督促他们;大学生却不再有升学的压力,他们正在把主要的精力投向他们将要从事的专业。

黄震寰、凌可丰老师都不属于那种防范心理很强的人,这在一定意义上正可以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但在异常情形下,他们受到的伤害往往会比别人更大些。差不多两年后,“文革”发生了,他们各自有了突如其来的麻烦。尽管昭昭日月终究还是还了无辜者清白,可当日遭逢的肤受之诉,曾是怎样的难堪其辱啊!师道是师者的尊严所在,也当为民族之斯文所系,往者或不可谏,来者犹且可追,但愿不可再少的斯文于天下永垂不坠,亦愿天下人为师者常留一份不可再少的敬信之心。

(六)

似乎是一种宿命,大学本科毕业后我一次次离开校园,却又一次次返回校园,并最终委心于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天职的教师生涯。在有了一段不算太短的从教经历后,我终于渐渐明白:一个人只有做了教师,才可能对他先前的学生时代真正有所自觉,而一个人只有在懂得了学生之所以为学生后,才有可能由晓悟师者之所以为师者而更切近地理解自己当年的师长。

很多年之后,在一次新生开学典礼上我曾以一个老教师的身份这样致辞:“在孔子说了‘后生可畏’的话后,这条古训一直流传至今。我愿引这条古训警示自己,也愿借这一古训规勉在座的年轻的同学们:你们只有像康德说的那样,在步入学术殿堂时先期被一种‘神圣的战栗’充塞,然后将这持续的‘战栗’不间断地调整为对于学业的‘庄严的注意’,你们这些‘后生’才有可能让你们的前辈们在足够长的时间里感到‘可畏’。”当过后不久我得以从容留心这些话时,心中不禁为之一动——那对近在眼前的诸多后生的殷殷祈望,不也正含蕴了对久在念想的师长们的不尽追忆吗?

古汉语中有一“敩”(xiào,又音xué)字至可玩味,它有“教”、“学”二义,而其指归则在于“觉”。《说文解字》释“敩”:“敩,觉悟也。”“教”而“学”,“学”而“教”,其以“觉”或“觉悟”述说着教育的机缄,喻示着学术的徼妙,也申解着人生的奥赜。师生的缘契或当尽摄于此,人文传承之命脉亦正当系属于此。

黄克剑

同类推荐
  • 人口新论

    人口新论

    该书从研究人的统一性着手(即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统一、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的统一),进一步研究了人的生产价值、消费价值和大于价值的理论,提出了人口与环境相适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二孩”永续平衡定理,即每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实现人口内部的基本平衡乃至人口与自然、经济、社会的基本平衡;建立人口控制系统,加强人口控制领域的研究。最后,对中国目前面临的人口问题进行了探讨性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杜威

    丁永为编著的《杜威》试图在一个历史的、发生学的视野中,观察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思考和参与的全部过程,以期使大家更准确地把握杜威教育思想。但同时并不打算“事无巨细““包罗万象”地把杜威对现代教育的探究和实践的所有文章和事件都呈现给大家,而是试图选择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最能体现此时期思想特征的文献和事件进行挖掘、比较、概括和综合。
  •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策略研究

    政府与新闻传媒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成为政府“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运用传媒提高政府部门执政形象、引导舆论的“新闻执政”理念不仅是西方现代政府的共识,同时也是我国各级政府努力的方向。本书介绍了境外主流媒体、驻华新闻机构及其涉华报道的主要特点,在分析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我国各级政府应对境外媒体的各种策略。适读对象:各级政府对外宣传管理人员,国际关系、新闻传播等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及广大师生。
  •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胡适谈教育(名家谈教育)

    本书收录胡适关于教育和人生的文章28篇。所选文章多为胡适先生的教育心得,能够代表胡适的教育思想,如《大学的生活》《学生与社会》《杜威的教育哲学》《大学教育与科学研究》《谈谈大学》等,包括一些演讲稿;此外也选编了胡适先生关于文学、人生、读书、自由等方面的文章。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热门推荐
  •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王小波全集(第一卷)

    《王小波全集》共分为十卷本。第一、二卷为杂文把王小波留下的35万字的杂文全部收录,另外还将原来从来没有收入的杂文分别插入两卷中。第三、四、五卷为长篇小说和剧本。第六、七卷为中篇小说。第八卷为短篇小说。第九卷为书信,除收入原《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书信外,还收入了新近收集到的王小波部分书信,并将李银河写给王小波的信及他们二人的部分照片也收入其中,这些都是第一次公开出版。第十卷为未竟稿,所收作品除原《黑铁时代》中的三篇小说未竟稿外,其余作品都是李银河根据作者留存下来的电子文件新近整理出来的,也是第一次公开出版。这本书在编辑出版过程中,曾得到了作家夫人李银河和作家生前好友们的热心支持和帮助。
  • 冬妹

