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吴相对论》有一期节目的话题是“四万亿内需的逻辑”,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所谓经济繁荣其实就是一句话,就是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
这话引起了我的思考。所谓“让所有的人都有事情做”,就是尽量减少失业。这件事非常重要,因为如果有很多人失业,他们的生活就得不到保证,或者即使有失业救济,生活可以得到基本保证,他们也很可能无事生非,于是社会就不得安宁,就不得不花费更多的人力、物力来维持社会稳定。
我联想到了教育。一个国家如此,一个班级其实也是这样的。所谓好的班级、欣欣向荣的班级,说到底,也就是“人人有事做”,大家都没闲着,都奔自己的目标在努力,没人“失业”。这样的班级自然乱七八糟的事情就少多了。我记得魏书生老师的班主任工作经验里就有“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这么一说,我认为这经验有价值。什么是学生的“失业”呢?学生的主业是学习,如果他学也学不会,或者不想学,没有学习兴趣,没有学习信心,看不到学习的光明前景,他就会厌学,厌学严重一点就索性不学了,或者只是做一个学习的姿态,那么作为学生,他实际上已经“失业”了。不过只要他还来学校,就只能算是“隐性失业”,若辍学、离家出走,“隐性失业”就变成了“显性失业”。失学者,学生之“失业”也。
你会发现,出现纪律问题者、班级麻烦制造者,多半是“隐性失业者”。其他的学生即使有些纪律问题,教育起来也相对容易,而这些“失业者”则往往屡教不改,因为他们若不捣乱,实际上精力也没处发泄。你想,学校是学习的地方,若不学习,还能干什么?替他们想想,也是为难。所以,那些在学校既不学习也不捣乱,每天上课睡觉养神的孩子真是相当可爱的花朵,堪称“失业者”中的模范。虽然惹是生非但是知道分寸不闯大祸,而且不公然和老师对着干的“失业者”,也应该算是“比较省油的灯”了。一个班级有几个这样的“隐性失业者”,教师可就惨了,他一定会把大量精力花在“维稳”方面,而且我基本上敢保证他会事倍功半,甚至白费力气,能勉强把这些孩子压住或者哄住,就算不错了。按倒葫芦起来瓢,十个手指按二十个跳蚤,其狼狈之状可以想象。有的教师之所以活得很累,这是一个重要原因。
如何解决或减少这种问题呢?我想,既然问题是由“失业”引起的,那么,教师若能使这些学生“人人有活干”,不“失业”,情况就会好得多。具体的做法是:
1.上策是把课堂尽量上成活动式,甚至游戏式的,这样上课,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都有事干,就没有“失业”的问题了。美国著名教师雷夫就是这么做的,所以他几乎不需要花多少精力来“维稳”,他的精力都用来做教学创意了。这种思路叫作“教育问题用教学方法解决”。此法非常重要,可惜目前我们研究得很不够。
2.如果做不到这样,中策则是分层教学。给那些“隐性失业者”安排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使他们不至于处处显示无能。比如作业,就不必要求他们每题都做,考试,也不要给他们和别人一样的压力。这样,在正经事情上分流了他们的一部分精力,他们捣乱的精力就减少了,也可以在学业上有点进步。千万不要死心眼,搞一刀切。
3.但是有的“失业者”连这也做不到,他们对学习(或者说对某些学科的学习)已经“油盐不进”了。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给他们在班里安排一些为同学服务的活干,或者让他们发挥自己的特长来为集体做贡献,至于上课的时候,应该允许他们做其他事情(比如看课外书),只要不影响他人上课就行。这等于说,有些“失业者”你没有办法帮他找到工作,只好让他干点零活,有点收入,省得他闹事。
我希望每个班主任都认真研究一下本班有多少个“失业者”,分几个等级,然后想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对策。教师如果对班级“失业人员”心中无数,工作就是盲目的,就会陷入打遭遇战,单纯防守,坐等问题生捣乱,被问题生牵着鼻子走的境地,搞得自己焦头烂额。
2012年10月13日