    冬妹

    李君如(原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央直属机关侨联主席):“真善美是在同假恶丑相比较而存在的。”《冬妹》讲述一个从山村走出来的农村姑娘的故事。在我看来,小说主题就是“寻找”二字:前半部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亲生父母,后半部是在社会中寻找生活,全书就是在人生路上寻找真善美。而这寻找之路步步惊心,迎候她的假恶丑让她渐渐成熟起来。小说成功塑造了一位饱尝辛酸却不失真善美情怀的女性形象。《冬妹》一书中冬妹自幼与父母失散,像一棵路边小草,既任人践踏、饱受伤害,又坚韧顽强、不甘堕落。为了生存她做过一些令人鄙视的事,但她不断反省、不断修炼,通过自己的奋斗,过上了健康体面的生活。
  • 三春梦

    三春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噬天青帝

    噬天青帝

    慢慢修仙路,两小无猜行,命运多坎坷,勿忘我初心。浩瀚世界中,人类与诸多种族生物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王轩,人类凡间长大的男孩,机缘巧合之下,结识了聪明伶俐的女孩上官月,二人共同开始了修仙的道路,一路相随相伴。是上天注定,还是命运使然,二人注定经历各种风雨。正邪两立,人妖殊途,仙魔之争。然而青衫依旧,白发红颜,两个真心相爱的人儿最终能否走到一起?是正?是邪?是妖?是仙?一生多坎坷,修成逆天行。
  • 另类日本文化史

    另类日本文化史

    本书不以常套的纵向时轴表现日本文化史,而是从世相的横断面着手,深入至文化的内核并从中观察和体验。于是,勾勒出了很多令读者有感兴趣的话题:间的红唇黑齿为何意?一个寂字,为什么令日本人狂喜和狂爱?生死又是如何化为千年之风的?卡哇伊的前身今世?穿着和服的动漫凯蒂猫为何人见人爱?AKB48走红与少女爱的深层关系?非黑非白的幽玄之美与湿气有关?当然,还有汉字文化的魔界幻境,切腹的白日青天,怨灵的鬼魅幽影,不伦的残月融雪等考述与解读。作者总是用别样的眼光,将纷杂在事象背后的文化根由揭出。用语雅赡,用意深至。可读性强。
  • 墓衣

    墓衣

    此后我再也没买过“霓裳”的品牌。最早走进这家专卖店,当时改良中装还没有大行其道,我瞬间就被它的独特吸引。无论窄肩阔裤的性感剪裁,还是大胆挑色,包括珠花绣片的手工缝制,总有细节让我心动。上世纪九十年代,数百元一双的绣花布鞋不算便宜,可我还是忍不住收纳囊中──尽管由于夸张和浮靡,我缺少穿着场合,它终会沦为遗憾中的展示品。还有“霓裳”的手袋和钱包,优雅低调,令我心动。然而,这个牌子突然有一天成为我的禁忌。因为江蓝。因为那是她唯一的华丽。
  • 墨尔本回忆录

    墨尔本回忆录

    《墨尔本回忆录》一文,便能帮助您从它起初的样子,一点点更好地认识这座城。比起晦涩抽象的史料,作为这段历史见证人和参与者的罗夫·博尔德伍德,对于这段历史有更多的发言权。他生于英国伦敦,后于1840年全家移居澳大利亚,并在墨尔本定居。他曾当过牧羊场主,后任采金场的监察官,期间一直坚持从事写作。与其说他见证了墨尔本的发展改变,不如说墨尔本寄托了他的年少轻狂的青春岁月,也因此他凭借自己的人生经历生动详尽地讲述了那个时期墨尔本的故事。
  • 九转狂神

    九转狂神

    八世修行皆无果,牛人星辰子附身成为纨绔少爷萧辰,以八世修行的经验入武,诛强敌弑对手。我狂故我在,篡天改命,皆有我定!
  •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智慧卓著的思想家(4)》本书分为福泽谕吉、威廉·詹姆士、弗里德里希·尼采等部分。
  • 主管不要太老实

    主管不要太老实

    不会用魅力保卫权力 不注重自己的形象,一味地让员工适应自己/95 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承受“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公私不分,亲此疏彼,安置心腹,暴眺如雷,不了解情况就对员工横加指责,跟下属“老死不相往来”,主管太老实等于没效率。老实的主管喜欢挑大梁,无论大事小情都要亲自过问。他们事必躬亲、兢兢业业,每天都早来晚走,而他的员工却在悠闲地享受大好时光。主管太老实等于缺手腕。老实人往往把规矩看得高于一切,他们从来都是按常理出牌。规矩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不可触犯的“天条”。员工在背后不称呼他们“铁面无私”,而是叫他们“老古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